认知三角模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三角模型 认知三角模型

认知三角模型

#认知三角模型|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或是处理日常工作时,大脑是如何思考的呢,从拿到问题的一刻开始,到给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及方案落地,经历了一段怎样的奇妙里程呢?我认为可能离不开三个因素:认知范畴、世界观及方法论,三者的结合我们将其称之为认知三角模型。

 

认知范畴

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取决于输入数据的广度与深度,大家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感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将其直译过来,就是知道的是我所知道的,不知道的我在过去、现在或者可能的将来都不会知道。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认知的广度与深度。

侯世达在《表象与本质》里提到“每当遇到新情境时,我们总能迅速的剥离无关紧要的部分,透过事件的表象,直击背后的本质,这是人类无法抑制的心理条件反射”。

其实是在说我们在遇到一个新问题时,经意或不经意间都在寻找自己之前是否有过类似的处理经验。那我们寻找这个一个类似经验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搜寻自己认知里对这件事了解的广度与深度。

换句话说,一旦我们自己的认知储备里对这样的类似记忆,储备着足够宽广,足够深度的理解,那我们可能很容易能够从历史的经验里得到对新情境足够的认知与处理方式,从而能够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处理问题。

  

世界观

认知范畴与世界观有着怎样的连接呢?

有句话说叫“You are what you read”。假如我们将阅读作为拓展认知范畴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渠道,那么你对世界的认识就取决于你认知范畴的广度与深度。

世界观,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产品经理的视角可能是第一性原理;在数据分析的视角,可能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逻辑学的视角里,可能是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在经济学的视角里,可能是供求关系。

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世界观在不断的形成、拓展、重塑、升级的过程,也是我们的认知世界与现实世界不断接触、碰撞和融合的过程。

在我所认知的世界观里,他应该是根植于内心深处所信仰的道理。有人认可“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有人认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人认可“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认知范畴与世界观互为犄角,相互连接,认知范畴的拓展可能会更新你的世界观,你的世界观决定你认知拓展的视角与形式。随着一个人经历认知的成长,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们经常看到有句话叫做“大人只看利益,小孩才看对错”,从另一个角度能说明我们的认知迁移,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愈加全面而丰富,那我们的世界观的构筑就更加坚固而扎实。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认知的迁移或者说是世界观的形成不一定向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很多人受过高等教育却会仍然踏入歧途和深渊,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会非常大。很多时候现实或是物质世界的力量会改变人的认知。辛亥革命前汪精卫也是热血青年,曾刺杀清政府大臣,后面却叛变了革命,而也有一些人会坚持内心深处的信念直到革命成功。那在同样的现实力量诱惑下是什么使得有人中途改变,有人始终如一呢?

我认为这里可能涉及到了人民史观与英雄史观的探讨。换句话说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们经常会听到说这件事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辛亥革命的爆发没有孙中山也会有李中山、刘中山站出来引领革命。这是典型的人民史观的看法。

但英雄史观也一直有他的历史地位,精英推动潮流的看法也一直存在。

在古斯塔夫的《乌合之众》中也一直在对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行为进行探讨,群体的聚集往往是无序的、混乱的、没有章法的。

我们从近期美国爆发的“BLACK LIVES MATTER”的游行示威中,很多人从开始就看出了种族矛盾确实是美国根深蒂固的症结,但是这次游行没有像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这样的精英人物引领着有色人种。当前的游行没有纲领,缺少政治诉求,无法从深层次将游行群众聚合起来,反而是爆发了大量的打造、抢劫奢侈品商铺的行为,最终无法翻起大浪。

对于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谁对谁错或者谁占主流,我内心也没有判断的标准,也许历史的趋势就在那里,但没有时代精英的推动,也许会晚十年、百年甚至更久。

 

方法论

说完我们对认知范畴和世界观的理解,方法论在认知三角里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果说世界观是我们行走于世的精神力量,那么方法论就是我们的外显于形的直接武器。

世界观有些时候会类似于数学世界里的公理与准则,而科学合理的方法论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问题解决的进度。说起方法论可能大家会觉得这是玄之又玄的东西,通俗一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逻辑与模型。

我们在处理现实问题时,很多时候往往会遇到领导或同事这样的疑问。

“你的逻辑是什么”?

“你的话没有逻辑”。

“你这个解决方案逻辑很混乱”。

当我们在谈论逻辑时,其实我们就是在探讨看待和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而一件事情往往会有一个或多个逻辑共同构成,我们可以称之为模型。当然当你的逻辑很多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相互打架的情况,而一个条理清晰、路径简单的模型是能够实现理清逻辑,不使各个逻辑相互混乱的情况出现。

那我们是如何得到逻辑,并组合成为模型的呢?

这离不开前面提到的认知范畴与世界观。

认知范畴在这里很好理解,你永远无法从只有红球和黄球的袋子里抽出黑球的,这也是之前强调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没有对事件及其背景、构成充分、广泛的认知,我们很容易陷入管中窥豹的误区。我们对一个新情境的认知源于我们已有类似的范畴概念,如果没有,我们也会强行找一个接近的概念来替代。

而世界观呢,在我们已经对事件有一些类似的、接近的案例可以借鉴后,世界观帮助我们从某一个角度对这个新的情境进行切入。你理解的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将决定你在这件事情上的看法,而你的看法将会影响你所要采取的对策。

那在决定了从某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分析后,我们将要采取怎样的方法进行分析并验证呢?一般我们会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来看待与处理问题。

在定性方面,可以参考下金字塔原理中提到的演绎法和归纳法。演绎法是由A及B,层层深入,最终得到一个定性的结论的方式;而归纳法则是通过多个不同的论据共同实行对一个情境的佐证与判断的过程。

在定量方面,对于数据的应用会更多一些,一般是业务专家基于自己的判断提取出可能和问题相关联的几个因素,然后使用描述分析、机器学习等方式得出相对的结论。

 

最后

我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自身认知三角逐渐形成、勾稽、重塑的过程,小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逐渐长大后也会由于认知视野的变化、世界观的更新、方法论的重塑而迁移。

但无论如何,也希望自己和大家,能不断扩展自己内心的认知视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秉承自己内心深处矢志不移的道理与原则,科学而合理的看待和与生活在这个世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