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就业“内卷”、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过度了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计算机专业内卷严重吗 光明时评:就业“内卷”、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过度了吗?

光明时评:就业“内卷”、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过度了吗?

#光明时评:就业“内卷”、高能低就:我们的教育过度了吗? |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李晓光

  当下正值“金三银四”的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就业难”的讨论又被勾起。不少学生感叹“早出生几年就好了”,因为彼时凭着自己手中的学历和文凭或许还能谋求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所谓更好的工作,多指收入更高、与教育程度更匹配、教育投资回报率更高。

  “清北毕业生下余杭”“海归入职中小学”“名校博士抢着当辅导员”……几乎每一个跟教育与职业相关的热点话题,其实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社会现象:劳动力市场中的教育失配问题。

  教育失配,主要反映个人实际教育程度超过其工作岗位所需教育水平的现象,也被称为过度教育或教育错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全球性教育扩招,高等教育入学率快速增长,许多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技能需求已经远远滞后于教育发展,职业结构无法消化快速增长的教育文凭,因此不约而同地出现了教育失配现象。有统计表明,在21世纪初,北美洲的教育失配比例约为37%,欧洲约为30%,亚洲约为26%。

  中国也正在出现教育失配现象。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2003-2017)显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大约有35%的劳动者发生了教育失配。反映在就业现实中就是,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岗位,不得不接受教育需求较低的职业岗位。

  中国教育失配现象的宏观变迁趋势,深深植根于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双重变迁轨迹之中。就经济制度变迁来看,中国持续推进的市场化和工业化进程,快速创造了大量高等技能职业岗位,整体职业结构不断趋于高级化,有力提升了劳动力市场消化高等教育文凭的能力。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教育失配很有可能会继续下降。所以说,中国教育失配比例随着时期进程呈现下降趋势。

  但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失配比例随出生世代迅速上升。从教育制度变迁的角度来观察,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扩招,给越晚出生的世代创造了越多教育机会,从而导致越晚世代的整体教育水平越高,同一教育文凭的相对“含金量”也因此相应不断下降。由于人们的求职竞争通常发生在年龄相仿群体,可能出现的结果就是,越晚出生世代面临越大同辈竞争压力,最终越有可能发生教育失配。

  对于具体的教育失配个体来说,或许有机会通过积累经验、更换工作来摆脱失配困境,但教育失配的经历,尤其是“高能低就”现象,会在工作履历上留下一道”疤痕”,这种“疤痕”很有可能在未来职业流动中向雇主释放出一种负面信号,教育失配困境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可以轻易摆脱。而对整个社会来说,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供给的宝贵人力资源的支撑,而教育失配现象的出现,势必使得一部分劳动者无法将专业技能转化到劳动力市场中,是一种人力资本浪费。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在对单个的热点事件讨论过后,真正将关注点聚焦到控制教育失配发生风险这个核心问题上。尤其是对于年轻世代来说,眼下他们所面临的教育失配发生风险或在上升。

  对此,就教育领域来说,要加强普通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毕业生实现教育匹配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未来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培养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加强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和社会声望,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源财富。以德国为例,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降低了教育失配和失业几率,也成为德国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

  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基础研发岗位的投资,提高职业结构中此类岗位的比重。这不仅有助力于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也有助于劳动力市场消化高等教育学历人群,从而降低教育失配风险和减少人力资本浪费。

  此外,还需创新提高学校教育和职场岗位的联结强度。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需要并驾齐驱,严防彼此脱离。事实上,教育失配现象的部分根源正是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发展出现脱节,导致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岗位,雇主招不到理想人才。对此,未来大学教育需要创新性地加强校企合作,推动知识双向流动,促进产学研转化,最终增强教育部门与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结强度。总之,唯有从教育制度和经济制度双管齐下,方能有效缓解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失配问题,实现劳动力更加充分的就业。

  值得澄清的一点是,尽管中国目前存在教育失配风险,一些劳动个体不得不面对高能低就的现实,但就整个中国社会而言,教育远未到过度的程度。而且,教育从来就不是完全为了劳动和就业,其在提升全民素质、传承文化遗产和引导社会变迁等方面,均有着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就此而言,未来,我们仍需继续实施教育强国战略,不断提升教育内涵。

  (作者系西安交通大学实证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 责编:李宜蒙 ]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