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战略:邓小平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制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计划生育国策时间 强国战略:邓小平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制定

强国战略:邓小平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制定

2024-07-12 16: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些年来,伴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推行,有一批人开始跳出来指责当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弊大于利,是造成如今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元凶,当然,也有一批人站出来支持这个政策的必要性。

计划生育这个仿佛是上个世纪的词汇一时间又映入了人们的眼帘。人们对它褒贬不一,但事实上,任何一个政策的推出实行都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来看。

如果一个人脱离时代背景的看待一个政策,那就如同西游记里有背景的妖怪们闯祸打完架后被神仙轻松救走一样,有点不讲武德了。

计划生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发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1956年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周总理说:“要提倡节制生育,这个问题的发明权是邓小平同志的。”而计划生育正式被当成政策进入政府报告则是1971年的事情了,被写入宪法更是在1978年了。

那么,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是什么促使国家开始下定决心从号召节制生育到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呢?又是谁一力促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新中国成立初期。

而邓小平与计划生育国策的制定,是强国战略。

一、痛下决心——软弱的号召是无用的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民安居乐业,此时的新中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低死亡率和高生育率。最开始,大家还是持鼓励态度的,毕竟,刚打完仗,壮劳力被狠狠消耗了一波,正是人口短缺的时候。

那时候的毛主席还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这样说道:“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五十九万七千平方公里的国土。”可见,当时的领导人对于中国的人口数量是报以乐观态度的,是以数量多为好事的。

因此,1950年4月20日,卫生部还联合军委卫生部出台了《机关部队妇女干部打胎限制的办法》,严厉禁止非法打胎,对打胎者的要求也极为严格,要经过丈夫、医生、首长的三重批准才能打胎,否则视为违规打胎,将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1952年12月31日,卫生部再次推出规定《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办法》,规定已婚妇女年龄超过35岁,有亲生子女六个以上,其中一个至少年满十岁,再生产将会影响健康乃至危害生命方可施行绝育手术。

1953年1月12日,卫生部宣布禁止进口避孕药和用具。此外,还有不少鼓励生育和奖励多子女母亲的政策,再次不多做赘述。通过这些严格的政策规定,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国家显然是鼓励大家生育的,而这正好与人民多子多福的美好期盼不谋而合。

于是,在短短几年来,中国迎来了人口的大规模增长。1953年,中国迎来了第一次全方位人口普查,根据第二年公布的结果显示,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24时,中国的总人口为601,938,035人。

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它意味着在新中国成立不到四年以来,新中国的总人口数字已经增长了接近50%,每年人口增长率已经超过了2%,而同期的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率也才刚过1%,这个数字的暴露让不少专家学者触目惊心。

1953年8月,邓小平首次对卫生部采取反对节育的政策表示质疑,反对禁止进口避孕药具,敦促卫生部下发《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同年9月,周总理在报告中同样表达了对人口过多的担忧。同年12月,刘少奇主持召开节育座谈会明确表示“党中央赞成节育”。

与此同时,我国的妇女运动先驱邓颖超女士注意到了已婚妇女干部反映生育多负担重的问题,并就这个问题给邓小平写信反馈,在信中提出“在自愿节育者中推行有指导的避孕”意见。邓小平十分赞同邓颖超的观点,但可惜地表示卫生部似乎并不认同这个观点。

邓颖超

在多方号召下,1955年2月,卫生部起草了一份给中央的报告,检讨了过去草率反对节育的态度,表示当下应当提倡节育,将来也不应反对人们自愿节育。此后,我国正式进入支持节育阶段。

1956年,毛主席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提倡生育,要有计划地节育”。1957年2月,毛主席对马寅初“人口控制”主张表示赞赏。

1957年2月,邓小平在主持会议时再次抛出妇女节育问题,认为卫生部应当多做工作,国家也应当为妇女补贴节育费用,想尽一切办法来实施节育。同年7月,《人民日报》全文发表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正式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发展的矛盾,主张控制人口数量。

但这些号召并没有收获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根据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增长到了723,070,269人,越发逼近党中央预计的八亿人口红线了。或许有人会说,控制不住就不控制了,人口增长是一件好事啊,为什么一定要控制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粮食。粮食问题是架在新中国脖子上的一把刀,随时可以给成立不久的新中国致命一击,特别是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饥荒,成功地让全国上下深刻意识到了粮食自给自足的重要性,但是当时的新中国做不到。

有人或许会说,粮食不够就去买,但是一个新生的国家如果连粮食都只能靠大批量进口的话,这个国家不出三年就会被牢牢控制在他国手中,刚刚才被解放出来的中国人民显然是不愿再当一次奴隶的。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明明引进来那么多工业体系,难道还不足以带动粮食的高速增长吗?说得没错,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便完成了初期的工业化,国力增长提升明显,理论上来讲,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应当得到提升的。

但事实恰恰相反,据统计,1978年的人均粮食消耗量从原先的两百多公斤下降至195.46公斤,人们吃到嘴里的饭反而还少了。

这其中固然有国家为了发展工业囤外汇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是人口的飞速增长以至于国家的增长根本跟不上人民的需求,许多人在那个年月里是靠着红薯活下来的。

邓小平同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1963年8月20日的讲话中,邓小平就提到了人口增长过快带来了极大的粮食压力,直到1978年,邓小平还在讲话中提到:“几亿人口搞饭吃,粮食问题还没有真正过关。”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国能保证的也只是主要粮食的自给自足,大量的饲料粮食仍需进口解决。在邓小平提出问题后,尽管有多方号召,但截至到六十年代末,中国的人口增速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人口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矛盾却越发突出。

党中央彻底意识到,仅仅靠号召是没有效果的了,于是,在邓小平同志的指挥下,计划生育政策首次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被正式提出。

二、正式亮相——有效减少四亿人口

1970年2月,周总理在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强调:“计划生育属于国家计划范围,如果连人口增加都计划不了,还搞什么国家计划!”同年,毛主席明确表示了对当下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满意。

1971年7月,在邓小平同志的大力促成下,国务院首次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革委会认真抓好计划生育工作,“有计划地增长人口”被确定为我国既定的人口政策。政策实施后,部分地区效果显著。

在1975年4月30日同穆罕默德的见面中,邓小平提到中国人口问题时也表示虽然整体目标没有完全完成,但部分地区已经见效了。

七十年代末,邓小平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再次重申中国的人口应当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邓小平把人口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明确提出中国的人口政策是战略性的重大政策。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指导,计划生育被正式确定为我国国策,并于1978年被正式写入宪法。明确了计划生育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1980年,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出台,明确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让计划生育有了明确执行标准。同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联合国人员时表示,我们争取本世纪末人口不超过12亿。

这个任务虽然艰巨,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否则中国经济无法得到良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无法提高。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上,胡耀邦向大会作报告,报告中指出计划生育是我国基本国策,且已被纳入宪法中。

在推行计划生育的过程中,邓小平不是没有遭遇过阻力。刚开始,是党内的声音,后来,在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支持下,计划生育得以作为一项政策被正式推出。

后来则是在正式实施后遭受的来自国际上的辱骂和批判。许多国家的政治精英批判中国的计划生育是不人道的,是没有人权的。

邓小平对这种声音则是坚决驳斥,他反驳道:“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控制得越好,你看西方许多国家也会自动控制人口,他们不要人多,人多会影响生活。”

有一次,邓小平出席美国的一场午餐会,同美国的参议院、众议院议员交谈。有位议员直接向邓小平发问道:“你们中国搞计划生育,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这不是限制人权吗?”

邓小平听完后,没有直接反驳他,而是平静地说了这样一段话:“中国有十几亿人口,如果不计划生育,人就越来越多,吃饭都成难题。你们美国富裕,人口又少,只有两亿多,你们想要的话,我无偿赠送给你们三千万人!”

谁料美国议员一听到这话连忙摇头,十分惊慌地说:“我们不要,我们无法安置这么多人。”这就是邓小平的态度,面对西方的种种指责,他丝毫不为之所动,秉持着一个原则,只要是符合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就是正确的。

在计划生育的有效实施下,新中国及时遏制住了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按照原有增速来算,计划生育整整为中国有效减少了四亿人口,极大缓减了人口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压力,也让新中国得以摆脱粮食危机,有足够的精力来发展经济。

三、利大于弊——浅谈计划生育优缺点

今天,计划生育作为曾经的基本国策已经被时代淘汰。许多人在评价它时都会批判它对个人家庭生活造成了痛苦,为社会的断层埋下祸根,更加速了中国老龄化的步伐。

这些缺点确实有一部分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在施行过程中不够合理和没有及时结束所造成的,也不应当否认它的缺点。但计划生育从根本上来讲,仍然是利大于弊的。除了上面提到的遏制增速,缓解粮食危机的优点外,它的优点还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解放妇女,提升女性地位。早在发表于1995年8月的中国计划白皮书上,政府便明确了计划生育对于人民群众婚姻、生育、家庭观念的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伴随着晚婚晚育口号喊起的还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口号,这些口号逐渐转变了部分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并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许多家庭出现了独生女,为了用心培养自己的孩子,许多女性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女性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地位显著上升。

此外,由于晚婚少生概念的出现,妇女的结婚年龄明显提高,早婚现象逐渐消失,已婚妇女也得到了明显解放,得以有机会从事自己的事业,女性更加独立。

第二点,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过去的年月里,由于一家好几个孩子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家中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培养,因此,我国人才结构还是以低素质人才为主。

而由于计划生育的展开,许多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三个孩子,原本有限的资源便足以让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大批优质人才。

第三点,防止出现门阀政治。众所周知,联姻往往是政治家最好的合作手段。倘若中国没有实施计划生育,那么官二代的数目便会多到一个可怕的地步。

有人或许会说,有回避制度啊,他不可能和自己的父亲共享关系网的,但是联姻却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式。通过相互联姻,一层层关系网逐渐勾结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张更大的网,那就是门阀。

其实这个现象在西方十分普遍,就拿大家十分熟悉的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来说,这些家族往往掌握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企业,再加上他们在政治上的关系网,这让他们在选举时无往不利。

因此,我们常常看见一个家族的长辈当了这个国家的总统,随后他的孩子接任总统的现象,而在总统的职位上,他给予他的家族更多的方便从而扩大家族的影响力,好让后辈更容易接任,形成循环。这就是门阀政治的可怕之处,国家逐渐被架空,阶级固化,穷人越发难出头。

其实我国也曾有过这样一段相似的时期,晋朝。当时的朝廷大部分席位被世家所把持,人们想要做官,拼的不是才华,而是家世。因此,许多有志之士终生不受重视,只能疏放狂欢,郁郁而终。

因此,计划生育的实施有效遏制了中国可能形成门阀的可能性,毕竟,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关系网并不容易串成。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过去的时间里,计划生育的实施对中国显然是利大于弊的。单纯地从某一个视角审视批判它是错误的选择显然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也辜负了邓小平的苦心孤诣。

邓小平深知,只要符合国家人民利益的就是正确的,为此,他不顾西方冷眼,全盘考量,为中国量身定制了计划生育政策。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国家,人民终于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试想一下,倘若没有邓小平的计划生育政策,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印度就是一个很好的答案,或许我们会比印度好一些,但绝对无法拥有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感谢邓小平的坚持,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国泰民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