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解读中国经济读后感第四讲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

2023-06-01 03: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道路

——读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有感

◎中南民族大学熊岳炜

  中国经济在经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近年来,探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的著作汗牛充栋,从早期对改革开放的怀疑、到中期对改革具体路径的研究、再到后期对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的总结,为中国经济继续发展寻求新的道路已经成为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林毅夫先生的《解读中国经济》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深刻分析中国近现代史重大政策、社会现象的内在经济逻辑,批判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实践的缺陷,重新建构了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的理论体系。

  一、李约瑟之谜与中国兴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经济规模与科学技术都全面领先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也非常活跃。早在战国时期,被称为陶朱公的范蠡就有“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的经典论述。到了18世纪,以工业革命的兴起为主要标志,西方经济取得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一次飞跃,中国经济却急转直下,从此进入了漫长而屈辱的近代史。英国政治学家李约瑟由此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之谜”,即拥有发达科学技术的古代中国,为什么却成为技术落后的近代国家?

  技术革新意味着对现有技术的颠覆,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试错行为,在不断的失败后,偶然发现更加正确的做法。在古代农耕社会,这种试错行为主要由农业生产主体——农民来完成,人口数量越多,试错行为越多,新技术出现的概率也就越大。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西方国家的原因,因为中国辽阔的幅员和相对富裕的人口优势,增加了新技术出现的概率。工业革命发生后,西方技术革新的速度明显加快,创新行为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创新活动的机制。西方国家探索自然的手段出现了两个新趋势:一是采用数学进行定量分析;二是进行可控制的科学实验。这种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原先依靠人口的规模优势进行盲目创新活动相比,大大降低了错误行为出现的概率,同时缩短了检验创新成果的时间周期,因而加快了技术变迁的节奏。

  二、赶超战略与社会主义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后,与几乎所有的后发国家一样,依靠国家力量,动员全国资源,迅速建立起一大批重型工业,实施所谓的赶超战略。为了保证国家优先发展的重工业能在全国资源相对紧缺的背景下快速发展,在宏观上,行政力量直接干预货币发行及利率,人为抬高本币汇率,降低了重工业融资及技术引进的成本;在中观上,人为压低原材料价格及工人工资,压低农产品及生活资料的价格,由此衍生出统购统销等制度安排,使物价普遍偏低。扭曲的价格体系又导致供需失衡,通过国家计划配置资源,实施计划经济。在微观上,为了保证全社会的生产积累及优势资源流向重工业产业,避免企业利用垄断地位谋取私利,就要直接干涉企业的利润分配及投资方向,剥夺企业经营自主权。形成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

  三、渐进式改革

  新古典经济学家在解释上述现象时,将原因归结于市场化程度低、产权不清晰和政府干预过多,因而提出了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改进方案。从实践来看,苏联的“休克疗法”失败了,拉丁美洲和印度也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是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这就引发了以下问题:为什么中国会成功?

  与苏东国家“休克式疗法”不同,中国的改革带有非常强的现实主义色彩,不盲从任何理论,从本国实际出发,采取渐进式、自上而下的思路,逐步探索,并在改革过程中及时发现、总结、推广人民群众的优秀做法。改革的起点应是国有企业的放权让利,给予企业负责人一定的自主权处置剩余利润。有了额外的利润就应该有额外的需求,有了额外的需求就要有额外的供给,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无法满足的。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从此市场经济就像星星之火,在冰冷的计划框架里,焕发出令人折服的生命力,肆无忌惮的燃烧着,点燃了这个国家所有的激情与梦想。

  以上就是《解读中国经济》这本书的总体脉络,在这本书中,无处不散发出作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对国情的深入了解,精彩论述层出不穷,让人流连忘返。最后,我想以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以此自勉:一个读书人,永远都不能放下阅读。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