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成效研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解说词的结构特点 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成效研讨

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成效研讨

2024-07-10 21:3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人生第一次》是央视网联合上海广播电视出品的一档人文系列纪录片,该纪录片以人生中每个节点作为十二集的主题,从出生、上学再到成家、立业等,把普通人生活的重要节点绘制成人生图腾,以平淡真实的记录方式展现了中国时代背景、民生困惑以及普通人最朴实的寄望,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多层方面,展现了普通中国人一生的顺境与逆境。

关键词: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叙事结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文纪录片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平凡的小故事,用真实镜头捕捉最不起眼的人物,反映他们的生活现状,引起公众对一群体的反思,体现人文关怀。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截取生活中普通人人生重要的节点,把十二个“第一次”呈现在公众面前,反映时事热点的同时又着力呈现特殊群体的最普遍愿望。《人生第一次》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播放后,引起了众多热议,最终以豆瓣9.2的评分成为近年好评如潮的纪录片之一。该片每一集都由不同导演制作完成,叙事风格上又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他们所呈现的内容都属于同一宏观主题——人生。本文着重对该片的叙事结构进行剖析,揭示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特点与叙事成效。

一、《人生第一次》叙事结构要素分析

真实是纪录片第一大特点,而如何表现真实,以什么人物故事体现真实生活,是拍摄纪录片时必须考虑的工作内容。纪录片中的人物、事件和叙事视角等元素,是故事的血肉,选择更典型的人物,更独特的叙事视角以及纪实性的镜头,来合理安排叙事结构,以便更好的凸显影片主题,从而真实的反映生活,达到共鸣的社会效果。

以“人”为中心,展现生活百态。《人生第一次》以12集不同主题的短纪录片绘制成一幅人生图腾,展现12个人生的重要节点,从出生到告别,周而复始悲欢离合就是人生常态。影片12个不同主题的故事满足了不同年龄阶层的收视需求,观众都可以从影片小故事中找到现实的缩影,引起强烈的共鸣。这些平凡的小故事演绎着不同年龄阶段人群所面临的生活压力,面对生活的压迫,他们表现出顽强意志和渴望幸福生活的愿望。例如在第五集《上班》中,选取的人物为特殊群体,他们的残疾病症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目标高度一致,独立赚钱养活自己。线上人工客服可以规避他们身体上的残疾,以平等身份进行对话交流,同时还可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本集故事以双十一狂欢节作为叙事主线,呈现残疾人的日常工作状态,以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为主要的表现对象,突出狂欢节背后为消费者服务的特殊人群现状,虽然在网络平台上,他们交流和正常人一样,但是每天还是会遭受恶言,进一步反映网络语言暴力的事实。人物是叙事的重要条件,通过特殊个体反映社会现象,是纪录片展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本部纪录片选取普通人物平凡生活中的人物,展现人生重要节点的中国式日常,把人生12篇章串联起来,直观凸显大时代洪潮中的中国人。

多元化叙事视角,丰富视觉体验。热奈特在叙事学研究中,把叙事视角分为主观视角、客观视角和宏观视角。宏观视角即全能上帝视角,运用到纪录片中,最明显的特点是“画面+解说词”的形式呈现,解说词的出现,可以让观众得知故事完整的脉络以及人物的背景,解说词是对画面的补充说明,也是对深沉文字的情感升华。纪录片《人生第一次》设置“今日录音”环节,每一集影片的开头都是明星作为观众观看影片后为之动容的泪花与感叹,拉近了影片与观众的距离,明星本人故事和影片故事相结合,更能吊起观众收看的欲望,引起观众对剧情的无限想象。

二、《人生第一次》多重叙事结构,阐述人生价值

(一)板块式叙事结构

板块式的叙事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线性叙事,突破了单一故事线、单一人物的讲述方式,使得一个作品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受众面更加广泛,在纪录片中板块式是常用的非线性叙事技巧,把不同人物的经历、事件融合在同一宏观主题下,各个板块从不同侧面深入呈现主题,(如表1)给予受众更多的信息,引发更多的思考,从而更好地传达导演的创作意图,《人生第一次》一共有12集,就像一年中的12个月份,通过普通的数字展现人一生的常态。纪录片12集分别选择了12类正处于不同阶段的人群,婴孩出生的第一次啼哭,第一次走进校园时的好奇心,第一次为买房开始焦虑的青年人,在余晖中享受生活的老年人等等,这12个板块汇成岁月的长河,描绘出中国人独特的生活剪影。虽然“养老”“告别”是非常严肃、沉重的话题,但是本片还是以温情的方式展现出来,每一板块都有触动普通人的泪点,12板块就是平凡人生活的折射,酸甜苦辣尽包括其中。

(二)时间顺序叙事结构

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更多采用为时间顺序叙事方式,《人生第一次》中每一集都是一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不同的拍摄个体,通过鲜明的个体典型形象表现这类群体的鲜明特征。纪录片最后一集《告别》中,讲述了上海聂爱荣奶奶患有阿尔茨海默症,日渐丧失记忆,丈夫巢爷爷仍然相守陪伴的故事。人到了古稀之年,身体的各项指标都似乎时刻提醒你好好珍惜当下时光,每次巢文臻去養护院看望妻子时,第一句话总是“我是谁”。或许人到了一定年纪,怕的不是告别世界,而是被至亲遗忘。本集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进行线性叙事,故事时间从2019年12月到2020年4月,这种叙事方式更像生活原本的模样,尽管聂爱荣记忆在逐渐的衰退,巢文臻依然定时到达养护院与她见面,所有的困难都抵不过思念。纪录片讲述故事方式多种多样,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也不再单是电影叙事的标志,在第二集《上学》中,故事的叙述采用对比的线性时间叙事方式,将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与一年级学生进行不同时空叙事,哭闹与安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动静结合凸显出不同年龄阶段共同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幼儿园的小朋友渐渐适应了上学的环境。两个不同年龄段对陌生环境的反应,也是对人们童年的折射。传统的线性叙事的叙事方式高度还原平平淡淡的生活,使原本平淡的事情变得有趣又温情,也是成为这部纪录片具有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三)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

“中心串联式叙事结构是有一条或多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不同的几部分串联起来,分别对这几部分进行叙事,但是为了表现一个共同的主题”①。从出生到告别,是人一生的自然规律,中国人的一生是影片最主要的线索,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主线采用中心串联式结构进行叙事,每一集都有中心主题,以阶段性目标为主要表现事件,出生、上学、长大直到养老、告别,层层递进,揭示故事背后的时代特征,例如二胎家庭、买房压力、养老问题等等,影片的开头都采用动画式,把十二集的主题用动画的形式自然衔接在一起,放在每一集的片头,使每一集过渡衔接的自然流畅。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养老问题也成为民生的重中之重。纪录片第十一集《养老》中,两位主人公的故事进行阐释“如何养老”,影片所选取的人物、故事都围绕着养老话题展开,戴华愿意去养老院度过老年生活,而王意仁坚决不去养老院,不同的选择有不同意义,一方是为了减轻子女的负担,另一方则是家里有与妻子的回忆,不愿离开。这两种走向都是在揭示社会普遍存在的养老现象。通过一条结构全片的中心线,将故事的几个部分丰富的内容串联起来,更加便于观众清晰地看到故事的脉络,快速了解故事的信息,以便掌握故事完整的情节,从而把握故事的主题,理解影片传达的更深层次的人生涵义。

三、《人生第一次》的叙事成效

(一)突破传统叙事,构建文化认同

近年来,纪录片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受众也愈趋向年轻化,很多人文类纪录片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例如《人间世》、《二十二》等。人文类纪录片的创作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从“高大上”,走向“接地气”,越来越多的人文纪录片以平民生活为主要载体,力求从真实朴素的故事中反映社会问题。《人生第一次》中12个篇章按照人生顺序依次排列,用平凡细小的事件反映宏大的主题,拍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而是通过不同阶层群体的共通之处呈现“人生”这一命题。每一集导演不同的风格也决定了故事叙事的多样性,线性和非线性叙事交替出现,避免了纪录片的枯燥乏味之感,在情节剪辑和故事叙事方面有较大突破,运用蒙太奇和戏剧冲突等技巧,以温情细腻的表现手法娓娓道来,讲述着中国人独特的一生。每一篇章从个体出发,每个个体背后都体现着中国人共同的特质。中国传统的民族品质,从个体的平凡故事中呈现出来,温情传递、无私奉献的抗癌厨房;执子之手,相濡以沫的夫妻陪伴;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伦理孝道,这些都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人生第一次》从普通人的平凡故事,用纪实的活动影像叙事着中国人一生的图鉴,发挥寓教于乐的艺术作用,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中国人独特的民族特质。

(二)创新元素加持,全面呈现主题

解说词是纪录片不可缺少的元素,不仅有解释、说明的作用,而且解说词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态度,点明了影片的主题和蕴藏的内涵。《人生第一次》迎合年轻群体,每个故事解说都有明星配音,就像熟悉人“讲故事”一样,即便讲述到“死亡“这一忌讳话题,也不会给受众强行灌输的感受,营造轻松的观看氛围。以动画的方式将一生呈现在观众眼前,形象又生动,并且每一篇章选取的明星和故事基调背景相吻合,增加了故事的代入感。在第一集《出生》中解说员为新晋奶爸涂松岩,他身为新手父亲,对于新生命的诞生和母亲的伟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通俗化的解说,更能让大众形成通感,形成情感的共鸣。《人生第一次》打破了传统专业解说员配音的方式,一方面明星具有庞大的收视群体,符合受众收看影片的初衷,增加收视率,另一方面荧幕上熟悉的声音讲述平民化的故事,拉近屏内外双方的距离,轻松将受众带入故事中。口语化+明星化的解说兼具通俗性和文学性的同时,又同时提高了纪录片的故事性和可看性。

四、结语

人文纪录片聚焦于社会现实问题,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人生第一次》运用多种叙事结构将宏观的“一生”,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受众面前,线性与非线性叙事交叉采用,突破纪录片刻板印象,较大程度满足了受众感官需求。纪录片12集以板块式的叙事方式,将人生各个转折点的平民化故事娓娓道来,辅以真实、细腻的抒情镜头语言,展现生活中的平凡与温馨,在展现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和乐观的同时,背后隐藏的是强大的民族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袁欢.《人生第一次》:致敬每个坚韧又乐观的中国人[N].文学报,2020,4-2.

[2]杨婷婷.浅析人文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新闻研究导刊[J].2017,第8期。

[3]楊棪.浅析纪录片与短视频的融合探索.中国电视[J].2020.05:77-80.

[4]罗钢.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高杰.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民族情感表达与文化认同建构[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18(02):70-74

注释

①沈芳逸.叙事艺术在人文纪录片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5,第32页.

作者简介

黄丽芳(1997年3月),女,汉族,山东,硕士,南昌航空大学,330063,广播电视。

基金项目

由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2020- 113)。

猜你喜欢 叙事结构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空间叙事的结构与功能中州学刊(2016年11期)2017-01-06圣经叙事结构指导下的欧·亨利小说考试周刊(2016年96期)2016-12-22《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电影文学(2016年22期)2016-12-20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7期)2016-10-13话题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策略分析商(2016年25期)2016-07-29南昌采茶戏《南瓜记》的叙事艺术探析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科学与生活2021年18期

科学与生活的其它文章对大足旅游发展的一点探索浅谈盲盒文化对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探究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服务的研究分析俄罗斯爱国主义诗歌(节选)翻译策略分析“疑罪从无”热话题下的冷思考及其适用条件探析身体活动与心血管疾病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