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组织病理学:其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角化肥厚性皮肤病 皮肤组织病理学:其他

皮肤组织病理学:其他

2024-07-15 23: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代谢性及内分泌性皮肤病(包括沉积物)

(一)淀粉样变病

淀粉样蛋白在HE染色切片上为均一红染、无结构的团块物,之间可有裂隙;甲基紫或结晶紫染色呈鲜红色或紫红色;碱性刚果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下呈浅绿色双折光。

分系统性淀粉样变病和局限性淀粉样变病两种:前者少见,淀粉样蛋白广泛沉积于内脏、黏膜及皮肤;后者局限于皮肤,临床上常见,皮肤淀粉样变病。

1 皮肤淀粉样变病

常见:苔藓样淀粉样变病、斑片状淀粉样变病;

少见:结节状淀粉样变病

(1)苔藓样淀粉样变病

角化亢进;

棘层肥厚,其下方真皮乳头内可见均一嗜酸性的团块物质(淀粉样蛋白);

沉积物上方基层液化变性或已被破坏,表皮突消失,有时在棘层可见坏死红染的角朊细胞(Keratinocytes);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噬黑素细胞,在均一红染物中可见游离黑色素;

浅层血管丛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特点:好发于小腿胫前及上背部。中年人居多。典型损害为丘疹半球形或圆锥形,棕褐色,质硬,密集排列但互不融合,常沿皮纹呈念珠状排列;表面粗糙,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常因剧烈抓搔而合并神经性皮炎(慢性单纯性苔藓),组织学相应改变,如表皮全层增厚,真皮乳头中粗厚、与表皮垂直的胶原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等。

与肥厚性扁平苔藓区别:前者在真皮乳头内可见均一红染、团块状的淀粉样物质,后者可见嗜酸性小体,但不集合在一起成团块状,特殊染色可区别。无颗粒层楔形增厚;真皮浅层仅稀疏炎症细胞浸润,后者为带状浸润。

(2)斑片状淀粉样变病

表皮轻度角化亢进;

真皮乳头中均一红染、团块状沉积物,沉积物上方表皮萎缩变薄,基底细胞液化变性或被破坏,有时在表皮中可见红染、坏死的角朊细胞;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

个别斑片状和苔藓样淀粉样变皮损,赖表皮下裂隙甚至表皮下疱,成为少见的疱性淀粉样变。

临床特点:多见于上背部肩胛间区。都为成年人。损害为褐色呈网状或波纹状的色素斑点或小的扁平丘疹。无明显自觉症状或轻度瘙痒。

与炎症后色素沉着区别:炎症后色素沉着仅见于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噬黑素细胞,在乳头内无均一红染的淀粉样蛋白。有的病例,仅从HE染色切片上难辨均一红染物质,应作甲基紫、刚果红等特殊染色。对浅层血管周围炎、血管周有噬黑素细胞者在作炎症后色素沉着诊断前,应检查各乳头顶部,必要时作特殊染色,排除皮肤淀粉样变。

(3)结节性淀粉样变病

表皮萎缩变薄,表皮突变平消失;

真皮乳头层和网状层及皮下组织中有大块状均一红染的团块状淀粉样蛋白沉积;

在血管壁、汗腺及脂肪细胞周围有淀粉样蛋白沉积;

在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核巨细胞浸润;

偶见灶性钙化。

临床特点:黄褐色或皮肤色结节,单发或多发。很少见。

与系统性淀粉样变病很难区别。

2 系统性淀粉样变病

表皮萎缩或角化亢进,棘层肥厚;

真皮上部有均一红染、无定形的团块状淀粉样蛋白,其间有裂隙,淀粉样蛋白沉积可达皮下组织;

在表皮与真皮内沉积物之间有一正常胶原带;

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血管壁,血管周围可见外渗的红细胞;

淀粉样蛋白沉积在个别的脂肪细胞周围,出现特殊淀粉样蛋白环。

除皮肤外,在黏膜、全身血管、心肌、胃肠道和泌尿系统平滑肌中也有淀粉样蛋白沉积。

临床特点:原发性系统性皮肤淀粉样变病约¼有皮肤损害。最常见为紫癜。好发于面部。其次为坚实的丘疹、斑块,因出血可呈紫红色,面部多见。患者常有巨舌,舌上有结节、斑块。预后不好。

(二)胶样粟丘疹

角化亢进;

棘层变薄,表皮突变平、消失;

真皮乳头明显扩大,充满弱嗜酸性、均一、无定形物质,其间有裂隙;

沉积物下方及周围溃见日光弹性纤维变性;

沉积物周围稀疏淋巴细胞浸润,也有的无炎症细胞浸润。

沉积物为真皮内变性的胶原缝线和弹性纤维,PAS染色阳性,Van Gieson染色黄色。

临床特点:淡黄色、绿豆至黄豆大小 、半球形或扁平轻度隆起于皮肤表面的丘疹、结节或斑块,用针挑破可挤出胶样物质。好发于面部、手背、前臂等暴露于日光的部位。分儿童型和成人型两种。儿童型多在幼年发病,至青壮年后逐渐自然消退;成人型多见,中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工作者居多。皮肤上常见其他老年改变。

与皮肤淀粉样变病区别:胶样粟丘疹沉积范围广,无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常见日光弹性纤维变性。必要时作特殊染色。

(三)黏蛋白沉积症

黏蛋白存在于正常皮肤真皮基质内,数量少,在HE染色切片上见不到。某些皮肤病如红斑狼疮,胶原间黏蛋白明显增多。黏蛋白沉积症为各种代谢因素引起黏蛋白在皮肤中沉积。HE染色切片上,黏蛋白呈淡蓝色,丝状或颗粒状;胶样铁、阿利新蓝或甲苯胺蓝染色,可更清晰显示。

皮肤黏蛋白沉着症包括:

全身性黏液水肿;

胫前黏液水肿;

黏液水肿性苔藓或丘疹性黏蛋白沉积症;

网状红斑性黏蛋白沉积症;

硬肿病

1 全身性黏液水肿

胶原纤维束肿胀;

胶原纤维束之间及胶原纤维束内因黏蛋白沉积而使胶原纤维束间距加宽,胶原纤维束内纤维彼此分离,其间可见轻度嗜碱性蓝染、线状或颗粒状的黏蛋白;

胶样铁等染色可清晰显示黏蛋白沉积,主要在血管及毛囊周围;

表皮角化亢进。

发生在甲状腺机能低下者。缺乏甲状腺素而使黏蛋白沉积在真皮内。轻症患者,黏蛋白少,HE染色切片不易显示;可用胶样铁等染色显示。

临床特点:全身皮肤肿胀、苍白、干燥,呈腊样,摸之皮肤硬如板状。面部改变较特殊,鼻增宽,唇肿胀,眼睑水肿,面部无表情。此外还有无力、嗜睡、毛发变粗、弥漫脱落等。

实验室检查: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c Rate,BMR)低,血清总T4(甲状腺素血清总甲状腺素)、蛋白结合碘(PBI)及甲状腺吸I131率低于正常。

2 胫前黏液水肿

角化亢进,毛囊角栓,表皮突变平;

真皮中下部有许多黏蛋白沉积,真皮胶原纤维分离,其间可见淡蓝色的一状或颗粒状黏蛋白沉积,在胶原纤维间可见腔隙(脱水、固定使黏蛋白脱水收缩形成腔隙);

纤维母细胞增多,有的胞体较大呈星状称黏液母细胞;

在黏蛋白沉积部位,肥大细胞增多;

黏蛋白在真皮内大量沉积,真皮明显增厚,有的还可见黏蛋白沉积于皮下组织的脂肪细胞之间。

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者,垂体分泌甲状腺刺激素(TSH)增多,酸性黏多糖在皮肤内积聚。

临床特点:胫前坚实的肿胀,表面皮肤紧张,呈正常皮色或淡褐色,其上毛囊口扩大呈橘皮样,压之为非可凹性肿胀。多汗,多毛,易激动,突眼,食欲亢进但消瘦,心动过速。

实验室检查:甲状腺吸I131率及基础代谢率增高,血清总T4及PBI高于正常。

3 黏液水肿性苔藓或丘疹性黏蛋白沉积症、硬化性黏液水肿

表皮突变平消失;

在真皮乳头及网状层上部有较多黏蛋白沉积;

纤维母细胞增多,肥大细胞增加;

胶原纤维增多,排列不规则。

临床特点:直径2~3毫米、质硬、半球形丘疹,淡红或正常皮色,密集排列但不相互融合。好发于面部、前臂伸侧及手背,严重时可泛发。面部因皮肤弥漫性增厚而呈特殊面容。不伴内分泌异常。中年人居多。

实验室检查:蛋白电泳及血清免疫球蛋白定性及定量,必要时作骨穿。

4 网状红斑性黏蛋白沉积症

真皮网状层内少量黏蛋白沉积,呈淡蓝色、线状或颗粒状,需作阿利新蓝等特殊染色确诊;

在真皮血管及毛囊周围有稀疏至中等密度的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

临床特点:多见于女性。好发于胸背上部。淡红色网状或大片斑疹及丘疹。无自觉症状。无内分泌疾患。

5 硬肿病或成人硬肿病

真皮明显增厚,胶原纤维束增厚;

皮下组织部分为增厚的胶原纤维束。汗腺相对上移;

胶原纤维束间有腔隙,早期以胶样铁等染色显示沉积的黏蛋白;

表皮大致正常。

临床特点:可见于儿童,也可见于成人。女性多见。头、面、颈部及躯干上部皮肤似板样发硬,肿胀,非可凹陷性,呈正常肤色。面部无表情,呈假面具状。张口受限,有的患者中发生吞咽困难。躯干下部及下肢一般不累及。发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病程慢性,持续多年后可自愈。

6 皮肤局灶性黏蛋白沉积症或皮肤黏液瘤(cutaneous myxomas)

表皮正常或萎缩变平;

真皮网状层内局灶性大量黏蛋白沉积,胶原纤维彼此分离,被黏蛋白取代,成为小囊腔;

黏蛋白沉积部位纤维母细胞增生明显,可见胞体较大、有星状突起的黏液细胞。

纤维母细胞(黏液细胞)局限性增生,产生过多的黏蛋白。

临床特点:单个,直径2厘米,皮肤色或淡红色结节。无自觉症状,可见于面部、躯干及四肢。黏蛋白在皮肤黏膜的局限性积聚还见于黏液样囊肿、口腔黏膜黏液囊肿、毛囊黏蛋白沉积症。

(四)皮肤钙沉着症

表皮正常,偶见溃疡;

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呈颗粒状或团块状钙盐沉积,HE染色呈深蓝色,Von Kossa染色呈黑色;

沉积物周围有时可见异物肉芽肿反应(组织细胞、异物巨细胞浸润0;

继发于原有皮肤病如毛母质瘤(钙化上皮瘤),可见原有皮肤病改变。

本病由不溶性钙盐沉积于真皮及皮下组织引起。

临床特点:坚硬的丘疹、结节或肿块,触之表面高低不平,溃破后排出坚硬的白色颗粒状物。皮损单发或多发。

引起钙盐沉积的原因:钙磷代谢障碍高钙血症,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其他皮肤病基础上发生,如系统性硬皮病、皮肌炎及系统性红斑狼疮。

毛母质瘤瘤体常发生钙化,又称钙化上皮瘤。

(五)皮肤骨化

真皮或皮下组织内境界清楚的骨化区域;

骨化区内可见哈佛氏管(),管内有血管及结缔组织,管周呈板状结构;

数量不等的骨细胞,在骨化区边缘有时具有长形核的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

临床特点:坚硬的皮肤结节或肿块,圆形,境界清楚。溃破后可见骨刺排出。单发或多发。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原发性皮肤骨化(皮肤骨瘤):无明显原因,系自然新骨形成;

继发性皮肤骨化:在原有皮肤损害基础上发生,如引起皮肤钙化的皮肤病均可发生骨化。

(六)痛风石

表皮正常,或内溃疡;

真皮及皮下组织内大小不等、境界清楚的尿酸盐结晶,其中可见彼此平行、针状的裂隙;

结晶周围可见组织细胞、异物巨细胞浸润及纤维组织增生;

尿酸盐结晶以von Kossa染色呈褐红色,De Galantha染色呈棕黑色,偏振光检查呈双折光性。

临床特点:痛风系嘌呤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血中尿酸水平高,尿酸盐以结晶形式沉积于组织。沉积于皮肤则为结节、丘疹性损害,称痛风石。痛风石为绿豆大小、橙红或乳白色。无自觉症状或有剧痛。好发于耳轮、指趾关节周围软组织。以中年男性居多。

实验室检查:血中尿酸水平增高;X线检查,可见结石阴影。

Von Kossa染色

De Galantha染色

卟啉症、黄瘤病,略。

(七)褐黄病

表皮大致正常;

真皮细胞内及胶原纤维间可见黄色至浅棕色尿黑酸(homogentisic acid,2,5-二羟苯乙酸)颗粒状沉积,尤其是在血管内皮细胞及汗腺分泌细胞内;

胶原纤维束间有形状奇特、大而不规则的沉积;

尿黑酸沉积在HE染色切片上呈黄色或浅棕色,甲紫(结晶紫crystal violet)及美蓝(亚甲基蓝Methyl blue)染色呈黑色;

胶原纤维束肿胀、均质化变性,可断裂;

沉积部位周围可见少量异物巨细胞及组织细胞。

为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先天性尿黑酸氧化酶(homogentisate oxidase)缺乏,尿黑酸积聚于体内,大部分经肾排出,排出的尿黑酸氧化后呈黑色,称尿黑酸尿(alkaptonuria);少部分与胶原纤维结合成不可逆性多聚物,呈袍,造成皮肤呈褐色,称褐黄病(ochronosis)又称内源性揭黄病(endogenous ochronosis)或黑酸尿症(alkaptonuria)。

临床特点:因患儿尿布或内裤呈黑色就诊。30~40岁皮肤、黏膜色素沉着,尤以面部、腋窝及外阴部明显,黏膜如口腔黏膜、眼结膜、呼吸道黏膜等可有尿黑酸沉积。内脏、关节腔、肌腱也有尿黑酸沉积。

实验室 检查:尿液久置或加入碱性溶液后变成黑色;血、尿中尿黑酸明显增高。

(八)血色病(hematochromatosis)或遗传性血色病或青铜色糖尿病

表皮基底层黑色素颗粒增多;

真皮细胞间及细胞内有金黄棕色不规则形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及血棕色素(hemofuscin)沉积,多负于小汗腺基膜、血管周围及组织细胞内,也可游离于真皮内;

Perl染色可清晰显示沉积的含铁血黄素。

本病由血清铁含量增高引起。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血色病:肠黏膜过量吸收摄取的铁,引起血中转铁蛋白明显升高,大量铁质沉积于不同器官组织,特别是肝脏、胰腺及心肌,最终导致肝硬化、糖尿病及心功能不全;沉积在皮肤则呈粒棕色或青灰色。

继发性血色病:因反复输血引起,仅皮肤色泽改变,无肝、脾和心的损害。

临床特点:皮肤呈灰棕色 或青灰色,以暴露部位和皮肤皱褶处明显,黏膜上有色素沉着。皮肤干燥。

实验室检查:血清铁增高,铁饱和度可达80~100%。

下肢静脉曲张、有滞育激素性皮炎的患者可出现类似变化。怀疑血色病者,最好下肢 以外皮肤取材检查。

(九)银盐沉着症(Argyria)

表皮基底细胞中黑色素颗粒增多,真皮上层有散在的噬黑素细胞;

真皮全层内外均有均匀一致大小(直径1微米)的圆形、棕黑色有折光性颗粒;

银盐颗粒沉积多见于小血管及小汗腺基膜、血管内皮细胞、毛囊及皮脂腺周围的结缔组织鞘中,也可见于立毛肌、神经束内;

争盐颗粒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在黑色背景上表现为白色发亮的颗粒。

除皮肤外,外盐还沉积在内脏,如肝脏、脾脏及胃肠道黏膜等。

临床特点:皮肤银灰色,在暴露部位尤明显。口腔牙龈黏膜及眼结膜也可见色素沉着。

因长期摄入银盐或长期外用于上呼吸道黏膜、经黏膜吸收后引起。

应与血色病、褐黄病、文身等区别。银盐沉积表现为均匀琶圆形、棕黑色有折光的颗粒,暗视野显微镜下为白色发亮的颗粒。

(十)类脂蛋白沉着病 (lipoid proteinosis)又称Urbach-Wiethe病、皮肤黏膜透明蛋白变性 (hyalinosis cutis et mucosae)

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

真皮乳头层内可见与表皮垂直方向均匀分布的嗜酸性透明蛋白沉积;

真皮网状层沉积的透明蛋白呈灶性分布。在血管壁、小汗腺习立毛肌内及周围均可见透明蛋白沉积;

肥大细胞增加。

透明蛋白以PAS染色呈强阳性,主要成分为中性黏多糖。中性脂肪可用苏丹Ⅲ或油红O染色呈阳性。

本病 为少见的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因透明蛋白在皮肤、黏膜及内脏引起。透明蛋白主要为糖蛋白,含少量脂蛋白。

临床特点:婴儿时主要症状为声音嘶哑,在咽、舌、唇黏膜上有黄白色浸润斑;幼儿期,面部出现丘疹和结节,在睑缘处成串珠状,舌变硬,在肘膝伸侧有类似黄癣样的清水冲刷年斑块。

透明蛋白沉积还可发生在内脏,如肺、肾、胰、睾丸、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等。颅内可有钙化,使患者发生癫痫。

实验室检查:头颅X线检查有颅内钙化。

(十一)黑棘皮病(acanthosis nigricans,AN)

表皮角化亢进,乳头瘤样增生;

真皮乳头似指样向上突起,突起部分的棘层变薄,在两个突起之间的棘层呈轻至中度增厚;

基底层轻度色素增加。

临床特点:皮肤色素加深,轻度增厚,表面有小乳头状隆起,触之如天鹅绒状,重时表面呈轻度乳头瘤状隆起。好发于颈部、腋窝、手背、腹股沟及外阴部。常伴掌跖角化过度。

有不同类型但组织学变化相同:

恶性黑棘皮病:常见于内脏恶性肿瘤哮,范围广泛,可全身性,且随肿瘤恶化而加重;

真性黑棘皮病:有遗传性;

假性黑棘皮病:见于肥胖者;

特发性黑棘皮病:无明显发病原因。

(十二)融合性网状乳头瘤病(Confluent and Reticulate Papillomatosis,CRP)

表皮轻度角化亢进;

轻度乳头瘤样增生;

乳头间低谷的表皮轻度棘层肥厚。

临床特点:好发于乳房间的胸骨间区,或融合性或网状的皮损区,由许多小的针帽大丘疹组成,呈淡褐色,其上无鳞屑。无自觉症状。好发于中青年。

二、先天性角化性皮肤病

1 汗孔角化症(Porokeratosis of Mibelli)

 鸡眼样板:一角化不全的细胞柱充满在反折的表皮中;

样板下方无颗粒层,棘层细胞排列不很规则,有胞浆嗜酸性、核深染的角化不良细胞;

样板之间的表皮可正常,萎缩变薄或增生;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不同程度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特点:圆形、边缘堤状、有沟槽的角质性隆起,中央平坦,淡褐色,轻度萎缩。境界清楚。大小数量因人而异。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面、躯干及四肢。可见于掌跖,也可发生在口腔及阴部黏膜。

鸡眼样板相当于堤状角质隆起,为一窄长的柱,成一定角度插入反折的表皮中,仅偶见于鸡眼样板位于汗管或毛囊口。

汗孔角化症有不同类型但组织学类型相同:

斑块型:单发或数个,直径数厘米,边缘角化隆起明显;

浅表播散型:小而多,好发于面、颈、躯干、上肢及掌跖;

播散性浅表性光线型:多发生在暴露于日光的部位;

单侧线状型:单侧线状分布;

角化肥厚型:装进发,角化十分明显,病程长者可发生癌变;

点状掌跖型:以掌跖为主,与点状掌跖角化症相似。

2 掌跖角化症

高度角化亢进,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

真皮浅层稀疏炎症细胞浸润;

有的可见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改变,称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

临床特点:掌跖弥漫性或局限性角化过度,偶尔呈线状,有的表现为点状角化。境界清楚,角质层明显增厚,色黄如胼胝,因皲裂而影响活动。掌跖常对称。大多为遗传性,婴幼儿期发病。

3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

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

棘层增厚;

真皮浅层血管扩张,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特点:大多为儿童。初为双侧掌跖弥漫性红斑角化,境界清楚。缓慢发展,渐至指趾背、手足背、踝间、手腕及肘膝伸侧,出现境界清楚的红斑角化,上附鳞屑。

4 先天性角化不良

少见,性联隐性遗传性疾病。大多为男性。临床上表现为:甲发育不良,不能形成甲板;口腔黏膜发白增厚;皮肤网状色素 异常。从皮肤 网状色素 异常处取材,可在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见到噬黑素细胞和稀疏炎症细胞浸润。

5 疣状肢端角化症

局限性明显角化亢进,颗粒层增厚,棘层肥厚;

表皮呈轻度乳头瘤状,有的乳头顶部好像教堂的塔尖;

表皮突轻度下延,并大致在同一水平。

临床表现:肢端尤其是手足背有许多角化性坚实的扁平丘疹。无自觉症状。常在幼年时发病。

与脂溢性角化症相似,结合临床。与扁平疣区别:颗粒层和棘层棘细胞上层无空泡化细胞;与寻常疣区别:无角化不全。

6 着色性干皮病

最初为角化亢进,棘层不规则,有的萎缩,有的增生,在基底层黑素颗粒增多,真皮浅层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浸润;

表皮内细胞核排列紊乱,有向真皮方向芽蕾状生长,其中有不典型细胞,真皮浅层中可见可见日光弹性变性改变;

表皮出现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或恶性黑素瘤。

临床特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最初患儿皮肤受日光照射即明显发红,皮肤上有少量脱屑及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及点状萎缩发白。如慢性放射性皮炎,日光角化症样上附鳞屑的角化性斑丘疹。在此基础上发生皮肤癌。常在青春期死亡皮肤癌。

7 先天性外胚叶(层)发育不良

毛发、皮脂腺数量明显减少,形状变小;

小汗腺可有可无。在无汗腺性外胚叶9层0发育不良患者皮损切片上,小汗腺数量明暗减少,分泌细胞扁而小,导管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大汗腺也可减少、变小;

表皮大致正常。

临床特点:少毛或无毛,头发稀少、细软;牙齿小且发育迟缓及不良,有的可缺如;少汗或无汗。患儿在湿热天气因不能排汗,体温可升至38~39℃以上。有的出汗大致正常。根据有汗无汗,人我汗性外胚叶以身试法良、有汗性外胚叶发育不全两型。

鱼鳞病:略

毛囊角化病:Darliwe病。;略

三、真皮弹性纤维疾病

1 弹性纤维性假黄瘤

真皮中部有断裂、肿胀、成小集簇轻度蓝染嗜碱性碎片或颗粒状物质。变性弹性纤维经和钙质沉积引起。von Kossa染色阳性,地衣红或Verhoef染色呈黑色;

表皮大致正常。

轻症者:不仔细检查或标本制作欠佳或染色欠佳,很容易忽视真皮中部轻度嗜碱性小团块状物质。

对可疑病例作特殊染色。

黏液细胞先天性弹性纤维缺陷并有钙质沉着的疾病。除皮肤损害外,还常侵犯视网膜及动脉管壁,出现眼及内脏损害。

临床特点;在二、三十岁时出现症状。颈侧有软、淡黄色的扁平丘疹,群集如鹅卵石样或皮革样。除颈侧外,还见于腋部、腹股沟等部位。无自觉症状。眼底检查,眼底乳头四周有放射性血管样纹。病变侵及内脏动脉管壁,引起消化道出血、心血管症状等。

匐行性穿通性弹性纤维病(EPS)或Lutz病、匐行性毛囊角化病 ,毛囊旁角化病:略。

2 日光弹性组织变性或老年性弹性组织变性

真皮上部及附属器周围胶原纤维轻度嗜碱性、染灰蓝色,无定形或波状的颗粒状物质。轻症病变有染灰蓝色无定形或波形的颗粒状物质散布在真皮上层胶原纤维之间;

真皮内变性纤维与表皮间有一窄的淡红染色正常胶原纤维带;

表皮萎缩变薄,表皮突变平或消失。

变性纤维以弹性纤维染色阳性,有变性的胶原纤维和酸性黏多糖。

临床特点:长期慢性暴露于日光引起。在暴露部位如面、颈项、手背皮肤变薄,皱纹明显增多,皮肤弹性差。颈项部皮肤可增厚,沟纹明显交织成菱形,称项部菱形皮肤。

伴有囊肿及结节性弹性纤维变性:

真皮上层轻度嗜碱性、染灰蓝色,无定形或波状的颗粒状物质;

毛囊漏斗部明显扩大,可成一个大的圆形囊肿,周围上皮挤扁,囊内充满角质物和皮脂;

漏斗部开口的角质栓中有丰富的黑色素。

临床特点:多发生在长期暴露于日光的老年人。在眼外侧及颧部日光弹性变性皮肤基础上有许多黑头粉刺及黄色的结节,呈橘皮样。

3 手足胶原斑

与日光弹性组织变性相似:真皮上部轻度嗜碱性、灰蓝色染色无定形颗粒状变性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从手足取材,角质层厚。

与长期日光照晒或其他物理因素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黄色或肉色疣状斑块。好发于手掌、足跖和背面连接的部位,以大拇指第二指节桡侧常见。

4 皮肤松弛症

HE染色切片上可无明显改变,或仅在真皮中部有断裂,呈颗粒状的弹性纤维;

弹性纤维染色如地衣红染色显示真皮乳头及真皮中下部弹性纤维明显减少。

临床特点:弹性纤维先天性缺乏引起。皮肤症状为皮肤 松弛,起皱褶。面部皮肤松垂使儿童呈老人面貌。内脏器官弹性纤维缺陷引起多发性 疝、憩室形成、肺气肿等。

5皮肤弹性过度或Ehlers-Danlos综合征

HE染色切片上可无异常;

有的病例真皮肌成纤维细胞减少变薄,弹性纤维染色显示弹性纤维相对增多。

主要由酶缺陷引起胶原生物合成障碍。

临床特点:皮肤弹性过度,皮肤可过度被伸展,关节可过度活动,皮肤脆性增加,外伤后愈合慢,分带斜巷后留下大的萎缩性瘢痕。可有内脏改变,如多发性疝、憩室、动脉瘤等。

四、疣

1 寻常疣、跖疣、丝状疣

主要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表皮增生。某些HPV慢性感染可导致皮肤癌。

寻常疣:

表皮角化亢进,棘层肥厚,乳头瘤样增生;

在乳头状隆起嵴上方角质层内有呈叠瓦状角化不全,其核较大,染色深,该处角质层内可见陈旧出血;

在棘层上层及颗粒层可见空泡化细胞,细胞核小,圆形,嗜碱性,周围有一狭窄透亮晕,胞浆淡染,其中透明角质颗粒很少;

两个乳头状嵴之间凹陷处,颗粒细胞大小及数量增多,细胞内有大而规则的透明角质颗粒;

表皮突伸长,在疣周围表皮突向中心弯曲呈抱球状;

真皮乳头上延,其中血管扩张,直达乳头顶部;

浅层血管丛周围有少数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浸润在消退期更明显。

临床特点:皮疹或结节绿豆至黄豆大半球形隆起皮肤表面,表面干燥粗糙,触之较硬,呈灰褐色或正常皮色。有的顶端分裂呈刺状或花蕊样。无自觉症状。好发于手背、指背、甲周及面部。

跖疣:发生在足跖的寻常疣。因挤压向内生长,角质层明显增厚,其他与寻常疣相同。

丝状疣:发生在眼睑、颈部等部位呈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可多发。

2 扁平疣

表皮角化亢进,颗粒层及棘层内可见族空泡化细胞,细胞胞体大,核居中,称鸟眼细胞;

真皮大致正常。在扁平疣消退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浸润。

临床特点:扁平丘疹约2毫米大小,正常皮色或淡褐色。表面无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好发于面部及手背。青少年及青壮年较多。

3 尖锐湿疣

隆起皮肤表面,呈乳头瘤样增生,棘层肥厚,表面可有轻度角化亢进及角化不全;

棘细胞上层及颗粒层内可见空泡化细胞:细胞体积大,有一圆形深染的核,在核膜与浆膜之间有丝状物相连,细胞呈猫眼状;

真皮乳头增宽、上延,轻度水肿,血管扩张;

真皮浅层血管周围中等密度以淋巴细胞为主浸润,还有浆细胞;

临床特点:好发于阴肛部。多见于男性龟头冠状沟、包皮内侧,女性 外阴部及两性的肛周,初起为针帽大的淡红色难以置信丘疹,之后增大至乳头状甚至菜花状,表面凹凸不平,淡褐色或污灰色,湿润柔软, 有分泌物。常通过性交传染。

妇阴假性湿疣:在女性 小阴唇内侧,有时可见许多针帽大群集的丝绒状小丘疹呈鱼卵状。正常或慢性炎症刺激所致。仅为轻度乳头瘤样增生,棘细胞上层为大小一致的空泡化细胞,且在核周为透明空晕,无猫眼现象。

4 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表皮角化亢进,棘层肥厚;

棘细胞上层及颗粒层内可见三五成群的病变细胞,体积大,胞浆淡蓝染色,有的可呈泡沫状,核大而圆,染色质位于核缘,核染色浅。细胞间无细胞间桥;

真皮无改变,或浅层血管周围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由HPV引起。HPV-3引起者,与扁平疣相似;HPV-5则可见红褐色及紫红色扁平丘疹及轻度色素减退斑,有细小鳞屑,外观似花斑癣样。以头面、手背等外露部位为主,也可见于躯干、四肢等。常有家族史,发病年龄早。病程长者,在原有基础上发生癌变。常为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

5 传染性软疣

表皮明显增生,并向下伸入真皮,表面呈火山口样;

增生的表皮呈梨状,彼此相邻,其间的真皮乳头变窄,成为一狭窄的间隔;表皮内除基底细胞外,在胞浆内可见病毒包涵体。包涵体在棘细胞内为一个均一红染的嗜酸性小体,称软疣小体。软疣小体增大至棘细胞上层时相对将细胞核挤至一边成半月形;至颗粒层,软疣小体染色嗜碱性。增大的软疣小体最终突破角质层,使表面呈火山口样开口;

软疣小体进入真皮,出现异物肉芽肿反应。

临床特点:丘疹半球形,具有蜡样光泽。直径约2~3毫米,顶端有一脐样凹陷,用力挤压可挤出乳酪样物质即软疣小体。多见于儿童及中青年女性。好发于面部和躯干部。由痘类病毒引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