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时代思考,《传承》(智慧篇)让传统非遗记录走出“新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视觉传达观后感 立足时代思考,《传承》(智慧篇)让传统非遗记录走出“新路”

立足时代思考,《传承》(智慧篇)让传统非遗记录走出“新路”

2024-01-05 07: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6月15日刊 | 总第3267期

七年前,《传承》第一季(2016)开播。这部系列纪录片将镜头对准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与情感,向大众展现了鲜为人知的传统非遗技艺,唤起了人们体验、观看、探究非遗的兴趣。

七年之后,传统非遗与现代科技还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6月10日,纪录片《传承》(智慧篇)在CCTV-4开播。节目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秉持现代科学的视角,让古老技艺同现代科技相互碰撞,进一步重新审视潜藏在非遗中的文明密码。这既可以展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魅力,又可以助力讲好非遗故事,真切地向全世界的观众传达中国的文化魅力和文化自信。

感悟戏剧美学和技术美学价值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守正创新。《传承》(智慧篇)挖掘传承人与非遗项目之间带有“起承转合”色彩的真实故事,以戏剧化的方式讲述非遗项目,诉说传承人精彩的人生故事。

随着科技手段的发展进步,非遗项目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的绽放异彩的机会。《传承》(智慧篇)巧妙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以别具一格的呈现形式,为观众打开了一扇婀娜多姿的“观遗”之门。

《传承》(智慧篇)的内核是纪实的,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则是充满矛盾、冲突与和解的。故事化的叙事张力,赋予了节目更多观赏性。

比如围绕壮族铜鼓铸造技艺展开故事的第三集《配比之妙》。端午节到来之际,韦雄权手里的一面祖传十代的铜鼓派不上用场,他将希望寄托于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代表性传承人韦启初。但对韦启初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传统铜鼓铸造的技法几乎已经失传。经过一番思考琢磨,最终,韦启初巧妙借用了壮族民间制作农具常用的翻砂法,成功复制铜鼓。

可以看到,节目挖掘到了现实世界中的矛盾冲突,曲折回环间,便引领观众思考非遗传承这一时代课题。

现代影视技术的运用,赋予了节目影像更多的可能性。观众尅看到日常未见之境,获得更多愉悦的审美体验。《传承》通过微距摄影、虚拟扫描、航拍等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手段给予了观众新鲜独特的视听体验。

譬如,微距和慢镜头捕捉到铜鼓不为人知的细节;虚拟扫描可以观察到让古老纸伞抵御千年风雨的桐油;航拍与动画模拟相结合,讲解呈坎八卦村水系与现代科学水系概念的对应,观众可以进一步了解徽州古民居的建造智慧。这为观众营造了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也强化了这部非遗纪录片的科学气质。

提供影像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方面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明确提及要“支持加强相关题材纪录片创作”。

这一表述既是对以《传承》系列为代表的非遗题材纪录片在保护、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肯定,也是对如何更好助力非遗绽放时代新活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期待。

曾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多是抢救性保护,现在则进入了科学保护的新阶段。运用现代媒体技术,使非遗重新“活起来”,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纪录片《传承》(智慧篇)的播出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和深度。

从古老的矿石颜料制作,到精妙的丝绸织造技艺;从敦煌彩塑、云冈石窟,到明式家具、余杭纸伞……观众可以看到更多华夏非遗传承所创造的珍贵物质留存。这些濒临失传或没有实体的非遗项目,借纪录片《传承》(智慧篇)实现了影像化保存和及时保护。

在《传承》(智慧篇)的镜头下,第三集《配比之妙》中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文立,历经数百次考古研究和千余次烧制实验,反复挑选、验证,为天青色汝窑配制出了八百种配方,保证了汝窑的长久延续和发展。

朱文立从未停下对汝窑非遗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尝试的脚步,《传承》(智慧篇)同样也是如此。不断自我革新创新叙事和展现手法,让丰富宝贵的非遗资源获得更有价值的永久影像留存,《传承》(智慧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影像支撑。

展现文化美学价值

纪录片《传承》(智慧篇)不仅突出了传统文化独树一帜的风格,更展现出当代非遗传承人精湛的技艺、沉着的内心和蓬勃的朝气。

节目中,为得到国家级非遗香云纱染整技艺传承人梁珠老先生的认可,彭晴坚持又执着,反复配比香云纱的完美比例。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桑皮纸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王柏林,带着自己的女婿,通过对纸浆的千万次捶打,制作一张张纹理清晰,绵韧而坚的桑皮纸……

通过拍摄80后、90后新一代接班人,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朝气。此外,通过融媒体推进传播,《传承》(智慧篇)在多平台、多角度传递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传承“匠人精神”,也彰显了手工艺更高的文化价值。

纪录片《传承》(智慧篇)也立足时代,思考和拥抱文明的更迭,向观众传达数字时代下传承的意义。无论是古老的岩茶烘焙技艺还是古法晒盐技艺,都是一种不变的人文感召。

在这个流水线生产与古法技艺并存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标准都与从前不同。无论是凝聚先辈智慧与心血的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还是高效率、高生产力的工业设计创新发展,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都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发展的东西。

纪录片《传承》(智慧篇)的文化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国非遗魅力、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的多重描绘。这种中国美学诠释下的表达形式更能体现和传递中国文化内涵及范式,也更能引起观众共情。

以文化美学价值浸润,用中国文化美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智慧篇)不仅在展现、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更为以后的非遗纪录片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