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宁敬武谈《觅渡》:再现从萌芽到怒放的信仰之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觅拍旅拍公司简介资料 导演宁敬武谈《觅渡》:再现从萌芽到怒放的信仰之花

导演宁敬武谈《觅渡》:再现从萌芽到怒放的信仰之花

2023-12-21 2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表现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心理路程成为这部电影必须完成的目标,这给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觅渡》必须做这样的尝试,“觅渡”之渡,是渡人渡己,更是给黑暗中国找到通向富强的渡口。创作者不得不深入三位革命者的内心,体察他们的痛和希望,他们的彷徨和抉择,他们的坚守和赴死。把这样的观察和感受转化为艺术表现,让今天的青年感同身受,为他们灿烂的青春和伟大的牺牲而共鸣长歌。

“三杰”其实代表了中国三种特别典型的知识分子。瞿秋白如果不从事革命,他会是文学家、翻译家,对昆曲、篆刻等有很深的造诣,他还想成为语言学家。如果不走革命之路,他或许会比他的中学同学钱穆有更大的文化成就。张太雷则是接受全英文教学,精通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他可以像他的同学吴南如一样去外交部,也可以到上海做一个月拿三四百块大洋的律师,却甘于清贫选择革命。相比瞿秋白,张太雷崇尚理性,有着非常强的组织能力,是我党在共产国际和国民党运筹一线的代理人。相比前面两位,恽代英又是另一种情况,用今天的话讲,他是一个偶像级别的青年领袖。恽代英十五、六岁就开始写文章,靠一支笔名满天下,是不折不扣的百年前的青年偶像。

无论是被时势推动、理性选择,还是自己摸索,三个当时非常典型的知识分子通过不同的路径,选择了自己的革命之路。唯有像朋友一样读懂他们的人生故事,把革命史理解透,才能讲清楚革命史背景下三个人为什么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相同选择。

在最近的新主流电影中,很少从这样的角度讲故事和塑造人物。在更多的电影中,革命者似乎天生就是伟大坚强的大人物。其实,观众更愿意看主人公是如何从普通人一步步成为强者的,而表现我党创建之初一代知识分子革命者如何完成中国之路的选择,才正是今天这部电影的使命,也是片名《觅渡》蕴含的意义。

充满张力的故事与人物

写三个青年革命者的电影首先要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如果不吸引人再高的思想性也难以传达。让故事充满张力,让人物充满魅力,这是我们给自己定的创作目标。在这样的考量中,瞿秋白被捕后被国民党劝降的过程,放大成为故事的主线。《觅渡》也许可以成为红色版《窃听风暴》。这条线故事的两位主角是革命者瞿秋白与劝降者国民党军长宋希濂。瞿秋白的文章黄埔学员都读过不止一篇,影响很大,瞿秋白的思想深深影响过宋希濂。可以说,他们曾是心意相通的师生,却是立场相反的敌人。

瞿秋白曾经是宋希濂青年时代的偶像,在关押的最后阶段,宋希濂为了劝降瞿秋白,争取到了在今天看来很难拒绝的条件:瞿秋白不需要“叛变”,不需要写“悔过书”,他仅仅做到不发声就可以。他可以选择去到任意一所大学,当校长、做学问、研究一切他感兴趣的学问。这些条件完全针对了瞿秋白的“痛点”。到了枪决之前,宋希濂甚至鼓励瞿秋白成立一个新的党派,作为先活下去的一个策略,这样看起来既不违背其自身立场,又能实现他坚持多年的“民主”诉求。但这一切对于革命者瞿秋白来说,都是不能够接受的。

近些年,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一系列影视剧的热播,观众们的历史知识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建党百年之际,出现了多部与之相关的电影。《觅渡》可以看作一部献给发烧友的可以纵深读解的电影,描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一代知识分子革命者的辉煌人生,他们的心灵史、思想史,还有大量第一次展现的细节、秘闻,也是一部包含大量揭秘内容的电影,是一套有一定历史专业性的史诗读本。

从头、向内出发的全新表演

《觅渡》要写一代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心灵史,注定主角瞿秋白的饰演者必须是一个对表演“向内”挖掘很深的优秀演员。见到瞿秋白的扮演者宋洋本人的时候,会感受到他自己对表演高段位的理解和对这个职业的神圣感。瞿秋白身上充满了矛盾,他其实很单纯,八七会议上被历史推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而瞿秋白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这样的位置上,做了一个知识分子所能做的最大担当。更可贵的,是不再担任重要职务时,他依然能坚守信仰初心不变,哪怕走向刑场。《觅渡》中的瞿秋白处在这样的情境里:中国在没有方向的时候,所有的作用力都如旋涡一样,作用在瞿秋白这个病弱书生身上。这样的角色让宋洋非常兴奋,这样复杂的人物可遇不可求,可以把之前自己所有对表演的积累放进角色中去。

在片场中,讨论最多的一场戏是宋希濂亮出了优厚条件的底牌,那时候要怎么展示瞿秋白对这些条件的反应?这场戏和宋洋讨论了好久,两个人一致认为,瞿秋白当时是一个脆弱的,甚至于几乎要被“打动”的状态。那场戏瞿秋白听到宋希濂的条件以后,后退了两步,退到墙边的时候无路可退,又猛然清醒起来。瞿秋白的“弱”会成就他的强,演员需要一个表演上的空间和支撑。

扮演张太雷的张桐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他扮演的李大钊在《觉醒年代》的经历给了他非常大的信心,但是他进组没几天,发现《觅渡》剧组是在用一种崭新的拍法,于是把之前自己熟悉的东西全放下了,重新进入创作。用他的话说这个剧组“是在用一种与时俱进的方法创作”,很让他兴奋。作为一个对近代史很感兴趣的天津籍演员,天津大学是张太雷母校,有张太雷雕像,也有以张太雷名字命名的太雷路,拍摄《觅渡》之前,他仍然对这段历史是模糊的。这种“愧疚”也成为他创作的一个动力。

相比瞿秋白的理想主义,张太雷更是崇尚理性的一个人,他的同学们大部分毕业后去了外交部,还有一部分当了律师,当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三四百大洋是很平常的。张太雷擅长体育,生活观念很现代,组织能力很强。他是南方人,可是完全是北方性格。张太雷正是在理性和务实的思维下,选择了共产主义。张太雷在重要人物如鲍罗庭、孙中山、蒋介石之间穿针引线,陈独秀与共产国际之间的矛盾他从中调和,他是第一个被派往共产国际的中国共产党使者。他懂英文、俄文,是谈判高手,在沟通的过程中给我们党争取了很多有利条件,是中共历史上第一个牺牲在战斗火线上的政治局成员。张桐把张太雷身上的这种意气风发,也就是很“燃”的气质非常饱满地呈现出来。

谷嘉诚扮演的恽代英其实在历史中的年龄比瞿秋白和张太雷还要大,但是我们需要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的面孔,最重要的是他必须英文好,形象阳光正面。谷嘉诚是英语专业出身的偶像艺人,他对这样的角色也很有兴趣。谷嘉诚签完合同回去跟他母亲讲,他才知道妈妈这一支就是恽代英的后人。这样的缘分非常神奇。恽代英的角色本身气度潇洒、学贯中西,平时既开得起玩笑,也能给学生们巨大的精神指引作用,他还义气地把自己的稿费拿出来给社团的学生们一起花,称得上是“偶像”导师。谷嘉诚作为一个偶像出身的演员,非常好地完成了这个角色的塑造。

牺牲处万物有灵

三位演员印象最深刻的戏,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就义牺牲的段落。福建长汀是关押瞿秋白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影视剧中所表现的,由黑色铁栏杆构成的监狱,电影一比一还原了当时的那座小院子。瞿秋白已然洞悉了自己的命运,在方寸斗室,他与人辩论,给人刻章,思考着中国的未来。瞿秋白希望后人帮他验证他信奉的主义:“将来的中国是不是一个春暖花开的主义”。

三个人牺牲的场面,是一次难度颇高的整合。他们从同一个家乡走向世界,又为了同样的信仰,于不同的时间地点为信仰而牺牲。他们的牺牲不仅是悲壮的,在生命的倒计时里,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无论是绿草、野花、鸟和蜜蜂,还有最爱的戏曲的都具有了灵性的味道。牺牲在片中被瞿秋白称为“大休息”,我们希望观众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悲壮,更是一种新生。

这部电影拍摄期间最大的困难来自于与疫情作斗争。本来我们希望去上海的影视基地拍摄一半戏份,也谈好了虹口区多伦路的实景街道和洋房,但因为疫情无法实施。后来,《觅渡》神奇地在常州拓展了多个民国实景,加上西太湖影视基地,居然在常州完成了全部拍摄,也算告慰从常州走出的三位游子。

一百年前,从这座城市的觅渡桥上,三位少年背井离乡,踏上为中国寻路的旅程,成为党的杰出领导人。一百年后,在这座城市,拍出了电影《觅渡》,在电影中的觅渡桥出发,更多的人将看到这三位永远的青年。

来源:中国常州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