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菩萨”是谁?他在观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观音菩萨含义是什么意思 “观自在菩萨”是谁?他在观什么

“观自在菩萨”是谁?他在观什么

2024-07-12 19: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隆莲法师

心经中讲的是“观自在菩萨”,是否是观世音菩萨呢?这有两种讲法:一是指观世音菩萨,是《瑜伽焰口》中的观自在菩萨;二是指凡是有观世音菩萨的地位、程度的,都可称之为观自在菩萨。

“观”是什么意思

“观”:即观点、看法,观就是般若,般若是叫我们对待事物应有怎样的看法。修观的“观”是动词,是观察、观看。止观:止是定,是六度中的第五度静虑波罗蜜。

“观”即慧,是第六度般若波罗蜜。我们对于世间的事事物物,都要通过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佛菩萨的智,是由观而来的。观,是对宇宙人生的最深入细致的看法。

在法相宗中讲,“观”叫“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观不是只看一点,而是周遍的看,看得粗叫“寻思”,看得细叫“周遍伺察”。

我们看问题,应“如猫捕鼠”那样集中全部注意力。佛法看问题是把问题抓出来,从整个方面去观察,然后,结合起来,而不是只着力于一方面,是灵活的、细密的观。

而修禅观的目的,也在于先把心训练得很细密、灵活,所以,应先修止、令心宁静,才能观。

《楞严咒中》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妙湛”:是水清凉而宁静,比喻心应如清凉而宁静的水一样,没有一点微波,没有一点烦恼尘垢,才能如实照见东西。

修止观,一方面是使心宁静,在这个基础上修观,心要十分宁静无垢,才能如实洞察一切。

为什么要“观”呢

海公上师的《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包含了整套如来禅甚深的禅定,由止(定)生观(慧)。

为什么要观呢?糊涂人不会观,观是有智慧的人明辨环境,观清楚了才能认识,才能对治,观是产生认识的力量,认识宇宙人生,就是通过观的力量,菩萨就要把宇宙人生弄清楚,如能将无我的观慧修起,才能自在。

“自在”:就是解脱,解脱就会自在,解脱是针对缚,烦恼就是缚,由于这个缚,所以众生流转生死,我们每天被烦恼缚着而起惑造业,作无意义的事,烦恼使我们不得解脱、不自由,要解脱、自在就必须断除烦恼,断我执习气,这就要靠观,才得自由、自在。

众生由于执著有个常恒不变的我,而造种种业,由观——真正的观才能把所执的“我”看清、看透,就不为他所缚,而得大自在。断尽我执,就能成就阿罗汉果。

菩萨起了智慧观,看透了所执的我是欺骗我们的,就不再为我所缚。我们遇到每一件事都应观,观清了才能正确的解答。正确的认识,才不会被困难所阻碍,人的殊胜处就是能观,由观而得解脱自在,观主要是通达“无我”。

我们现在只是发了菩提愿心,未通达无我,只是粗略的了解一点表面,没有通过观,要真正观照到“无我”的道理,就要按照理论修观。从理论上知道无我的道理。

“相似见道”,是真正见道的前相,每个人都能成为观自在菩萨,只要好好修,通达无我、般若之智才得自在。

什么是四念处

四念处就是让我们观,念即是为了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观”就是看法,是智慧,有了智慧就有超脱的、不寻常的看法。有的老菩萨不怕脏,不怕苦,精勤为常住做事,因为他见身体本来就是不净,他的看法就与一般人不同。贪生都是爱身惜命。(但讲卫生不是爱生惜命)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真理,因为身体本来不净,身如“行厕”,教众生应观身不净,即修不净观,佛法的各种观都是驳宽生的颠倒见,使众生得解脱的。

“教观纲宗”中的教是教理,观是学了教理真正从自己思想、行动上起作用,在心灵深处起影响。我们学的是佛法,不是口头禅,只有将所学的实修,变为行动才能得到无限的解脱,才得自在。

我们要如何“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般若波罗蜜多,字面意思前面已讲过,不再重复。

“行”是实行,实践。所学的道理在思想上起作用,而付诸实践,这里的“行”主要指内心活动,是思维。“深”:是重要,精深的意思。佛法讲般若有两方面:一是深般若,二是广般若。广般若属实践,深般若属于认识,智慧属认识方面的,佛法的般若是指认识与实践两方面。只有深入的研究才能把问题看穿看透,实际上佛法无多旨。

要通达无我的道理,就应实践、兑现。所以应实行。实行时的事情特别多,菩萨的六度万行是深广般若,范围特别宽。六度中,前五度属于广般若,是实践方面的,智慧度是认识方面的,是深般若,只有先认识,然后,才照着认识的真理实践。这里讲的“深”字,特别讲明是“深般若”。

(来源:《心经》浅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