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铭记历史,努力奋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观看南京大屠杀的心得体会 【队伍建设】铭记历史,努力奋发

【队伍建设】铭记历史,努力奋发

2024-06-23 1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8月,单位组织到南京大学进行干部综合素能提升培训。南京,万古秦淮河,源远流长,钟灵毓秀;千秋金陵城,古貌新姿,人文璀璨。说历史底蕴,没人会去怀疑南京这座城市。我对于她的印象,不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古都的洗尽铅华,也不是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是在干部综合素能提升培训中安排8月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翻阅这本沉重的86年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史书,让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学党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震撼教育。更加深刻体会到:触目惊心的杀戮和兽行,那疯狂而又残忍的历史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大屠杀纪念馆的灰墙显得萧杀肃穆,显得沉重和压抑。进入纪念馆的大门,神情不约而同地凝重起来,矗立眼前的是一座座触目惊心的雕塑,这些雕塑有拼命逃跑躲避日军飞机轰炸的百姓,有受到日军污辱决意投江自杀的少女,有体无完肤、痛苦万状的老人,有婴儿趴在妈妈尸体上还在吮吸乳汁,更有怀抱在屠杀中死去孩子仰天悲鸣长啸的母亲!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这是何等悲痛、何等残忍的历史。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对我手无寸铁的同胞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大规模屠杀。千年古城一片焦土,百姓成为待宰的羔羊、财物洗劫一空,先后罹难的军民达30多万。拾阶而上,刚正的青石垒就的城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不可摧毁,满眼的鹅卵石是那场浩劫中牺牲的数十万民众。我对那些采集的幸存者的脚印记忆尤新,它们代表的是苦难,昭示的是坚定。因为尽管不堪回首,经历过那次劫难且尚在人间的人站了出来,并且永远都站在那里,用最最凄惨的人生经历警示着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在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隔着玻璃可以清晰地看见里面的累累白骨.密密麻麻地堆放在一起,看得见上面刺刀留下的痕迹,看得见子弹穿过的孔洞。一垄黄土吸尽了鲜血,化去了骨肉衣衫,只留下惨白的骸骨证明洗刷不去的冤屈。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此处禁止拍照,让他们安息吧!

从纪念馆走出来,我的心久久的不能平静,仿佛心被刺刀深深的刺了一下!这是一段中华儿女屈辱的历史,30多万同胞的血好象就在我的面前淌着……孩子们因为失去父母那痛苦绝望的眼神!被日本军刀一劈两半的脑袋,还有成千上万被烧焦的尸体,无数个没有身体的头颅……像放电影一样不断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长时间的陷入悲哀激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美国犹太裔作家伊利.威塞尔警告人们:“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我们要永远记住这段苦难的历史,记住我们遇难的同胞,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这次干部综合素能提升培训,我亲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场爱国主义教育,让我不断的提醒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血汗和生命换来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把幸福留给了我们,而他们却永远的离开了人世间。

“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这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对青少年的叮嘱。既体现了受害者的善良,也让人们感悟到一个普通中国人理性而又高尚的历史态度,我们纪念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不是为了宣传仇恨,而是以史为鉴,更好地开创未来。

原标题:《【队伍建设】铭记历史,努力奋发——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感怀》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