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餐”还是“合餐”?中国人用餐方式的演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餐分前餐 “分餐”还是“合餐”?中国人用餐方式的演变

“分餐”还是“合餐”?中国人用餐方式的演变

2024-07-13 02: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古人的规矩

我们都听过“鸿门宴”的故事,可能都想过这的问题,项庄为什么不直接拔剑刺杀刘邦呢?因为那时的吃饭方式,不像现在坐在一起,而是大家分案而食!

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而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衣食住行用几乎渗透到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自古以来,餐饮是最为常见的社交活动之一,宴饮礼仪源远流长,从折柬相邀到导客入席,从斟酒上菜到辞别送客,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讲究,在众多上古文献和考古出土的画像中,一人一案的宴饮场景,将古人分餐制的饮食礼仪展现的淋漓尽致。

西周是我国分餐制的正式开端,那时候的皇室 很讲究礼仪, 天子有天子用的餐具,诸侯王,士大夫所用的餐具也各不相同,必须分开,以显示尊卑有别。这就是“列鼎”制度, 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将原始的分餐制,赋予了强烈的礼乐性质,鼎也不只是烹煮肉类的器物了,它还是权利的象征,

历史的进化

相较于贵族等级森严的进食方式,平民并没有这么多讲究,因餐具成本的原因,在主流的分餐制外,合餐制的萌芽已经在民间出现,但一直发展缓慢,出于对礼乐制度的沿袭,社会主流还是分案而食,“席地而坐,分案而食”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战乱频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礼崩乐坏,入唐后,华夏文化又与胡族文化相互交融,高足家具流入中原,为了更舒适的用餐,人们开始围桌进食,直至宋朝,食材和烹饪样式的多元化以及飨宴、茶楼、酒肆等公共饮食空间的出现,最终促使了分餐制被“合餐制”所取代 。

同饮同食逐渐成为了一种情感连带的象征,这个自然带有一种“平等”“分享”的传统人情特色的饮食方式,让吃饭从果腹演变成了一种人情交际,人们围桌而坐,同盘而食,互敬互让、其乐融融,极大满足了人们丰富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到了宋元时期,高桌椅凳被普遍使用,合餐制才真正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合餐制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飞速发展。至明清时期,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菜肴也变得越来越精细,盛于器皿,置于桌上,众人围桌而坐,举箸共食,互不相碍,非常方便。

近代的变革

随着历史的变革和推动,中国人的饮食风俗几经移易,方桌逐渐被有“百灵台”之称的圆桌所代替,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这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氛围正好契合了人们所追求的“团圆”之美,转盘的便捷性更是加深了国人对中餐圆桌文化的执着与钟情。

但随着西方饮食文化强势输入,特别是在民国时期上海的中上层社会人士中,西餐分餐制一度非常普遍;20世纪30年代,有些公共卫生学者呼吁“饮食革命论——废止筷碗共食、实行中菜西吃法”,虽然短时间内在部分大城市有所体现。但是,西餐及其饮食习惯并未在当时的中国产生多少影响。

时至今日,合餐制仍然是国人最普遍的饮食方式。

现代生活中的分餐

在中国,多年来的 “合餐制”成了餐饮习惯的“主流”,彻底推行“分餐制”难度可不小,相对比较合理的选择是让公筷、公勺成为一种常态。在 十多年前,至今还让很多人心存余悸的“非典”暴发后,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其实使用公筷并不会影响围餐氛围。

中国的圆桌文化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文化,将古人的分餐制融入其中,充分发挥公筷公勺的作用,即避免了交叉用餐,又保持了传统圆桌文化其乐融融、互增感情的独特魅力。

— END —

版权声明

综合整理自新华视点,瞭望智库,搜狐新闻

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其他公开资料, 仅作传播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