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灯读史丨击鼓说唱俑的嬉娱人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汉说唱俑图片 观灯读史丨击鼓说唱俑的嬉娱人生

观灯读史丨击鼓说唱俑的嬉娱人生

2024-07-10 06: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周晓娟 自贡方志

在第30届自贡国际恐龙灯会“华夏乐章”板块中出现了一个可爱的灯组。挂着金项链的胖嘟嘟乐者,头戴VR眼镜,左手拿话筒,右手抱音箱,呈现出一副欢快的模样。据灯组设计师王茂森介绍,此灯以国宝“击鼓说唱俑”为原型,在二次创作中增加了时尚的颜色和元素,让历史文物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国宝“击鼓说唱俑”来自于2000年前的东汉,1957年,在四川成都天回山再次现世。陶俑高56厘米,坐于圆形台座之上,头上戴帻,额有花饰,袒胸露腹,臂戴珞珠,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臂平直作敲击状,样子甚是可爱。陶俑面部表情也极其丰富,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再现了俳优说唱的场景。

俳优是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他们他们有些是侏儒,以逗笑、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在宫廷宴会上,边击鼓边歌唱。自嘲是所有幽默中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所以他们故意展现自己的身体缺陷,卖力表演,来博得君主和宾客的欢笑。

早在春秋时期俳优就已经出现了,他们能歌舞,善奏乐,以滑稽调笑为业。俳优在表演过程中,说话不太有禁忌,即使说错话也很少受到惩罚,所以偶尔会利用这个特殊的身份发挥一些积极作用,借调笑之机讽刺统治者的昏庸之举。秦始皇曾计划修一个从函谷到宝鸡的苑囿,俳优优旃向秦始皇说:皇上的想法很好,苑囿修好后,放进许多禽兽,敌人如果从东方进攻,放出苑囿中的麋鹿用角把他们就能顶回去。秦始皇听了以后,觉得不妥,就打消了这念头。有些俳优在君王身边依靠口舌,在取悦君主的同时,也对一些错误的想法进行讽谏。

汉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都爱蓄养俳优。俳优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在《汉书》中就有汉武帝身边“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的记载。司马迁对俳优也有很高的评价,在《史记》中专辟《滑稽列传》,浓墨重彩地为俳优做传。

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俳优调笑讽刺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讽谏最高统治者变为被帝王用以讥讽臣下。在表现形式上也有所不同,由一个演员发展为两个演员,故事情节也更繁杂。渐渐地俳优的表演形成一种模式,被称为“参军戏”。

到了唐代,参军戏更具有了戏剧性,演员在宫廷中仍能保持俳优“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传统。但是由于唐代宫廷歌舞发达,艺术分工更加细致,参军戏的演员更多地专注于滑稽表演,而不似古代俳优那样擅长歌舞了。

经过汉、唐、宋、金的发展与完善后,俳优表演历经了参军戏、滑稽戏的演变,最终成为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之一。

魏明伦老先生曾说过:滑稽这个词语在古代是褒义词,击鼓说唱陶俑表现的正是成都人乐观、幽默的一面。四川地区出土的汉代说唱俑有很多,可见当时蜀地思想的开放与社会的进步。强势的蜀文化在几千年里向全国输送美食、方言、文艺以及闲适乐观的生活态度,从未停歇过。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国语》记载:史不失书,曚不失诵。告诉我们,写在纸上的历史和艺人口中叙述的历史同样重要。俳优虽然地位卑微,但他的生命远比寿命长久,汉高祖的剑、飞将军的弓都活在他们的段子里,世代相传,成为了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俳优是一种职业、一种思想、一种哲学,是高贵的隐士,也是市井生活的民族精神,是席间的美酒,也是治愈悲伤的一剂良药。

责任编辑:方志雷

自贡方志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观灯读史丨击鼓说唱俑的嬉娱人生》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