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方色彩理论提出时间 “两山”理论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

“两山”理论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

2023-12-14 23: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党的十八大以后,也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作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以生态文明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同志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2015年9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中央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17年10月,“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就在这次会议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被写进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之中。至此,"两山论"成为我们党重要的执政理念之一。而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在全世界的政党中,我们党是第一个。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我们也许还记得这样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是革命导师列宁在他的《怎么办》一书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列宁强调的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这样,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

  理论,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理论要成为一个政党的理念,成为国家的意志,成为人民的自觉行动,必定有其深厚的历史积淀、理论依据和现实需要。

  那么,从一开始提出“两山论”的理念或论断,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成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怎么产生的?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历史、现实和理论和依据又是什么呢?

  一、历史逻辑:人类文明嬗变发展的必然要求 

  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分别经历了由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生态文明的演变过程,是一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演化的历史。

  大约距今一万年前,由于青铜器、铁器等各种金属工具的使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了,出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由原始文明(渔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

  18世纪60年代,圈地运动提供的剩余劳动力,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技术革新,优质煤矿与适量铁矿的珠联璧合,蒸汽机的改良和使用,机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使人类文明出现第二个重大转折,即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

  (一)工业革命的壮丽景象 

  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机器的大规模制造和使用,催生了内燃机、电气化等重大技术与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为英国积累了原始资本,使英国迅速崛起,同时也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刺激了欧洲财富的增加。反过来,欧洲的发展又为英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更为英国进行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提供了物质财富基础,使英国一举成为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

  这次革命从开始到完成,大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创造了工业革命的壮丽景象。影响范围不仅扩展到西欧和北美,推动了法、美、德等国的技术革新,而且还扩展到东欧和亚洲,俄国和日本也出现了工业革命的高潮。

  谈到工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感叹-----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如果说在原始文明时代,人是自然神的奴隶;在农业文明时代,人是在"神"支配下的自然的主人。那么,在工业文明时代,就是一个人类控制和改造自然取得空前胜利的时代。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类只须凭借知识就足以征服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类仿佛觉得自己已经成为征服和驾驭自然的“神”。

  工业革命250多年来,占世界人口20%左右的西方发达国家消耗约占同期全球消费总量的80%的能源与资源,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而进入后工业社会。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造成资源枯竭以及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地下水系破坏、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生态环境问题。

  (二)过度开发遭到自然的无情报复 

  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兴起工业革命,出现了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19世纪,美国经济发展迅猛,但随后洛杉矶等多个城市相继陷入空气污染的困扰;1930年冬天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的烟雾事件,导致一周内60多人死亡,成为20世纪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二战后,日本工业飞速发展,经济迅速崛起,但工业污染和各种公害病泛滥成灾……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世界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将工业产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工业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造成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第三世界国家在为资本主义市场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同时,不得不承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遭遇的生态环境灾难。中国也是其中的受害者。

  (三)生态环境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反映的是人类生存条件的危机。从上世纪早期起,人类便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频繁而严重的“环境公害事件”,引发了西方社会的强烈反响和普遍重视,也逐渐引起中国等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1968年,由美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瑞士等10个国家的30多位科学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联合成立"罗马俱乐部"。

  1969年,美国尼克松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环境政策法》,旨在防止和消除人类对环境的伤害,维护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1971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诞生。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阐述了以产业革命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瑞典举行,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84年,联合国成立“世纪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共有176个国家的代表参加本次会议,其中包括118位国家元首。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2019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亨丽埃塔女士发布《致全世界儿童的一封公开信》,这封信全面介绍了世界儿童面临的各种灾难。2017年,已经有约3亿儿童生活在室外空气污染毒性水平最高(比国际标准高出六倍甚至更多)的地区,造成了约60万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公开信预计,到2040年,每四名儿童中,就会有一人生活在水安全压力极大的地区,儿童将成为水源性疾病的最大受害者。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快速完成其他国家几百年的发展任务,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创造了惊人奇迹。但与此同时,长期粗放式、压缩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许多地方、不少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爆发,这种旧的经济发展方式若再不改变,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 

  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曾对人类施暴于自然,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野蛮开发,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的造孽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并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曾经陶醉于征服自然的辉煌胜利的人们开始认识到,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超出了自然界的承受极限,违背了自然规律,也让人们饱尝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度观察,对工业革命、工业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解剖,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特别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呈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辩证法》、《资本论》等多部经典著作中。作为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规律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自然先在性、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自然资源循环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多个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从本体论的高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无论人类有多强大的主观能动性,有多深邃的理性精神,都无法摆脱对自然界的依赖并受其制约。这从本体论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中,而不在其之外,人类在某种意义上要依赖于自然界,因而,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应凌驾于其之上。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与自然实现统一的物质形式和社会历史形式,归纳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文明演进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是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但也正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资源的过度利用和野蛮开发,最终引发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强调要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强调要尊重、顺应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谐发展。如何实现呢?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无法改变其贪恋性和掠夺性的本性,也就无法抑制其对大自然的永无休止地掠夺,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必须变革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由社会制度所规定的社会政策、规范及规则,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本取向的社会制度。这个制度就是共产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再次,马克思主义率先厘清了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马克思分析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少……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在这里,马克思用"枯竭"二字来表明资源利用的不可持续性。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类的生存不仅依赖于土地和森林,而且还必须依赖于大量的矿产资源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无限的,而矿产资源的储藏量是有限的,所以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矿产资源的藏量将会日益减少,从而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威胁。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要化解资源需求与短缺的矛盾,保障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放弃传统矿业开发中过时的理念,珍惜、保护和适度开发矿产资源。马克思甚至曾从矿产品价值的角度来研究、探索如何通过价格规律、经济规律来调节对矿产资源的开发。比如,马克思举例说:“金刚石在地壳中是很稀少的,因而发现金刚石平均要花很多劳动时间。因此,很小一块金刚石就代表很多劳动……假如能用不多的劳动把煤转化为金刚石,金刚石的价值就会低于砖的价值。”就是说,金刚石价值昂贵不是因为它绚丽夺人,而是因为要得到它需要投入很多劳动。

  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不仅诠释了人与自然处于何种关系之中,同时也提出了解决办法,就是只有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基础上的经济活动,才能够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理解这些思想的实践意义,对于当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三、有益镜鉴:国外生态文明理论的合理成分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的生产力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物质产品因此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全球生态危机频繁爆发,不仅影响到人类生存,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正是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反思自身的发展模式。在西方,从政治家到公众都要求人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利益诉求,各种生态社会思潮也就应运而生了。

  许多专家学者从理念、制度、政策等层面进行反思,就发展生态文明和绿色矿业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如构建起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制度框架,确立生态理性、生态优先观念,发展循环经济、稳态经济,实现生态现代化、生态自治,构建生态国家,等等。下面我们简要地介绍几种代表性的理论或思想----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创立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演变必然经历一个阶段:在经济起飞时,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但以后会逐渐减轻。

  (二)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提出的。K·波尔丁当时受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开始用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要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宇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K·波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循环经济"认为,应当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都要实现循环。这种理论提出,围绕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运用清洁生产、物质流分析、环境管理等技术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主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强调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强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德国循环经济的概念,确立“3R”原理,即循环经济遵循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的“3R”原则的中心地位。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 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2003年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 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稳态经济理论 

  稳态经济理论是西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是利用经济学、生态学和伦理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地考察经济稳态增长的道路及可能性的一门学科。1923年约翰·穆勒在其《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最先提出稳态这个概念。现代稳态经济学产生于70年代。1973年经济学家赫尔曼·代利主编了《走向稳定的经济》一书,标志着稳态经济学的形成。稳态经济理论的倡导者还有博尔丁、乔·罗根等人。他们认为现代经济学局限于研究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配置以及收入的分配,断言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是错误的。因为增长过快会加速原材料的耗竭,加重环境污染,使经济增长丧失物质基础。

  稳态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服务效率最大化;(2)作为中间目标的道德增长,用眼前的增长回避分配上的弊端是不可能的。稳态经济理论提出,通过控制人口、调节财富收入的再分配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实现经济稳定发展。这一理论主张以保证每个人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强调消除目前正在扩大的贫富差距和南北差距;倡导"绿化"工作道德,强调劳动所得应符合绿色运动所提出的道德规范,使劳动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提倡大力发展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小型经济区域,通过这种自助型经济模式促进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四)生态学 

  早期,生态学被认为是研究生物栖息或居住环境的科学。1866年,德国的博物学家海克尔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之后,不同学者都对生态学的定义进行了探索,但总体上都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又包括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等。

  景观生态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理论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及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角度看,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恢复生态学:人口剧增、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地下水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使人类陷于难以摆脱的生态困境之中,并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综合整治和恢复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以及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种背景之下,恢复生态学在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按照国际恢复生态学会的定义: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恢复和管理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恢复生态学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生态学已有的理论,如竞争、生态位、耐性定律、演替、定居限制、护理效应、互利共生等,但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特有的理论。

  (五)生态矿业工程理论 

  生态工程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H·T·Odum提出的新概念,目的在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同的问题。生态矿业工程是它的一个分支,以建设生态矿业为目的。生态矿业(Ecologicalmining)是以生态经济学为依据所建立的现代矿业发展模式。生态矿业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为特征,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生态矿业立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与传统矿业相比,更有利于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资源保护协调发展。

  生态矿业工程理论提出,矿产资源开发之前的生态环境本底调查是构建生态矿业工程的基础,应当仔细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可能诱发的对生态和环境状况的干扰与破坏问题,首先制定从源头上控制干扰和破坏的技术路线与措施,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及废料资源化,做到不建尾矿库、不设废石场、无外排不达标废水的无废开采。生态矿业工程理论要求,矿业项目在其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生产、闭坑全过程中,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融为项目的有机元素,明确各阶段的资金投入,落实各阶段的社会责任,以法律形式进行明确规定。对欠账的老矿山,可通过减免税费给以支持。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润沧先生是生态矿业工程理论的推崇者。

  (六)现代生态化理论 

  现代生态化理论提出,环境保护不应被视为经济活动的一种负担,而应被看作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前提。这一理论认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该是协调的,强调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强调技术革新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改善;建议作为市场促进者和保护者的政府,更多地使用市场调节手段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目标。

  (七)生态社会主义思想 

  生态社会主义(eco-socialism),是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与社会实践。包括阿格尔的生态危机理论、奥康纳的第二重矛盾理论和福斯特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这种理论基于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现实,将西方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观念相结合起来,试图探寻出一条能够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和谐的发展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认为,未来社会的发展要给予其一个可持续性的、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应当将生态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以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冲突来反思数百年来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并在此基础上将社会主义与生态问题结合起来。这种创新性的整合方式从生态的角度指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并迅速崛起为绿色学说中的代表性思潮。

  (八)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也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的思潮之一。这一思潮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所做出的生态批判理论,结合现代生态学理论所构建的旨在挽救当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理论,进而寻找一种能够指导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美国社会生态学家、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詹姆斯·奥康纳(JamesO'Connor),是美国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领军人物,他近年发表的《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书,是当代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力作。

  法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刘仁胜先生研究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包括技术批判到生态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的双重危机理论、革命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的生态学等经典理论成果。他认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马克思的生态学三个理论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存在着本质区别,而且存在很多缺陷。比如,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释当今资本主义的继续存在和发展,经济危机理论已经过时。他们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看成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系统之间的矛盾,并用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这显然是本末倒置,混淆了现象和本质之间的界限。基于这一错误认识,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显然不能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而且无力解决发达国家固有的危机。但也要看到,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生态环境的对立面,构成对当代资本主义致命威胁的不是经济危机而是生态危机,资本主义制度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

  总之,以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上述现代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凸显了人类在解决当前的面临的生态危机的迫切愿望,以及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时代意义,设想了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种种模式,虽然其中包含不少脱离实际甚至空想的成分,但其中也包括不少科学的真知灼见,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生态文明理论宝库。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对于构建我国的绿色矿山建设理论,无疑也是具有某些启示与借鉴意义的。

  四、理论核心:"两山论"著名论断的提出与发展 

  (一)"两山论"的由来 

  余村位于浙北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占地4.86平方公里,三面环山,一条小溪从中穿过,是典型的山村。盛产毛竹。而这个村,正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著名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地方。那么,习近平同志为什么选择了余村呢?

  湖州石灰岩品质优良。上世纪90年代,余村人先后建起了石灰窑,办起了砖厂、水泥厂等资源型经济实体,成为其时全县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当时全村280户村民,一半以上的家庭有人在矿区务工,石矿也被村民称为全村人的"命根子",“石头经济”模式曾让余村风光无限。那时,余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00多万元,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成为远近闻名的首富村。“那时县里镇里的大会小会上,都把余村当典型。”

  村民富了,但村民却都把孩子送出去,年轻人不愿意回来。因为开山采矿,炮声隆隆,浓烟滚滚。经年累月的开采,让这片曾经的“江南清丽地”因此蒙尘:淤泥沉积,部分河床在35年内抬高了2米;昔日"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东苕溪,部分断面"比黄河水还要浑浊"。按老百姓的话说,山是黄的,水是浑的,到处灰蒙蒙的。

  2002年12月,来浙江工作不久的习近平,在主持浙江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时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建设"绿色浙江"为目标,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努力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3年1月,在习近平的重视和推动下,浙江成为全国第5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论断。

  2003年7月,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把“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一条正式提出。

  这一决策,迅速传导到浙江每个县、每个村。安吉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县。茫茫大竹海,不仅吸引导演李安前来拍摄《卧虎藏龙》,也带来了一拨拨大城市的游客。从2003年起,余村相继关停矿山和水泥厂。从2003年余村着手恢复环境算起,17年间,余村成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村集体收入远超开采矿山时期的经济收入。而从2005年至今,安吉县的旅游收入翻了40倍之多。2019年,安吉县旅游收入占农民收占农民收入的20.34%。

  (二)“两山论”的提出 

  2005年的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浙江余村进行调研,当听到村里下决心关掉了石矿,停掉了水泥厂,现在靠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发财,习近平同志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习近平同志说,“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身,它有含金量。”

  调研余村9天之后,习近平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头版“之江新语”栏目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短评。文中指出,“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习近平同志还进一步论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这就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著名科学论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后来被称为“两山论”。

  其实,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在习近平同志心中,早已萌芽。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河北正定工作的时候,就提出了“宁肯不要钱,也不要污染”的理念。

  2000年,习近平同志在任福建省省长的时候,他就前瞻性地提出开展生态省建设,指导编制《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的建设。”

  2006年3月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次演讲中,习近平同志对这“两山”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行了集中阐述,他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这“两山”的关系的认识是不同的----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认为,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第三个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

  (三)“两山论”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明确把生态文明作为继农业、工业文明之后的新阶段,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政治,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在谈到环境保护问题时他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40年来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六个原则: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二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三是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原则。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原则。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五是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原则。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六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原则。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结合这六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还重点提出了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分别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这"六个原则"、"五大任务",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次比较完整的表述,而"两山论"作为六项重要原则之一,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理论体系的核心蕴涵和重要支撑。

  2019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四个一",即: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总之,习近平同志以“两山论”为基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一脉相承的,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基于对人类文明发展意义的深邃思考而逐步形成、发展的。“两山论”系统剖析了经济与生态在演进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对自然发展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引领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理论之基。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同志的“两山论”拒绝的是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资源开发,并不排斥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

  谈到能源资源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坚决克服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传统思维,下大决心、花大气力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方式、能源结构、空间布局、生活方式,决不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五、现实意义:生态文明思想在矿业中的实践 

  “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这句话出自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的诗剧《浮士德》。该句话提醒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必须掌握理论,让实践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让理论同和活生生的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得到检验和发展,只有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统一,让理论转化为变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来重温一下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考察及重要讲话----

  今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赴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他说,这里的山水保护得好,继续发展展就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

  我们也许不知道,从2003年至今,习近平同志已三到安吉,两至余村。此次再访余村,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时间如梭,当年的情形历历在目,这次来看完全不一样了,美丽乡村建设在余村变成了现实。他勉励大家:“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

  今年4月2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陕西商洛市的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考察秦岭生态保护情况。秦岭东西绵延约1600公里,是中国地理上的南北方分界线,是一道巨大的生态安全屏障,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有着"国家中央公园"的美誉。

  这次实地探访秦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5月12日中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态保护等情况。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山西的母亲河。2000多年前,古人就在这里留下“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的优美诗句。然而,一个时期以来,由于流域内矿产过度开发,生态遭到极大破坏,汾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一些河段甚至出现断流。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就强调:“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这一次,听到汾河逐步实现了“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总书记频频点头:“真是沧桑巨变!太原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的美誉,如今锦绣太原的美景正在变为现实。”他在听取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再次叮嘱:“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在3、4、5这短短的三个月里,从南到北,习近平总书记进行了3次考察。3次考察,同一个主題---生态优先,綠色发展。不论是在浙江安吉的余村,还是在秦岭,或者在汾河岸边,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叮嘱的,就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是各地的生态环境得怎么样,生态文明建设是不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通过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实效,在矿业领域,绿色矿山建设与矿山生态修复成果丰硕。我们以例为证---

  上海市的佘山世茂洲际酒店,位于上海市松江国家风景区佘山镇横山脚下。这个酒店的特色在于,它是利用一个周长千米、深近90米的废旧矿坑建起来的,所以又叫“上海深坑酒店“。深坑洲际酒店是迄今世界上海拔最低的五星级酒店,是中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实例与成果。

  在中国西部的西秦岭南麓、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柳林镇有一个绿色矿山----金徽矿业所属的郭家沟铅锌矿区。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绿色矿山。从2013年开工建矿伊始,金徽矿业就确立了“先要绿水青山,再要金山银山“的绿色矿山理念,瞄准建设“生态型、环保型、旅游型、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矿山的目标,从开挖第一锹土开始,就将生态矿业理念贯穿于矿产开发的利用全过程,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该公司还以打造绿色矿山为契机,按照国家AAAA级生态旅游景区标准,打造花园式矿山,在矿区建成了樱花大道、迎宾瀑布、劲松迎客、森林栈道、体育场、员工活动中心等一系列休闲观光景点和员工活动场所。如今,郭家沟铅锌矿区内楼宇林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地上是公园,地下是工厂,被称为“绿色环绕、青山碧波、鸟语花香、音乐喷泉、休闲广场、水榭楼阁”的花园式矿山。金徽矿业所属的郭家沟铅锌矿绿色矿山建设,只是中国矿业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的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阶段。从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即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几次工业革命(TheIndustrialRevolution),完成了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逐步减少,也较早地开始了生态环境的治理,生态环境大为改善,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而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中国,在解决温饱并基本实现小康以后,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包括对优美环境生态的期待,同样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孜孜以求的追求与目标。

  不仅在国内,以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以“两山论”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013年2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决定草案,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创造模式和成果报告》被郑重推向世界。库布其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涵养水源240多亿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3.49亿元。3年后的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发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指出,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为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升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版本”。

  2017年12月,把荒漠变林海的塞罕坝与库布其一起被联合国环境大会授予"地球卫士奖"。联合国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加赞许:中国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人类共通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标志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具有了广泛的世界意义。

  如果把理论比做一棵葱茏的树,那么实践就是它扎根的泥土。大地孕育万物,理论之树挺拔而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理论核心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