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课程】《欧洲与西方戏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方戏剧理论 【教·课程】《欧洲与西方戏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教·课程】《欧洲与西方戏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教·课程】《欧洲与西方戏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教·课程】《欧洲与西方戏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2018年10月17日至11月7日,柏林自由大学、中央美术学院荣誉教授克劳斯·西本哈尔(Klaus Siebenhaar)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讲授了《欧洲与西方戏剧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The History of Theatre——and Future of the Arts)课程,该课程立足于欧洲与西方的戏剧发展史,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以融会贯通的方式说明了现当代艺术中各门类艺术如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音乐、戏剧等的相互交融及影响。来自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设计学院约15位同学参加了本次课程,共计十二次课。

第一次课

在首次课程中,西本哈尔教授首先给出了大量关于戏剧和当代艺术的关键词,并以现当代一书中的表演、戏剧艺术为引子,以德国和英国两国的当代导演之作品为案例,由浅入深地说明了当代艺术中各门类艺术的交融和影响,并且介绍了当下时新的多元化展览形式,为之后的课程铺垫。

第二次课

通过第一次课对同学们兴趣的激发,第二次课正式进入了 “戏剧发展的路径”即“戏剧史”的环节,教授开始重新梳理欧洲与西方戏剧的历史,从古代希腊罗马入手,讲述了西方戏剧的开端——包括剧作家、剧场的建造以及古代戏剧与文学和视觉艺术的影响。

课堂上的模拟排练

第三次课

这堂课以 “戏剧发展的路径”为主线开展,讲授至文艺复兴时期(1350-1600)。在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初期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欧洲戏剧的要素均已形成并表现出五大特点。在了解概况之后,学习了具体的戏剧形式——意大利民间戏剧“Commedia Dell’Arte”, 并在校园中露天排演剧目。最后在课堂上通过短视频了解了关于“英国伦敦伊丽莎白剧场”的相关知识。

圆形剧场实地排练

第四次课

这次课上,教授介绍了法国古典主义和巴洛克式的“大世界剧院”。巴洛克时期的凡尔赛宫为了彰显帝国文化荣耀,剧作家从古希腊剧作中学习,同时创造出了新的表演形式,借用舞台装置创造幻觉,将戏剧、音乐、舞蹈、歌曲、建筑、舞台设计融合成别具一格的戏剧文化,这对后世的主题公园的设计和城市构造都产生极大影响。

第五次课

西本哈尔教授在这次课上特别邀请了苏黎世交响乐团的女音乐总监Ilona Schmiel为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简短有力的个人演讲,主题是“领导力”,内容丰富,受益良多。此外,西本哈尔教授还与同学们共同讨论了公共剧院与当代剧院系统的兴起与发展。教授首先介绍了18世纪末与19世纪上半叶的观念与思想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背景,从多个维度试图去搭建一个上下文语境。在此基础之上,教授进入了关于国家剧院运动与当代公共剧院系统建立的讲解。大量的文献图片让我们直观的接触到古老而又经典的剧院资料,使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现在”是从怎样的“过去”中建立起来的。最后教授以德国文化与系统为案例,分析了时代背景下风格流变背后的社会因素以及思想内涵。通过抽丝剥茧,层层分析与推演,这节课深刻的剖析了公共剧院与当代剧院系统的兴起与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哲学启示:历史是曾今的当代,同样当下也是未来的历史。如何发现当代,看待当代,把握当代成为现在每个人该去反思的现实问题。

Ilona Schmiel女士的特别演讲

第六次课

本节课承上启下,梳理了欧洲歌剧的风格流变,分别是: 巴洛克、维也纳经典、浪漫主义、新音乐(现代性)、今日新音乐(前卫)。作为艺术总工作的:合奏、编舞、灯光、声音、文学文本,使剧院的剧院化,这即是每个剧院的“风格”。发展到法国和俄罗斯地区,一些大剧场尝试推行关于自然主义的剧本题材。对于角色订造,特别之处是开始关注低下阶级人士,这与之前这个群体不可以在台上演出作出一种真实写照。一对一塑造场景:三面台进展到四面台,大量的提早做思想意识形态,让演员更好、更早进入角色。最后讲述到《瓦格纳家族》。

第七次课

这次课的教学主题是“重新审美——当艺术家成为导演,而导演作为艺术家”,以罗伯特·威尔逊(Robert Wilson)和让·法布尔(Jan Fabre)的戏剧创作为讲解范例。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教授给我们放映了罗伯特·威尔逊早期和成熟期的一些精彩戏剧片段,包括著名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E-T-A-霍夫曼》以及在米兰皮科罗剧院放映的《荷马奥德赛》,还有在古根海姆美术馆策划的演出,从中可以看出戏剧表演与当代行为、观念、装置艺术的深厚渊源,以及它们之间无比含混暧昧的边界感。我们在观看这类戏剧演出时,不会有人怀疑导演不是一个艺术家,无论是舞台场景的搭建布置,人物的服饰妆容,还是到表现手法的凝练与抽象,都似乎折射与宣告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发展。

教授与同学们展开讨论

第八次课

该此课上,教授以案例分析的形式着重介绍了以《等待戈多》为代表作的荒诞派戏剧的战后戏剧(late40s-50s),以及文献戏剧(early 60s)的代表导演及其代表剧作,还有新当代戏剧(60-70s)的艺术特征。

第九次课

本节课以“工作坊圆桌讨论”形式展开,教授主要从空间(space)、概念(concept)、协调者(coordinator)三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西方戏剧导演需要统筹的要素,包括如何选择剧本和演员,如何管理和协调一部戏剧等。另外,教授还对比了戏剧导演与展览策划的方法,二者在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

第十次课

基于前9次课的基础,该此课上教授介绍了自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戏剧形式,并且举了同时期视觉艺术领域的案例,说明该时期的戏剧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更加广阔,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走向向后现代时期的复杂和多远。

丰富的课件内容

第十一次课

本节课中教授介绍道,1960年代以后在传统剧场之外,还出现了前卫剧场。课上重点介绍了Peter Brook, Tadeusz Kantor等前卫导演,通过视频以及文字材料了解了这些前卫导演的艺术理念和作品。

第十二次课

最后一节课上,教授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的后戏剧剧场的定义与现状,介绍了代表性的创作人与团体,展示了当代戏剧界对于政治问题、女权问题及难民问题等的关注与探讨。教授最后分享了他个人对于当下语境中“流行”(pop)新意义的理解,并和同学们讨论了对明年课程主题的设定——对当代流行文化的研究。即通过实地考察和案头调研相结合,以流行文化中的视觉艺术为重点,将北京和柏林作为案例来研究当代流行文化的发展状况,给大家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艺术管理工作坊系列课程由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面向中央美术学院硕博士开设,学院邀请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专家,以及专业相关领域业界专家,结合理论讲授与小组讨论,以阶段性集中授课的方式开设工作坊课程。该工作坊课程作为学院专业理论课程的有效补充,是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的全新尝试,将结合不同专业方向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持续开设中文或英文系列课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