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婚姻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西周结婚六礼 中国最早的婚姻法

中国最早的婚姻法

2023-08-13 16: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中国最早的婚姻法

点击 ↟【 活法】➠右上角【‧‧‧】➠点选【 设为星标★】

中国传统婚嫁习俗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伏羲氏时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婚姻法就是——伏羲氏嫁娶之礼。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传说中古代天、地、人三皇之首。伏羲对于早期文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伏羲以前人类是没有姓氏的,也没有婚嫁制度,人们都是过着群居、乱婚的生活,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乱婚屡见不鲜,后代或智力不全,或四肢不健,伏羲观察到这一现象,便定下了不得乱伦、近伦的嫁娶之礼。

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即一个部落的男子与另一部落的女子等量交换,每个男子只能娶一个女子为妻,而且须以两张兽皮作为聘礼,并由部落酋长作媒方可结合。一夫一妻制的确立,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伏羲制定了姓氏,让人们有了婚娶习俗,避免了近亲结婚,所以文明是从伏羲时代开始的。那时,伏羲让人们利用植物、居所和官职为姓氏。伏羲自己跟随父亲风燧人姓风,经研究发现,伏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伏羲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思考,采取了“正姓氏,制嫁娶”,实行男女对偶婚姻制度,制定了人类的嫁娶习俗。

从此人们不但有了自己的姓氏,还有了文明的婚嫁习俗礼仪,这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如今,中国的姓氏已有三千多个,如果是向上追查起来,大致都可以追溯至伏羲氏。

据专家考证,在远古时期,姓与氏有严格区分,姓是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氏是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这样就使得那个时代的人民能够以姓氏制嫁娶,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人们从愚昧向文明实现了一个跨越。

伏羲氏制定嫁娶时,是以双数的兽皮为礼品,建立了互相通婚,嫁娶生育的制度,使先民懂得和重视人伦道德,从而人们脱离了蒙昧,进入了文明。而伏羲制定嫁娶时以双数为吉利的规矩,也绵延至今。

到西周时代,形成了“周公六礼”(周公原名姬旦)。周公为了让婚嫁习俗更加规范、更加顺畅,于是把结婚的程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仪礼》中对此有详细规制,整套仪式合为“六礼”。“六礼”婚制从此作为汉民族传统婚礼的模板,之后的婚礼步骤共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礼数,逐渐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周制汉式婚姻礼仪”,成为影响中国三千多年婚姻历史的重要内容。

西周时代是礼仪集大成的时代,在《仪礼》书中有详细记载。西周时期的“婚姻六礼”,对其后各个朝代婚姻的形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整套嫁娶仪式为“三书”(即聘书、礼书和亲迎书)和“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据记载,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即“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求。虽然古代男子可以有妾有婢,但法定的妻子即嫡妻只有一个,也就是说,只有一夫一妻才是合法的婚姻,嫡庶不通用。

展开全文

“同姓不婚”也是缔结婚姻的一个前提。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原则,既有血缘伦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生育遗传方面的原因,还有宗法政治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古人都已指出过。

古人认为“同姓不得相娶,重人伦也”,这是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这是基于人类繁殖方面而考虑的。

西周以宗法制度统治天下,统治者希望利用婚姻关系的纽带,达到联合异姓贵族增强统治力量的目的。西周同姓不婚的法律原则在中国历史上演化为一种古老的习俗,长期受到人们的重视。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又一原则。在宗法制下,子女的婚姻大事必须由父母来决定,并通过媒人的中介来完成,否则即是非礼非法,称为“淫奔”,必不为宗族和社会所承认。

本文摘自《翠萍说:中华传统婚嫁习俗》

新 书 推 荐

《翠萍说:中华传统婚嫁习俗》

作者 | 朱翠萍

内容简介:“大妗姐”俗称好命婆、全福人,是传统婚嫁习俗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是新娘的守护神,现今,“大妗姐”这个职业依然在粤港澳大湾区比较受欢迎。作者通过数百场婚礼经验总结,毕生精华浓缩在这本书中,系统介绍中式婚礼的由来和演变发展,以及现代中式婚礼完整礼仪,旨在让广大读者都懂得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并支持和发扬传统习俗文化,呼吁中国人结中国婚、行中国礼。

内容简介:“大妗姐”俗称好命婆、全福人,是传统婚嫁习俗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灵魂人物,是新娘的守护神,现今,“大妗姐”这个职业依然在粤港澳大湾区比较受欢迎。作者通过数百场婚礼经验总结,毕生精华浓缩在这本书中,系统介绍中式婚礼的由来和演变发展,以及现代中式婚礼完整礼仪,旨在让广大读者都懂得中国传统婚嫁习俗并支持和发扬传统习俗文化,呼吁中国人结中国婚、行中国礼。

点击“阅读原文”,读更多经典好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