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市域探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被偏爱的人才有底气图片带字 岳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市域探索

岳阳: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市域探索

2024-07-09 12: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市域探索——岳阳市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调查报告

湖南,岳阳。

岳阳大道东1607号,矗立着一幢楼。

此楼,形似一本打开的书。

此楼,有一名,为“素质教育大楼”。

此楼,除了是岳阳市教育体育局的办公楼之外,还是岳阳市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刊)编辑部办公所在。

从这里出发,沿许广高速行进70余公里后,抵达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竞渡中心,中心的二楼,是汨罗市素质教育陈列馆所在。

自1984年黄泽南在汨罗推行素质教育,到1996年《湖南教育》《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联合推出汨罗素质教育经验,至今,已过去40年。

40年间,素质教育,由汨罗而岳阳,而湖南,而全国。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2024年3月5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2024年3月23日,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办好基础教育等10条措施,明确了湖南加快教育强省建设的“路线图”。

一省教育之强,离不开所辖市州教育之强。

新时代,教育强市之路怎么走?

千年来,烙印着“先天下之忧而忧”文化符号的岳阳;

改革开放以来,基因里始终传承着“素质教育”密码的岳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率先在全省实施阳光招生、体育中考100分的岳阳;

党的二十大之后,即着手铺开“加快建设教育强市”的岳阳;

能为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怎样的思路?

改革与破冰

我们也要看到,事业发展没有止境,深化改革没有穷期;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呼唤着改革全面深化。这就是我讲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结束时。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动力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1.市域统筹,全面调整优化学校布局

平江县往西。

伍市镇、向家镇、园艺示范中心,共同组成了该县的第五学区。

作为其中最大的镇,由原三和乡、时丰乡等地合并而成的伍市镇,居住着7万多人。

近几年,该学区受出生人口减少和人口向城镇流动等因素影响,学生数开始萎缩。过去,该学区每年维持在校(园)人数7000人左右,到了今年,已经下降到6168人,不少乡村校难以为继,截至目前,该学区已经撤并了5所小学、6所幼儿园。

姚平原,第五学区教育事务中心主任。他告诉记者,目前,学区充分考虑生源分布及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整体谋划学校布局,今年秋季还将撤并4所规模在100人以下的小学,对必要的教学点,则继续保留,“整体思路是,随时准备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提升教育质量。”

平江县第五学区的布局调整,是岳阳市应对人口出生率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合理调整学校布局的一个缩影。

岳阳是湖南省域副中心,经济常年位居全省前三,但彼时的教育发展与之明显不相匹配。时任岳阳市委书记王一鸥利用节假日“微服私访”了30多所农村学校,遍及全市各个县(市、区)。他大会小会必谈教育,谈教育必说“改善办学条件刻不容缓”,并把牵头负责的任务交给了岳阳市教体局(以下简称“市教体局”)。

2021年7月,岳阳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尤庆学上任伊始,便组织11个调研组,深入全市12个县(市、区)(含经开区、管理区等)105所学校开展大调研、大走访,对未来15年区域人口出生率、学龄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进行分析,对全市校园建设、师资配置等基本办学条件进行摸底。

大调研的结果,引起了岳阳市教体局一众人的思考。

一方面,人口出生率急速下降、城镇化进程加快,使教育资源配置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据预测,2025年,全市学生将增至85万人,达到峰值,2028年降至80万人以下,2031年降至70万人以下,2034年降至60万人以下。

换言之,不到10年,减员25万。以一所学校2000人的规模计算,10年后,就会有125所学校“空无一人”。

另一方面,随着学生数减少,乡村小规模学校逐渐增多。截至2022年1月,全市还有506所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城市挤、乡村空”现象较为突出,加上许多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差,管理难度大,师资力量弱,导致很多学校出现了“奔跑乏力”“后劲不足”的问题。

经过半个月的调研,市教体局将11个调研小组走访拍摄的真实画面,制成了一本图文并茂的画册。记者看到,画册里的不少学校,田径场是泥土的,设施是老化的,校舍是陈旧的,有的甚至是危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岳阳教育人曾以“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大胆改革,推出了一系列广有影响的改革举措,铸造了岳阳教育的辉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岳阳产生了以汨罗为代表的全国素质教育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岳阳又在全省率先实行“阳光招生”、推行“体育中考100分”等,实现了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革新。

一边是新形势带来的改革迫切要求,一边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感召,岳阳教育人明白,他们又到了必须重新发力的关键时刻。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必须要有高质量的教育布局、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做支撑。”尤庆学说,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既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实际上也是一次新机遇。过去学校面广点多,撒胡椒面式的投入,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小规模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低。随着人口变化,进行新一轮布局调整,减少“碎片化”投入,集中建设优质学校,是必然选择。

不过这种情况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原因。要想短时间改变现状,光靠县(市、区)教体(育)局是不够的。于是,市教体局向岳阳市委报告了相关情况,并请求以市委名义,召开专题会议。

2021年11月19日,岳阳市委组织召开了一次基础教育工作座谈会,12个县(市、区)的党(工)委书记、分管教育的副县(市、区)长、教体(育)局局长等48人参加会议,他们的面前都有一本印有自己县(市、区)学校图片的画册。

有点像是“揭短”“露丑”,但借着这次座谈会的高位推动,各县(市、区)改善办学条件的进度,明显加快,“市里一份文件,比局长向县委书记汇报10次都有用。”尤庆学说。

座谈会后,岳阳市印发了《岳阳市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三年集中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岳阳市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三年集中攻坚行动任务台账》,各县(市、区)也相继出台了具体措施。

其中,《实施方案》明确提到,这一次攻坚行动的原则是,“根据人口流动变化趋势,提前研判学位供需变化,坚持城乡并重,科学合理规划辖区内学校布局”,同时,还明确了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的数量和具体要求。

第一步,就是要撤并小规模校。

市教体局进行了慎重的论证,他们还先后到花垣县和新田县考察学习小规模学校的撤并经验,通过走访座谈听取了市、县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家长、校长、教师共计260余人的意见。

“难度比预料的小得多,‘霸蛮’的决心变成了满满的信心。”尤庆学说。

撤并学校,首先要解决的,是家长的顾虑。

岳阳市云溪区常住人口只有14万左右。目前,该区共有1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每个乡镇布局了1所中学、1所小学。3年时间里,该区先后撤并了五星小学、白荆小学等11所100人以下小规模校。

为了做好撤并工作,打消群众顾虑,该区教体局干部和镇村干部深入每个学生家庭进行家访,宣讲有关政策,了解家长和学生意愿,并承诺所有学生自愿选择学校就读。总体上,家长均表示同意,撤并工作十分顺利。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局长家访”的故事。白荆小学是云溪区最偏远的学校,撤并前只有28个学生,为了做好这所学校的撤并工作,了解学生上学情况,云溪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振华打着里程表,自己开车从文桥中心小学出发,开到白荆村最远的大山组,实地测量校车运行距离,又步行到学生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及上学路途情况。

“从学校到学生家,一共12.5公里!”时隔1年多,周振华仍然记得很清楚。他说,学校撤并后,孩子们上学距离远了,为了减轻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区里决定,对运行距离超过8公里的校车进行额外补贴,不收学生一分钱。

而在汨罗市白塘镇,前期调查中80%的家长愿意撤并学校,但都担心交通安全问题。特别是磊石学校,距离城关40多公里,虽然有公交车,但部分学生的家离公路较远,上学还是不方便。于是当地政府与校车公司、公交公司、交警部门协商,尽量让校车开到屋场,甚至调整部分公交车线路。

“与岳阳县交界的汨北村有5个学生,为了接送他们,公交车在固定时段改变了线路,还挂上了‘学生专用车’的牌子。”白塘镇学校校长李德荣说。

随着“家长顾虑”这个难题的突破,岳阳教育布局有了实质性的“提速”。仅一年时间,汨罗市撤并小规模学校38所、岳阳县撤并34所、平江县撤并20所、华容县撤并8所……截至2024年3月底,全市已撤并学校222所。

不过,撤并小规模学校并不代表布局调整的全部。如何让教育布局更符合时代需求,岳阳也将其纳入此次三年攻坚行动的思考范畴。

岳阳存在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21世纪初,岳阳各县(市、区)相继实行“撤乡并镇”。可当时,教育布局并未随之改变,仍保留着“一乡一中学”的格局,导致现在一个乡镇存在几所初中。这些初中,办学条件落后,生源也日渐减少。

由此,岳阳有了调整的第二个重点:根据人口变动趋势,提前研判学位供需,实现科学布局。

比如,湘阴县的湘滨镇撤并了10个教学点,将镇上原来的两所初中改办完全小学,仅留下九年一贯制的洞庭中学和柳潭中学。如果按照“一镇一品”的原则,洞庭中学和柳潭中学只能留其一。但两所中学相距10公里,除路途遥远学生上学不方便之外,两所学校也没有能力接收对方学校的初中生。县里考虑到两所学校的生源相对稳定,于是都保留了下来,同时对两校进行了校舍升级改造。

在该县南部的金龙镇,由于毗邻长沙,务工人员较为聚集。

镇上原本有1所中学、4所小学,但随着附近商业楼盘越来越多,现有的小学学位,已经满足不了当地居民的教育需求。

“既是为了保障学位供给,也是为了打造南部新城的教育品牌,我们计划在镇上新建一所高标准的九年一贯制学校。”湘阴县教育局副局长罗建红说。

2021年,该镇通过土地置换,共出资2.6亿元,新建了可容纳3000名学生的金龙学校。作为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学校与湖南师范大学合作办学,让该校可以共享湖南师大附中、附小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招生范围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4个楼盘。”副校长陈朝辉表示,目前他们不仅接纳了金龙镇所有学校的孩子,共1523人,还有不少在城区上学的孩子,计划明年春季回到镇上读书。

山区大县平江,则是根据出生人口下降、生源急速向城镇集中的大趋势,科学优化调整城乡学校布局。按“一校一案”“一生一策”的原则,该县对拟撤并学校逐一实地调研,妥善解决学生就近分流、交通保障、接收校条件改善等具体问题,乡镇、村组和学校联合行动,户户走访,成熟1所撤并1所。截至目前,全县已平稳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67所,逐步减少“碎片化”办学。

“我们在县城新建了杨梓山小学、杨源小学、杨源中学等优质学校,在南江镇新建了南江镇第二小学,在长寿镇新建了1所小学,有效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平江县教育局教育建设中心主任冯练军说。

而对于岳阳市城区来说,最大的考验是:如何既避免资源浪费,又科学度过当下的入学高峰。

以经开区为例。

作为新城区,该区近年来人口猛增,目前常住人口已达到60万人。2019年到2023年,该区中小学学生人数,平均每年以近3000人的速度增长,形成了一个高峰。但对比当前在园幼儿情况和2021年至2023年全区出生人口(1540人、1428人、1057人)持续下降的情况,预计2024年该区学生在校总量仍将以3000人每年的速度增加,2025年放缓到每年2000人的增速,2026年在校学生总量达到最顶峰4万人左右,此后每年在校学生减少1000人左右。

目前,经开区城区学校“拥挤”现象突出,康王乡、西塘镇两个乡镇学校,尽管建得非常漂亮,但“空心化”现象明显。这就带来了一个难题:如果城区再新建几所学校,要不了几年,就会成为闲置学位;可如果不建,仅凭当下仅有的学校,又装不下这么多学生。

怎么办?

“在改扩建部分学校的同时,何不把乡镇学校利用起来?”岳阳经开区教育文体局班子成员一拍即合。经过科学研判,目前的生源高峰期与未来的生源下滑期,中间只有几年时间,经开区整体学位完全可供度峰。“难题的根源在城乡学位分布不均,如通过二次分流,度过过渡期,可节约大量建设资金。”局里还算了另一笔账——把城区学校学生分流到乡镇学校,一是距离近,最远也不过十几公里;二是交通方便,公交车直达;三是乡镇学校办学条件不比城区差。

但要把城区学校学生分流到乡镇学校,分流谁?怎么分?去了怎么办?一个个难题,接踵而来。他们探索了几种模式,除了建分校和实行一体化管理,借址办学是其中有效的模式。

改善办学条件成为岳阳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我们以岳阳市十九中为例,来“拆解”这一模式。

2023年秋季开学,该校在校生达到了2995人,超过了学校承载量。康王中心小学相距该校约5公里,拥有1000个学位,目前在校生为500人。为了平稳度峰,在经开区教育文体工作局的协调下,该校初三年级299名学生被分流到康王中心小学借址就读。

“我们派去了最优秀的教师,在那边新建了宿舍、浴室,改建了食堂,每周都派校车接送,让分流学生和家长无后顾之忧,而且初三年级学生在那里就读,没有外界干扰,学习更安心。”校长陈辉华告诉记者。

记者来到康王中心小学,只见校园干净整洁,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教学楼、宿舍楼等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更显净美。刚开始还有些顾虑的家长,看到孩子在这么好的地方学习,不比本部差,老师也很负责,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2.集中投入,全面打造一乡镇一品质学校

众所周知,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针对相关学校的布局或是学位建设,一般交由县(市、区)自主规划。也就是说,除省里下达的任务外,像这样由市级统筹,全市统一行动的情况并不多见。

谈及背后的原因,岳阳教育人都觉得,“这是岳阳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之需”。的确,通过大调研发现,许多学校连最基本的办学条件都不过硬,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场地在哪?教育高质量发展,又从何谈起?

以人口少、面积小、教育体量也小、近些年教育矛盾却比较突出的屈原管理区为例。

“由于靠近汨罗和长沙,我们每年都要流失掉200多个生源。”2021年底,彭勇刚上任区教体局局长之位,就成了“招生局长”,他多次带着校长上门和家长沟通,希望能让孩子留在当地就读。可是,彼时乡镇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彭勇有些底气不足——

河市学校,没有教师公租房,午休时,老师只能搭把椅子,勉强小憩;营田学校,厕所条件差,下雨天就会浸湿鞋底;几乎所有乡镇学校都没有食堂,中餐,要不学生回家吃,要不学校请外面的餐饮企业定时送,夏天还好,冬天等到孩子中午放学,饭菜都凉了。

彭勇列举的这些学校,离镇上还比较近,如果是更远一点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会更差些。

类似情况,在岳阳市还有不少。

正因为此,即便是疫情影响导致经济增长放缓,“但改善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三年集中攻坚行动不能停。”压力面前,岳阳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挚的态度坚决。

改善办学条件成为“第一号工程”,市、县两级政府均成立了攻坚专班,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投入四个清单,把责任分解到各级政府、各部门单位,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

在义务教育方面,202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27.31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438所,有序撤并小规模学校222所,完成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51所。中心城区实施“三大片区三大行动”,新建岳阳楼区环球融创实验学校、南湖新区实验学校、经开区东站小学等6所学校,增加学位11800个,有效化解了中心城区入学难问题。

在各地财政吃紧的背景下,且启动于新冠疫情期间,攻坚行动这么多钱从哪里来?岳阳采取地方财政、土地置换、多渠道投入等方式。

从岳阳市教体局提供的各地原计划投入数据来看,当时云溪区上报资金不算多。“因为在市三年攻坚行动前,我们区每年在教育上的投入都没有少于1000万元,所以原计划投入6800万元。但现阶段一算,实际投入就已达到1.5亿元,远超原计划。”周振华说,“这些,全部来源于区财政。所以,我们本着急需、实用、经济、高质量的原则,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先解决急需问题,再解决难度大的问题。”

在“三年攻坚”行动后,岳阳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在云溪区看来,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2021年市直移交的5所学校。因为这5所学校,有一个“通病”,就是没有学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

“2022年,投入300多万元建设岳化三中的食堂和学生寝室,投入150万元建设岳化四小的学生食堂和教师周转房;2023年,投入300多万元进行长炼学校的食堂改造和设备添置……”云溪区教育信息和阳光服务中心主任林海说,“大大小小投入了1000多万元。”

在岳化二小,记者看到,科技楼的后方正在施工,已投入1600万元计划建设一栋5层高的楼房,一、二楼是食堂,上面三层是教师周转房。

“以前,学校50多名教职工只能吃盒饭,800多名学生就得由家长接回家就餐。这次,学校移交后正好遇到了三年攻坚行动。我清楚地记得开学后的一天,区委书记刘正仁和区委副书记、区长蒋春艳,以及分管副区长余望新等人都来到学校调研。”校长李中秋说,在这次行动中,不仅解决了食堂和教师周转房的问题,还完善了道路、绿化、校门、篮球场看台、橡胶跑道、班班通等一系列附属工程项目。“现在,完全不用为硬件不‘硬’问题头疼了。”

“我们的总体思路是,既尽快化解结构性矛盾,又尽量避免资源浪费,着力打造‘一乡镇一品质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或1所初中、1所中心小学),不撒胡椒面,变‘碎片化’投入为‘集约化’利用,扩充优质教育资源。”市教体局计财科科长晏春介绍。

在集中投入之下,各乡镇学校出现了巨大变化。岳阳县中洲乡中心学校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学校操场以前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种泥巴运动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学生们如果周一早上是穿着白鞋子来校的,周五回去一定变成了黑鞋子。”校长万双笑道。

“不等了,等不及了。”说这话的,是中洲乡党委书记陈勇。本来在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中,学校操场改造计划已纳入2024年华夏资金的项目中。但当他到学校,亲眼看到学生跑步的情景后,他决心利用县众筹兴教项目,于2023年率先筹集资金近400万元,用于改造学校运动场、篮球场等项目,“我要让中洲乡成为县里第一个彻底告别泥巴运动场的乡镇。”

对于改变,有着最直观感受的莫过于孩子和家长。2023年学校秋季运动会,家长们趁着这次机会特意前来体验学校的新运动场,他们纷纷感叹:“学校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

临湘市的忠防中学,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其建筑大都建于20世纪70年代,因年久失修,墙面脱落、电路老化等情况时有出现,急需对教学楼、宿舍、食堂进行维修改造。“2022年,450余万元,新建综合楼一栋;2023年,470余万元,新建高标准运动场及周边附属工程……”在忠防中学党总支书记龙国华的讲述中,除了政府的大投入,乡友和爱心企业家也捐赠了100余万元。现在,学校不仅增加了师生阅览室,还新建了学生浴室,并配备全自动刷卡系统,师生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临湘市的贺畈中学,教学楼和食堂都是20世纪70年代末修建而成。“门窗都是木制的,路面坑坑洼洼,连一个像样的田径场都没有……”在这里工作了13年的副校长李斌,一边讲述,一边翻看着学校改造前的照片,回忆着自己刚来学校时的场景。“那时我住的是办公室,后来虽有了教师宿舍,也是空荡荡的房间,甚至到2017年前,学校还是旱厕,生活极不方便,不少教师服务期一满就想方设法离开。”

“有一次,我趴在办公桌上睡午觉,屋顶上一大块石灰突然掉了下来,差点砸到人……”谈及旧时的办公环境,该校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李伟民同样记忆犹新。

2022年12月11日,临湘市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三年集中攻坚行动现场推进会在贺畈中学召开。不到一年时间,这所乡村学校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2年3月,支护坡动工;暑假期间,新建教学楼、食堂、田径场。就连门卫室,都有四五间房,还自带卫生间。现在班班通、新课桌椅、智慧黑板等,全部到位。”李斌说,截至记者采访时,学校建设已投入将近1000万元。

贺畈中学旧貌换新颜,为该校建设乡镇“品质中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该校与岳阳市通海路中学、东城小学正式“牵手”,围绕“管理、专业、课堂、学业、师资”等五个方面,达成了教育教学教研对口援教帮扶协议。

“这些只是临湘市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的缩影。”临湘市教体局局长李宗才说,三年攻坚行动中,全市预计共投入资金3.5亿元,完成146个项目。

汨罗市川山坪镇与长沙市望城区接壤,因境内川山圳和枫树坪而得名,全镇人口约6万人。从汨罗出发,经省道S210,再转小道进,绕行一段,便到达了川山坪镇青江小学。这是一所崭新的学校,如果忽略环绕四周的小山丘,你会觉得,此刻所在的,是一所城区学校。

川山坪镇原有川山坪中学等3所中学,万家小学等6所小学,教育布局调整之后,将撤并“微小学校”5所。新建的青江学校投入4000余万元,为九年一贯制学校,可容纳学生1080人,全镇即将形成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完全小学的格局。

“过去3所中学,每所中学的初三都只有1个班,教师不好分配,特别是物理、化学教师必须要配,但是课量又少,造成资源浪费。资源整合后,青江学校初三年级将有2个班,师资配置好多了。”青江学校副校长吴浩高兴地说。

近年来,汨罗市投入12.5亿元资金新建和改扩建一批城乡品质学校,先后改建24所寄宿制学校,改扩建40片运动场,建成21个高标准图书阅览室、190余个图书角。

在该市,“精品一中、优质二中、特色三中”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市93.5%的学生在中心校、品质校就读。

在“三年集中攻坚行动”中,对于学校建设,岳阳市各地都会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2022年以来,平江县共完成投资5.6亿元。全县累计实施“三年集中攻坚行动”扩容提质改造项目142个,其中整体新建学校5所,96所学校办学条件到得全面改善,新增城镇学位12000多个。

为保证项目科学精准,避免出现“边建设、边闲置”现象,平江县副县长李三军带领相关部门,对全县“三年集中攻坚行动”项目逐一进行实地调研,按照“实用、够用、安全、节俭”的原则,综合出生人口、生源流向和学校规模,进行再核实、再论证、再优化,以最适合的形式建最实用的校舍,以最小的投资建最美的学校,确保办学条件达标和学位供给充足。

“我县先后三次优化调整项目建设方案,取消农村非必建项目34个,调整项目实施内容32个,增加农村急需项目34个、城区新建项目3个。”平江县教育局教育建设中心主任冯练军说。

现在,在岳阳市,即使是最偏远的乡镇,家门口也有好学校,小学校也有好老师,小学跨村不出镇,中学寄宿走读两相宜!

优美的校园环境

华容县长工实验学校的校园

3.人随事走,全面优化机构、师资配置

布局调整,调的不仅是学校,更重要的,还有机构和师资。

伴随着一个个学校建筑施工者的行进步伐,一场由“人随事走”而撬动的,以县管校聘、机构撤并为核心的“人的改革”,也正在巴陵大地行进着。

“我们综合考虑教师自然减员、学科结构与城乡分布,以及接续到来的、各学段生源急速下降等情况,前瞻研究制订优化各学段教师配备、教师培养补充与富余教师转岗分流等措施,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市教育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程岳华说,近年来,岳阳市各县(市、区)加快“县管校聘”改革,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竞聘上岗制度。全市每年参与交流轮岗的教师在1500人以上。

湘阴县是其中的代表。

2022年新年上班第一天,湘阴县就发出动员令,在全县推进县管校聘改革,给整个岳阳市教师队伍建设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当年6月,《湘阴县2022年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和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出台。

文件规定,对于校长,实行“赛马比拼”、优胜劣汰、能上能下;新聘校长一年试用,三年一聘,试用期内未达竞职目标将自动解聘;年度目标考核不合格的学校行政班子,也将被约谈、调整或解散。

教师则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按照“编制总量控制、岗位科学设置、人员竞聘上岗、城乡双向流动”的思路,全学段覆盖、全人员参与;实际成绩优先、三年一聘;每所学校设置5%的交流率,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落聘教师接受为期一年的待岗培训,并对一年后仍然不能受聘者予以解聘。

湘阴县的此项改革,剑指教师队伍活力不足、结构失调,体制机制不够顺畅,教师交流校际壁垒森严等问题。

2022年7月13日至8月28日,在近50天的时间里,该县分城区学校和农村学校两个部分,教师“全体起立”,经历了一场大比拼、大角逐、大轮换。全县中小学校长、副校长竞聘上岗,238人参与竞聘171个正副校长岗位,19名原任正副校长落聘;3885名教师最终有2522人竞聘上岗,直聘963人;在每所学校5%的跨校交流率要求下,280人跨校交流,120人待岗培训。

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校长队伍平均年龄由48.6岁下降至45.1岁;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分别提高5.8%、1.75%;女性正副校长达17人;彻底改变了校长“终身制”。教师实现了“干多干少不再一个样、干好干差不再一个样”,结束了“吃大锅饭”的局面。

“这样的改革力度和难度,在湘阴教育史上前所未有。”湘阴教育人普遍认为,县管校聘改革,会成为搅动该县教育界的一条凶猛“鲇鱼”。

事实的确如此。

改革,激活了“一池春水”,让湘阴的每一名教师都有了紧迫感、危机感,鞭策着每一名教师突破自我、提升自我。

改革后,全县教师“争先”的多了,“躺平”的少了;“主动”的多了,“摆烂”的少了;班主任、教研组长等岗位从“用人难”变成“选能人”。

而在汨罗市,一场影响深远的改革也正在进行。

2021年10月,汨罗连续两次召开常委议教会,研究出台了《推动新时代汨罗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对调整教育布局、撤销乡镇联校、精简教育行政干部、推动教师县管校聘和轮岗交流等一系列工作作出了部署。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改革是,存在多年的“联校”消失了。

改革前,汨罗市在乡镇一级,设立了15个管理本乡镇中小学的“联校”,大多数联校有独立的办公场地、独立的财务摊子,管理人员少则七八人,最多的达16人,脱产人员总数百余人。这就过多地挤占了教学人员编制,加大了行政成本,使得本不充裕的办公经费更加捉襟见肘。

改革之后,汨罗撤销了乡镇义务教育“联校”这一管理层级,实行“大校带小校”的扁平化管理模式,设校长一人,协管校本部的常务副校长一人,教学副校长和后勤副校长各一人,工会主席兼纪检员一人,财务摊子合并为一个。其余各中小学负责人大体不变。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包含各中学、中心小学校长在内,全市只需要106名教育行政干部就足够了。但,谁上?谁下?

过去,学校校长和其他管理人员的提拔任用,主要由汨罗市教体局党组集体开会研究决定。这一次人事改革,汨罗把推荐权下放给了基层学校,也把压力传导给了学校。局党组会议决定,联校校长就地转任乡镇学校校长,具体负责推荐本乡镇教育管理人员并报局里批准。乡镇各负其责,原则上不跨乡镇调整。

“僧多粥少”,怎么调?

一是留任。如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各中学、小学校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岗位不变。二是转任。原任总务主任和会计人员中,有会计证、懂财务工作的,转任后勤副校长。三是转岗,即从“领导岗位”转到教学、教辅、后勤等工作岗位。

其中,转岗尤其不易。

由曾经的“局管干部”“学校领导”,转为普通教师,不少人道理上说得通,感情上却接受不了。然而改革的潮流不可逆,能上能下将成为常态。最终,原有的187名“局管干部”中,有81人完成转岗,教育管理团队“瘦身”43.4%!

汨罗市教体局人事股股长何韧说,15个乡镇联校撤销、实行扁平化管理之后,汨罗又积极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教育管理层级和管理人员得到精简,师资和其他教育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农村中小学向高品质发展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最大的变化是,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状态都积极向上”。

同样是针对乡镇教育管理机构的改革,作为一个拥有100余万人口的大县,平江的做法,与汨罗不同。他们先是撤销了12个学区管理办公室,然后,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以25个乡镇(街道)为基础,成立8个学区教育事务中心,缩减的96人,全部充实到了教学一线。

“学区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教育教学、教研、教师队伍建设等10个统筹,有利于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科学。”平江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刘实明说。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在岳阳楼区,32所中小学实施集团化办学,集团内部校长教师交流顺畅;在岳阳经开区,正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立起覆盖全区中小学和公办幼儿园的9个教育共同体。

“一体化”构建大德育体系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楼区有个德育股

“德智体美劳”中,德,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五育中,它排第一;

可,这么多年,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序列里,语文教师、美术教师、劳动课教师……对应的,都是一门学科,独独德育教师,既是学科教师,也是所有教师兼而有之的身份;

学校有德育主任、班主任,有少先队辅导员、团委书记,但他们,常常还有另一种身份,比如班主任兼语文教师。

新时代,我们需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理想中,每一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每一门学科都承担育人职责;现实里,学科教师的教学与育人,学科与德育的融合度,很难完美贴合。

“真要做好德育工作,考验的是,教师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宏观认识、整体把握以及具体实施,对教师的思想站位和教育技巧,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作为老教育人,程岳华很能明白做好德育的难。

比如,实施德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教学之外,策划一次主题班会,或许难不倒他们,但德育活动何其多,德育内容更是大而广。怎样让每一次的主题班会,都成为具备育人实效的载体,对每一位班主任来说,都不是“简单的事”。

如何破这力量不“专”之“难”?

增设“德育教师”序列?似无必要。

另一种增设,或可一试。

且岳阳楼区,已先行先试了6年。

2019年,岳阳楼区教育局,在全市率先调整局内组织架构,将德育工作从基教股分离出来,单独成立德育股,试着来破一破“难”。

股长刘萍,同时也是岳阳楼区少先队总辅导员,绝对是妥妥的“专业人士”。在她的描述中,记者了解到,岳阳楼区一直都有把少先队总辅导员设在局机关的传统,除了凸显对德育的重视,也为推进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好了行政层面的顶层设计。

德育股成立后,和德育相关的一切工作,便有了更加精准的对接窗口,学校也可以得到更加精准的指导。更加关键的是,“德育股可以集合多方力量,推进全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专业化”。

郭兴小学校长张奇力,对此深有感触。

作为区内唯一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郭兴小学很早以前就将“劳动”作为德育的特色方向,专注于学生的养成教育。

经过几年摸索,学校的劳动基地很是“成熟”——农作物时时种、主题活动常常开。但“成熟”的基地,育人效果,却不太“熟”。

“农村孩子大多数跟爷爷奶奶住,老一辈不太管孩子,平时在学校养成的好习惯,周末回家就忘得一干二净”,张奇力说,“结果,5+2,成了零”。

不仅如此,张奇力还发现,因为成长环境不一样,农村孩子确实会有些自信心不足,表现之一是,参加活动时,有些扭捏。

比如,升旗仪式,不过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就把郭兴小学全体师生给难倒了。当时是2020年,因为疫情学校经常停课,德育股号召区内所有学校开展线上升旗仪式。

“线上升旗?怎么升?在哪里升?”

“队伍怎么整?”

“这么多个参与端口,效果怎么保障?”

“没有老师在旁,孩子自己对着摄像头,不敢开口说话,怎么办?”

…………

正值暑假,刘萍特意赶到学校,待了3天,全程参与拍摄过程。

学校大队辅导员陶阳回忆道,根据学校的劳动特色,德育股以“暑假的一天”为主题,选取学生刘伟祺为拍摄对象,记录这个农村娃的一天:帮妈妈喂鸡、摘菜、烧火、放牛等。镜头中,还穿插了刘伟祺对于这一天中收获喜悦的描述,对于谦让、助人为乐等行为的感受,更加丰富立体地表现“劳动创造美”这一主题价值观。

拍摄过程中,郭兴小学的教师,分散到各个环节中,有的负责前期踩点、写脚本,有的负责培训家长,有的负责拍摄剪辑,整整花了10多天。

“这是在全区播放的线上升旗仪式,一些城市孩子看了以后,发现农村生活很有意思,非常想去体验。本校孩子看到榜样就在身边,也深受启发,原来暑假在家不仅可以玩,还可以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家务事。当时就有很多家长反应,孩子回家做家务的主动性提高了不少。”张奇力表示,尽管这样的形式,不可能常态化,但过程中,德育股为教师打样了一种德育模式:类似升旗仪式这种常规德育活动,完全可以借鉴学科教学的技法,如用丰富的情境创设,来达成预设的育人小目标。

除了“一对一”,德育股成立后,还打造了以“全覆盖”为目标的指导平台——“岳阳少年说”微信公众号。

它,就像一间藏书量不受限的“图书馆”,有着海量的德育资源,且在不断更新着:从养成习惯介绍到传统文化新说,从德育活动展示到主题班会实录……自2019年2月创建以来,公众号已发表了近700篇原创推文,供所有学校借鉴、学习、使用。

在德育股的规划下,“嗨,班主任”“思政微课堂”“岳阳少年礼”“节气新说”等栏目,陆续上线“岳阳少年说”,有需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

形象地说,这种专业指导,是“把食物做好投喂给老师”,但“投喂”是一种被动行为,更关键的是,帮助教师获得“自己烹饪美食”的主动能力。

从“被动”到“主动”,为了补上这“一字之差”,德育股做了三件事:一是专门成立6个名师工作室,即少先队、家校共育、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以及劳动教育;二是6个名师工作室牵头,全方位推进教研教改,比如,参与岳阳楼区的“金钥匙”教学比武竞赛;三是6个名师工作室,实现了“跨工作室”交叉研究。

刘萍告诉记者,将活动作为载体,是他们教研工作的主要形式,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跟他们谈品德,需要呈现“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具体的感悟”。

而推进“跨工作室”交叉研究,与学校德育主力量,如班主任、中队辅导员,常常是同一人兼任有关,更深层次的背景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效,不是一家一人之责,它需要“交叉课题”开展联动研究。

例如,区级班主任名师工作室成立后,便将班会课作为研究课题,包含时政热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两大块。由于同属德育范畴、教研内容有重叠,班主任名师工作室和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常在一起,研究打磨“一堂好班会课”。

区里的示范引领,在一所又一所学校,生出了根,开出了花。

以东升小学为例。

对标区里的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该校组建了校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校长黄君说,《我的兄弟姐妹》,就是工作室成立后,专门研磨的一堂心育课。

“去年9月,学校有3名孩子相邀离家出走。她们中午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坐公交车,前往其中一个孩子位于云溪区的家。3人买了面包和水,准备在那里待上5天。”学校事后了解到,3个女孩出走的原因,都是觉得家人对自己不关心,更偏爱其他兄弟姐妹,所以才想离家出走,好让父母着急。

孩子找回来后,学校迅速行动,并了解到,“她们的父母或祖辈,确实存在一些语言暴力。孩子才四年级,难免承受不住,由此产生了极端想法”。唐亚琴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全程参与了学校对孩子、家长分别进行的心理疏导。

事情到这一步,个案处理、学校职责,均已到位。

“能不能再进一步?”

如今,不少家庭新增了二娃三娃,类似情况,保不齐会再出现。

学校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觉得,有必要为四年级的学生,研磨一堂心育课,课名就叫《我的兄弟姐妹》。

“先是工作室成员磨课,全校心理健康教师、四年级所有班主任都来听课。在主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各班班主任可以根据班上同学的情况,调整课堂内容。”唐亚琴介绍,从发生离家出走事件,到四年级所有班级上完这堂心育课,前后不过1个多月。

“工作室的反应速度、成员的行动力、班主任的课堂执行力,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跨工作室”交叉研究,无处不在——这堂心育课,研课的,是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上课的,则是全体四年级班主任。

2.汨罗的德育室,在研究什么

几乎就在岳阳楼区组建“德育股”的同时,几十公里外的汨罗市,也正在酝酿成立一个类似机构,负责全市德育工作研究与日常管理。

最终,机构定名为“德育室”,归口在汨罗市教体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之内。

五六年光景里,德育室,在研究什么呢?

分学段、按月研发班会教案PPT,并下发到所有学校;

制订、解释德育评价细则,并负责督查;

比照教材,编写德育读本;

按年开展德育工作视导;

编制学期“德育工作行事历”;

建好从市到校的两级“德育室”,并依托该体系推进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等;

…………

看似繁杂,实则重点有二:一曰规范,各校、各学段德育工作如何成序列开展,有规可循;二曰评价,各校、各学段德育工作开展得怎样,有规可依。

这“规”,具体是指什么?

答案是,制度保障机制。

德育室主任邓育鹃,拿出一份材料:“汨罗采用的是‘六位一体’德育工作体系。在课程、文化、活动、实践之外,还增加了协同育人和管理保障两项,从制度层面,确保德育工作的全面、规范、系统推进。”

其中,加强对德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价,是汨罗确保德育工作规范实施的一件“法宝”。

这“法宝”,如何发挥作用?

让我们从第一层级——汨罗市教体局对学校的监督评价——说起。

每年4月份,汨罗市教体局德育室会前往每一所学校进行德育视导,了解学校当年的德育目标规划和德育活动安排;到了12月份,德育室会再次对每一所学校进行全年德育工作检查,重点查看德育工作台账、学校日志和班主任手册,看是否落实了年初定下的德育规划,结果将纳入年终目标管理总分。

再看第二层级,学校对班主任的监督评价。

“这里就不得不提汨罗一项坚持了几十年的机制——班级目标管理。”邓育鹃说,汨罗作为素质教育的发源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在全市各班级推行目标管理,即每班针对学生上学常规、学习管理、课后生活等制订一份细则。针对目标内容,学校对班主任进行日评、周评、月评,其中月评结果将纳入班主任的考评,作为班主任年终绩效发放的依据之一。

汨罗市正则学校小学部提供了一份《班主任工作量化考核方案》,该校每月针对班主任工作内容的考核,其中60%是来自班级目标管理评分。而在这项评分中,班主任个人工作只占30%,剩下的70%都是所在班级的常规管理。也就是说,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对班主任绩效的影响较大。

第三个层级,是正确运用学生评价结果。

汨罗将过去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变为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学科教师评、班主任评、家长评等;评价内容也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多维度评价。评价结果不仅成为评选年终优秀干部、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标准,更是学生加入共青团的标准。

“在汨罗,入团比入党还难,指标非常少。有些班级到了初三,还有大批学生没有入团的。”邓育鹃笑着说。

“德育工作行事历”,则是汨罗的另一件“法宝”——它解决的问题是,中小学德育如何打破学段界限,真正实现一体化。

作为汨罗市教体局下发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清单,“德育工作行事历”每学期都要编制,且会详细标明每个月学校需要开展什么主题活动,每一个主题可以开展哪些子活动。

“德育工作行事历”并不是汨罗的独创。只不过,因为有了德育室的研究,汨罗赋予了“老办法”新功能——一体化设计中小学德育目标。

比如,小学养成教育,初中抗挫折教育,高中理想前途教育。比如,同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具体实施方式,都有所区分。再比如,每个主题下,规划设计若干个子活动,这些子活动,都可成为学校在实施具体德育活动时的标准化模板。

不过,标准并不代表约束。

“德育室毕竟要面向全市,所以下发的行事历,要考虑全局。但汨罗市第一中学作为教育窗口,我们的德育标准又有所不同。”学校德育主任朱超凡表示,虽然市局德育室提供了框架,但也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朱超凡以三月学雷锋主题为例。

按照德育室下发的“德育工作行事历”,这一主题之下,囊括的子活动有: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设计黑板报等,主要在校内开展。

汨罗市第一中学则新增了一个校外学雷锋活动,理由是“一中所在的武夷山村社区,给学校提供了非常大的支持,我们理应让一中学子懂得感恩”。

2022年9月,汨罗市第一中学从老校址搬迁到现在的武夷山村社区。筹建时,社区主动提供了将近17万平方米的用地;搬迁后,社区又免费在学校南门外的马路架设了路灯,并在路中间装设护栏,为学生上下学的安全保驾护航;同时,还联合当地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强了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为学校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以此为感恩教育的素材,能较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月主题活动期间,学生们陆续走进武夷山村社区,有的负责清扫街道,有的负责清理墙上的“牛皮癣”,有的去敬老院开展活动……在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对志愿精神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不过,像汨罗市第一中学这样,具备自我设计和开展德育活动的学校,并非大多数。不少乡镇学校甚至小规模学校,非常需要标准化的德育行事历。为此,德育室以德育研究为出发点,专门成立了德育工作核心团队。该团队目前有8人,负责研究“德育工作行事历”,让德育主题更加科学,更符合学段特点,是团队的一项重要任务。

3.一号文件与“五大行动”

2021年4月,岳阳市第一次召开全市层面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会上,市教体局以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要聚焦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改革,着力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行动、学校文化建设一体化示范行动、德育实践系列活动一体化设计行动、协同共育美德一体化同心行动、德育管理制度一体化创新行动“五大行动”,开创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在此次现场会上,市教体局明确要求,各县(市、区)要立足区情、县情、校情、学情,聚焦中小学德育工作一体化改革,着力实施“五大行动”,以破解当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难点、盲点。

立德树人,是常抓不懈的根本任务。

所以,在中小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德育必须渗透到每一门学科中,但它又不像其他学科,有着固定的教学标准、教材和教法。

于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一些学校,德育活动靠强制来落实,靠灌输来实施,走不进学生的心灵;

一些学校,德育活动机械复制上面的要求,缺乏创新,无特色,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2018年,市教体局组织各县(市、区)有关学校的德育骨干进行深入研究,大家认为,这些长期存在的情况,是“德育如何取得实效”问题的集中体现。

如何在全市层面,推动问题的解决?

教育的过程,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

如果从美的角度切入,特别是从身边的人和事切入,德育是不是更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走进学生心灵,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美在身边,德润心灵”——岳阳市品牌德育活动,自此“上线”。

市教体局倡议,在全市范围内,以“美在心中、美在眼中、美在口中、美在手中、美在行中”为主要内容,开展“美在身边,德润心灵”主题教育活动。同时,鼓励各地、各学校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由市教体局牵头,每年举办“美在身边”中小学生才艺大赛,设独唱、独奏、独舞、戏剧、绘画、书法、摄影7个类别,每年举办“美在身边”经典诵写讲和阅读大赛,让师生在声音、文字、节奏、意境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用美来引领青少年成长;

平江县德育名师工作室挖掘本土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平江红绿蓝三色文化》地方德育课程;

南湖新区开展“我和南湖一样美”主题教育;

汨罗市出台《中小学“非遗进校园楚辞进课堂”工作实施方案》;

临湘市结合乡风乡俗开设《学国学·行孝道》课程;

君山区依托洞庭湖湿地开设《湿地家园》课程;

岳阳市第十五中学确立“让每名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的育人目标,开展“三生教育”;

岳阳楼区朝阳小学实施“彩虹德育体系”;

岳阳县集英学校在“上善若水”的办学理念下,构建“水润德育”体系,获评湖南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

经年的累积,岳阳市域内多地、多校,根据学情、校情、乡情,已开发形成了颇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校本课程。

2021年,《意见》下发后,各县(市、区)更是持续发力,将解决德育专业性、规范性、实效性等问题列为重点,逐步构建起“多维度、多融合、多协同”的大德育体系。

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学校和教师精心设计的德育活动,是否能成为学生亲近的活动,是一个常被提及的话题。

岳阳市教体局在省级规划课题“新时代区域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明确提及了这一问题:当下的学生,每天都接触海量信息,对新鲜事物了解多、体验多,对德育活动的创新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停留在老想法、老办法、老做法,不能和学生生活与成长同频共振的德育活动,缺乏生命力,自然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就拿每周固定的升旗仪式来说。

这是中小学最基本的德育活动。它常常被固定为一种形式:走完升国旗、唱国歌、国旗下的讲话等流程后,再以宣读常规管理情况,评选流动红旗等结束。

“我当学生时就是这样,几十年没变过。”在一位少先队辅导员的观察中,“上台的学生只想着如何快速走完流程,台下的学生,则是毫无感情地看着台上的表演。”

如果说“美在身边,德润心灵”是市域层面的具象、柔性引领,那么“五大行动”就是要从市域层面,以文件形式刚性推动全市各县(市、区)、各学校,真正将焦点转向学生,真正立足学生视角,以学生身边事为切入点,开发德育资源,从而破解德育工作“标签化”“表象化”“两张皮”等难题,实现德育实效性的大幅提升。

岳阳市第二中学校长李远,讲了这样一则故事。

某日,正在校园里散步的他,遇到一名男生,脖子上挂着3枚奖牌,兴冲冲地跑到李远跟前,问道:“校长,我们是不是应该举行一个颁奖典礼呀?”原来,校运会刚刚结束,该男生以优异的表现,在校运会上夺得了3枚奖牌。

李远记得这名男生“各方面”都一般,特别能跑,是他最大的特长。这次在校运会上大放异彩,李远明显感受到,男孩内心浓厚的喜悦,以及渴望被肯定的急切。

“举行颁奖典礼”的提议,让李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德育能被学生接受?什么样的德育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答案。

学生内心的渴望,就是德育工作者思考的方向。

“德育不是想到什么做什么,而是应该满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愿望,让他们体会到成长之乐。而且这种‘满足’,需要成体系、持续进行,不能今天有明天无。”这是岳阳市德育工作者达成的共识。

不论是李远的思考,还是岳阳楼区、汨罗市组建德育股、德育室的实践,抑或是市本级的“美在身边,德润心灵”“五大行动”,其实质,是岳阳教育人对于“如何做好新时代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探索。

这种探索,至少包含了这些内容——

以下几种现象:德育目标“碎片化”、德育内容“抽象化”、德育活动“标签化”、德育课程“片面化”、德育渠道“被窄化”,必须要改变;

实践证明,在组织架构上,为德育设置专门机构,对于一体化提升区域德育管理能效、一体化开展区域德育研究、一体化推进区域德育活动,一体化实施区域德育评价,等等,确有实效;

对于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市域教育而言,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改革,势在必行,其中涉及的目标设定、体系建设、学段衔接等,也必须在市级层面,做好顶层设计与规划引领。

没有质量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必须打通“任督二脉”

“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

2018年12月28日,当这句充满豪情与斗志的口号,在岳阳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上被响亮提出时,岳阳其实正经历着“发源地风光不再,从领跑变作跟跑”的阵痛。

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纷纷来岳阳、赴汨罗学素质教育;三十多年后,岳阳人跟随全国人民的脚步,上北京、上海、江苏,学习当地的素质教育模式。

这是明面上的痛。

还有藏在暗处的痛。

虽然,素质教育早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现实中,它也的确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美好面容”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但某些“特殊”时候,它又被某些人改作“遮羞布”,掩盖“教育教学质量不咋样”的“隐痛”。

素质教育不应是这样!

素质教育发祥地更不应当这样!

岳阳人痛定思痛,揭开伤疤自问: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才是党和国家倡导的教育?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才是让老百姓真正满意的教育?什么样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射向教育本质的三箭,答案非只言片语可全然概括。但岳阳人清楚地知道,有一条必不可少——“没有质量的素质教育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高质量”成为岳阳素质教育必须翻越的山!

如何翻越?

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故事。

某次,三位校长闲谈。

小学校长对初中、高中校长说:“我们好不容易养成的习惯被你们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废了!”

初中校长回他一枪:“你们小学很多基础知识没学牢,到初中了还要补!”

高中校长对着眼前的两位,一声叹息:“你们看似好成绩的学生,在我们这里后劲不足……”

虽然已经难以考证这个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主人公,但它似乎成了一个“现代寓言故事”,在岳阳教育界,乃至整个中国教育界流传。

故事的背后是什么?

是各学段的“各自为政”,没有同心同向、同频共振。

解决方案有且只有一个:打通“任督二脉”,各学段统一思想,统筹贯通发展,推动岳阳基础教育质量稳步快速大幅提升!

“四大提质工程”应时而出。

何谓“四大提质工程”?曰:学前“童升”工程,小学“强基”工程,初中“壮腰”工程,高中“筑梦”工程。其意在“共建全学段教育衔接良好生态,形成一体化教育质量链”。

如何共建“全学段教育衔接”之“良好生态”?如何确保“一体化教育质量链”?必须在“理念”和“行动”两端发力。

程岳华介绍,“四大提质工程”有一个核心要义:回归。回归教育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回归教育本位——学校内涵发展;回归教育本真——实施有质量的素质教育。

明眼人一看这三个回归,就知道这是统一思想。就像行军,确立一个共同目标,方能同心勠力,行深致远。

思想统一了,还要行动一致。

仔细研读文件,我们发现,“四大提质工程”的条例呈树状结构发展,且“同根而生,同向而长”。三个“回归”如同树之主干,具体条例如同主干的旁枝,越到高段,枝叶越繁茂。

“童升”工程主要在“均衡发展、教师能力、学校管理”三个方面发力。而“强基”“壮腰”“筑梦”都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学生素养、校园文化两个维度,目标直指“有质量的素质教育”,且越是高学段要求越是多元。如,“壮腰”在“强基”的基础上,新增“着力推进学段学科衔接”;“筑梦”则进一步要求“学校多样特色发展,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一个托举岳阳基础教育质量的体系,就此初具模样。

2.做树梢上的叶子

有人不禁要问,如此浩大繁复的工程,靠几纸文件就可以完成?当然不行,它必须依靠真实而具体的抓手。“四大提质工程”的抓手何在?四大名师工作室。

四大名师工作室的首席名师都是市教科院的教研员。“童升”是陈维老师,“强基”是吴波老师,“壮腰”是何雄老师,“筑梦”是何坤生老师,他们都是岳阳教学教研的“领头雁”。名师工作室的成员,由学校管理人员和各学科名师组成,确保覆盖各个学校、各个学科,没有“被遗忘的角落”。

市教科院主抓基础教育研究的副院长袁丽介绍,名师工作室这一“抓手”好不好使,关键有二,其一是引领,其二是落实。

先说引领。

引领,顾名思义,你得在前面领着走,带好路。怎样才能带好路?你得熟悉路;又或许,这是一条刚开辟的新路,你也没走过,但至少得清楚路的方向,做好上路的准备,且有探路的能力。

以大单元教学为例吧!

这个“新鲜物”出现在大众视野,始于2022年4月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深化教学改革”章节中,文曰“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

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教师们还偶有尝试,而大单元教学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此前闻所未闻,更不知如何“探索”。一时间,教育界仿佛被扔了一个深水炸弹,“动静大得很”。

四大首席名师却坦然自若,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岳阳的教育界,也波澜不惊。

缘何如此?

用吴波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必须是树梢上的叶子,能最先感知风,然后把风的消息传递给整棵大树。”

2017年,高中新课标颁布。作为语文教研员的吴波,第一时间发现课程内容不再是从前的表述模式,而变成18个学习任务群。与之相对应的是,教材不再以文体为编排依据,而是围绕学习任务群进行多文体编排,方便更好地实施单元整体教学。

“树梢上的叶子”感受到了“风”,吴波立刻在网上搜索与之理念相匹配的教学实验,待学习消化,她带着一肚子的思考和疑问,买上一张高铁票去了常州。常州市“新教学实验”课题组的实践打开了吴波的视野和思维。再学习,再消化。几轮下来,2020年,吴波领衔的“基于大单元设计提升小学语文质量的实践研究”课题开题。

“起初,教师们对于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非常不理解。但经过两年研习,2022年新课标出台时,大家不仅能接受,而且感觉亲切。”吴波说。

至于落实,后文会从课程、师训、创新拔尖人才等维度详述,在此仅举一例,用来了解名师们的做事风格。

众所周知,教研员是“老师的老师”,评课、讲座是家常便饭,上课却颇为少见。对这一现象,有人私下嘀咕,评课、讲座属于“田垄上的指导”,万一少了个把“刷子”,用理论的“衣裳”往教学实践上一套,也可万无一失;但“亲自下田”,就晓得“躬耕之难”啰!万一有技不如人之处,不仅“江湖地位不保”,日后再对着台下指手画脚,怕也难以理直气壮。教研员上课,慎行!

但工作室的名师们却没这么多“花花肠子”。他们的逻辑很朴素:怎样的指导更有效、更有说服力?答案是:教研员自己上课示范,然后用它作为样本,供大家“公开解剖”。

那就撸起袖子,上呗!

四大名师工作室的名师们“下水上课”,就成了“铁规定”。

以“壮腰”名师工作室为例,包括何雄在内共7个学科7名教研员,2022年下学期录制了7堂精品课。这7堂精品课不仅让教研落在实处,其中袁丽的物理课、何雄的数学课还获评教育部2022年度优课,被上传到教育部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成为全国共享的优课资源。何雄笑称,这是被担子压出来的荣誉。

“筑梦”工程的要求就更高了!每年4月和10月,是教研员集中到校蹲点的工作月,对学校进行“沉浸式”联点指导。这两个月里,教研员必须每周上好1堂研讨课、举办1场专题讲座。也就意味着,一名教研员每年必须上8堂研讨课,办8场专题讲座!

对这一“让大家咋舌”的数字,何坤生说:“不然怎么办呢?我们要‘筑梦’啊!自然得多付出点!”

3.让学生站在校园中央

君山区课改声名在外,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许市课改”。许市者,君山区一初中学校许市中学也。

“许市课改”始于2007年。斯时,全国课改正如火如荼。

课改,被誉为“教室里的革命”。这种“革命”,用全新的学习方式改变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许多薄弱学校因此实现“弯道超车”,甚而成为课改明星学校。

许市中学即是如此。因“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练习回顾、自学讨论、交流提升、梳理巩固、达标测评)的推行,这所“有名的薄弱学校”,一下子变得“学生快乐学习,课堂高效开放,校园充满活力”。在2009年全市297所初中综合评比中,更是“勇猛”地闯进前十,受到省教育厅调研组的高度赞誉。2010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课改样板校”,学校课改成为全国课改的“许市样本”。

有一个细节需要说明。当年,其实有两所学校参照杜郎口中学的做法进行课改。与采桑湖中学“临危受命”不同的是,许市中学的课改行动是当时的校长夏忠育主动请缨的。

主动请缨者,必有内驱力,也必有思考力与建设力。

现在,“许市样本”已然蜚声省内外。如何把课改向更深处、更实处迈进,“结出更大的果子”?这个问题萦绕在原校长夏忠育脑间。

许市课改的教学模式实质是“先学后教”。所谓“先学后教”,就是课前让学生依照老师的导学案充分自学(内容简单的教学,学生可在课堂的前半段自学),课堂上经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进行展示,老师再依据学生的展示进行指导、点拨。这一模式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

学生站在课堂中央,释放了学生的活力,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却对老师的管理力和专业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办公室里常亮到深夜的灯光,老师们脸上不小心泄露的疲累,这些,夏忠育都看在眼里。

“既然学生可以站在课堂中央,是不是也可以站在校园中央?当学生从自主课堂走向校园生活的自主管理时,老师不就能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教学了吗?”

这仿佛是照亮黑夜的一盏灯。

“班级小组管理与评价机制”由之出台。现任许市中学校长江逸冰介绍,班级事务分工让“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而每天晚自习前的“夕会”,又对班级管理的现状进行梳理和评价。

由小组管理,到班级管理,再到班级文化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在学生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的同时,老师也减了负。

从“站在课堂中央”到“站在校园中央”,课改有了一次漂亮的飞跃。

我们把目光从许市中学拉出来,投至整个君山区。

君山,1996年建区,是岳阳的行政新区。

虽名为城区,实际却是一个拥有25万人口的农村区。仅以初中为例,全区6所初中,就有5所在农村。全区唯一一所高中,君山区第一中学,长期处于低迷状态:持续多年,全区中考前350名的学生,几乎没有一人留在君山读高中!

君山教育怎么“绝地反击”,实现“突围”?

出路依然是课改!

2017年,君山区第一中学异地搬迁,斥资2亿元,新建校区,并改名岳阳市第十六中学(以下简称“十六中”)。夏忠育作为“课改里手”,调任十六中校长。与此同时,区教育局决定全域推行课改,由之进入君山课改的第二阶段。

全域课改首先要从体系上做架构,形成真正的发展共同体。以十六中为龙头,带动全区3所初中高质量发展的校联体由之建立,做到课改理念、课改模式、学校管理、教学教研全方位共享、推进。

其次必须解决师资问题。因为课程理念、教学方法,都得靠一个个老师来理解、接受、具体执行。除了常规学习、培训,君山课改能在全域推行,许市中学功不可没——它是课改师资的“黄埔军校”。

据江逸冰说,全域课改前的2017年,学校有73名教师,截至今年,这73名教师中有55名“人才流动”到其他学校。“学校教师培训压力很大。好在学校有十来人是从2007年一直走到现在的,对课程改革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我们就用这十来颗‘种子’不断地去培育、发展新的‘种子’。”

最后是攻坚。

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无论学段高低,皆可适用。但“五环渐进自主学习模式”的推广,不同学段效果不一。下沉到小学,如水之下行,相对容易。上移至高中,却颇有难度。为何?较之初中,高中的学习难度和强度都加大了,恰如水流向上,自是不易。

新的探索又开始了。

许市课改最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大展示,可到了十六中,却成了“精英展示”。为何?学习难度与强度加大,大部分学生的自学没到位。怎么办?增加自主学习时长!每节课,视学科难易延长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时间;每周的课表安排,晚自习除外,高一每周8节自习课,高二每周4节,高三每周9节!

许市的学生大展示,难题、基础题都有——对刚接触课改的学生来说,这样更能培养习惯和自信。而对经过初中学习且已适应了课改的高中生而言,这一环节则需更注重实效,那就去简就精!每堂课展示两三个重难点,老师加以精心指导,时间花在了刀刃上,课堂效率也随之提高。

这些都是可视的调整。还有不那么“可视”的、基于思维的改变——这才是课改最核心部分。

“许市课改是‘先学后教’,十六中课改发展为‘先学后问’。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教,是老师教,虽然是针对学生自学后的情况教,但对学生来说,依然是被动的。而问,是学生自己问,这就是彻底的主动!”夏忠育的眉眼荡漾着笑意。

可是,并不是每一名学生都喜欢问,尤其是性格内向生!

没关系,前有学生的对子帮扶,后有教师的主动介入。

对子帮扶并不新鲜,却是“解决每一个孩子的问题”之灵丹妙药。“尤其是优生,在这种帮助中能够体现自我价值——人嘛,都需要价值的体现,所以他们常常主动问自己的搭档会了吗。”

老师呢,基本知晓学生的情况,每个班就那么些内向生、后进生,他们就按“名单”索骥,想方设法让学生敢问、想问,最后会问。

3月20日,春分。

上午11:20,高一2302班教室,英语课。

5分钟的达标测评,5分钟的自主学习,8分钟小组讨论,20分钟展示答疑,2分钟达标抽测——是这堂课的构成。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组讨论和展示答疑环节。

当学科班长宣布进入小组讨论环节时,上一刻还很安静的教室,马上切换成“春忙”的热闹场面。教师刘姣穿行其间,不时俯下身来跟学生交流。慢慢地,有学生走向自己小组的黑板,开始书写;不断有学生拿着资料来问刘姣;而其余同学依然在热烈讨论……

到了展示答疑环节。同学们围向黑板,按小组顺序,一个个进行展示和提问,学科班长答疑,课代表评价。关键处,教师刘姣开“金口”。一切紧凑、有序。

至于让高中老师头疼的“上课睡倒一片”现象,学科班长易子奥表示“几乎不可能”——“不是你有问题要问,就是别人有问题要问你,这样的课堂,莫说睡觉,大家就连开小差的机会都没得!”

从“先学后教”,到“先学后问”,君山课改又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飞跃。

这漂亮的飞跃,也带来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比翼双飞”。不仅学生自信大胆、能说会道,且成绩也有了大幅度提升。

课改前,君山区第一中学每年上二本线的学生人数基本为个位数。如今,十六中连续4年高考上一本或特控线超60%,本科升学率在90%以上!

这样的成绩,自然让君山学子的心、家长的心安定下来——再不用成群结队往外跑了!

4.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如果说君山课改,是基于成熟的学校课改进行的全域性推广,解决的是薄弱学校、薄弱区域“翻身”问题的话,那城市学校课改,则更多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生源等因素进行的探索式课改实验。对此,市教体局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这八个字,出自1944年毛泽东同志关于学习和时局问题的报告。

“放下包袱”,就是卸下校长们、教师们心头的“担子”,让学校轻松上阵,让教师放手大胆地去干。

但放手大胆地干,并不是蛮干,一腔孤勇是要坏事的。所以,还必须“开动机器”——让“大脑机器”开动起来、高速旋转起来,把教育规律、课改精神研碎了、吃透了。

岳阳市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岳外”)是一所外语特色高中。2018年起,学校尝试招收初高中贯通班:每年招收120名有外语特长的小学毕业生,分成4个班、每班30人进行小班教学。这4个班实施的是“2.5+3.5”学制——前2.5年学习初中知识,后3.5年学习高中知识——这意味着学生不用参加中考。

小班化教学、不用中考,多诱人!应该能吸引很多优质学生吧!

学校书记周瑾摇摇头。学校自1993年创办以来,由于布局调整,多次在初中与高中之间切换,并非岳阳“老牌高中名校”,特别优秀的学生“眼睛很难看过来”。

“我们实际上是针对中等生的贯通培养。”周瑾介绍。

有外语特长的中等生怎么培养更适宜?

“我们思考了很久,最后摸出‘低重心,慢爬坡,多反复’这条路子来。”

所谓低重心,就是注重基础;慢爬坡,是循序渐进、慢慢来;多反复,可不是题海战术,而是知识多场景运用的举一反三。

“我们信奉‘严格而不严苛,温和且坚定’的教育原则。”周谨介绍,“因为不用中考,中考复习的这一段时间就可以节约出来科学安排,所以学校学习生态相对‘绿色’。这样,孩子们也有更多时间去做‘更多可能性’的探索。”

比如,针对外语特色,学校在英语之外,开设了德、韩、日语的第二外语选修课;成立了多个与语言学习相关的社团,比如“模拟联合国”“英语戏剧社”等。为了提高学生的视野、能力、素养,学校建成了岳阳唯一一所“人机对话室”,并经常组织英语辩论与演讲、英语戏剧节、多国美食展等有趣的活动。

第一届贯通班今年才参加高考,学校暂时无法在学业成绩上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结果。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低重心,慢爬坡,多反复”的策略是对中等生这一群体的因材施教,它透露出的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层面来观察学校的课改效果。

“培养有国际视野、民族情怀的现代中国人”,这是镶在学校大门口、两行金光闪闪的字,也是学校的办学目标。

17个字,镶上去简单,成为现实难。

还是在课程上想办法。如果说国学课、书写课、礼仪课等培根筑基课程群,是为了培养学生建立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话,“模拟联合国”等课程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国家立场,独立思维,博大胸怀”。

“模拟联合国”,全称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是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主办的活动。这个大会,用参加过两次大会的廖彦蕾同学的话来说,是“特别有意思,也特别有挑战性”;用业内人士的说法,就是“‘未来外交官’的摇篮”。

何出此言?参赛选手在大会上,化身“外交官”,对“中东反恐问题”“濒危语言的保护”等这种关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宏大议题,进行“有礼有节、有理有据”的思想和主张交锋。

连续两次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的周泫君介绍,学校2018年成立“模拟联合国”社团。成员每周上两节社团课,“全英文版的教材,教大家熟悉大会流程、学写立场文件、发表提案,这是第一年的学习。然后就进入了正式的‘练兵’”。

刚放暑假,也就是开赛前两个月,大会公布议题。每个选手抽取自己的议题和代表的国家。比如你抽取的议题、国家是“反恐问题”、孟加拉国,你就必须成为“孟加拉国的外交官”,为孟加拉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利益“血拼到底”。

“这时,孩子们就进入了‘疯狂’的学习状态。”周泫君说,“首先,你需要了解你所抽中的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了解当前国际政策对它的利与弊,了解周边国家或者利益相关国家的态度,预判其他国家的立场。同时,你要思考你提出的议案,假如对他国不利,又怎么游说?等等等等。这里面,搜集资料的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实证能力、语言能力,无不得到‘前所未有’的训练。”

现读高二的廖彦蕾回忆,她2019、2020年连续两年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所代表的国家都不是中国,搜集资料极为困难。当时还在就读初中的她,看不懂全英文的材料,对所代表国家的历史和国情也不够了解。“比如所罗门,之前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国家存在,网上的相关资料可谓少之又少。我只能到英语网站,拿着手机一句一句翻译,怕手机翻译不准确,又抄下来向老师确认。整个过程十分煎熬,想过放弃,好在还是坚持下来了。”

看看岳外学子的表现吧!

8名岳外学子着西装、系领结,举止文雅从容,并没有因为是第一次参加世界级的赛事而怯场。在激烈的比拼中,8名“外交官”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最终,他们凭借着才思敏捷、博学多识、沉着应对,首战便获得“最佳团队”奖;指导老师周泫君和李昱芳荣获“最佳指导教师”称号,学校被授予“北外模拟联合国联盟”成员校称号。而廖彦蕾的提案则被大会通过——这是大会对少数优秀提案的最高认可。

在岳阳,如岳外这般,正做着课改探索的实验校,还有很多。再比如华容县长工实验学校,该校的民主课堂让师生在课堂上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碰撞甚至交锋。他们都在根据“学校的理想”和“学校的样貌”,努力地探索着,跋涉着,留下一道道独特而动人的课改风景。

5.常规落实到极致也是创新

课改的核心要义是变,正如时代的日新月异。但教育领域,最基础的东西是不变。

比如,教育发展几千年,其核心原理还是孔夫子说过的那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同样,教师研训工作也难有创新。不管是哪一级,不管是“独立研修”,还是“结对帮扶”,或者“打造学习共同体”,研来研去,终归逃不过师德、管理、教学这些常规内容,逃不过“请进来、走出去”这些常规方式,逃不过讲座、听课、磨课、赛课这些常规形式。所以,岳阳人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常规落实到极致也是创新。

不要以为这是在为难以创新的师训日常找借口,真正要做到,还真得想破脑袋。

常规好办,按规定的一步步来就是;落实也不难,各级师训部门、工作室都有具体而翔实的安排,依照时间表、路线图走下来,自然“落”得扎扎实实;但极致呢?这个就难啦!

“极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为:最高境界;最大程度;极限。

这些个“最”与“极”,哪是凡俗之辈可轻易企及的?

但岳阳人不胆怯。他们的说法中肯且充满辩证思维——想方设法通过研训让老师们达到专业的极限,这就是极致。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成为“最美的自己”;研训也是一种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教育,那么,让教师成为“最专业的自己”就是研训顺理成章的答案了。

但如何才能做到自己专业的极限呢?这里可尽是学问和智慧。

“四大提质工程”中的分支“教师专业”就是一个完备的师训体系。各学段给各种身份的教师,比如学科教师、班主任、校长等,都画出了清晰的成长方向与路径,是谓“阶梯式”人才成长路径。

比如,新入职学科教师,第一个台阶,通过“新入职教师带教制度”,力争“一年适应、两年胜任、三年创优”;站在青年教师的台阶上,可以通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历练,成长为“骨干教师”;第三个台阶,通往“名师”“学科带头人”,此时,教师通常会经历“金鹗奖”的“洗礼”,经历“名优教师培养三年行动”。

体系的科学与完备不足以真正彰显岳阳人“落实常规”的“极致”,其奥妙,关键在细节。

拿以赛代研、以赛代训的教学竞赛“金鹗奖”来说吧!这个始于2005年的全市教学比武大赛,覆盖了全学段、全学科,19年来从未间断过。这份“时间”和“范围”的成绩单,全省第一!

一般的教学竞赛,都是“一课定砣”。也就是拿名次,只看你这一堂比武课的效果。“金鹗奖”不同,它的金奖得主,也就是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第一名,除了这堂课和说课的效果外,它还有一个长达一年的考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师德师风;2.推门听常规课的质量;3.通过学生和同事进行侧面了解。也就是说,要“登顶”,成为专业引领的“明星”,你得接受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

这还不是“极致”!

何雄介绍,“四大提质工程”送教下乡每次都精选了“金鹗奖”的金奖课堂,在全市巡回展示。从前觉得已经挺好的了,但自从提出“把常规落实到极致”后,他们开始觉得“不够”了。为什么?因为这种“投喂”不够精准——你送去学校的,未必是学校当下所需的,学校一门心思惦记的,可能并不在这次送教计划里。

怎么办?

“很容易解决!我们去餐厅吃饭,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点菜,不会造成供给和需求的错位。送教一样,我们给出‘菜单’,让底下点,我们根据‘菜单’配送。从前,是全市‘一道菜’,现在每个县(市、区)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自己的‘菜单’。”何雄说得眉飞色舞。

至于“菜单”的构成,也经过了精心研制,采用“A+B+C”模式。以初中“壮腰”工程为例,“A”指语、数、外,“B”是政、史、地、理、化、生,“C”则涵盖音、体、美、信息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县(市、区)根据自己的需求在“ABC”中各选一科,每个学科近5届的金奖课堂都可被挑选。具体的送教时间,还由县(市、区)自己定!

市里如此,县里呢?

且看汨罗的“1+1+6”教师研训体系:第一个“1”是师德形象工程;第二个“1”是信息技术工程;“6”则是“因人施策”的梯队攀升工程,即新教师“塑型工程”,青年教师“撷英工程”,名师骨干“领雁工程”,管理人员“铸将工程”,教育导师“薪火工程”“未来教育家工程”。

“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汨罗市教体局副局长张霞光言辞间的自信,让人猛然想到,就是在这片热土上,诞生过屈原的“求索精神”,涌现过素质教育全国典型。

与体系设计的“取法乎上,志存高远”相对应的,是行动上的“高位推动,扎实有效”。

教育成为“一把手工程”并不罕见,但是“一把手”抓师训工作,确属少见。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便是这“少数中的一个”。

2023年5月6日,朱平波来到汨罗市成人教育中心,专题调研师训工作。这位深谙“教育的根本是教师”之理的市委书记,提出要大格局、高站位地打造教师培训品牌,并再三强调“要踏踏实实地落地”。

在财政紧缩的情况下,2023年汨罗市的培训经费达556万元——这一数字,放在湖南一般的县(市、区),可能是几年到十年的总额。

2024年1月11日,汨罗市教体局把2023年的培训工作总结、“未来教育家”培养项目三个班的学员培训心得体会交给朱平波时,并没有想到他会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审阅,更没有想到11天后,也就是22日,会收到朱平波的回复:

“师培是汨罗教育改革推动的重要抓手,2023年总体抓得不错,通过‘走出去’,观念、具体行动上都有收获。后段要继续坚持抓好教师培训,既‘走出去’,又‘引进来’,系统化、长期做好这项工作。”

那叠厚厚的资料上,还不时有书记的圈画和旁批。

“这是一种督促,也是一种力量,促使我们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更有效。”张霞光的左手搁在一大堆资料上,那是汨罗“打造高效课堂‘三年计划’”各校上报的实践材料。

6.众人的欢乐齐颂

“一把手工程”是领导重视的“极致”,“众人的欢乐齐颂”是教研效果的“极致”。

要说的是平江的故事。

平江,这个曾经的国贫县,偏远,多山,全县“地广、人众、校多”。这些特征放在教研领域解读,就一个字——“难”!

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勇说,平江的教研也没啥新鲜的,仍然是依托各个学段、各个学科的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但名师工作室的成员选择,严格遵循两点,一是专业能力,二是区域覆盖面。也就是说,一个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必须覆盖到整个平江县这一学段这一学科的全体老师。这样,再“地广、人众、校多”,也不会有被教研“遗忘的地方”。

这是“谁来做”,也就是“选厨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做什么”,具体“菜单”的问题了。

李勇介绍,这有一个“三题”的转换过程。转换说明书如下:

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整合提炼为教研的“课题”,再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培训的“主题”,在“问题—课题—主题”的融合进阶中,创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实践表明,这种‘问题驱动式’教研效果最好。”李勇解释。

现在,“厨师”选好了,“菜单”出来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做”了。

既然是名师工作室引领,那教研的好坏深浅,首先取决于首席名师的“成色”。所以,教师发展中心的第一步,就是锻造有名有实的名师。

依然省略大家共同走过的“五十步”,我们来看平江的第“五十一步”“五十二步”。

教师专业阅读是教研的内容之一。读了之后,怎样检验成果?99个地方都是写读后感,至多再加一个线下的读书分享会。平江成了这99个之外的地方。

“认真读、仔细研的读后感,当然有用。但有时候会被一些人钻空子:在网上下载这本书的相关评论,一篇‘看上去’学术含量不低的论文,就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拼成了;还有人会拿出自己平时的教学文章,用标题或书里的一句话、一个观点‘穿衣戴帽’,还美其名曰‘理论联系实际’。”李勇说,平江用的是一个没办法“钻空子”的方式。

2023年,平江全县的教研主题是“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发展中心要求全县35个名师工作室的41位领衔名师,精读两本理论书籍《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读完后,每位名师结合自己的学科,“化书为课”,录一个2小时左右的讲座视频,上传至教学平台。发展中心的研训管理人员再对这41个视频出示评价报告。

2个小时的讲座视频,可不是网上拼拼凑凑可以“了难”的。

名师首先对书籍所讲的内容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基于思考构建理论框架,在讲述理论时,还要融入大量的实践。也就是说,名师首先得把这两本书吃透了,再经过自己的话语体系,把书里的学术性话语,转换成实践性语言和事例。

这还真“钻不了空子”!也就是这些“五十步”之外的做法,把名师的“成色”,一点点地磨得更亮了。

再来说名师工作室怎么引领。

还是以小学语文的大单元教学为例吧!毕竟啃“最硬的骨头”才最有说服力。

从2021年开始大单元教学研训起,平江县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经历了“从1.0到2.0再到3.0”的升级迭代,研训效果从“演员的自我陶醉”变成“众人的欢乐齐颂”。

为何这样说?我们先看看三个版本的研训模式。

1.0版:导师讲座+导师示范课。

2.0版:导师讲座+导师示范课+学员分组设计大单元+学员分组陈述设计成果,导师点评。

3.0版:导师示范课+学员分组对照工具单研讨大单元设计方案+学员汇报学习大单元设计方案的感受+导师讲座+学员按方案设计分课时教案+学员汇报分课时教案,导师指导修改+学员修改教案在集镇学校展示,导师点评+学员修改教案到乡村学校展示,导师点评。

从1.0到3.0,研训模式呈一个倒金字塔形状在发展。乍看一眼,是内容丰富了、形式多样了,仔细研究,发现里面“尽是道道”!

请看三个版本的主语。

1.0版只有导师。我们还原培训现场,发现这就是“老师(导师)讲,学生(学员)听”的传统灌输式。这样的培训,效果如何,想必大家都知道——尤其是对大单元教学这一“陌生而新鲜”的事物!难怪别人说是“演员的自我陶醉”。

2.0版的主语有导师,也有学员。导师出现3次,学员出现2次,且导师讲座示范在前,学员实践在后,这依然是“以教为中心”的培训。类比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学(做)”,但较之第一版的学员只听不实践,还是有了不少进步。

3.0版的主语依旧是导师和学员。但导师出现5次,学员出现6次,学员实现了反超。导师讲座则移至中段。为何?要“有的放矢”,根据学员的实践来讲座呀!整个活动围绕学员的实践来设计,这才是“以学为中心”的研训!

从1.0到3.0,看上去只是内容“量”的增加,它的背后是学习方法的改变。唯其如此,才会有“众人的欢乐齐颂”啊!

所有研训,目的就是一个——成就课堂。

不看城市学校。我们选择工作室指导的一所农村小学,平江县伍市镇伍市小学。

这次研修的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前后2个月,工作室下乡3次,共磨了11节课。一起看看单元开启课的学习效果——单元开启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完成这一个单元生字的教学。而生字学习是各个学段、每篇课文的“必修”,最具代表性。

这个单元有26个生字、17个会认字、3个多音字。会认字和多音字好办,难点就在会写字。

“一节课学习26个生字?不可能吧!”伍市小学的老师一个个瞪圆了眼睛。

按传统教法当然不可能。传统开篇阅读课,一般就是读一读课文,梳理一下课文内容,学习10个左右生字,一堂课下来,生字掌握率根据学情,在70%至95%之间。这个单元共4篇课文,也就是说,学完26个生字是4堂课的学习任务。

看大单元教学的妙手吧!

老师头晚布置学生预习,课前进行前测,看学生自学掌握的生字情况。开启课上,老师重点讲错误率高的字。课后,学生更正默写2遍。更正后,老师再组织后测。

后测的正确率大大出乎大家的意料!

26个生字组词后共54个字,伍市小学193班的56名学生中,错3个字以内的,有40人;错4至8个字的,有8人;只有3人错误了30个字以上。要知道,这样的效果,平时4堂课都不一定能达成!

“研训就是为了成就课堂!‘众人的欢乐齐颂’,不仅是平江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特色,当你下沉到一所所学校、一个个工作室、一个个教研共同体,你或许会感慨,这样的研训、这样的课堂,真好!”袁丽信心满满地表示。

7.一个词语的重量与一种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3月,春风浩荡。

一个词语,跟随春风一起吹至三湘,吹遍中华大地。

“新质生产力”!

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期间,多次强调要“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谓“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诠释它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当今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化时期,“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它背后连接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怎样才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依靠什么?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从何而来?教育!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寄望言犹在耳。

岳阳人在思考。

尤庆学说起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方仲永过人的天资,最终“泯然众人矣”。为何?就是因为后天教育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这是人才的浪费,更是教育的悲剧!

什么是“应有的要求”?就是与学生特长和潜能相匹配的要求。

我们知道,国家课程是针对全国学子设计的普适性课程,普通师资针对的是国家课程和普通学子。一个现代“方仲永”,如果仅用国家课程、普通师资来培养,长大后,大概率只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难以成为“国之英才”。

“对特优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既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核心原理要求的,又是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价值导向决定的!”尤庆学的言辞中有着一种不容分说的坚定。

岳阳人在行动。岳阳人一直在行动!

早在2021年,市教体局就开始探索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有二:一是创新联合培养模式,形成“小学、初中、高中特优生一体化”培养体系;二是聚合优生培养资源,拓展优生培养渠道。

这两条细掰开来,主要体现在两个“跨”字和两大核心竞争力上。

一“跨”学段。

特优生“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实现小初高跨学段、一体化贯通培养实验。

岳阳市一中2023年在全市初二年级中选拔了83名有潜质的学生进入贯通班学习。目前,根据选拔考试结果和学生意愿,共有42人参加学科竞赛培训。

而平江县颐华学校,因为是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具有先天优势,小学四年级即开设了特色精品课程,搭建“小初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梯队”;从2023年秋季开始,七年级开设两个“科创班”,“科创班”学生将来可直升颐华高中部。如此,小初高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水到渠成。

二“跨”学校。

我们知道,从前各所相对弱势的学校,最怕好学校来“掐尖”——自己好不容易培养的“苗子”,眼睁睁地被“掐走”,成为对方学校教育质量“GDP”的功臣,这对处于“竞争关系”的学校来说,用“心在滴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但现在不一样了,跨学校联合培养模式让“竞争关系”变成“合作关系”。A学校发现了“好苗子”,送到课程、师资更优的B学校培养,学生学籍不转。他日,学生凯旋,“军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这样人性化的规则,不仅让优生能享受优教,也让学校间“干戈”化成“玉帛”。

岳阳市一中党委书记郭光前说,去年招的这个有83名学生的贯通班里,个个都是“学生高兴,家长满意,学校乐意”。

而颐华学校,则跟平江县的8所初中建立了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关系。每周一、四,颐华学校为平江县这8所初中七、八年级的846名优秀学子,直播“三师”课堂。因为起步较早、声名远播,三年来,还有来自浙江、四川、重庆、广东、福建等地的近100名学子在学校长期接受培训。

两大核心竞争力分别是课程和师资。

此处的课程,是指国家课程之外,学校自我构建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

以岳阳市一中为例,这样的课程包含3类:高校教授讲学课程、学科竞赛培养课程、校际联盟课程。

高校教授讲学课程。一中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大学的教授、科学家来讲学,让名人走进学校,走进学生心中,促进学生确定志向,激扬精神。

学科竞赛培养课程。这包含数、理、化、生、信息学5门课程。郭光前介绍,贯通班的42名学生和高一、高二参加竞赛的学生,每周有3个下午的竞赛课程学习,“每次分为5个班,开展小班化学习,且每个学生都有专属教练”。

校际联盟课程。去年,岳阳市一中与株洲市二中、衡阳市八中等6所高中组建校际联盟,联盟校共享竞赛课程资源。今年寒假,岳阳市一中发出第一次“集结号”。6校的学生和教练在洞庭湖畔,进行了一周“充实而快乐”的冬令营集训。“课程的共享,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了!”负责此事的校党委委员唐炎表示。

至于师资,一靠引进,市教体局给予充分的人才政策支持,学校又舍得“花血本”,自然能引得“凤凰”来“筑巢”;二靠自培,市局鼓励学校每年派出2至3名优秀教师到名高中或高校跟班学习;三靠共享,比如岳阳市一中,就“近水楼台”地借力湖南理工学院的师资,进行信息学学科竞赛培训。

这些年,岳阳的基础教育质量一直稳居全省前列。以2023年普通高考为例,岳阳的本科录取率,居全省第二;物理类、历史类总平均分,居全省第三;物理类、历史类纯文化本科上线率,居全省第三。可以说,素质教育让岳阳学子在整体上有了高素质,形成了一个教育质量的“高原”。但岳阳教育要从“高原”真正走向“高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必由之路。

岳阳,依然任重而道远

关键合伙人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1.一份工单与一个中心

2012年1月,岳阳市12345公众服务热线,正式启动。

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公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属于政府职能范围内的困难和问题。

这是一条24小时均可受理群众来电的热线,对于不能即时答复和办理的,热线管理办公室会将诉求形成工单,通过专网派发到相关责任部门,并进行跟踪督办和考核。接到工单的部门,需在1至7个工作日内办结(特殊情况最长不超15天)、回复来电人并申报热线管理办公室结案。

自热线启动以来,家长,一直是致电12345的重要群体。

岳阳楼区东方红小学党委书记赵刚,为我们复原了一份工单从产生到办结的全过程——

话务员接听热线,并记录家长(匿名或实名)诉求,形成一份工单。热线管理办公室将工单派发给岳阳楼区教育局,区教育局将工单转给对应学校。学校相关人员分析后,将工单转发给部门或年级组长,再形成回复件,逐级反馈回去。时间要求是,当月17日接到电话,一般最晚要在当月25日回复到位。

“很多是咨询而非投诉。”赵刚说。事后统计,大部分工单,实际上都来自家长对政策、学校办学行为等的咨询,诸如“我家所在小区今年是否划入了学校的招生片区”“往年都是这个时候召开运动会,今年怎么还没听说,是不是取消了”等问题,常常都会成为工单,被派发到校。

“细究下来,都是些简单的答疑解惑,但因为家长不知该到哪里咨询,就选择了拨打家喻户晓的12345。”他补充道。

大量咨询类工单,推高了学校的投诉量,耗费了行政成本,让“沟通不畅”的问题在家校间日渐显现。

不曾想,2023年3月,东方红小学校门旁,一栋二层小楼,一块“家校社共育中心”的牌匾,让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

学校将原先设在一楼的阳光服务站,重新装修后,融家长学校、阳光服务、心理健康辅导为一体,统设为家校社共育服务中心。其中,一楼为接待处,家长沙龙、家长来访等,均安排在此处,每天有行政值班。同时,将原来设在校园深处的心理咨询室,搬了个家,放在了距离到访家长更近的二楼。咨询室既为家长、也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此外,它还是学校教师的教研场所。

一年里,在中心举办的家长沙龙,有184场;

一年里,接待的家长,有126人次;

一年里,学校收获的家长合理化建议,有6条;

一年里,接受心理咨询的家长,有32人次,心理干预有4人次;

一年里,参与线上家庭教育平台学习的家长,超4万人次,课均参与率达到85.6%;

一年里,学校投诉量急剧下降,从每月三四起,降至全年不过三四起;

“一年里,都没什么家长找我了。”校长邓建军,对于中心在前置解决家校间潜在矛盾中的“卓越表现”,感受最深。如今,家长有问题、有困惑、有投诉,都会直接到中心解决,有想法需要和班主任、科任教师交流的,也会先到中心预约面谈时间,“来找我的,自然就少了”。

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一处的减,一定有另一处的增。

先看一场正在中心一楼举行的家长沙龙。

这场沙龙,主题为“教育孩子需要艺术”,共有7位听者、1位分享者,全部来自417中队。分享者是一名母亲,女性的细腻声线,在几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将故事娓娓道来:有一次,孩子竞选班干部,落选后心里接受不了,做出绝食行为。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么一件小事,会让孩子如此过激?想来,从小到大,我们似乎没告诉过孩子,该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让顺境里长大的他,正确面对那些成长中的一点点负面评价,和一些些小挫折?……

这样的沙龙,常常出现在一楼,参与者多为七八人,来自同一个班级同一个组;这样的组,每班有若干个,每组设组长1人,为沙龙召集人。大家商定主题和分享人后,可随时举行沙龙。最多时,沙龙以班为单位开展。人数常变,不变的是,参与者全都是家长。

接着说一段“群英断是非”。

某次研学旅行中,有个小朋友意外受伤,承接此次研学的,是一家具有合格资质的机构。意外发生的第一时间,学校即与家长取得联系,但因为大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不同,沟通也不到位,家长、学校和研学机构三方对如何解决此事有了明显分歧。

“我们请来了群英家长代表、派出所干警、司法所专业人士等,再加上当事三方,借鉴岳阳市很多社区用来解决邻里纠纷的方式,专门就这起意外事件,组织了一次‘群英断是非’。”邓建军说,“是非断得很成功,一应善后事宜都得到了妥善处理。”

2023年,岳阳楼区启动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示范基地学校”申报工作。作为首批15所基地学校之一,东方红小学,这一坐落在老城区、学生数超4000人、办学已有60年的名校,至少在如下几方面,给出了示范——

整合资源,建好了校级家校社共育中心;线上线下,搭起了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心语小屋3个平台;校内校外,组织了家庭教育培训师、心理咨询师、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服务者4支队伍;汇聚力量,实现了家庭教育与校本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群英断是非”工作法、社区教育五方面的融合。

2.一页反馈表与24本资料汇编

这是一页填于2023年11月22日的表——

华容县马鞍山实验学校“家长学校”培训学习反馈表;

填表人为家长周妮,学生是刘芷萌,就读于三年级二班。

表分两栏,学习体会与问卷调查。

体会一栏,周妮写道:今天参加(培训)最大的一个心得就是校长所讲的专注力,反思之下,萌萌上课喜欢走神,不专注于自己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刘校长所说的,长期处于一个高压的环境。上完这节培训课,我深刻反思到专注力的问题。哥哥的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我对他也一直都很严格。但对于萌萌,可能我对哥哥的教育方式并不适合她,我应该多鼓励,多表扬,这是我当下最应该改变的地方,我受益匪浅。

调查一栏,对于“你对今天的培训满意吗”一问,周妮选择了“非常满意”;对于“你满意的原因”,周妮的答案是:内容实在,符合需要,讲授生动有趣。

周妮提到的刘校长,名叫刘烨,此前为马鞍山实验学校副校长。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即将退休的他,深知家庭教育对学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就想着,在正式退休前,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我之前参加过半年的家庭教育培训,学了一些心理咨询知识。”刘烨说,“真到用起来,才觉得不够。”他自费购买线上课程,自学《心理咨询基础知识课程讲义》《心理咨询专业技能课程讲义》等,还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几年间,十来个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他接待了数十位家长的咨询来访。

也是在2021年,马鞍山实验学校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这个中心,以家委会为平台,每期举行家庭教育培训班,每年举办至少10期。刘烨是中心负责人,每期培训的内容,他都积累成册。不知不觉间,集成了资料汇编24本,每本的厚度均在1至2厘米之间。

随手打开其中一册,目录里,有家长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培训实施方案、家校协同学生习惯培养亲子活动方案,还有每期培训班讲座稿、家校共育协议书、学期家访活动方案,等等。

以手头的这一册为例,此次的家校共育协议书,内容为关爱学生“五项管理”。协议书中有一栏,名为“家长协同义务”,细分了5个条块。条块之“睡眠管理”,家长的协同义务包含:管控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一二年级不少于10小时,三至六年级不少于9.5小时;管控学生每晚睡觉时间不迟于9点20分。另一条块“作业管理”,家长的协同义务是:非必要,不另给学生增加作业;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作业,但总时长不超过1小时;培养学生定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条分缕析间,将家长的协同义务,落实在了一个个数字里。

“这两年,家长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配合度大大提升”,校长罗勇掌握的情况是,学校的2400多名学生中,留守子女超过30%,家长为农贸市场商贩、个体小商户等自由职业的,超过一半,“教育孩子,他们有很多的误区与盲区、矛盾与困惑”。

刘烨曾接待过这样一起咨询案例——

男孩小姚(当时二年级)在校内出现了异常情绪:正值期末考,他觉得很多题目不会做,就把试卷撕了,并出现以头撞墙的自伤行为。班主任马上联系家长。随后,小姚妈妈走进了咨询室。在刘烨的一再追问下,小姚妈妈最终将隐藏的实情说了出来。她和丈夫,因为在农贸市场宰杀家禽,常常是凌晨3点多就出门干活。那时候,小姚不过3岁,独自一人,睡在家中,醒来后发现家里没人,吓得号啕大哭。时间久了,小姚总对妈妈说,“家里有鬼”。

“这很像是创伤应激反应,可以去医院心理科咨询一下”,刘烨根据所学,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后经医生确诊,小姚有轻微心理障碍。找到了根源,家长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始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习惯,同时从老家接来了爷爷奶奶,夜里陪伴小姚。目前,小姚的情绪恢复正常,异常表现已基本消失。

今年春季开学后,华容县教体局开始筹备成立县级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中心成立后,会大大有利于我县全面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刘烨告诉我们,按照局里的规划,中心主任由县教体局分管局长兼任,副主任由基础教育股股长兼任,办公室设在马鞍山实验学校,办公室主任“将由我兼任”。

中心即将成立的消息,在县里一传开,变化就出现了。

开学不久,容城学校主动找了过来,组织教师,登门听了一堂“如何推进学校家校社工作”的讲座;启明星幼儿园,则是把刘烨请到了园里,专门为本园家长做了一次公益讲座培训;第一幼儿园,也已经预约了一场公益讲座,培训本园家长……

“我很有信心”,刘烨说,《华容县教育体育局关于提升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已经出台,再加上中心的组织架构到位后,华容县家校社共育,将走向常态化、长效化。

3.一张思维导图与一座城市的家校社共育

记者的手机里,保存着一张“家校社共育”岳阳模式思维导图。

居中圆形为“一体”。圆形共4圈,粉底圆心圈是“政府主导”,以此向外辐射。第二圈为黄底,涉及3处:学校主业、家长主责、社区主动。第三圈为绿底,写有5句话:把握教育之变、杜绝教育之痛、化解教育之难、扛牢教育之责、彰显教育之为。最外围一圈为蓝底,由6组关联词组成:既要建一体,又要建两翼;既要抓主导,又要抓主责;既要做活动,又要做宣传;既要形式好,又要内容好;既要强队伍,又要强课程;既要重过程,又要重效果。

左右两侧,分别是“实体翼”和“线上翼”。

其中,“实体翼”的主体是“两个中心”:以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建立的家校社共育指导中心;以学校为主,建立的家校社共育服务中心。

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一是负责督促、指导区域内学校建好服务中心,二是做好“7个建设”,即机制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资源建设和评价建设。

服务中心,则需具备10种功能:信访投诉、咨询服务、心理辅导、共育论坛、宣传窗口、生涯指导、医教协同、双向有约、志愿空间和模拟法庭。

“线上翼”呈现的,是4个平台:网上家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网络名师工作室和智能家校通。每个平台,承担相应的功能。

网上家长学校,主要开设学分课堂、名师在校与专题直播;心理健康教育平台,设有亲子剧场、心晴驿站与成长不烦恼;网络名师工作室,对接心理健康教师、德育专干、班主任和心理委员;智能家校通,则主要是安全、学业、活动等相关信息推送。

“一体”“两翼”之下,岳阳市想要实现的,是对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一种改造。这种改造,以实现三个转型升级——单一式向综合化,常规式向常态化,碎片式向系统化——为特征和目标,并最终形成一种良性的共育氛围,即家校同向、校社同频、师生同行。

改造的初衷,与“新父母”密切相关。

——这里的“新父母”,主要是指计划生育政策下出生的,以80后、90后为主的城区学校家长群体。

他们,有一些群体共性,如大多是独生子女;如,受教育程度普遍更高,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烈;又如,从小成长环境好,心智并不成熟,却又当了父母,加之工作忙,便把孩子交给了祖父母照顾。

他们,在家庭生活中,陪伴孩子的时间有限,在学校教育中,却又表现出对自己孩子异常的关注——我的孩子和某某合不来,必须换班;我的孩子不喜欢某某老师,必须换了这个老师;我的孩子个头不高,必须坐在第一排……

新时代,教育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双减”、新高考、评价改革、招生制度改革、素质教育发展、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解决,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设,都迫切需要家长这一“关键合伙人”的理解、支持与积极配合。如何指导这部分家长,从“越位”“错位”回归“正位”,科学有序地开展家校共育,是岳阳在市域层面设计“家校社共育”模式时,必须思考的一项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在更广大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群体教育问题,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关注学校教育、缺乏正确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等,依然广泛存在。如何指导这部分家长,从“缺位”回归“正位”,积极主动地担好家庭主育之责,并具备当好“关键合伙人”的基本能力,是岳阳在市域层面设计“家校社共育”模式时,必须思考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东方红小学和马鞍山实验学校,岳阳楼区与华容县,正在按照岳阳市的“实体翼”市域建设方案,建设学校共育服务中心和县域共育指导中心。湘阴县、汨罗市、岳阳县……越来越多的县域共育指导中心,将次第建成;规划600万元建设资金的市本级共育指导中心,也已经完成选址,只等全面建成,即可加速推进各项工作。

2023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岳阳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提出,岳阳要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坚持“1376”总体思路。正如湖南省委常委、岳阳市委书记谢卫江所说,“要以教育之强有力支撑‘七个岳阳’建设”,全面实施中的教育稳步快速大幅提质工程,已被纳入这一总体思路,成为推动岳阳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力量。

美好蓝图,正在具象为一座城市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本文采访周期较长,为表述方便,所有受访对象都使用采访时的职务,特此说明)

责编:刘洋 编辑:邱梦

来源:湖南教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