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为何袁绍袁术两兄弟却一败涂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袁氏四世五公主是谁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为何袁绍袁术两兄弟却一败涂地?

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为何袁绍袁术两兄弟却一败涂地?

2024-07-10 1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前言

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

袁绍素有政治抱负,能折节下士,又在铲除宦官的行动中为自己赢得了极高的政治声誉。

这些有利条件,使得袁绍在汉末群雄逐鹿、重建新秩序的斗争中倍受瞩目。

然而官渡一战,袁绍黯然退出政治舞台,其势力也很快走向覆亡。

那袁绍兴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汝颍名士的支持与袁绍兴起

初平元年关东兵起,渤海太守袁绍被推举为盟主,成为与董卓抗衡的另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具有极大号召力。

《三国志》本传称“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

但是,局促于渤海一隅显然与其地位和志向并不相称。

其实袁绍自己也早有此想法,他在起兵时曾和曹操谈到将来的打算,因此,袁绍从京师出奔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冀州作为自己的目的地。

但此时的冀州,却在韩馥的掌握之中。

因此,夺取冀州,成了袁绍想要争天下的第一个目标。

关于韩馥的史料并不多。周毖、伍琼向董卓举荐的众多名士中,以韩馥为首。韩馥还自称曾为袁氏故吏。

从这些情况看,韩馥应是当时比较有声望的汝颍名士之一。

董卓进京后,在为党人名士申冤正名的同时,还对久负盛名的颍川名士格外看重。

董卓的父亲曾任职颍川,董卓和他的弟弟董旻都出生在颍川,因此董卓对于汝颍南阳名士尤其是颍川名士们并不陌生。

他先后提拔了荀爽、陈纪、韩融等大名士,而将韩馥任命为冀州牧。

因为这样一个偶然的原因,韩馥得到了“民人殷盛,兵粮优足”的冀州,拥有了鼎足天下的资本。

但是缺乏政治经验的韩馥到冀州后,却只信用颍川名士,而对于冀州本土名士们则一直保持着距离。

他到任以后,曾派人回颍川迎接颍川名士们前往冀州。

荀彧是应韩馥邀请前往冀州的,其弟荀谌以及辛评、郭图等颍川名士,虽未有记载,但也应该是韩馥招徕下前往的。

他们到冀州,便为韩馥所信用,形成一个颍川名士集团,与冀州本土名士们共同掌握着冀州。

不过,身为颍川名士的韩馥,对于颍川人士显然要看重得多,而对于冀州名士的态度则极有保留。

韩馥起初对袁绍多有控制,后袁绍用计,让东郡太守桥瑁诈作京师三公移书,向韩馥施压,韩馥在袁绍、董卓之间摇摆不定,差点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冀州人士都反对将冀州让给袁绍,他们不仅清楚袁绍处境之窘迫,更清楚冀州的实力。

“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即便稍有夸张,也与实际情况大致相符,何况如此强大的军队正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韩馥其实并不清楚他所拥有的资源,对于冀州人士的猜忌疏远恰恰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当他在袁绍与公孙瓒的双重压力下动摇犹豫的关键时刻,他所信赖的兖豫名士们,如陈留高幹、颍川荀谌等却决定迎接袁绍,转而为袁绍充当起了说客。

既不能信赖依靠冀州人士,手下的颍川人士又转而投向袁绍,韩馥所能做的,只有将冀州拱手相让,他后来的悲剧结局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袁绍戏剧般地替代韩馥成为众所瞩目的冀州牧,初步实现了南据河,北阻燕代的战略设想。

任用部分冀州名士与袁绍掌控冀州

在公孙瓒破刘虞之时,天子恰巧派使者段训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公孙瓒于是将所部将帅署置为青、冀、兖三州刺史,又安置了一批郡守县令,摆开了架势要与袁绍一争高低。

对于袁绍来说,安内与攘外必须双管齐下。

袁绍深知自己取得冀州不仅是利用了公孙瓒向韩馥施加压力,更主要的是,韩馥手下的颍川名士在关键时刻倒向了自己。

袁绍同时也看到,韩馥之所以失掉冀州,固然由颍川名士的背弃,但更为根本的原因是韩馥既不信任也没能有效地利用冀州名士所拥有的实力。

因此尽管袁绍跟韩馥一样并不喜欢冀州人,但当他接手冀州时,他仍然很清楚争取冀州地方实力派支持的重要性,于是,到任之后,起用了一批原先不被韩馥重视和信任的冀州名士,如沮授、审配、田丰、朱汉等,借以扭转韩馥时的局面。

袁绍提拔任用冀州名士,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刚刚立足,必须稳定各方势力,尤其是这批坚决反对将冀州让给自己的冀州名士;另一方面,这些曾被韩馥冷落一边的名士们一旦位尊权重,对于尚未离开冀州的韩馥来说自然是个不小的压力,如河内朱汉先时不得韩馥礼遇,心怀忿恨,袁绍将他任用为都官从事后,立即发兵围攻韩馥府第,并将韩馥长子双腿搥折。

在这样的逼迫恐惧中,韩馥不得不投奔张邈,后来在张邈处被逼自杀。

在消灭不太驯服的冀州名士的同时,袁绍还遣使迎汝南名士,留在他手下的冀州人士对于这样的举动当然不会无动于衷。

因此,冀州集团和汝颍集团的相互排斥就是势所必然。

汝颍、冀州名士集团的冲突与袁绍势力覆亡

兴平二年冬,献帝遭李傕之乱困厄于曹阳,沮授再次劝说袁绍迎驾都邺,却遭到了郭图、淳于琼等的反对。

袁绍最后听从了郭图、淳于琼的意见,沮授等人的主张则搁置一边,未被采纳。

汝颍、冀州名士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则直接导致了许攸在官渡之战时叛投曹操。

许攸南阳人,为汝颍名士圈中人,孔融曾称赞他为“智计之士”。许攸年少时便与袁绍、曹操交好。

后来袁绍奔冀州,许攸、逢纪偕同前往。

所以许攸在关键时刻叛绍,实在是令曹操大喜过望。

许攸一到,立即针对曹军弱点和他所掌握的袁军情况,献计奇袭乌巢,从而使曹军变被动为主动,为曹操立下了帷幄之功。

不过就是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却不能容于审配。

曹操的主要谋士荀彧已经对这种形势了然于胸,他敏锐地看到了袁绍集团内部的矛盾,后来果然不出荀彧所料。

许攸的叛变,是导致袁绍官渡失败的诸多重要原因之一。

后来,更干脆将其所将一军也收归郭图。

袁绍初得冀州为示恩宠而授予沮授的军权,就这样又被收回汝颍名士手中。

这种变化,不可能不在冀州名士心中留下浓重的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审配收治许攸就不难理解了。

审配对于汝颍集团统治冀州的不满和排斥,加上“专而无谋”的性格弱点,导致其在官渡一战的关键时刻,借公义而泄私愤,不顾大局,收捕许攸家,促成了许攸的叛离。

审配对于颍川集团的痛恨,在曹操破邺时表现得无以复加。

他的忠,与其说是忠于袁氏父子,不如说是忠于冀州。

与审配以主人翁自居相对的,则是上引袁绍“冀州人闻吾军败,皆当念吾”的话。

袁绍作为冀州的统治者而特别提出冀州人,可见其对于冀州人的生疏和不认同。

汝颍和冀州名士的互相排斥,导致了许攸和张郃的叛离,许攸和张郃的叛离,又导致了袁绍在官渡的失败。

不仅如此,他们之间的争斗,还导致了袁谭、袁尚的最后败亡。

曹丕曾根据自己的观察,指出袁谭、袁尚兄弟之间的斗争,实际上是审配、逢纪和辛评、郭图之间的斗争,而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之间的斗争,也就是冀州、汝颍两个集团的斗争。

曹操“走尚枭谭,禽配馘图”,标志着袁氏势力的最后灭亡。

结 语

汝颍、冀州名士集团的冲突,在汉末群雄纷争中并不是绝无仅有的个别现象,类似的历史过程也在兖豫、益州、荆州及江东各地上演。

奔赴各地寻求发展机会的名士们,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本土名士集团的抵制或不合作。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汉末以来逐渐形成的名士阶层,虽然有着澄清黑暗政治、重建新秩序的共同政治理念,有着褒善贬恶、激浊扬清的共同价值取向,有着共同的学术文化背景,但尚未突破各自所处地域的局限,各地域集团的利益仍被置于全体名士阶层的利益之上。

正是由于州郡名士们往往对非本州郡的其他名士采取排斥甚至敌视的不友好态度,客观上增加了汉末建安时期政治军事斗争的复杂性,由此也决定了逐鹿群雄中,谁能正确地处理、调解不同地域名士集团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不同地域名士集团之间的融合,谁就将成为名士阶层的凝聚核心,最终建立由全体名士阶层共同执政的新秩序。

各地域名士集团的利益边界逐渐模糊消失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士族逐渐形成的过程。

名士们一旦跨越乡里州郡的界限,走向完全意义上的阶级认同,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就要来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