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虽败犹荣,侠肝义胆的精神为历代人们所钦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表示虽败犹荣的诗 荆轲刺秦王,虽败犹荣,侠肝义胆的精神为历代人们所钦敬

荆轲刺秦王,虽败犹荣,侠肝义胆的精神为历代人们所钦敬

2024-07-13 20: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此时,秦已经攻破了赵国,继续北上,并接近了兼国南方的边境。太子丹非常忧虑,对荆轲说:“秦军迟早要渡过易水攻燕,到那时,我虽然想长久地奉侍您,恐怕也是做不到了。”太子丹的话,措辞委婉,语意深长,大有责备荆轲之意。对此,荆轲并未辩白,而是向太子丹陈述了自己的打算。他认为,只有用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地图作为进见秦王的礼物,秦王才会接见自己。但太子丹不忍伤害类於期,请荆轲另打主意。

荆辆深知樊於期的人头对于此行至关重要,便私下去见类於期。荆辆首先以秦王对樊淤期的迫害,激起他对秦王的仇恨:“秦王待将军可谓深矣,您的父母宗族皆为杀戮。现在又听说凡得将军之头者,赏金千斤,封邑万家。您想怎么办呢?”

果然,荆轲的话挑起了樊於期的不共戴天之仇,他仰天长叹,痛哭流涕:“我恨秦王,痛入骨髓,但又不知该怎样做才好。”荆辆趁此说出了自己的计划,此举既可报樊氏之仇,又可免燕国之难。樊氏听后,为把头交给荆轲,毅然拔剑自刻。太子丹又以重金购得一把锋利无比的比首,并淬以剧毒,又派少年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副手,一切已准备就绪了。

众人为荆轲送行的场面,是一个极为感人的镜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高击筑,荆柯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今不复还。”复为忧慨羽声,士皆晦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打迷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送行者们身穿白衣,头戴白冠,创造出悲壮凄伦的气氛。人们知道,荆轲此去,生离即是死别,因而以纯白的孝服为他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辆和而歌。”歌声和着琴声,惨烈悲壮,催人泪下。秋风萧瑟,易水生寒,勇士从容赴死的献身精神和对生命的深沉依恋之情,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使琴声变得慷慨而激越,使送行的人们悲哀而愤慨,人人怒目圆睁,怒发冲冠,众心一志,同仇敌忾。

在这悲壮激越的气氛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刺秦的征程。谚语有“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荆轲明知此去必死无疑,还得从容镇定,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去克制内心的痛楚啊!生与死的搏斗,使侠肝义胆的勇士也不能不发出凄凉悲枪的歌唱。

然而,他珍视对太子丹的诺言,不忘田光的激励,不忘对樊於期的表白,于是,义无反顾地迈向死亡,终不失英雄本色。这一过程,有声有色,有歌有哭,含悲怀怒,震撼人心。正是因此,荆轲那激昂悲壮的歌声千年萦绕不绝,他那慷慨就死的形象万古生辉不泯。

荆轲刺秦王,虽然失败了,但他的侠肝义胆、英勇抗暴的精神却为历代人们所钦敬,他那慷慨赴死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如陶渊明在《咏荆轲》诗中,完整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全过程,特别突出地描绘了易水送别的情节,荆轲的形象也更为鲜明。

诗的最后两句是“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高度赞扬了荆轲精神的万古不朽。其他如左思、骆宾王、李白等人的笔下,也都写有歌咏荆轲其人其事的诗篇,可见荆轲形象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深、之远。

参考资料

《战国策》

《咏荆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