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暨长沙发掘七十周年座谈会会议纪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表示七十年的字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暨长沙发掘七十周年座谈会会议纪要

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暨长沙发掘七十周年座谈会会议纪要

2023-08-17 18: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由湖南省考古学会和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的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暨长沙发掘七十周年座谈会于6月11日在长沙召开。参加长沙发掘的夏鼐先生、安志敏先生的家属和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夏正楷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原湖南省文化厅厅长金则恭先生,省内考古界老专家高至喜、单先进、袁家荣、宋少华等诸位先生,以及来自湖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学会、湖南省博物馆学会、湖南省博物馆等的领导和专家,围绕中国考古百年、长沙发掘七十年和湖南考古七十年历程等主题进行了发言。本次座谈会由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建华主持。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郭伟民首先做了题为“湖南考古的初始”的主旨发言。他梳理了1951年10月至1952年2月夏鼐率队开展长沙发掘的始末,以及长沙发掘期间的一些旧事。他认为长沙发掘规范了发掘古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拉开了湖南考古七十年的序幕,其考古工作模式和学术范式影响至今。他还指出长沙发掘的薪火相传、星火燎原。70年的湖南考古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一是通过考古工作,建立了湖南地区先秦史和史前史的基本框架;二是通过考古工作,填补了秦汉以来湖南历史的大片空白;三是通过考古工作,揭示了湖南华夏化进程和湖湘文化起源与发展过程;四是考古成果的转化与利用突出。他认为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对于中国考古而言,作为一个学科的历史,百年才是初始,湖南考古70年更是初始,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具体就湖南考古而言,要做学术课题主要是以中华文明探源和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为基本任务,围绕考古中国和湖南区域文明化进程的总基点,构建五大研究体系。

  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志杰的发言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代表湖南省文物局对各位老先生、各位领导和专家参加今天纪念中国考古百年暨长沙发掘七十周年座谈会表示欢迎。二是对一直以来为湖南考古工作作出巨大成就的所有人表示感谢,特别是对在座的各位更是表示衷心的感谢。三是提出希望。他表示今天的会议很有纪念意义,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重视考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希望专家们对今后湖南的考古工作、保护利用建言献策,为湖南以后的考古、保护规划工作提供支持。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夏正楷先生在发言中表示参加这次会议自己义不容辞,因为当年长沙发掘是自己的父亲夏鼐先生带队的。但父亲1951年去长沙发掘时自己才十岁,不清楚当时发掘的前因后果和工作状况,后来通过父亲同事的讲述和父亲日记才了解到那段历史。当时的条件很艰苦,天气寒冷、雨雪不断,粘土挖起来很困难,与父亲刚回国时在四川发掘崖墓的情形类似。现在做考古也艰苦,但和以前没法比,辉县发掘时夏鼐先生手被冻伤的情景他还历历在目。谈及1951年的长沙发掘,他指出那次发掘的意义在于,一是培养了队伍。正是通过建国初期辉县、长沙等地的发掘,才在考古训练班之前培养了队伍。通过这几次培训,骨干力量也就成长起来了,可以单独承担考古发掘任务。二是强调了田野考古的重要性。父亲在上述发掘过程中,一直强调田野考古才是考古学的基础。三是规范了田野考古工作中的一些操作。通过包括长沙在内的发掘,纠正了野外工作中一些不规范的地方。夏正楷先生还历数了他参与过的湖南考古工作,结合自身的经历表示湖南的考古工作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奉献一生。尽管湖南地处南方潮湿黏土环境,田野考古工作不好做,但是成果却不断涌现。他还认为,湖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湖南考古工作在中华文明探源等领域的关键性,并表示今后有机会将继续参与湖南的考古工作。最后,他对湖南考古工作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肯定,这是几代湖南考古人努力的结果,或与湖南人的性格有关。他相信湖南的考古工作会越来越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先生对座谈会的举办方表示感谢,认为此次座谈会传达的不忘初心的理念值得肯定。她表示,对长沙考古的印象来自于整理父亲安志敏先生的日记。她分享了整理父亲日记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安志敏先生在长沙发掘时写的一首诗“寒风湘水增愁云,万里征人空断魂。莫道孤灯垂到昡,潇湘夜雨不堪闻。”这首诗是安志敏先生当时因客居异乡、言语不通等导致的孤寂心境的写照。但此次跟随夏鼐先生长沙发掘也是父亲成长为一个考古学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她还提及父亲日记中有将为过春节准备的酒菜分与在春节期间依然坚守工地的民工的记载。此外,她谈到当年长沙发掘时在省博物馆筹备处举办的发掘成果展程潜曾去参观,后来她遇到程潜之女程熙,谈及其父亲参观过自己父亲发掘的长沙的文物这一往事,历史在后辈之间又有交流碰撞。最后,她讲述了读研究生期间来长沙铜官窑参观为开端的历次湖南之行。高兴看到湖南考古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并祝湖南考古取得更大的成就。

  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高至喜先生讲述了自己从益阳地区文化馆到1954年参加北大第三期考古训练班后从事考古工作的经历,至今已走过了67年的考古生涯。在对建国初期的长沙考古进行了简要回顾的同时,他重点总结了自己近30年来的工作:一是历时8年整理了2048座长沙楚墓;二是自2002年以来整理了2131座长沙汉墓。其中西汉墓1690座,新莽墓61座,东汉墓380座。历时19年,四易其稿,报告预计将于今年完稿,总计100余万字。人生倏忽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希望长沙汉墓的报告能尽快出版,了却自己的一桩心愿。他还分享了整理墓葬的心得体会。在整理长沙汉墓时采用的是典型墓葬举例与一般性介绍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体例。他也表示目前这一工作也存在一些遗憾,如部分照片、图纸的缺失等。最后,他对今后湖南的考古工作提出了建议与要求,应该推广晴天做田野工作,雨天做室内整理这一工作方式,及时刊布考古工作报告。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单先进先生在发言中谈到1955年在中山大学读书时陈寅恪、梁钊韬先生介绍自己来湖南实习是他的第一次湖南考古之行。他谈到当年夏鼐先生曾希望自己去湖南从事考古工作并送他两把手铲,他用这两把手铲在湖南做了多次考古发掘。随后他重点讲述了马王堆2号墓发掘过程中夏鼐先指导他何如解剖封土堆,正是在夏先生的指导下,搞清了2号墓与3号墓的关系。以及他在夏鼐先生的启发下研究马王堆2号墓中“便房”的过程。此外,他还讲述了在安阳期间安志敏先生指导他进行发掘的经历。最后,他表示时至今日回忆起夏先生与安先生的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时依然很感激。

  湖南省文化厅原厅长金则恭先生是安志敏先生的研究生,与社科院考古所渊源颇深。他表示,以夏鼐先生为首的1951年长沙发掘是湖南第一次开展的科学考古发掘,《长沙发掘报告》也给湖南考古和湖南考古报告的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湖南考古的起点很高,湖南考古70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一代一代的考古工作者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忘我的工作、锲而不舍分不开。高至喜先生在退休之后满腔热忱的花一二十年的时间和精力整理报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还回忆省考古所刚成立时何介钧所长要求不背包袱,人员要精,引进的都是专业人才的往事,指出湖南考古发展至今的经验表明,专业的人才是事业发展的保证,浓厚的学术风气对考古工作也尤为重要。他还深情回忆了在社科院考古所读书期间目睹夏鼐先生每天到图书室查阅资料的情景,夏鼐先生对年轻学人的教育,以及每年考古所年终汇报亲自点评、严格要求的场景。还有随安志敏先生去陕西、河南等地实习的经历。前辈学人的工作作风、言传身教令他难忘和受益终生。最后他表示虽然在湖南参加发掘不多,但都一直分管考古工作,希望湖南考古工作在湖南、全国甚至世界的高度不断提升。祝老先生们身体健康。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馆员袁家荣先生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了70年代在北大读书期间初见夏鼐先生的场景以及与安志敏先生交往的点滴,在他心目中对这些先生都非常尊敬,他们的一言一行、工作态度对他从事考古专业影响很大,老老实实以他们为榜样。谈及湖南考古,他表示七十年来湖南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其中包括玉蟾岩、彭头山、高庙、城头山、秦简、马王堆、走马楼在内许多成果的影响已超出湖南,影响到全国和全世界,这是几代湖南考古人踏踏实实努力的结果。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考古工作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进步。湖南考古在最初以发掘墓葬为主到重视遗址的过程中何介钧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考古是一步步走下来的,是靠每一个考古工作者踏踏实实的积累。最后,他祝愿老同志身体健康,年轻同志更加辉煌。

  长沙简牍博物馆原馆长、研究馆员宋少华先生指出,首次长沙发掘给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科学与严谨,这使得他终身受益。他在讲述自己的考古生涯时称自己初次接触考古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参加在湖南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四期湖南省文物干部培训班,当时授课人有俞伟超、严文明、高至喜、单先进、何介钧等先生。随后参加了火车新站和平江舵上坪遗址的考古发掘,写实习总结时参阅的第一本考古发掘报告就是《长沙发掘报告》。后来在北大期间随俞伟超、严文明等先生去周原实习,进一步提升了自己,这一时期通读了《辉县发掘报告》《烧沟汉墓》《白沙宋墓》等报告,才逐渐体会出考古报告该怎么写。他还回忆了在长沙市文物工作队期间的工作受到省博物馆高至喜等先生的帮助,将火车站工地移交给长沙市文物工作队,这对长沙市的文物考古工作来说是一个关键点。作为湖南考古重要发现的亲历者之一,他回顾了何介钧所长支持长沙市发掘渔阳墓与走马楼吴简的经过,他认为,地市文物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上一级文物部门和老师们的帮助。同时他表示即将投入渔阳墓发掘报告的整理。最后,他分享了自己近年来从事秦汉简牍研究的心得体会与成果,如法律文书等简牍材料表明因中央政府的介入加速了湖南华夏化的进程。

  湖南省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建华结合自身的经历谈到公众对考古学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考古学已成为一级学科,这是几代考古学人辛勤耕耘的结果。时至今日,考古发现变成了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它的作用,他举例称马王堆已成为文化符号,如果没有马王堆,湖南的旅游等恐怕是另外一番景象。湖南至今已有六大考古遗址公园,就是在座的诸位挖出来的。他认为考古学是文化遗产领域的支撑学科。发言结束时他即兴赋诗一首:“一杯矿泉水,满腔考古情,一百年探秘求索,七十年湖湘传承。”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向桃初在发言中称自己高考志愿是考古,如愿以偿读了考古系,毕业后到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从1986年到2006年,在考古所工作的20年一直致力于湖南商周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他结合自身的经历指出湖南考古出成果关键在于协作精神,希望年轻一辈的考古人将这种精神继续发扬下去。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袁建平认为湖南考古起步早,规格高,这离不开几代考古人的努力,也离不开夏鼐先生、安志敏先生等的支持。他提及自己在湘潭大学历史系读书期间曾由易漫白先生带领下去皂市遗址进行实习,在湘乡发掘过春秋战国墓葬以及参与过的历次考古发掘工作。他希望湖南的博物馆事业能得到考古所的继续支持,并相信湖南考古将在今后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上作出独特的贡献。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建毛在发言中称自己虽未参与过发掘工作,却是考古工作的受益者。他从自己的学术经历指出窑址考古是中国的特色,他认为,湖南的陶瓷史可谓半部中国陶瓷史,从最早的陶器到彩瓷等影响都非常大。他希望湖南将已经发掘的窑址资料尽早发表,使研究者能够通过这些资料从事更多的研究。最后祝愿湖南的考古事业蒸蒸日上。

  常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龙朝彬在发言中对前辈学人表示感谢,他表示我们现在的成果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他呼吁与会者对目前地县文物部门的工作现状给予更多的关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中国考古事业恰逢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此时此刻,我们回顾中国考古百年、长沙发掘七十年和湖南考古七十年的历程是为了汲取前辈学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考古工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坚定的学术志向、顽强的工作作风,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