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语境下表情包的传播与反思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表情包是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能力 后现代语境下表情包的传播与反思

后现代语境下表情包的传播与反思

2024-07-07 21: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图像:影像选取多元化

在图像的选取上,表情包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除了专业的表情设计之外,不乏网友通过对影视剧、动画、宠物、明星照片甚至身边朋友的照片截图解构,抓取该图片的受关注点。之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表情包不乏从《还珠格格》《家有儿女》等影视剧中截取的图像,以夸张、搞怪的表情为主,赋予其新的意义。对于追星族而言,表情包则成为标榜和宣传偶像的利器。与此同时,图像的高区分度和多义性也强化了这种多元化传播,同一图像在不同语境、不同创作者手中重构出不同的意义。

2. 配文:与网络流行语相辅相成

在众多表情包中,网络流行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通过谐音图像、表情赋意等手段对单一的文字进行立体的画面呈现,赋予文字生命和活力,更容易调动情绪、表达观点。

而这种表情包的盛行也使特定的文字和图像勾连起来,有更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进一步推动了网络流行语在短时间内风靡全网。

3. 主题:与当下的时事紧密相联

表情包的制作与传播在很多情况下与当下的时事热点事件紧密相关,从时政新闻到娱乐八卦都是表情包的创作素材来源。例如,2018年6月杨超越在《创造101》中以第三名成绩成功出道,自带锦鲤标签的她在节目中祈福动作的画面被网友截取制作成表情包,用于日常求好运、考前祈福。这一表情包一度被刷屏,成为网络流行的表情包。

(二)用户特征

从互联网社交平台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喜好来看,“90后”、“00后”等是表情包文化的主要受众和传播者。在百度贴吧,“表情包吧”有近115万关注量和499万的发帖量,其中“90后”、“00后”占比九成以上。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其中30岁以下的群体占45.5%。

表情包热衷者活跃于微信、微博、贴吧等互联网社交平台,他们通常对时下热点事件和流行词汇十分关注,能熟练运用各类社交、P图软件,渴望彰显自己的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表情包已成为新生代网民交流、表达的话语方式。它们根据创作或使用表情包的差异,衡量对方的身份、角色定位,或因“同款表情包”的对话而倍感亲切、认同,或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产生尴尬、抵触甚至排斥的心理。2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表情包的制作门槛变低。从影视截图到动画萌宠,从明星写真到朋友之间的抓拍,通过Photoshop、美图秀秀、表情包工厂、黄油相机等软件添加特效、配以文字就能创作一张独一无二的表情包,Faceu、B612等自拍软件也随之推出录制表情包专栏。

三、后现代语境下对表情包热潮的思考

随着表情包在社交网络的盛行,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备受学界关注。伯明翰学派的“抵抗、风格与收编”不能很好地用来概括当下的表情包文化这一青年亚文化现象。消费主义的个性化符号展现和包容平等的狂欢共享,使表情包文化逐渐显露出青年网民的“后亚文化”形态特征。而表情包文化越来越呈现出碎片化、解构化与去中心化的特征,这与后现代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相契合。因此,有必要从后现代语境下探讨表情包文化的发生与传播路径。

(一)多元化解构

互联空间创造了丰富且多元的情感表达方式。历经了字符组合—表情图标—表情包的发展蜕变,图像中的能指意义被消解,并在互联网社会构建出多元化象征意义。经过夸张、变形、戏仿、拼贴的网络表情包具有随意性,用户在创作和使用表情包时往往存在多义性。

诚如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所言,后现代主义开启了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3表情包的题材风格具有碎片化、多元化的特征,其中很多素材来源于热门影视剧、动画短视频,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解读赋意,使用网络热词、流行语等模式化话语结构来表达情绪和观点。如此一来,同一图像虽然会被复制使用、反复制作,但通过添加迥异的文字符号,进行多重文本叙事,能够产生出不同的表达,进行多重文本叙事。

(二)青年话语的表达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表达思想的方式(form)将影响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content)。4在互联网社交平台,青年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辩驳主流社会的权威。根据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观点,话语即权力,5话语实质是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链接的具体言说方式。表情包则是以“90后”、“00后”为主的人群的话语方式。

在热门事件进入大众视野时,活跃于社交媒体的网民通常会在第一时间发声。借助原有的图像素材配上“带梗”的简单文字,通过私人社交账号在互联网平台广泛发帖、传播。这种戏谑、诙谐的表达方式,实则是网民对热门事件的观点和看法的集中体现,甚至在多级传播的作用下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该事件的舆论走向。

(三)符号的“拟像”与“戏仿”

无论是最早出现的简单的表情符号,还是现今以用户生产内容(UGC)为主的表情包,不难发现这些图形图像大多都是对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的再现,以一种“仿真”的身体在场,弥补网络传播中无法感知情绪变化的缺陷。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将这种现象总结为“拟像”(simulacrum)文化,一方面将缺席表现为存在,把想象表现为真实;另一方面又将真实同化于自身之中。表情包通过其形象化与动态化的特征,使用户感受到一个“拟像”传递情绪信息,从而使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Web2.0时代,符号创造出一个“超真实”的世界,表情包以“拟像”的形式建构“真实”。网民制作和使用表情包的过程,也是在拼贴意义、制造意义,建构话语方式。于是,在被表情包充斥的后现代语境下,表情包与人类表情、行为之间的差异愈发隐匿,人们会不自觉地“戏仿”表情包里的表情和文字,并以此影响着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表达。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和社交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表情包已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表情包丰富了“身体缺席”情况下的网络空间情感表达;另一方面,恣意传播的表情包在一定程度上也重构了人们的审美标准和表达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弱化了深度思考的张力。

因此,面对后现代语境下表情包的热潮,网民尤其是青少年仍需保持清醒,正确表达主流社会话语并加以理性思考,切忌盲目追求猎奇的泛娱乐化倾向,不负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

作者: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梅雨竹

来源:《新闻世界》2020年03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