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的名家应用经验 – 经方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补阳还五汤原文用量 补阳还五汤的名家应用经验 – 经方派

补阳还五汤的名家应用经验 – 经方派

2024-07-17 15: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补阳还五汤的名家应用经验 文章来自:经方派 https://www.jingfangpai.cn/p/10505050/ 749 阅读朱锡光经验

临床体会,补阳还五汤加入补气的党参、温阳的淫羊藿、化湿的草果,可用治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验证数例,疗效较满意。

林某,女,55岁。经常头晕、心悸、胸闷痛、两手麻木、形寒畏冷,心率48次/分。

西医诊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治无效,邀我诊治。察脉迟涩或兼结代。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边有齿痕。

此系阳气不足,寒冷内积,以致血行凝滞成瘀,痹阻心脉,发为此病。治则益气温阳,佐以活血化瘀。

处方:黄芪、淫羊藿各30g,地龙、赤芍各15g,当归尾、桃仁各10g,草果6g。 服药1周,形寒肢冷消失,肢麻减轻,但尚头晕胸闷,仍宗原方续服30余剂,诸症消失,脉转缓(心率每分钟58次)。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西医病名,可属于中医“心悸”“胸痹”“眩晕”“昏厥”“迟脉症”等范围,其病机主要是阳虚。阳虚则阴凝,故可兼有血瘀之象。

至于“迟脉”“迟主脏寒,其病为阴”“迟为阴寒,气不宣通”,古人所论有理。所以治以加味补阳还五汤,以补气壮阳、活血化瘀。虽其临床表现与半身不遂有异,但因发病机制相似,故可以“异病同治”。 (《南方医话》)

饶旺福等经验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药物用量比例,方中黄芪必须重用,起始量一般为30g,逐渐加大,最大量有人用至150~200g,活血祛瘀药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等用量宜轻。

1.适宜证

凡是中风之具有气虚血瘀证,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或后遗症,均可应用,但必须掌握使用要点。

(1)主证:中风无昏迷,症见语言不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偏瘫者。

(2)兼证:

①气虚:面色无华(如白、虚浮)、神疲乏力、懒于动作、语言低怯、嗜睡、瘫肢萎软无力,肌肉松弛。 ②阳虚:瘫肢恶寒、手脚肿胀、下午尤甚、尿频、夜尿多且清长或余滴不净。 ③脾虚:口角流涎、纳差、大便稀溏或大便成形而不畅。 ④舌脉:舌淡、苔薄白或白滑。脉沉细或沉弦。

2.禁忌症

(1)阳实者不可用:中风半身不遂,瘫肢拘挛、僵硬,且面色常潮红,性急易怒、烦躁失眠、口干便结、舌红苔黄或少苔,脉洪滑者为阳热之象,则不可用之。

(2)痰湿中阻者慎用:若中风属肥盛之人,且头晕、胸脘痞闷、恶心、纳呆、食则脘胀,食油腻之品则腹泻,口黏,口甜,舌淡红苔白腻者,此为痰湿阻遏中焦,当以健脾化湿为主,否则易助湿生热,加重病情。

(3)痰热腑实者勿用:中风病凡有头痛,头晕或呕吐,昏睡,面红如妆,口臭,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者,此乃痰热腑实、浊气上熏之征象。

宜化痰通腑,清泻胃肠积热,消导肠腑积滞,使浊热之邪随大便而出。 下后患者豁然清醒,症状减轻。此时,黄厚苔亦可随之消退。绝不可用补阳还伍汤助邪,加重病情。

总之,补阳还伍汤是为气虚(阳虚)血瘀之中风而设,无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只要有此证均可用之,而且可在此方中加入桂枝、全蝎等温阳搜风之品。

[饶旺福,饶淑贞,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之宜与忌.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二次神经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2005年]

本文地址:https://www.jingfangpai.cn/p/10505050/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