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役捕快使用的铁尺,原来是这样来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衙役是什么 衙役捕快使用的铁尺,原来是这样来的

衙役捕快使用的铁尺,原来是这样来的

2024-07-15 10: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其实,远在有中和节之前的盛唐,就有了唐玄宗赐大臣尺的记载。贤相张九龄曾获此殊荣,他在谢表中表示:“终期死力取配钧衡,而未副所图”。玄宗批复道:“尺之为数,阴阳象之,宰臣匠物,有以似之。卿等谋猷,非无法度,因之比兴,以喻乃心。尽力钧衡,深知雅意。”

张九龄对玄宗赐尺的用意心领神会,一切尽在不言中。

为什么要在二月一日的中和节赐尺?从《礼记》中可以得出答案:古人根据星相推算得出结论,仲春二月正是昼夜平分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正好可以较正度量衡。唐太宗在位时期,硕儒孔颖达就指出,二月中较正度量衡的事情应该由人君亲自来完成。统一度量衡的权力,也是君权的一种,赐大臣尺,既是为了强调君权,也是在勉励臣下治理政事裁度有方。

有幸得到皇帝赐尺的大臣,能不感激涕零吗?

宋人继承了李唐的许多政治制度,在宋代中和节也是法定假日,同样有赐衣赐诗赐尺的记载。

根据史料记载,宋代已经有了铁尺,只是宋人崇文,铁尺成了文房用具。宋人王之望有《和关子东铁尺歌》传世:

先生平生无俗嗜,博取珍奇自娱戏。

案间双尺本蛟龙,怪底雄雌俱出地。

含精古铁色沈沈,质白玉兮价黄金。

有时风雨暗堂室,直恐雷电相搜寻。

净业知君专笔砚,白首残编天眼见。

一朝出此瑞文房,神物化成非锻炼。

阅遍千人谁得将,主人比德端且方。

永供黄卷镇边幅,明窗净几生辉光。

先生歌成惊杰句,助发铿锵得君故。

何人似与郭代公,宝剑豪篇不须赋。

据说铁尺出现在宋辽时期,一直沿用到明清。最初的形状与锏仿佛,现在我们看到的铁尺形制已经属于变种。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尺成了一种执法工具,最早使用它的是衙役与捕快。

锏是一种短兵器,方形有四棱,连柄长约四尺,因为形状象简因此称之为“锏”。锏没有刃,每隔六七寸有节者,称之为竹节锏;通体平直的,称为方棱锏。锏无单用,法重双行,因此锏也有雌雄锏、鸳鸯锏之称。很少有单独使用锏的,历史上知名的使锏大将都是藏锏腰间,以防不时之需的。锏的重量并无一定之规,一般讲来双锏大约重三十斤,也有二十斤左右的。膂力过人的,双锏可心重至六七十斤。历史上擅使双锏的是唐初大将秦琼,据说他的两只锏有一百三十斤。在其穷困潦倒之时,拿了锏去当铺换钱,三义坊朝奉给他开的是废铜价。

或者,捕快使用尺的来历是这样的——秦琼一双锏称雄于世,令所有捕快敬仰。虽然同是公人,但其他衙役和捕快不会有他的身手与臂力,根本无法使用太重的锏。所以,只好降格以求,制造出了微缩版的锏——铁尺!

用铁尺执法,另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会在执法过程中重伤犯人。而且尺有公平、公开的含意,与当今法官佩戴的肩章为天平一样。

秦琼的锏不用时插在腰间或者背后,捕快在缉拿案犯时,必须迅捷,手中的铁尺重了会影响到速度与效率,所以重量必须轻。清代衙役使用的铁尺,轻的仅有二斤重。

现在,铁尺功夫在湖南新化地区仍有流传,据说为少林僧人雷明光所创。当地流传雷的传人追随曾国藩南征北战,凭手中铁尺立下了赫赫战功。

铁尺小巧灵活,实战性强。临敌时要求手、眼、身、法、步、神、意、力高度统一,用法有劈、挑、点、刺、采、挒、扫、钩、崩、戳等特点,练习娴熟的高手运用起来刚柔并济、攻防紧凑,颇具杀伤力。有人认为现代的铁尺比锏多了一对爪而利于攻防,这是一种误解。唐宋时期的锏仅有吞口,而元人使用的锏已经在吞口两边加了爪。铁尺的型制也随之变化,到后来成了与叉的合体了。

日本人使用的铁尺为了区别于中国,称其为浪人叉。尺旁边加爪并非日人独创,加有爪的铁尺在明早期就有了,这样的铁尺既可以格挡刀剑的劈刺,又可以锁住对方的兵器,防守反击,趁隙击昏对手将其生擒。

现代中国练习铁尺的人很少,反而是在日本遍地开花,形成了柳生流、无流、涩川流、圣天一至流等众多流派。

倘若有一天,国人想起传承此项技击术,必须要到日本学习才可以,不知该做何想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作者名,剽窃者自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