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纽约街头摄影师,把镜头对准手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街头采访画面 当一位纽约街头摄影师,把镜头对准手机……

当一位纽约街头摄影师,把镜头对准手机……

2024-07-16 19: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nyc》书籍内页,MACK出版社,2020年 >>

书中收录的所有照片都是使用iPhone近距离拍摄的。默梅尔斯坦从2016年开始只用iPhone拍摄,此前的几十年里,他使用的是徕卡相机。这本书的名字也带有这种新型交流方式的标志性特征: #nyc,“#”放在句首,是社交网络上流行的打标签 (tag) 的含义;“nyc”则是“New York City”的简写。这本书取材于他的Instagram账号,他的一些手机短信摄影最初就是在Instagram上发布的。

整本书都是以蓝色的背景印刷的,象征着手机的蓝光,这些短信被充分转化为图片,脱离了单纯描述性的文字内容。

“我们成为了一体”

“我们怎么就是一体了?”

“每件关于你的事都是分离出去的”

“你一直都想从我身边逃开”

“所以真的很难理解你这句话从哪里来的”

“看你说这话,我都震惊了”

“真的”

但在默梅尔斯坦最初发布的版本里,照片是自然配色。这使这些照片看上去更有生活气息,就像是你低头看自己的手机。

“你知道我在说什么”

“我什么也没干啊”

“你让我不开心了,然后你还继续这样”“一种规律”

“我什么坏事也没做”

“如果让我不开心了,那就是坏事”

“你怎么能视而不见 (编辑中) ”

“不——”

“我很认真地说,这次不行”

“求求了”

“求求了”

“求求了”

“新年愿望:再也不用交友软件。” (定位纽约曼哈顿,推特界面)

抛开道德层面的考量,从这些手机文本的内容里,我们会替端着手机的人感叹当代生活的困窘,逼仄,艰难之处,也会适当地反观我们自身的处境。

当然,其中也不乏生活的可爱与甜美之处。

“房子看起来很可爱,你真好。”

“狗狗们很快乐。 (笑脸) (爱心)”

显然,默梅尔斯坦十分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曾经坦言自己的摄影是新闻纪实摄影与“偷窥型”街拍的结合体。

不过,这种对准路人手机屏幕的做法也引发了争议,如今人们的隐私意识都在日渐加强。批评的声音可以在这本书的亚马逊评论页面略见一二——

某位亚马逊用户说:

“除却那些负面新闻,我还是想给这本书一个机会。这书的概念本身是有趣的(尽管对我来讲有一些隐私问题,但先不谈)。然而,这甚至算不上艺术。

其中很多文字并不是很有趣,我在社交网络上见过比这有意思多的……并且,其中很多对话看上去都在迎合大家对纽约市和纽约市民的刻板印象……如,应召女郎,分手,本不该被拍摄的不知所云的情侣对话。没什么上下文,整体上有种八卦小报的感觉……但作为八卦小报来看,也一般。

买了,读过,捐了。

也许有的青少年会喜欢(这本书)”。

另一位亚马逊用户说: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拍摄前会先取得模特的许可,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拍摄这些私人对话,还把它们出售来盈利,这是侵犯他人,极度自恋和令人作呕的行为。短期内我绝不会再支持这位艺术家和这个出版商的任何作品”。

与此同时,一些媒体也对本书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这个项目读起来不像一本摄影书,更像一本书信体小说。

一部伟大的小说作品中所有永恒的主题都在其中——幽默、心碎、悲情、爱——它们往往被包裹在那些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平淡、俗气的对话中”。 ——ArtNet

“默梅尔斯坦为我们当代重塑了二十世纪街头摄影的伟大传统”。 ——《纽约客》

“给人的印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奇怪的需求,内在狂野,外表怪异”。 ——《卫报》

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堆零散又私密的碎片文本,记录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事件和感受,它们是破碎、中断和不完整的信息所组成的完全野生的街头公共“采访”。

通过这位摄影师的大胆之举,我们窥探着其他城市居民在手机上阅读、发送短信以及编辑其他内容的过程。

书中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有关分手、表白、梦想、欲望、疾病、外遇、堕胎、怀孕、死亡、性倾向、金钱,还有食谱、烹饪、脏浴帘和蟑螂等。即便那就是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有些信息仍然莫名其妙,令人费解。

“修女说:‘没关系……’”

这个项目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是, 它在都市中捕捉并定格那些混乱文本的河流,为审视日常生活开辟出空间。使得人们意识到,在最随意的交流中,可以看到某种诗意和美学价值。

有时候,最简短的文字交流成为了当代情诗:

嘿,

嘿,

你好,

你好吗?

我很好,你呢?

我也很好,

我想你,

我知道,我也是。

虽然这些手机是相当统一和标准化的 (无非是类似iPhone的全屏智能机),各个APP的界面也十分雷同,但照片中却包括了机主们可供分辨的手指与指甲,偶尔还有几缕头发和一根香烟。默梅尔斯坦认为, 这些保留的特征是尽力避免了泄露隐私的,它们不指向任何暗示具体身份的内容,只提供了每幅照片的性格与状态,作为艺术的一部分。

手机,这是一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奇怪的是,现在文字消息似乎比语音通话更受欢迎,即使是最最最私人的消息,比如:“我们有孩子了。”

“刚从医生那儿回来”

“医生?他/她怎么说?”

“呃,我们有孩子了”

“ (捂脸) ”

“ (捂脸) ”

手机会影响人们在街上的行为,让人分心,与其他人隔绝。正是因为这些发短信的人对周围情况浑然不知,默梅尔斯坦才能肆意拍下他所拍的照片——要知道,这些内容都是用iPhone近距离拍摄的。在完全一对一的交流中,最首要的内容和关注都是指向私人的,很少有信息会涉及到更广泛的政治背景和问题。

有时候,这些对话很诙谐,显然是朋友间的打趣。

“解释下这张照片”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明明穿着迷彩服”

“找里面的傻子就找到了”

“你是在照镜子吗?”

“我 (照镜子) 只看到一个时髦的警察”

“太可怕了。非常非常糟糕。”

“我现在就往雨里走呢,没化妆,看着像只被压死在路上的动物。”

耐人寻味的是,其中一条信息正好对“纪实摄影”提出了批评。发送这条短信的人震怒于一些摄影的侵扰性、虚伪与冷漠。

“这个混蛋在街上给一个躺在人行道上的流浪汉和他的狗拍了一大堆照片,跟她的朋友们谈论纽约是多么原始、美丽和迷人。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如今,人们更加警觉地意识到拍照这一举动意味着什么。正如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年) 曾经说过的,摄影师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权力关系,而拍摄这一行为则具备捕食性与侵略性。

当然,这张短信的照片充满了讽刺,因为在这位机主编写批判纪实摄影的信息和发送时,都没有注意到默梅尔斯坦的窥视,丝毫不清楚自己也被“纪实”了。

依照大多数国家的法律, 通常来讲,倘若一位摄影师是在公共场合拍摄照片的,那就意味着他有权利在不询问被拍摄对象意愿的情况下拍摄——这对于拍摄建筑,公共地点以及人物都是通用的。军用设施一般来说是绝对例外,所以摄影师要注意避开。然而,在当代文化中,个人隐私权也是相当重要的,有时它们对公民的重要性远远胜于在公共场合随意拍照的自由。

默梅尔斯坦则认为, 几乎所有传统意义上的街拍都是未经知情与许可的,自己只是将传统的街拍题材从人物肖像延伸至了人们的手机屏幕,这与其他街头摄影并无不同, 尤其是,当代城市摄影艺术中一直不乏通过“偷拍”而实现的项目。由于是在公共场合进行,所以不涉嫌侵权。不少人认同这一观点,大力地声援他。

杰夫·默梅尔斯坦,《纽约1997》(New York City 1997),1997年,显色印刷,40.6 × 50.8 cm © Jeff Mermelstein

杰夫·默梅尔斯坦,《纽约1995》(New York City 1995),1995年,显色印刷,40.6 × 50.8 cm © Jeff Mermelstein

杰夫·默梅尔斯坦,《纽约1992》(New York City 1992),1992年,显色印刷,40.6 × 50.8 cm © Jeff Mermelstein

大多数关于纪实摄影的伦理困境都在于,如何在拍摄者艺术表达的自由与被拍摄对象知情和说“不”的权利之间取得平衡。当然,围绕这一话题的探讨还在进行着,并无标准答案。

iPhone相机的快捷、简易和相对隐形,使得默梅尔斯坦能够将街头摄影的传统推向令人惊讶的生动性与粗糙度。而#nyc这一项目的反思性,更从一个安静观察的角度为街头摄影开辟了其他可能性,或者确切地说,把它引向了其他方向。

在CNN于2021年的一次电话采访中,默梅尔斯坦说:“ (我选择了) 那些令人难忘的,甚至可能是神秘或暧昧的,影响力持久的,发人深省的 (照片) ”。据他估计,自2018年开启这个项目以来,直至接受采访时,他已经收集了大约1200张照片。

默梅尔斯坦撇开街道、奇观和剧院的画面,选择向我们展示其他人的手机短信,揭示了普通人生活经验中的 惊人丰富性。《#nyc》这本书展示了一种由技术促成和塑造的主观流露,定义并记录了一个格外 “当代”的时刻。

杰夫·默梅尔斯坦,《纽约1994》(New York City 1994),1994年,显色印刷,40.6 × 50.8 cm © Jeff Mermelstein

注:本文中所有手机屏幕摄影均来源于《#nyc》(MACK出版社,2020年) 一书,以及艺术家杰夫·默梅尔斯坦 (Jeff Mermelstein) 的Instagram个人账号 (@jeffmermelstein)。

*本文中所有观点收集自网络媒体,不代表佳作书局官方立场。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书名 Title:#纽约 |#nyc (签名版)

作者 Authors:杰夫·默梅尔斯坦|Jeff Mermelstein

出版 Publisher:Mack Books, 2020

装帧 Binding:精装,160页|Hardcover, 160 pages

尺寸 Dimensions:15×19 cm

语种 Language:英文|English

《#nyc》是杰夫·默梅尔斯坦 (Jeff Mermelstein) 通过窥探人们的短信而了解到当代生活的繁杂、喜剧性和令人心碎之处的调查。这本书以新的语言写成,充斥着首字母缩写和简拼、删节和密码文字游戏,偶尔会有一些冗长的停顿。当人们只面对自己在手机屏幕上的倒影时,似乎没有什么禁忌,以至于他们将内心的渴望、欲望、仇恨和刻薄全部倾泻在不受约束的文本意识之流中。

这个项目以乔叟式的广度和幽默,揭示了城市居民复杂的内心生活,以及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最无伤大雅的时刻中有趣而丰富的情感:在火车上、公园长椅上或街上。在这里,在一位居民向另一位居民的讲述中,一部简短的纽约史被展开在读者面前。

本书作者杰夫·默梅尔斯坦是一名美国摄影记者和街头摄影师,以其在纽约市的作品而闻名。

相关书籍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街头摄影: 100张经典照片的历史

Street Photography: A History in 100 Iconic Photographs

David Gibson

Prestel, 2021

平装,208页,100张彩色插图

22.9 x 24.1 cm

英文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比尔·杰克林的纽约

Bill Jacklin's New York

Michael Peppiatt

Scala Arts Publishers, 2012

精装,128页

25.2 x 26.4 cm

英文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纽约的宾夕法尼亚车站

Penn Station, New York

Louis Stettner

Thames & Hudson, 2015

精装,112页

27.9 x 33.7 cm

英文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安倍·弗赖恩德里希: 纽约市

Abe Frajndlich: New York City

Jürgen B. Tesch

Hirmer Publishers, 2020

精装,144页

24.8 x 29.9 cm

英文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城市: 纽约现场新闻与街头摄影

1980-1995年

The City: New York Spot News And Street Photography 1980-1995

Andrew Savulich

Steidl, 2015

精装,160页

27.9 x 30 cm

英文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点击上图打开小程序即可购买

纽约 城市的肖像

New York. Portrait of A City

Reuel Golden

TASCHEN, 2010

精装,560页

25 x 34 cm

英文/德文/法文

滑动查看更多内页 >>

往期精选

关于佳作书局

佳作书局(PARAGON BOOK GALLERY)1942年创立于上海。在过去的80年,佳作书局先后流转于上海、纽约和芝加哥,并于2014年再次返回中国。长期致力于促进中西方艺术交流,佳作书局将继续秉承专业化、全球化的经营传统,更加专注于中外艺术类图书的引介、翻译及出版,并持续举办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为国内外研究人士及爱好者提供深度服务。

淘宝:搜索店铺“佳作书局”

京东:搜索“佳作书局原版图书专营店”

微博:@佳作书局

微信公众号:佳作书局

Instagram:@paragonbookgallerybeijing

实体店铺:

央美店: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北里14号楼一层

UCCA | 佳作书局: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商店二层

宋庄店: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文化广场A201号

乌镇店:浙江省嘉兴市乌镇西栅景区内灵水居

上苑店: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上苑103号(即将开启预约)

芝加哥店:美国芝加哥西35街1029号,Zhou B艺术中心

联系方式:

邮箱:[email protected]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