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血液学检查的基本项目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

2024-07-11 07: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BZ0408026

课程类别:专业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时/学分:6学分,总学时102,理论60,实验(见习)40

一、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临床血液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实验性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物理学、电子学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促进了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不断前进。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应用血细胞生理学、血液生化学、血液免疫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实验血液学等学科的科学方法,检查造血微环境、造血细胞、骨髓细胞及血栓与止血的各种凝血因子等。因此,临床血液学与检验是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以检验学的实验方法为手段、以临床血液病为工作对象,创造了一个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的新体系。是医学科学中不可缺少的应用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之一。

二、课程目标

1.建立知识目标。

通过临床血液学检验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论上弄清实验原理,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以及各类造血细胞的生理、病理形态与各类常见血液病的临床基础及检验技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2.建立能力目标。

在授课时逐步培养学生医学检验临床辨证思维能力、运用医学检验术语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网络资源获取新知识和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培养,让学生逐渐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态度目标。

对教学内容作适度调整,融入新技术、新方法、新思路改革传统教学,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医学检验专业的热爱。

三、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临床血液学和血液学检验技术概述和发展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细胞生理学、血液免疫学、血细胞形态学、血液生化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

【教学内容】

1. 血细胞生理学、血液免疫学、血细胞形态学、血液生化学、遗传血液学、血液流变学。

2. 血液学基础理论及实验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

3. 了解各种血细胞检测的进展

上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基础

第一章 造血及造血调控

【目的要求】

1. 掌握出生前及出生后人体重要造血器官

2. 掌握参与造血微环境的各种基质细胞、白细胞介素3(IL-3)、粒细胞系-吞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等。

3. 掌握造血干(祖)及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概念及特征,熟悉其来源、分化、增殖过程。

4. 掌握血细胞的来源、增殖、成熟发育过程、血细胞的命名规律。

5. 熟悉细胞凋亡与细胞自噬的概念、过程及生物学意义,了解各自基因调控途径。

【教学内容】

1. 造血器官与造血微环境

2. 血细胞的生长发育、生理、结构与功能

3. 造血调控

4. 血细胞凋亡与自噬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小板的止血功能,了解其结构、膜组成及代谢。

2.掌握凝血机制,熟悉凝血因子分类与特性。

3. 熟悉纤溶系统组成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血管壁的结构与止血功能。

4.了解抗凝系统,血栓形成。

【教学内容】

1.血管壁的结构与止血功能。

2.血小板的结构、膜组成、代谢与止血功能。

3.凝血因子分类与特性、凝血机制。

4.抗凝系统。

5.纤溶系统组成与纤维蛋白溶解机制。

6.血栓分类及形成机制。

第三章 造血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血象、骨髓象检验步骤、骨髓增生程度分级、骨髓象检验的注意事项及骨髓象分析。正常血细胞形态及异常细胞形态结构。

2.掌握POX、SB、PAS、NAP、特异性酯酶、非特异性酯酶、酸性磷酸酶、铁染色。

3.掌握骨髓活检临床应用。

4.熟悉熟悉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研究的新进展及方法学评价。

5.了解造血祖细胞培养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2.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3.骨髓活体组织检验

4.血细胞培养技术

5.血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技术、血细胞染色体检验、血液分子生物学检验

第四章 红细胞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检测,尿素含铁血黄素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

2.掌握血清铁测定、血清铁蛋白测定、血清总铁结合力测定的原理、临床意义。

3.掌握血清维生素B12、血清叶酸检测的原理、临床意义。

4.掌握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自身溶血实验及纠正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

5.掌握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G6PD活性测定、丙酮酸激酶活性检测、抗人球蛋白实验的原理、临床意义。

6.掌握血红蛋白电泳检测,抗碱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临床意义。

7.掌握酸化血清溶血实验,蔗糖溶血实验原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学比较。

8.熟悉尿卟啉试验的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

1.铁代谢的检验

2.叶酸、维生素B12的检验

3.红细胞膜缺陷的检验

4.红细胞酶缺陷的检验

5.免疫溶血性贫血检验

6.血红蛋白异常的检验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有关检验

8.卟啉病有关检验

第五章 红细胞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微量残留白血病、白血病相关免疫表型的定义。

2.熟悉白细胞功能检测、粒细胞动力学检测及微量残留白血病检测主要方法

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3.了解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及其他白细胞检验。

【教学内容】

1.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检查方法。

2.粒细胞动力学的检查方法。

3.微量残留白血病的检测方法。

4.简述不同检测方法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中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基础

第七章 血栓与止血疾病检验技术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血浆凝血酶时间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的原理、方法、报告方式、意义、质量保证等。

2.熟悉出血时间、血液凝固时间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常见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活化标志物测定的原理与意义。

3.熟悉血小板粘附试验和聚集试验、抗凝蛋白/物质检测、血液流变性检验的原理与意义。

4.了解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血栓弹力图仪及其它项目测定。

【教学内容】

1.出血时间测定,全血凝固时间测定。

2.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测定

3.血浆内皮素-1、血浆调节蛋白、

4.6-酮-前列环素、去甲基6-酮-前列环素测定。

5.血小板粘附、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相关抗体、血小板生存时间测定。

6.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

7.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血浆组织因子测定。

8.血浆凝血因子活性测定、凝血活化标志物测定。

9.血栓弹力图仪。

10.抗凝蛋白、抗凝物质检测。

11.纤溶活性检验。

12.全血及血浆黏度检测,红细胞变形性检测。

第八章 贫血概述

【目的要求】

1.掌握贫血的概念、贫血的分类。

2.掌握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的诊断标准。

3.掌握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骨髓象 、其他检验 、骨髓活检 、诊断标准。

4.掌握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及诊断。

5.掌握血红蛋白病的分类及诊断

【教学内容】

1.红细胞疾病概述

2.缺铁性贫血

3.巨幼细胞贫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

5.溶血性贫血

6.血红蛋白病

第九章 白细胞疾病应用

【目的要求】

1.掌握白血病、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MICM、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等定义。

2.掌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FAB分型。

3.掌握急性髓细胞白血病2008年WHO分型。

4.掌握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的临床特征。

5.掌握急性白血病的血常规检查及骨髓检查特点。

6.掌握急性白血病的一线、二线筛选免疫标志。

7.掌握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概述及实验室检查主要特点。

8.熟悉髓性白血病、非髓性白血病、FAB分型、类脂质沉积病等定义。

9.熟悉2008年WHO关于淋巴组织肿瘤的分类。

10.熟悉各种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

分子生物学检查的要点。

11.熟悉各类增殖性疾病的概述及实验室检查的主要特点。

12.了解淋巴瘤2008年WHO分型,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大颗粒

胞白血病、意义末定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等。

【教学内容】

1.WHO的“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进行分类的四个大框和么内容。

2.WH0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将髓系肿瘤分类。

3.髓系肿瘤WH0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案将淋巴组织肿瘤分类。

4.淋巴组织肿瘤中“前驱型淋巴系肿瘤”的分型。

5.系列模糊的急性白血病。

6.各型AL血象与骨髓象特征及诊断依据。

7.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学特点。

8.WH0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方案的特点和发育异常的细胞形态学表

现(病态造血)。

9.ALIP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意义。

10.WHO的骨髓增殖性肿瘤分型方案的特点。

1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特点。

12.慢性粒一单核细胞白血病的血象、骨髓象特征。

13.如何区别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与不典型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14.多发性骨髓瘤的概念。实验室检验特点。

15.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发病机制。

下篇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应用

第十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应用

【目的要求】

1.熟悉出血性疾病的一般概念与分类。

2.掌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表现、检验,熟悉其病因和诊断掌握血友病临床表现、检验。

3.熟悉DIC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验、诊断。

4.了解过敏性紫癜、血管性血友病、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临床表现与检验。

5.了解VitK缺乏和肝病所致的凝血障碍。

5.了解出血性疾病实验室鉴别诊断。

6.了解原发性纤维蛋白(原)溶解症。

7.了解血栓形成及其检验。

8.了解抗凝、溶栓、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监测。

【教学内容】

1.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概述。

2.常见出血性疾病及检验。

3.常见血栓性疾病及检验。

4.抗血栓及溶栓治疗监测。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教学中重点讲授造血检验、细胞形态学、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各类贫血、白血病、出凝血疾病等疾病的检查原理、操作方法、评价注意事项及临床意义等。重点培养学生显微镜辨认血细胞形态,加强临床知识的学习,结合临床培养有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及具有初步科研工作能力的医学检验医师。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血液学检验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细胞形态的图示以启发式方法教学。实验是教师在实验室里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标本、挂图、图谱等,并结合电化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要求学生细胞绘图等手段,强化记忆,并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早到医学检验室轮流进行实习,更好地配合理论教学。

六、教学内容目标与学时分配

章节 内容 学时分配 绪论、第一章 造血检验的基本理论 4 第二章 血栓与止血 8 第三章 血象和骨髓象检验、细胞化学染色检验、造血检验的临床应用 12 第四章 红细胞检验技术 8 第五章 白细胞检验技术 1 第七章 血栓与止血疾病检验技术 4 第八章 红细胞疾病应用 8 第九章 白细胞疾病应用 15 第十章 出血与血栓性疾病应用 4            

       七、考核方式、成绩评定及评价方法

1. 考核方式:理论采用闭卷考核方式,实验采用技能考核方式。

2. 考试成绩评定:过程成绩占总评成绩的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60%。

3. 评价方法:

(1) 总评成绩=形成性成绩(过程成绩)(40%)+终结性成绩(期末成绩)(60%)

(2)过程成绩=实验报告(10%)+技能考核(20%)+讨论(5%)+出勤(5%)

(3)期末成绩=闭卷考试卷面分数。

八、教材与参考资料

1.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夏薇等,第1版。

2.参考资料: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王霄霞主编。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