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业报告书(大二上学期)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血小板致密体 学业报告书(大二上学期)④

学业报告书(大二上学期)④

2023-03-10 1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医学生遇到的比较早的一个噩梦(毕竟600+的厚度摆在那里呢……)。作为一门研究机体生命活动现象与规律的学科,她对于医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学科。

今天,我们继续简单说说《生理学》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本期为生理学循环系统部分的上篇,由于篇幅限制,心血管系统将在下篇介绍)

(本期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三版《生理学》,ISBN为978-7-117-20628-0/R·20629)

 

(接上文CV1993862)

二、分节内容

(二)血液循环系统(“血液的功能”和“血液循环”)

这一部分介绍了血液性质、生理止血与血型、心血管血液循环的相关内容。

循环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管道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

1、血液与血细胞性质

说到这里,还是要提起那句老话:结构与功能相匹配。同样,血液也是如此,血液所具有的运输功能、止血功能、调节功能、防御与保护功能,均与血液中的成分相互对应。

血液由血浆与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可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血浆

血浆主要由水(93%)、电解质、小分子物质、血浆蛋白等组成。而其中,血浆蛋白是血浆与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差距。

血浆蛋白可以简单区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主要具有形成胶体渗透压、参与物质运输、本身的营养作用、维持酸碱平衡、参与抗凝以及防御功能的作用。

针对血浆蛋白之中存在白球比的定义、细胞/血管内外渗透压维持的区别以及γ-球蛋白的单一来源等细碎的知识点,需要特别注意。

循环系统贯穿全身,承接着生命活动中物质交换的重要功能,所以作为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血浆的稳态对于身体比较重要,主要体现在pH值和渗透压等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其本身主要具有运输功能、调节功能和止血功能。

(2)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的结构为双凹圆碟形,直径7-8μm,无细胞核。

红细胞在其本身数量与血红蛋白浓度存在性别差异,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较少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的情况为贫血,其中主要有缺铁性和巨幼红细胞性两种贫血。

红细胞本身具有可塑变形性、悬浮稳定性和渗透脆性。可塑变形性的改变会影响红细胞本身的性质,与红细胞本身的被破坏有关。悬浮稳定性中存在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同样的红细胞沉降率也存在性别差异,而决定红细胞叠连形成快慢的因素不在红细胞本身,在血浆成分之中。渗透脆性中需要区分等张溶液与等渗溶液对红细胞的影响。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还参与酸碱缓冲以及免疫活动。

红细胞的生成主要依靠体液调节,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为主要调节物,性激素也对红细胞的生成产生影响(这可能是红细胞含量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而在红细胞的合成之中,铁、叶酸、维生素B12是所需的重要物质。

(3)白细胞

白细胞由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组成。

白细胞主要具有驱化性、能够变形运动以及吞噬的特点。其主要功能详见免疫学,生理学中简单提到了作为吞噬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以及参与变态反应的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

(4)血小板

血小板呈双面微凸圆盘状,直径2-3μm,内含α-颗粒、致密体、溶酶体等。

血小板的生成依靠骨髓巨核细胞的脱落,血小板本身具有粘附、释放、聚集、收缩和吸附的功能,这样的五种功能正好体现了血小板参与凝血的过程:参与识别并粘附在损伤处、释放生物活性物质促进凝血、相互发生第二时相的不可逆聚集、血块回缩、吸附凝血因子使凝血易于发生。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能够促进或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病理上的。

2、生理止血与血型

生理止血部分中存在两个过程:凝血过程、纤溶过程以及两者的负性控制。血型部分主要有两个部分:红细胞血型与输血原则。

(1)凝血与纤溶过程

生理止血包含一期与二期止血的过程。

一期止血过程依赖于血管收缩与血小板血栓形成,其中血管收缩是直接刺激或者通过神经与体液间接刺激肌肉产生的效应,而血小板血栓的形成过程主要体现在上文血小板的五个功能之中,在此不再赘述。

二期止血主要体现在凝血系统的启动,主要内容见下图:

凝血系统

在凝血过程的启动过程中,外源性凝血途径在生理性止血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组织因子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而截短的内源性途径在放大阶段对维持巩固凝血过程较为重要。

生理性止血存在放大的过程,但是不能引起全身范围的凝血发生,所以凝血过程存在一系列的负性调节:

首先,血管内皮的破损,是血小板血栓形成至凝血发生的一个条件,完整的血管内皮即是一个屏障,她能够通过影响一期与二期止血过程来抑制凝血过程的发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合成并释放前列环素等物质与分解导致血小板聚集的ADP)和灭活凝血因子(结合抗凝血酶、表达凝血酶调节蛋白与合成分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抗凝血酶等抗凝物质)的途径来实现负性调节。

其次,凝血因子的激活较为局限,之前提到的血小板的吸附作用在这里就有所体现,并且凝血因子能在纤维蛋白上聚集,避免扩散。

再者,血液的稀释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能避免凝血过程的扩散。

最后,体内存在生理性抗凝物质,例如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蛋白质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和肝素等。

(小思考: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降低血液粘稠度,但是还有许多影响血液粘稠度的因素,掩盖了血小板的因素,会不会导致其他因素发病时更加难以控制,即是否有必要定时定量持续服用阿司匹林的问题,在评论区谈谈你的看法吧!)

同样的,有凝血就需要有收场,纤溶过程就上场了。纤维蛋白的溶解是相对简单的过程,其关键就是纤溶酶原的激活,激活的纤溶酶主要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我做错了什么?),也可以降解凝血因子和补体。纤溶过程本身也存在负性调节。

(2)红细胞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而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是医学上最为重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在ABO血型系统之中,血液中存在天然性抗体和免疫性抗体两类:天然抗体多属于IgM,分子量大,不能通过胎盘;免疫性抗原为IgG,分子量小,可以通过胎盘。

判断血型,简单来说,红细胞上有什么种类的抗原,就是什么型的血:只有A抗原(无论是A还是A+A1)的为A型血,只有B抗原的为B型血,既有A抗原和B抗原的为AB型血,什么都没有的就是O型血。而相应的,红细胞上有什么抗原,就会缺少相应的抗体(否则就会抗原抗体凝集),故输血并不能随便互输,要遵循输血原则(见下文)。

在Rh血型系统中,不存在天然性抗体,只存在免疫性抗体,免疫性抗体由Rh阴性者接受Rh阳性血产生。

在此血型系统中,存在多种抗原,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D、E、C、c、e五种,强度从前到后依次减小。由于其特殊性质,Rh阴性母亲在怀孕时需要特殊注意新生儿溶血病的情况。

正常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kg体重有70~80ml血液,拿小泉举例子,她将近50kg,体内大约有3.5~4L血液,大约7~8瓶矿泉水那么多。

输血是一种抢救伤病员生命和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操作不当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输血需谨慎。这时候就需要注意输血原则:①输血前必须鉴定血型,坚持同型输血;②即使血型相同,也要进行交叉配血试验;③在紧急情况下需谨慎进行异型输血。在交叉配血试验之中,要进行主侧(供血者红细胞+受血者血清)和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供血者血清)实验:主侧和次侧均正常的时候为配血相合,可以进行输血;主侧发生凝集反应的情况为配血不合,严禁输血;主侧正常、次侧发生凝集反应的情况为基本相合,紧急情况下可以谨慎少量输入。而对待异型输血,和基本相合相近,需要注意输血的量与速度,如出现输血反应需立即停止。

(这里科普一个小点,从血站拿出来的血都会经过严格审核,一旦有问题就会立即报废,不会进入患者身体中,但是艾滋病情况特殊,在窗口期由于技术局限病毒是不可能检测到的,所以输血有风险,请给医务人员多一点理解……)

由于篇幅限制,心血管系统的内容将会在下一期的文章中出现,敬请期待。

(本文章仅代表小组 花小泉 杏 的观点,感谢您阅读本文,欢迎在评论区友善讨论)

本期活动内容:学业报告书(大二上学期)④

——《生理学》循环系统(上)

作者:花小泉 杏

责任编辑:江静韵

文字校对:标枪·改

组织:无名兴趣小团·医学生本部

(本期内容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第三版《生理学》,ISBN为978-7-117-20628-0/R·20629)

(以上叙述内容以课本为准)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