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创始 名扬海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螳螂拳史演义王郎传奇 烟台创始 名扬海外

烟台创始 名扬海外

2023-03-17 08: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螳螂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流派,是山东四大名拳之一,也是首批被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列入系统研究整理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螳螂拳的形成发展,是凝聚了明末清初众多武术流派之长而成,仅依拳谱所载就有“十八家拳祖姓名”之说,可以说螳螂拳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载体,研究这种拳术对于了解明清之际的武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螳螂拳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完整的武功体系和极高的实用价值,螳螂拳在烟台创始至今,以其独特的神韵名扬海内外,更以其独特的手法、空灵的劲道、精妙的拳理,令无数江湖豪客、武学志士为之称慕传道,赞叹不已。经历代螳螂拳师的发展和完善,现已是中华武术中名扬海内外的一大支柱流派,追根先要溯源,作为螳螂拳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播地烟台,传承着螳螂拳的诸多武术文化和技术遗法,流传着许多螳螂门宗师、拳师的美谈,我们挖掘、整理、研究螳螂拳对于继承、弘扬螳螂拳这一古老拳种和中华武术文化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烟台螳螂拳史考述:

    烟台螳螂拳创始之前的武术文化氛围探讨:

    事物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客观规律。螳螂拳的创始及发展,自然也是如此,它绝不是某些人认为的,看到螳螂捕蝉,能够以弱小之物胜强大之物,而模仿螳螂形象,创制螳螂术。古代武术均是以实战效用作为创始的依据。螳螂拳的创始自然也是如此,但除此之外,螳螂拳的创始还有其他内在的历史文化原因。

    先说其中的文化内涵:

    螳螂拳的创始年代,大致说来有三种:西汉、宋朝、明末清初。对于西汉这种说法,最早可见于民国15年郝恒禄先生的著述《太极梅花螳螂拳略论》拳谱。谱论中有一节“螳螂法发始之根源”,其中论述螳螂拳创始者的年代为“夫螳螂始祖者,姓王名郎,前汉人氏,世家不祥,生平不仕,无虑于富贵,因好武术之勇,性豪爽,爱交友,继称一世之绝技也。”似乎与先人的著述有其有理的一面,近年来的著作提到“但根据在马王堆古墓中发现的三十二“螳螂手”导引图考评,螳螂拳的起源应追溯到更远的年代。”(引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黎峰《螳螂拳》前言部分1986年版)

    传统武术以古为尚,翻阅《中国武术史》发觉宋代之前,古人以兵器为尚,没有创立拳术流派的说法。拳术流派的出现,是宋元之后的事情,特别是在兴盛于清明之时。细想起来,现在无论是哪一流派的传统武术,无论太祖、太极、八卦、形意、通背、八极等其真实历史大多可以追溯元明两代而已,而发展定型,多是在明末清初。螳螂拳的历史自然也逃不出这个客观规律。其创始年代不可能超过明代之前。

    当然,螳螂拳创始于西汉这个说法虽然不确,也不足为信,但确有其深刻内容。也就是说,虽然螳螂拳的创始时间不可能是西汉,但他的文化内涵的起源,确可以追溯到西汉,甚至更早的时期。《韩诗外传》中记载:“齐庄公出猎,有螳螂举足,将搏其轮,问其御,御曰: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退,不量力而轻就敌”这个典故一方面成为“螳臂挡车”不自量力这一成语的来源,另一方面“临铁轮而无惧,庄公回车嘉其勇”螳螂之勇成为古代山东人尚武精神的来源。

    再说螳螂拳创立的武术因素:

    螳螂门武学的创立,自古有十八家拳祖之说,这十八家拳依《螳螂拳谱》所载为:“太祖的长拳起首、韩通的通背为母、郑恩的缠封尤妙、温元的短拳更奇、马籍的短打最甚、孙恒的猴拳最盛、黄祜的靠身难近、绵盛的面掌飞疾、金相的磕手通拳、怀德的摔捋硬崩、刘兴的勾搂采手、谭方的滚漏贯耳、燕青的拈拿跌法、林冲的鸳鸯脚强、孟苏的七势连拳、崔建的窝里剖锤、杨滚的棍采直入、王郎的螳螂总敌”。正是由于拳谱中所记的“十八家拳祖之说”的存在,才有螳螂拳创始于宋朝的传说。查十八家拳祖之说的最初出处,在道光年间螳螂门宗师梁学香所著的三本拳谱中并没有提及。而这种说法的最早来源则是出自《衣钵真传·短打变式》拳谱是一份与螳螂拳渊源极深的拳谱,该谱所载的武学内容为罗汉行功短打、十八罗汉短打拳,也有称为螳螂拳的。

    关于螳螂拳起源年代,一直众说纷纭,但都认为王郎为祖师,传说明末清初王郎习武有成,欲上少林与寺僧比试,数战未胜,遭寺僧嘲笑,王郎愤愧交加气到疾阗。一日,栖于树下,忽闻树上有蝉鸣,举目视之,见一蝉与一螳螂相斗,蝉虽有六足但不能胜此螳螂两臂,此蝉败于树下,螳螂遂而捕之,螳螂捕蝉由此得名。王郎捉住螳螂将其带回,用草秸戏之,看到螳螂的灵巧,激烈的招法,有了新启发,观察其运用两只前臂勾、劈、刁、截等技法。朝夕研练,将螳螂捕蝉之功法悟彻拳理。两年后复入寺中与僧较技,比试高下,王郎以独特螳螂手法封其双手攻其双目,击其全身,寺僧败退而上,惊动出寺中方丈。方丈请王郎入少林寺,传授螳螂拳法,此后少林寺中对此拳法轻不外传。

    螳螂拳的创始是在“螳螂之勇”、“螳臂挡车”的尚武精神经数千年的文化沉积,并积累了中国武术发展关键时期的众多的武术流派绝妙技艺,因螳螂而悟,为不忘记其本,故命名为螳螂拳。众多的传说及拳谱都指向一人,此人即是螳螂拳始祖王郎。王郎作为螳螂拳祖师,在清道光年间梁学香前辈的拳谱《可使有勇》中就有记述。其中记载为:“昔此王郎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也就是说在清道光年间,螳螂拳宗师梁学香所承认的螳螂拳祖师就是王郎。关于王郎的具体生平、创拳内容、传人情况又是如何?因年代久远,又无任何可以考据的历史资料暂无法考证。综合上述各种传说,我们应该客观理性的分析认为螳螂拳创立的年代应在明末清初。

    自明末清初王郎创螳螂拳至今,历经历代宗师、拳师发展完善,烟台螳螂拳至今保留着升霄道人重集的《衣钵真传·短打变式》、《衣钵真传·短打全式》、《重订增补罗汉行功短打通解》、《衣钵真传·兵刃全式》;梁学香分别于1842年、1852年编著的《拳棍枪谱》、《可使有勇》、《内功谱》;清末民初范旭东的《技术遗法》;宋子德的《拳谱》;民国时期郝恒禄的《太极梅花螳螂略论》;崔寿山的《螳螂拳谱》等古谱。对研究和传承螳螂拳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上述古谱系统讲述和记载着螳螂拳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含概了内外双修的武术理论和功法具体的手法批解。功法包括:《行功歌诀》、《三回九转罗汉功》、《短打紧要》、《八刚十二柔》、《手底漏法》等。其中《手法纲目》中记载:“翻车辘轳锤、六六三十六、八打八不打,八刚十二柔,七势集连拳,总是十八凑,全身十二捶,闪赚双手扣”。在《手法总论》中要求“打下而取上,取上而即捎下,打左须防右,打右一定防左,十八门路之中,招之即打,打之即招,连招带打,连打带招,不招不架实是通家,若还招架,直是离家,后学之士,穷究其理,询精微奥妙,此乃柔能克刚,手法之神义也!”《螳螂短打通解》记载“以粘拿崩砸之手、帖壁靠背之势、捶肘互加、脚膝并用、加之翻车辘轳、则成螳螂之打矣、翻车无处躲、螳螂无处招、随机变换、浑身是打。此短打之妙境、手法之极致也。”

    螳螂拳法套路主要有:乱接、崩补、分身八肘、梅花路、中路翻车、翻车、拳中摘要、螳螂手、穿枝、梅花单摘、白猿偷桃、镜里藏花、眼里插花、六合短捶等。兵刃器械有:六合枪、梅花枪、梨花枪、十八大枪、拦门刀、螳螂剑、达摩剑、春秋大刀、流星锤、九节鞭、六合棍、双手钩、六合单刀、六合双刀等。

    综合上述,螳螂拳是一个内外双修、拳理拳论、功法、拳法、技法、器械非常丰富而全面的武术流派。

    螳螂拳发源于山东烟台,由烟台传播到青岛,至此盛兴于胶东半岛,再由胶东半岛传之东北三省、京津河北等地,南传上海、广东、香港、台湾等地以及越南、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德国、波兰意大利等国家,影响重大,意义甚远。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至清光绪1892年后逐步形成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太极螳螂拳、太极梅花螳拳、梅花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小架螳螂等诸多流派。

    七星螳螂拳为山东海阳人李之箭(李三剪),道光年间得遇异侠传授螳螂拳,武艺学成后在济南设镖局,有“闪电手”之美誉,以后又在闽候抚台任护卫,毕生英名不减,盛名远播。光绪十三年告老还乡,由南至北访友归籍,因晚年无嗣,于光绪十四年传给烟台王云生。李之箭在烟台的主要传人有:王云生(七星螳螂)、郝顺昌(鸳鸯螳螂)、李太保(于三十年代去往山西五台山,人称“快手李”)。

    王永春,字云生,(1854—1926)少年时,朝文暮武,习文屡试不第,而弃之专攻武,光绪年末科武举。烟台所西门外王家胡同人。清同治五年师承烟台毓璜顶华山派第十七代李义春道长门下学华山拳法及心法,清同治十一年在文登求学地功拳,后在家设武馆授徒,光绪十四得遇恩师李之箭传授螳螂手、摘要等拳法,又与螳螂拳宗师梁学香之弟子姜化龙、张文清及师弟郝顺昌相互交换拳法,并得《衣钵真传》等诸谱,经悉心研究,集百家汇集大成,根据拳法中头、肩、肘、手、胯、膝、足七体之用,再与北斗七星相整合,构成七星势,在七星势的基础上同其它招势相连,式式紧扣形成七势连拳,而创出七星螳螂拳法,后在福山、烟台设多处武馆,堂号魁德堂。王云生的主要传人,王傑、王世禄、范翔升等人。

    范翔升号旭东(1860—1935)烟台大海阳村人,体格雄壮魁伟,人称“范大力”重逾三百磅,精铁砂掌、罗汉功,有“螳螂王”之称。光绪末年,沙俄人在海参葳大摆擂台,欺弱我国人民无人能战,此间范旭愤然前往应战,先击败俄人擂主,然后取而代之。经多场比赛均无对手,勇得锦标回国,威名远振。范旭东又将七星螳螂拳传给郭嘉禄、杨维新、林景山、罗光玉、王传义等。

    林景山,(1885—1971),山东烟台莱阳人,14岁从师范旭东学习螳螂拳,为人忠厚老实、谦逊好学,精于铁砂掌、罗汉功。经过数十年的演练将七星螳螂拳的风格和技击特色发挥得出神入化,他的剑术、六合棍、梅花枪、春秋大刀亦蜚声武林。其主要传人有:胡永福、邵华亭、王春山、林尚伟、于天程、于海、于天路、钟连宝、再传李占元、刘先明、刘德赞、于永生、林佟柱等人。其中于海因在电影《少林寺》中形象艺术的展现了螳螂拳术,而威名海内外,为螳螂拳的弘扬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罗光玉,(1889—1944),山东烟台蓬莱人,1906年从师范旭东学习螳螂拳。1919年受聘于上海精武会任教,在任教期间,被誉为“精武四大拳师”之一,1932年受精武会派遣到广东和香港分会任教。从此七星螳螂拳在粤港得到了广泛传授。

    主要传人:于乐江、潘洪昌、马成鑫、张世厚、黄锦洪、林伯炎、赵新民、黄汉勋、郭子硕等。赵新民的弟子李锦荣至今于香港行医传拳,黄汉勋的弟子黎达冲旅居美国将螳螂拳技远播欧美。罗光玉毕生致力于武术事业,尤为螳螂拳技于粤港和南洋诸地的传播做出贡献,深受世人敬仰。

    于天程,1937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烟台市,2004年3月22日因病逝去,享年68岁。生前系山东省烟台市武协老拳师工作委员会主任、烟台国际螳螂拳联谊会常务理事、烟台市拳击协会副主席、传统功夫委员会主任、武术二级裁判、业余武术高级教练员。自幼习武,师从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老师专习七星螳螂拳,擅长七星螳螂拳法、器械、散打。1955年获市武术比赛一等奖;1958年开始义务传授七星螳螂拳法,国内外学生众多,其中有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菲律宾、波兰、德国、法国等多国外籍学生,同年获地区武术赛一等奖;1962年、1978年获市一等奖;1985年与弟于天路整理、编写七星螳螂拳谱并发表个人论文数篇;1991年完成七星螳螂拳规定套路的编写任务并推广试行;1992年、1993年先后带领学生参加“中华螳螂拳比赛大会”、“烟台国际螳螂拳表演赛”,均获团体第一名,并获“韩中武术联合总会”功夫八段段位资格证书、“美国传统武术协会”名誉会员证书、“阿根廷南美洲中国武术联盟”最佳拳师资格证书。1994、1997年应“波兰螳螂拳功夫协会”邀请,两次只身赴波兰各地传授七星螳螂拳法,学员达数百人,荣获该会授予的最佳拳师、名誉顾问资格证书,同年被中国书林编译中心收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第一卷;1995年2月入编“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荣获20世纪中国知名专家称号;1997年9月被潍坊市祥天警力武馆聘为名誉馆长,潍坊市螳螂拳研究会名誉会长、技术顾问等职。1999年4月任烟台市拳击协会传统功夫委员会主任,同年5月应欧洲传统功夫协会邀请再次赴波兰、法国、德国等地传授七星螳螂拳法。其主要传人:于永生、刘先明、刘德赞等。

    于海,山东烟台人,七星武馆名誉馆长,1942年出生,1954年拜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先生为师学习螳螂拳。1958年进入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成为国家正式武术运动员。1958—1966年代表山东省武术队参加国内所有重大比赛,曾多次荣获剑术、棍术、螳螂拳及全能冠军,成为中国著名武术运动员。1966—1986年任山东武术队队长兼总教练。1987年后任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高级教练顾问。自1960年开始,随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过捷克、苏联、缅甸、美国、法国、土耳其、摩洛哥、突尼斯、埃及、阿尔及利亚,坦桑尼亚、索马里等三十多个国家,以武会友,促进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1980年与李连杰共同拍摄了武打影片《少林寺》,后来又在《少林小子》、《南北少林》、《通天长老》、《长城大决战》、《新少林寺》、《太极宗师》等近二十部电影、电视剧中担任重要演员和武打设计,为弘扬国粹做出了贡献。1998年被中国武协授予“中国武术明星”荣誉称号。

    于天路,山东烟台人,1944年出生。自幼酷爱武术,七岁师从七星螳螂拳大师林景山门下习武。六零年被选拔成为山东体院运动系专业武术运动员,二十六岁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传授七星螳螂拳。一九八三年受山东省武术院武术挖掘整理办公室和市武术协会委托代表七星门派对传统功夫—七星螳螂拳进行大规模的专项挖整工作,历时两年多,系统地完成了社会调查论证、图像拍摄、文字编写、规范统一动作等一系列挖掘工作,并把林景山老师传授的七星螳螂拳谱加以系统整理,为继承、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挖整中国优秀拳种—七星螳螂拳做出了贡献。

    1989年至今,数次参加市、省、国家以及国际级别的传统功夫大赛,均取得了优秀成绩。2000年10月被中国武协授予中国武术段位六段。2004年1月烟台武协第三届会员大会被推选为武协副主席。2004年7月创办烟台七星武馆任馆长兼总教练。2005年10月被评选为烟台十大拳师。2007年5月代表烟台螳螂门参加了在山东郓城举办的“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2008年被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赛事聘为螳螂拳专家评委,并为《康龙武林大会》做了技法讲解和演示,为当代七星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中国烟台的螳螂拳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于永生,1962年出生,现任烟台市武术运动协会常务付主席兼秘书长、烟台武协螳螂拳推广中心理事长(法人)自幼酷爱武术,1970年开始拜七星螳螂拳名师于天程为师学习螳螂拳,刻苦好学,悟性极高,深得七星螳螂拳之真传,并随中国摔跤名家天津的曲福林老前辈学习摔跤和搏击,并于1985年在山东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办公室参加螳螂拳书籍的编写工作,1996年至2003年任烟台拳击协会秘书长、烟台搏击运动学校校长,2004年至今任烟台武术运动协会常务付主席兼秘书长,十几年来先后举办国内外武术、搏击、世纪跤王争霸赛、烟台十大拳师评选全民健康活动百余场、直接参加人数十万余人。连续成功举办五届“烟台国际武术节”或九次大型国际武术赛事,把烟台武术活动提高到一个更高层面。引起全世界武术界的参与和关注,组织挖掘、整理、宣传烟台各流派传统武术。烟台螳螂拳做为中国传统武术最具有代表性16大拳种之一,应邀参加了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武术协会在山东郓城举办的“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来烟拍摄专题片《中国武林传奇——秘手螳螂》向海内外宣传和介绍螳螂拳,2008年央视“康龙武林大会”烟台螳螂拳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正式播出。在于永生的领导下,烟台武术事业蓬勃发展,海内外许多社团和武术爱好者纷纷来烟寻根祭祖,学习交流传统武术。于永生先后被省体育局、省民委、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市体育局、市人事局、市民政局授予多种荣誉称号,2008年被选为奥运火炬手。这是全国武术协会中推荐的唯一的奥运火炬手,为中国烟台的武术事业做出了贡献。其主要传人:佘世烨、于洋、王建生、曲何军、曲飞、孙春强、王华、娇文、邹昆仑、徐维涛、薛延会、肖传江、于炳棵(省以上武术、散打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学生)等3000多名学生。

    于炳棵,女,1992年2月生人,自幼随父于永生学习了烟台螳螂拳、拳击、散打、 中国式摔跤等击法,并于1998年1999年济南国际武术节分别获得螳螂拳比赛一等奖,1999年至2000年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2000年山东省螳螂拳锦标赛中获得42岁以下组第一名,并被省体委授予山东省优秀运动员。数十次烟台市大型体育赛事中被邀请参加表演,并多次被新闻媒体专题报道,并被烟台媒体评为跨世纪人才(十大名人之一唯一代表文体界的)并被原付省长亲自接见过。

    于洋:随大伯于永生学习螳螂拳、散打多年。现就读于山东体育学院武术系。

    佘世烨:自幼随于永生学习螳螂拳、技击术、拳击、散打,武术短兵等。并担任烟台市武术散打、健身气功、武术短兵、拳击等教练员、裁判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并被国家武管中心授于武术特艺功能教练员、裁判员。04年以来在报刊投稿数百次,现任烟台武术协会付秘书长、办公室主任、烟台武协螳螂拳推广中心主任。

    螳螂拳首创人为李炳霄。据民国时期的《莱阳县志》上记载“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炳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中,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炳霄通医理,过试其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循,越数月,炳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炳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炳霄亦英敏,艺成而盗不复至……。”

    《莱阳县志》中提到的小赤山现为莱阳市属地,与海阳市榆山夼村相邻。大盗“某甲”是继王郎后的又一神秘人物。他的生平如何,师承何人,现无处可考,只是作为螳螂拳传至胶东的桥梁人物被螳螂拳后人代代相传。2006年,经海阳市宣传部部长黄培浩先生和海阳市武术协会会长高炳南先生考证李氏族谱和李氏后裔后证实,李炳霄祖居海阳大嵩卫。(海阳凤城),后迁居莱阳史家河,而并非《莱阳县志》所载的莱阳小赤山。

    李炳霄清乾隆年间,莱阳史家河人,因跑马摘砖,手法快似闪电,坚如钢钩,人称“钩二爷”。是清顺治年间,兵部左侍郎李赞元的十七支后代,李炳霄开始从文考取贡生,后因再考不第,得遇侠盗传授技艺,取内外两家之长,独具螳螂之术,得其精粹,志在云游。不以姓名示人。整理和重集多部衣钵真传等拳谱。是螳螂门有据可查的第一代宗师。其得意弟子是莱阳小赤山村赵珠。

    赵珠,字起禄(1766—1847),螳螂门第二代宗师,清乾道年间莱阳小赤山村人,自幼习文练武,文才横溢,武艺超群,尽得李炳霄真传,赵珠的螳螂拳出手连环,快如闪电,环环相绕,招招相扣,恰似梅花朵朵,瓣瓣相连,由此成为梅花螳螂拳。民国时期《莱阳县志》记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炳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跌坐上,剧盗卫三,素闻其名,遽入爪探其晴,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手轻轻一挥,久负盛名的大盗便跌倒床下,动也不敢动,可见赵珠武艺之精湛。据赵珠的后裔和梁学香之子梁敬川亲手所书的《嵩阳梁见氏支谱》证实,赵珠应为莱阳小赤山人氏,而非《莱阳县志》所载大赤山人。赵珠的主要传人有:其子赵仁彤、赵义彤、赵礼彤、梁学香、李二苟(李二巴狗)等。

    梁学香:字书圃(1810—1895)山东海阳榆山夼人,自幼身材瘦弱,常被同伴无端欺负,遂对武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由此影响他一生,梁学香的姑夫赵义彤是螳螂拳名家赵珠前辈的次子,通过姑夫赵义彤的引荐拜赵珠为师,学习螳螂拳。梁学香白天跟私塾先生学文化,晚上到相距近十里的师父家中习武,刻苦勤奋加聪颖的天资,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充分掌握了螳螂拳术套路、技术手法、器械、内功、轻身术、飞镖功法,梁学香身材瘦小,传说能在八仙桌下演习螳螂拳术,闪转腾挪轻松自如,武功精湛。艺成后经常外出访友,博采众长,在福山南涂山与于应龙前辈以拳换棍,学得素有“天下第一棍”之称的六合棍法,在北京出重金学习各家枪法,刀法,取人之长融会贯通,丰富和提高了螳螂拳(器械)的技击理论和实践能力。主要在陕西、河北、北京一带走镖,在北京开设商号以武会友,战胜过陕西的“十大刀客”曾在比武中将对方一拳致命,获得“梁铁锤”、“螳螂圣手”的雅号,梁学香先生毕生致力于螳螂拳的研究和传承,堂号有“德顺堂”、“慎德堂”、“勤慎堂”倡导“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草原驰马易放难收”。总结前辈习武的精华,创编了“拳中摘要”重集编著了“可使有勇”、“拳棍枪谱”、“内功谱”、等系列螳螂拳经、拳谱。提高和丰富了螳螂拳法体系,梁学香秉承师艺,摒弃武术界的保守思想,广传弟子,游走于胶东的海阳、莱阳、栖霞、福山、牟平、文登等各地,使螳螂拳在短期内得到广泛的传播,为传承螳螂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螳螂拳之集大成者,被后人尊为螳螂拳宗师,现海内外的多数传统螳螂拳传承历史都能追溯到梁学香宗师,梁学香收徒传艺,其传人众多,主要有:其子梁敬川、孙元昌、丛卓章、祝永修、张文清、姜化龙、孙元才、孙英、郝宏、修堃善等人。

    梁敬川(1832—1908),梁学香之子,自幼学文习武,在父亲的悉心传授和严格要求下,拳、械、内功样样精通,特别是一条大枪使得出神入化,据传,他在拳房挂一刀纸,持枪前扎,瞬间五个梅花状枪眼留在厚厚的纸上,可谓枪法精湛,武功深厚,人称“神枪梁敬川”。梁敬川艺成后,随梁学香到北京开设商号,以武会友,此期间,梁敬川因为朝廷保皇纲立功,受到朝廷的封赏,据《安定郡梁氏宗谱》卷王记载:“梁敬川,五品军功,赏戴花翎”梁学香也由此被恩赐七品,经常随父梁学香到各地教拳传艺,梁学香晚年的部分弟子均由梁敬川代父传艺,许多传人尊梁学香为师,其主要传人有:黄永凯,人称“螳螂黄”。再传弟子有纪忠德、林世钦、于世远等。纪忠德于20年代将螳螂拳传至上海,并在1928年上海擂台赛上以螳螂拳手法技压群雄,人称“小霸王”,其主要传人有:张发财、王松亭、林九洲等人。

    林世钦:人称“二林子”,曾于1939年在重庆打擂台,名声大振。长期在烟台传授弟子,螳螂拳技击术精湛,形成了“二林子技击术”的功法体系,主要传人有李英奇等。于世远将螳螂拳传至东北等地,传人众多,影响较大,主要传人有于景元等人。

    孙元昌(1856—1935)山东海阳朱吴杨格庄人,梁学香之大弟子。据考证,孙家到孙元昌这一代的时候,已有良田百余亩,开设油坊和药房,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孙元昌八岁习文练武,11岁被家人送到莱阳梁家夼拜梁学香为师学习螳螂拳,(据考证梁学香当时在此设场传艺)跟随师父苦练五年,深得螳螂拳真传,艺成回乡,梁学香师德高尚,对孙元昌尤加关爱,指派儿子梁敬川亲自护送回家。杨格庄当时有拳坊八家,武风浓厚,孙在家设场传艺,期间梁学香、梁敬川父子经常来此授艺指导,孙元昌因其武功精湛,拳法、内功、器械样样精通,并代师传艺,击败过许多武林名家高手,人称“螳螂神手”。当时盛传:“杨格庄的猫耍飞刀,杨格庄的狗也会几招”。孙元昌与同门师兄弟丛佐章在海阳盛极一时,海阳当地便有了“南有丛卓章,北有孙元昌”之说,孙元昌在海阳的高家、盘石、院口、郭城,古现等地弟子众多。重要传人有:其子孙玉德、孙玉顺、孙玉成、孙玉礼、孙元才、迟寿进、任风瑞、任风合、王洪义、刘典顺等人。清末民初由孙元才、任风瑞、迟守进、把螳螂拳传到烟台和东北。

    孙元才(1862—1940),海阳杨格庄人,自幼习武,先后拜孙元昌、梁学香为师学习螳螂拳,深得真传,武功精湛,人称“铁臂摔手孙”,后形成梅花摔手螳螂。主要传人有:鲍光英、纪春亭、刘一舟等。

    刘一舟生于1888年左右,卒于1976年左右。刘一舟1957年前为烟台北大街通顺兴布庄账房先生,一生未开拳房,主要传人为许万龙。(通顺兴1957年公私合营)。

    鲍光英,山东烟台人,生于1883年,原习太祖长拳,光绪末年拜海阳来烟的螳螂拳名家孙元才为师学习螳螂拳,得其真传。于1931年“9.18”事变后前往广东、香港,高挂“山东螳螂拳教斗”设场传艺,在广东、香港、北京及海外传人较多。主要传人有:霍耀池、刘谈锋、张济芬等人。再传弟子:霍明彬、霍明东、潘孝滔、孟正源、麦炳铨等人。

    许万龙1946年7月生于烟台市牟平县解甲庄镇北寨村,自幼酷爱武术,1958年随无极名师陈建刚习练无极拳,在陈老师傅精心指导下,历经6年刻苦训练,习成无极内功。1963年又经亲属介绍随梅花摔手螳螂拳二代传人刘一舟老师傅学习梅花摔手螳螂拳,习成后以梅花摔手螳螂拳闻名胶东,民间称其为“铁胳膊铁腿许万龙”。其主要传人有:许文、许娜、宋宪义、杨丛璞、许志刚、曲培文等。

    纪春亭,山东烟台人,生于1885年,原习太祖长拳,光绪末年拜海阳来烟的螳螂拳名家孙元才为师学习螳螂拳,得其真传。后于清末民初向莱阳螳螂拳名家姜化龙学习螳螂摘要拳,并于1926年在黄县国术馆传艺,三十年代纪春亭将螳螂拳传至东北,传人众多,影响较大。后由其弟子将螳螂拳传至韩国及东南亚、欧美等诸国。

    任风瑞(1878—1947),山东海阳朱吴下院口村人,自幼酷爱武术,少年时,该村九十六户人家,就有“八家拳坊八盏灯”。当地武风之盛,任氏家族聘请当时名震海阳的“螳螂神手”孙元昌大师来此传艺,任风瑞与任风合等许多少年一起拜孙元昌为师学习螳螂拳,由于任风瑞刻苦好学,悟性极高,拳、械、内功样样精通,在孙元昌大师的悉心传授下,螳螂拳技击手法精湛高超,艺成后在海阳当地传拳护院,人称“快手任铁锤”。清光绪末年任风瑞来烟台贩卖布匹,在朋友建议下于1908年在老烟台百业市场开设拳坊传授螳螂拳,任风瑞功底深厚,手法密集凶狠,注重进步连环打。许多武林名家高手(包括当时沧洲来烟以武会友的各派武林高手)均败在任风瑞手下,因此任风瑞自1908—1945年在烟台开设拳坊传艺长达37年,名震武林,培养了大批螳螂拳传人,为螳螂拳的传承做出了贡献。是近代螳螂拳传承历史的重要人物,其主要传人有:赵竹溪、王国典、苏克斌、于东晋、丁盛成、于传生、王庆振、高明岗、刘世浩、刘勋等人。

    赵竹溪(1900—1991),山东莱州人,自幼习武,原习少林长拳,后拜迟寿进、任风瑞为师习练螳螂拳,得其真传,武功精湛,于30年代将螳螂拳传到越南、香港等地,在香港拥有7万弟子,后有其弟子将其螳螂拳传之欧美等诸国,并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竹溪螳螂拳同学会”每年8月28日在美国会盟,影响甚广,王国典、苏克斌、于东晋在烟台、福山、济南等地设场授艺,传人众多,为国内梅花螳螂拳的代表人物。

    王国典,山东烟台人(1906—1995)原习太祖长拳,后拜螳螂拳名家任风瑞大师习练螳螂拳,得其真传。乃任风瑞大师的掌门弟子。功底深厚,技击手法精湛。为烟台梅花螳螂拳之代表人物。其主要传人有:林明良、于成泉、吕斌、张福洲、杨爱国、丁永利、林洪义、王吉祥、王志新、孙广才、孙连勇等。

    苏克斌,山东烟台人(1914—1995)自幼酷爱武术,拜螳螂拳名家任风瑞大师习练螳螂拳,得其真传。乃任风瑞大师的得意弟子。并拜八卦名家“单刀张武”、七星螳螂拳名家“快手李”李太保为师,习练八卦、螳螂拳等,功底深厚,技击手法精湛。1939年以高超的螳螂拳法击败老烟台码头龙头老大“金魁”名震烟台武林界。1947年苏克斌先生迁居福山回里镇,以其精湛的螳螂拳技法名震福山。1991年,以77岁高龄,击败韩国来烟的29岁跆拳道冠军,震撼了中外武林界,韩国螳螂拳会长韩相烈亲自赠送锦旗,以表敬意。其主要传人有:赵福芝、于春、程显明、苏义同、苏义钢、张增田、王汝功、苏云杰、苏云亭、杨宏志等。

    程显明,山东烟台福山人,生于1937年。原烟台市福山螳螂拳学校校长,现任烟台市武协老拳师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烟台福山螳螂拳研究会会长。程显明自幼酷爱武术,1945年拜福山原国术馆馆长车峨亭老师习练螳螂拳,打下坚实的基本功底。五十年代拜福山的螳螂拳名家苏克斌大师为师,习练梅花螳螂拳,在老师的悉心传授下,系统的学习了螳螂拳的基本功法、套路拳法和技法,技艺大增,深得螳螂拳之真传,并先后拜“天下第一棍”福山南涂山六合棍的传人,张宝禄、栾洪成、巴文艺三位老师学习六合棍,仔细研究三位老师传授的六合棍棍谱、棍法、整理出一本《六合棍法解释谱》经常外出拜访名家高手,向沙国政、洪均生、王文奎等老师学习八卦掌、太极拳。 1984年参加了山东省体委组织的传统武术挖掘小组,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习武心得和传统武术挖掘成果,整理出了《螳螂拳谱》和《螳螂拳简易谱》。

    1986年福山成立武术协会,出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7年成立福山螳螂拳研究会,任副会长兼秘书长。1989年11月山东烟台福山螳螂拳学校成立,出任校长。2003年至2007年组织参加了山东螳螂拳锦标赛和烟台市一、二、三、四届国际武术节,包括俄罗斯、韩国在内队员都获得了金牌。2004年至2006年数次组织研究会全体人员和俄美传统螳螂拳总会,及韩国的学生到螳螂拳祖师赵珠、梁学香、孙元昌、任风瑞祖籍参观拜访其后人和传承弟子,瞻仰祖师的故居,考证螳螂拳的传承历史,加深对螳螂拳的研究。2008年被中央电视台《武林大会》赛事聘请为螳螂拳专家评委并为“康龙武林大会”做了技法的讲解和演示。

    程显明一生酷爱武术事业,长期以来从事传统武术教学和授徒工作,许多美国、俄罗斯、韩国学生定期来福山学习螳螂拳和六合棍,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张福洲,山东烟台人,1953年出生,自幼酷爱武术,八岁拜著名梅花螳螂拳大师王国典习武,风雨无阻,至今不辍。40多年来,师承精习梅花螳螂拳的各种套路及多种兵器。目前系烟台国际螳螂拳联谊会理事、国家2级武术裁判、武术段位6段;曾任烟台市螳螂拳培训部主教练,1994年被纳入《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1997年任中国武术系列规定套路编写组成员,作为编委之一参加了人民体育出版社《螳螂拳》一书编写;2005年被评为“烟台市十大拳师”。个人事迹、武术经历曾多次被《武魂》、日本《武艺》杂志及意大利等国家刊物发表。张福洲曾多次与辽宁、福建、哈尔滨、青岛等省市武术界人士进行传统武术技艺交流。1992年以来也曾与日本、德国、加拿大、韩国、美国、法国等国际武术团体进行武术切磋。其中,1993年9月,应烟台武协邀请和同道推举,与来访的德国武术教练杰哈德先生(时任武馆馆长)进行切磋交手,对方身高1.90米,体格健壮,习练中国武术和泰拳多年,交手当中,张福洲运用螳螂拳技法将其击倒,对方折服,并对中国螳螂拳法赞叹不已。张福洲于1993年创办了梅花螳螂国典拳社,不仅传授技艺,而且注重尚武精神及武德培养。拳社成立以来先后培养海内外弟子400余人。从1993年起,多次带队参加国内国际重大比赛,个人及团体均获得优异成绩。张福洲为当代梅花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螳螂拳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姜化龙(1855—1924)字云生,莱阳黄金沟人,在清末民初有“打得硬姜化龙”之誉,史料记载:“化龙,黄金沟人习螳螂术……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猿……”他武艺高强,传徒极广,其一生足迹踏遍胶东,是近代山东螳螂门走向辉煌的重要人物,其主要传人有:宋子德、刘祖源、李坤山、卫积云、姜吉和、姜东升、姜东洋、纪春亭、曹作厚、张会清、袁子、闫学信等人。

    宋子德(1863—1935)字耀坤,莱阳赵格庄人,清末民初莱阳首富,自幼好武,文化功底深厚,对师承的螳螂门拳法、器械、拳谱加以记录整理,形成较为系统的螳螂拳谱,从而使螳螂门技术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保留,在螳螂拳理论及实战方面作出极大的贡献。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太极螳螂拳法,其主要传人有:崔寿山、王玉山、赵石亭、赵环亭等人,李坤山、崔寿山、王玉山人称“莱阳三山”,1933年春在山东济南举行山东省第一次国术考试,李坤山、王玉山等代表莱阳参赛,王玉山在散手对决中以螳螂手法,将对方击落台下,脱颖而出,李坤山则以大枪对刺获全省第一。两人均获优胜奖,同时取得了1933年秋南京中央国术考试的比赛权,在中央国考中,李坤山又取得长兵组冠军。蒋中正先生亲自为其题写了“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的金盾。王玉山将螳螂拳传至青岛,传人众多,影响较大,其主要传人有:王子敬、王元亮、王元乾。再传弟子有:王勇、李飞林等人。王勇、李飞林二人均为当代青岛、烟台太极螳螂拳之代表人物。李坤山于1948年将螳螂拳传至台湾,在台湾传人众多,影响较大,为螳螂拳在台湾的传播做出了贡献。其主要传人有:李登五、张修山等人。

    崔寿山(1890—1969)字彭年,莱阳东诸麓人,是宋子德的外甥,1904年随宋子德学习螳螂拳,1933年任教于莱阳国术馆,1945年在烟台桃花街开设“寿山武术社”,于三十年代重新整理编写了《螳螂拳谱》。其主要传人有:崔洪照、张楷堂、孙相亭、徐风歧、曲伸等人。再传弟子:周振东、孙德为当代太极螳螂门代表人物,为传承和弘扬太极螳螂拳做出了贡献)。

    周振东,山东烟台人,1953年出生,自幼酷爱武术,12岁拜螳螂拳师于枝如先生为师,学习螳螂拳,打下了深厚的武术功底,后拜太极螳螂拳大师张楷堂学习螳螂拳。张楷堂先生师承郝恒信、崔寿山习练郝家门螳螂拳和太极螳螂拳,乃太极螳螂名家。周振东在张楷堂先生的悉心传授下,深得螳螂拳之真传。现为中国武术六段,任省武协会员、烟台传统功夫委员会副主任、烟台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近年率弟子参与国际国内演武比赛,获各类奖项百余个。98年率团参加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获男子螳螂拳优胜奖;99年参加第二届中国青岛国际武术锦标赛,获男子螳螂拳优秀表演奖;02年参加山东省“宝源杯”螳螂拳锦标赛,获个人全能一等奖;03年参加全国传统武术交流大赛,获一等奖。05年代表太极螳螂拳门荣获烟台“十大拳师”称号。07年5月,率团参加香港首届国际螳螂拳群英大会,所报的11个比赛项目全部获得金牌。当月代表螳螂拳门参加了在山东郓城召开的有16个主要传统武术门派掌门人参加的中国武林论坛会盟,2008年7月应奥地利维也纳院校邀请赴奥讲学,受到了国外友人的高度赞赏,使中华武术在欧洲大地得到了传播。周振东为当代太极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螳螂拳的传承和光大做出了贡献。

    郝宏,字莲茹(1864—1914)烟台莱山初家镇庙后村人,自幼习武,后在北京做生意时结识螳螂拳宗师梁学香的儿子梁敬川先生,两人情投意合,相互切磋武技,交流学习螳螂拳技艺。后经梁敬川介绍,拜梁学香为师学习梅花螳螂拳,学得螳螂拳的真谛,武功超群,在北京比武时,因其枪术出色,获长兵冠军,人称“神枪郝”在烟台螳螂拳享有盛名。郝宏对太极梅花螳螂拳的技术理论进行了系统整理,于1903年编写以“精神”为名的拳谱,确定了郝家门拳理拳论的基础,并在庙后村创办了“郝家拳房”郝宏去世后,由庙后村搬迁至烟台。主要传人有:郝恒议、郝恒禄、郝恒常、郝恒信、郝恒坡、郝恒祥等。

    郝恒禄(1887—1948)字绥唐,号云谷子,家中排行老二,又喜好禅佛修道,乡人美称“二老道”,自幼随父学习郝家门螳螂拳真谛,武德高尚,武功深厚,博学多术,其创编的“螳螂达摩剑”风格独特,饮誉武林。于民国十五年编写了“梅花太极螳螂略论”奠定了郝家门螳螂拳全面理论体系,郝恒禄曾任蓬莱国术馆馆长和北京吴佩孚部队武术教官,是郝家门发扬光大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传人有:郝斌、丁香亭、曹德坤、祝德森、姜庚方、宋浩礼等人。

    郝恒信(1893—1957)字绥林,家中排行老四,绰号人称“郝四彪子”自幼随父习练郝家门螳螂拳真谛,深得真传,特别对硬气功有深厚的造诣,毕生只在“郝家拳房”坐镇授拳,在烟台武术界享有盛誉,其主要传人有:郝忠岳、苏世昌、吕阳生、张楷堂、姜沂、宋连仁、宋林春等。

    郝斌(1906—1984)字善卿,郝恒禄的长子,自幼随父辈习武,武德高尚,武功深厚,曾于1931年尊父命赴大连拜纪春亭为师学习摘要拳法,曾担任牟平县最后一任国术馆副馆长。1924年至1951年曾三次获得山东省国术赛第一名和十六次烟台地区赛冠军。曾多次担任省、市、区裁判长组长。在牟平、烟台、青岛、潍坊、哈尔滨、沈阳、大连及南方传授功法,是郝家门现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传人众多,主要有:郝维志、孙德龙、曲滋君、孙德尧、孙德孝、孙雪坡、陈学坤、王振亭、张万福、郝维波、危风池等。

    郝忠岳(1936—2000)郝恒信之长子,自幼随父习练郝家门功法,尽得先父真传,毕生在烟台授拳,其身法灵活多变,多才多艺,曾于1954年代表烟台地区参加山东省比赛和多次参加烟台地区武术比赛,均获第一名,其主要传人有:郝明立、陈世奎、郝明文等人。目前,曲滋君、郝明立均为当代郝家门梅花太极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传承和弘扬传统螳螂拳做出了贡献。

    曲滋君,山东烟台人,1947年出生,自幼酷爱武术,六岁随其舅父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大师郝斌学习家传螳螂拳,此家传拳术属梅花螳螂拳流派。得其真传。曲滋君曾任烟台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为烟台十大拳师之一,国家武术段位六段,现任烟台武协国际螳螂拳联谊会会长,国内外十多个武馆名誉馆长兼教练员。曾赴韩国、意大利、德国、香港、台湾、广州、哈尔滨、沈阳、大连等地授拳,曾担任烟台国际检录长。被国家收编在1984年出版《中国武术人名辞典》和《中国民间武术家名典》中。曾辑文近20篇在武术杂志上发表。曾被山东电视台录制的专题片“山东螳螂拳”和“中华武术”中署名收录播放。教授本门拳术30多年,海内外学生达千人。为当代郝家门太极梅花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螳螂拳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张文清(1856—1933),莱阳人,原习长拳,后带艺投师,拜梁学香为师学习螳螂拳,深得真传,武功精湛。清末民初,来烟传授螳螂拳。主要传人有:张怀仁。再传弟子有:张立魁、张魁熙、刘学海等人。刘学海30年代至1954年长期在烟台设场授拳,其主要传人有:胡善芝、孙耀先、李青山、郝俊礼、于成全、梁学志等人。张魁熙30年代开始长期在烟台、牟平等地设场授拳,主要传人有:王恒松、姜德忠等人。

    孙英(1863—1940),栖霞桃村宋家埠人。自幼好武,原习长拳、白猿、辘轳、翻车,清光绪16年拜梁学香为师学习螳螂拳。主要传人有:其子孙桂燮。再传:孙忠民,人称“牙山苍鹰”。孙忠民先后在栖霞、牟平、大连传授武功。主要传人有:牟丰新、王宝楠、孙厚杰、孙厚才等人。

    修堃善(1871—1947),海阳北石河子村人。原习长拳,后拜梁敬川、梁学香为师学习螳螂拳,擅长牛筋枪,20、30年代在栖霞铁口、南坊村一带传授武功。主要传人有:“杨家五虎”杨学友、杨学文、杨学海、杨学珍、杨学武,“三米一邹”米焕彩、米华国、米卓福、邹良。再传弟子有:杨德功、米广良、范瑞年、米玉德、王胜其、范淮洪、黄云亮、米永岐、衣龙舞、张传德、张传利、李龙等人。

    六合螳螂拳是烟台莱阳城西魏家沟,魏德林(1780—1873)(魏三)所创。少年时期学艺于河北沧州,习练六合拳,练就一身绝技,对拳脚、器械样样精通,尤以轻功为卓绝,有“飞毛腿”之称,24岁出师返乡途中,曾闯过七十二家拳坊,未遇对手,回到莱阳后与当地螳螂拳名师李某(绰号“李二巴狗”)相遇,二人多次交手,未分胜负,后结为好友,相互切磋,交流技艺,串换拳法,取长补短,在六合拳的基础上,吸收了螳螂拳的优点,创立“六合螳螂拳”,早期又称之为“六合拳螳螂手”,一段时期后魏德林便开始闯荡江湖,主要游历于东北三省,专门于贪官污吏作对,劫富济贫,一生杀伤无数,被官府通缉,闯荡江湖六十余载,誉满长城内外,晚年,魏从东北返乡,传弟子林世春。

    林世春(1826—1912)招远川林家人,自幼随祖父飞罗汉拳,后拜魏德林为师,习练六合螳螂拳,是招远六合螳螂拳的奠基人,并创编了“六合短捶”成为重要的看家拳,六合拳由原来的九套成为十套“金不换”的绝技,他的武功造诣是当时东三府(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武林高手,威振武林。其传人有:丁子成、丁旭农、丁文廷、赵同书、林文尉、王立生、王吉臣、吕省五、林春祥等人。

    赵同书:(1869—1939),招远成北关东村人,早年习长拳,28岁拜林世春为师,习练六合螳螂拳十余年,武功超群,在龙口惩过地霸“十虎”在招远擒过飞贼,为百姓除害,被县长奖赏,人称“神拳赵同书”。

    丁子成,(1879—1957)名尔忠,第三代传人,山东黄县人(现龙口市),清代太学生,丁子成与师弟王吉臣(黄县成关菜园泊人)先拜沧州罗汉拳师崔禹学罗汉门武功,后拜已届花甲之年的林世春为师,学习六合螳螂拳十余年,于1926年创办“黄县国术研究会”传授弟子,使六合螳螂拳得以传承和发展,丁子成先生身怀绝技,思想开朗,与武林名宿交往甚密,当时八极名家李书文,八卦名家宫宝田,螳螂名家纪春亭等均到会任教,丁子成先生由此名闻遐尔,主要传人:单香陵、赵乾一、丁介眉、陈云涛、袁君直、张祥三、刘云樵、傅嘉宾、赵树林、于文卿等。

    单香陵(1906——1984)原名单丕勋,系第四代传人,山东黄县人,他八岁起随家聘太平天国晚期石达开部下将领,身怀绝技的吕孟超老先生学习“通背猿粘拳”和“六合枪棍术”历时八年,吕老先生告老还乡,1921年单香陵又拜远房亲戚丁子成为师,学习“六合螳螂拳”八年,得其真传。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到北京,1933年获得北京举行的全国擂台赛冠军,被北京当时十大国术馆之一的“文神庙第一国术馆”聘为顾问,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聘为“富连成戏社”科班武术教师,其高超武功和侠肝义胆名扬京城。

    单香陵视野开阔,思想解放,来京后与各派各家高人切磋交流和充实,使其六合螳螂拳更加丰富和独到。晚年留下手书拳谱、剑谱、录像、录音等资料,主要传人有:李双忠、马汉清、李秉慈、刘敬儒、许世田、马有清、封再忠、杜金国、赵国忠、张道锦等人。目前,张道锦、赵国忠均为当代六合螳螂拳之代表人物。

    陈云涛(1906—1978)原国家建工部副部长,虽居高职,却不舍弃传统武技的发展,经师兄单香陵推荐拜丁子成为师,其所著“螳螂略论”一文蜚声武坛。

    张祥三(1908—1978)刘云樵二位先生在台湾几十年致力于武术的传授和发展,誉满宝岛,桃李满园,传人遍布海内外,主要传人有:戴士哲、徐纪等人。

    赵春合(1910—1994)十六岁学艺于祖父赵同书,得其真传,28岁开始收徒,抗日战争时期,在游击队王性初部当武术教官,为游击队培养训练了大批杀敌勇士,曾编写了《六合门拳法和器械》拳谱,其主要传人有张玉坤、郝世文等人。

    张玉坤,山东招远人,1949年出生,六合螳螂拳招远第五代掌门,18岁师从温国衷老师,25岁拜六合螳螂拳第四代大师赵春合为师,精心学艺三十余年,深得师父喜爱,赵师称其为“顶门大徒弟”张玉坤演练的六合螳螂拳,出手连环,快如闪电,勾挂锯锉,力贯拳面,弹刨蹬抄,劲达脚端,肘角顶横,招招相连,步步紧跟,身法转换,刚强勇猛,近年来,张玉坤先生为发扬光大六合螳螂拳真意,传授弟子,多次参加国内因际武术大赛均获金牌。2005年获得烟台市“十大拳师”的称号。其文其事在《烟台日报》、《武堂》、《武魂》等报刊杂志均有刊登,2007年5月代表烟台螳螂门参加了在山东郓城举办的“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2008年被“康龙武林大会”聘为专家评委,并为大会做了技法的演练和讲解。张玉坤为当代六合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螳螂拳的传承的发扬光大做了贡献。

    赵国忠,山东龙口人,1954年出生,六合螳螂拳龙口第五代掌门和代表人。1966年随李文明学习武术基本功,1970—1984年跟随六合螳螂拳第四代大师单香陵老师学习六合螳螂拳。风雨无阻,勤学苦练十四年,得其真传,系统完整掌握了六合螳螂门武术,1984年单香陵先生在吊唁仪式上被本门推举为掌门和代表人。

    赵国忠存有单香陵老师为其手书的《六合螳螂拳法真传秘诀》拳谱,《对剑》谱,单师曾使用过的部分练功器械等珍贵遗产。1988—1992年曾在《武林》、《中华武术》杂志发表论文有《六合螳螂拳技击法》、《螳螂拳家单香陵教武纪实》、《六合螳螂上乘技法—捆、封、漏》、《单香陵和〈六合螳螂拳法秘诀〉》。近年来,赵国忠多次率队参加国内、国际武术大赛,均获得优异成绩,龙口电视台及新闻媒体多次对其武术承传事迹进行专题报道。赵国忠还与香港、台湾、美国、英国、日本等国武术同仁进行交流并收到国外讲学邀请。

    小架螳螂拳创自栖霞,祖师战德,字云生(1869—1940)祖籍莱阳战家沟,后迁居栖霞。战德以教拳为业。主要传承于胶东一带开武馆多处,徒弟众多。其武功高强,中年时,一人击败过中国最大的地主牟家(牟氏庄园)的保镖5人,名声大振,素有南有姜化龙,北有战云生一说,后传于张洪锡再传于张仁艽又传于单金生。

    小架螳螂拳自战德创拳以来,自成体系,风格独特。其内容有理、拳、械、功、术、用。

    理即拳法理论:拳即拳法套路:械即各种兵器;功即内外修练的功法;术即养生之术;用即技击实战之用。其结构架小、紧凑、手法密集、功整力圆、周身一体、打防同步、变化无穷,达到最高境界,即无招无法,自然而成,以螳螂手、寒鸡步为形。螳螂手千变万化,寒鸡步变化无穷,以上为小架螳螂拳的特点。

    单金生,山东栖霞人,1958年出生,自幼酷爱武术,1965年随军队特务连学习捕俘,擒敌、散打、格斗。1971年拜栖霞著名小架螳螂拳第三代掌门人张仁艽为师。在师傅及前辈的精心传授下,系统全面的掌握了此拳的体系,并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螳螂拳的风格和技击特点,因谦逊好学,功底扎实,武德高尚被师傅定为本门第四代掌门人,师承关系为第一代大师战德(1869—1940),原籍莱阳战家沟人,后迁居栖霞,第二代大师张洪锡、衣寿春,第三代掌门人大师张仁艽。

    单金生,2007年5月代表烟台螳螂门参加了在山东郓城召开的中国武林论坛会盟。现任烟台市武术协会螳螂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栖霞市金生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为当代小架螳螂拳之代表人物,为螳螂拳传承和发扬光大做出了贡献。

    烟台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中国武术螳螂拳发源地。近年来,俄美传统螳螂拳联盟、韩国梅花螳螂拳总会、香港国际七星螳螂拳总会、香港太极梅花螳螂拳总会及日本、美国、波兰、意大利、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螳螂拳爱好者定期来烟台寻根祭祖,学习交流传统螳螂拳。2003年至2008年烟台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烟台国际武术节”。二OO七年五月,烟台市武术协会组织螳螂拳师,应邀参加由中国武协与中央电视台在山东郓城举办的“郓城会盟——中国武林论坛”,烟台螳螂拳在稿件的组织和拳师演练上受到众多专家的高度赞扬,在全国16个著名拳种门派中名列前茅。6月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来烟拍摄螳螂拳专题片《中国武林传奇——秘手螳螂》向海内外宣传和介绍螳螂拳。8月由央视牵手11家省市电视台专程来烟进行“走进葡萄酒城——烟台”大型电视易地采访活动,螳螂拳是主要拍摄内容之一。2008年央视“康龙武林大会”烟台螳螂拳在北京奥运开幕前正式播出。8月海内外螳螂拳爱好者汇聚烟台,成功举办了“第五届烟台国际武术节暨烟台螳螂拳百家会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