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何时从“福”变成了“祸”?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蝙蝠进过卧室还能睡吗 蝙蝠何时从“福”变成了“祸”?

蝙蝠何时从“福”变成了“祸”?

2024-07-13 23: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张劲硕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收录于话题#观爱自然33个

写在前面: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依旧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爱自然公开课的直播系列回顾。本期的主讲嘉宾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科普策划总监,动物学博士张劲硕,他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韩雪松一起,来和大家聊一聊“蝙蝠与我们”——蝙蝠侠、吸血鬼、燕巴虎、琵琶檐……这个曝光率很高却仍然保持神秘的类群,我们对它了解多少,又应当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存?

(警告:本篇含多张蝙蝠高清特写)

01 你真正了解蝙蝠吗?

大家对蝙蝠应该都不陌生,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基本上都有蝙蝠的存在,除了极为恶劣的环境,例如北极、南极或者海拔极高的地方。当然它也有一个分布的趋势,由于热带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因此热带地区蝙蝠种类比较多,随着纬度逐渐提升,其种类会慢慢减少。蝙蝠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因为它代表的不是一种动物,而是一大类动物。大家都知道,我们人是哺乳纲的,在拉丁语中,哺乳动物被称为“Mammalia”,因为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婴儿,张嘴发出的第一个声音都是“ma”,而叫妈妈本身有想要喝奶的意思,也就是和奶有关系,所以“妈妈”的原意就是“哺乳”。如今哺乳动物已经达到了6500多种,其中有一大类是翼手目,拉丁语叫“Chiroptera”,“Chir”指的是手,“optera”是翅膀的意思,所以翼手目动物就是指手是翅膀的动物,也就是蝙蝠,全世界的蝙蝠大概有1400多种。疫情期间,蝙蝠成为了热门话题,有人认为其是罪魁祸首,但这样说太以偏概全了,并不是所有蝙蝠都携带致病性或高危性的病毒。

多种冠状病毒自然宿主:中华菊头蝠 图源水印

先来介绍一下蝙蝠,蝙蝠见证了恐龙的灭绝,大概在7000万-80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甚至有人推测蝙蝠的祖先可以追溯到1亿多年前,但那时的“蝙蝠”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翼膜(翅膀),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基因突变等原因使得蝙蝠演化出了翅膀这一结构,因此蝙蝠是一类真正会飞行的哺乳动物。

蝙蝠和鸟类的食物摄取是有共同之处的。大部分鸟类是昼行动物,食物主要来源于昼行性昆虫,而蝙蝠是夜行动物,故食物来源是夜行性昆虫。这样一来,二者就避开了生态位的竞争。特别有意思的是,当年我去到天津的独乐寺,寺中有一尊很高的菩萨,我在菩萨肚子里就发现了很多蝙蝠——大足鼠耳蝠,而寺顶上则盘旋着许多雨燕。太阳下山后,雨燕开始回巢,“肚子”里的蝙蝠就会飞出来。

大足鼠耳蝠 图源水印

在大城市中,例如北京,最常见到的是东亚伏翼,也叫家蝠,飞得比较快,很乖,轻轻捧在手心里不会咬人,就算咬了人,由于咬合力比较弱,也不会造成什么伤害。还有一种蝙蝠比东亚伏翼大一些,黑一些,耳朵比较尖,叫大棕蝠,它的耳朵内侧有一种叫“耳屏”的结构,这种结构直接关系到聚集声波。此外,还有一种比大棕蝠还大一号的蝙蝠叫做山蝠,它们体型较大,但飞得不是很快。除了这三种,北京以前还有犬吻蝠和长翼蝠,但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与化学药物例如杀虫剂的使用,蝙蝠在城市里越来越少,因为它的猎物——虫子变少了。大部分蝙蝠还是生活在郊区,尤其是喀斯特溶洞里。

东亚伏翼 摄影/张劲硕

关于蝙蝠的寿命,有的蝙蝠能活十几年,还有更长的,比如北京郊区就有一种马铁菊头蝠,根据记载,它的寿命可以接近40年。马铁菊头蝠的体型仅仅相当于一只小家鼠,但老鼠只能活2-3年。这样一看,蝙蝠在哺乳动物中算是一类非常长寿的动物,这可能跟它的冬眠有直接关系,因为冬眠使它的新陈代谢很慢。

马铁菊头蝠 图源水印

蝙蝠还有一个特点,和它的基因突变和身体结构改变有关,那就是它的腿和脚非常细弱。这意味着它站不直,因为腿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撑它站起来。大家都知道蝙蝠会使用超声波,但其实蝙蝠的超声波也分为两类:一类是CF,也就是“恒频”蝙蝠;另一类是FM,也就是“调频”蝙蝠。调频蝙蝠适合在灌木丛、森林里行动,因为它可以通过调频来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我们知道频率越高,波长越短,当波长和被测物体越接近的时候探测越准确,所以调频对蝙蝠探测复杂环境是有利的,这类蝙蝠可以爬行。而CF恒频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是恒定的。我们知道,声音在一定情况下具有“多普勒效应”,而多普勒效应可以帮助CF恒频蝙蝠探测到昆虫的位置和大小,所以它们适合在开阔的树冠层生活。而由于它们的脚非常细弱,站不起来,因此和雨燕一样不能着地,平时是倒挂着的。基因突变和身体结构的变化使它们倒挂更有力,更有益处。

倒挂着的马铁菊头蝠 图源水印

以前我们研究蝙蝠的活动节律,有大概两到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天刚暗下来,也就是太阳刚落山的时候,蝙蝠出洞,这个时间节律非常准,因为一年之中太阳升起和落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它出洞和回洞和太阳的升落有直接关系,太阳落山是一个很重要的捕食高峰。归根结底,这一点还是协同进化,蝙蝠要吃虫子,所以需要符合虫子的生活节律。夜行性昆虫的活动节律和光照有直接关系,所以蝙蝠会跟着昆虫走,昆虫什么时候活动高峰,它就什么时候活动高峰。第二个活动高峰是天刚亮大概四五点的时候,但其实一两点时也会出来觅食。

02 蝙蝠与病毒

当人类将感冒病毒带到非洲的原始部落,带到南美的热带雨林中时,你会发现这种普通的流感病毒就能杀死当地的老百姓。我们现在似乎认为蝙蝠身上的病毒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是因为人类过去是基本不携带这些病毒的,但由于我们和蝙蝠的亲缘关系较近,而自然宿主的亲缘关系越近,感染同源生物所带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的可能性就越高。也就是说,人类过多接触了这一类动物之后,才导致了这些人兽共患病。从本质上来讲,病毒本身不在人的身上,因为人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和病毒的自然宿主有了很亲密的接触以后,才导致了病毒跨界传播到人类身上,所以根源是在这里。

那为什么总是蝙蝠在传播病毒呢?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老祖宗吃了很多很多的各类野生动物,吃了很久之后发现最好吃的就是发展到现在的家禽家畜,他们其实也感染了各种各样的疾病然后死掉了,现在的我们,也就是在地球上生存的我们,恰恰是由于适者生存留下来的。到了今天,我们又有了更多途径去接触病毒,这使得病毒有了可乘之机,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蝙蝠是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携带病毒比较多的动物,甚至可以认为它就是一个天然的病毒库。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蝙蝠的免疫力很强,虽然它携带了很多病毒,但自身不会发病。我们之前去山洞里观察研究蝙蝠的时候,很少发现有发病的蝙蝠,它们都很爱干净,健康地繁殖。

张劲硕博士在洞内观察蝙蝠 图源水印

你可能会问,蝙蝠传播病毒靠的是什么,是吸血吗?其实在1400多种蝙蝠中,真正会吸血的只有3种,且都生活在拉丁美洲的热带雨林里,它们分别是普通吸血蝠、毛腿吸血蝠和白翼吸血蝠,其中真正会吸人血的只有1种,就是普通吸血蝠。而吸血鬼的故事是早年英国到美洲的殖民者见到了会吸血的蝙蝠后,才编出的各种各样诡异离奇的故事。这些故事和早年的探险有关,当时人们缺少科学知识,对蝙蝠不太了解,实际上蝙蝠很少吸人血。首先,在过去吸人血是一种很困难的事情,蝙蝠不一定能碰见人。其次,人的敏感度比其他哺乳动物要高得多。由于人类离开了丛林荆棘的环境,所以感知疼痛的能力逐渐进化提高,因此吸血蝙蝠一般会接近有蹄类动物而不是人类。

普通吸血蝠 图源水印

人类对蝙蝠一直以来都有误解。如果你生活在中国,完全不用担心被蝙蝠吸血,中国存在的160种蝙蝠没有一种是吸血的。而蝙蝠作为许多病毒的天然宿主,感染到人的环节非常复杂,通常会通过一个或多个中间宿主,在人为的生产生活条件下感染到人。

说到蝙蝠体温与携带病毒的关系,我之前上研究生的时候做过蝙蝠的测温实验,同时疫情期间查阅了大量资料,蝙蝠的正常体温和人类相近,基本都是36-37摄氏度。在夏天很热的时候,蝙蝠不能像人类一样打开空调,因此它们需要蛰伏,把自己的体温降低。在最热的时候,它们的体温只有14-15度。而到了冬天,它们开始冬眠,生活在温带或亚寒带的蝙蝠的体温就更低了,可以降至1摄氏度,甚至接近0度。所以尤其是北方的蝙蝠,它们的体温大多是很低的。不过蝙蝠飞翔的时候体温很高,经过测量可以达到41-42摄氏度。但你想,人在跑步时体温也会升高,这只是正常产热。所以体温高与否,与是否携带病毒是没有直接联系的。

03 如何面对野生动物

刚开始大家有恐惧感非常容易理解,而且疫情期间关于蝙蝠的流言蜚语太多了。我认为,首先大家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有了知识之后,就可以自我判断信息的正误。大家碰到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惊慌,首先要去了解相关的科学背景,了解之后才会有一定的态度或者判断力。例如蝙蝠,我们过去对于它们的研究非常少,认识也非常不全面,所以才导致了流言的传播,就比如说当时居然有人说蝙蝠身上有4000多种病毒,想一想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命名的病毒可能也就那么多种,怎么可能全在蝙蝠身上呢?经过查询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蝙蝠携带的病毒也就100多种。

而真正说到蝙蝠和人之间的相处,就还要说到我们有没有认识到人和蝙蝠之间比较确切的关系,或者说,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要去理解为什么要保护动物,动物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恰恰是因为我们人就是动物的一种,并且我们和其他动物之间的关系又那么紧密,人类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动物,甚至我们的精神世界和审美都与动物紧密联系。当你有了这些认识,你对待动物的态度就会改变。这次病毒极大概率来自于蝙蝠,但也有可能是穿山甲。不过自然环境下,穿山甲不是非常可能,因为蝙蝠和穿山甲的活动没有什么交集,就算有,这种交集也是人类带来的,可能是由于人去饲养、食用等进行了一些不正当的接触。

“五福临门”剪纸,上方的蝙蝠就象征着“福” 图源网络

之前SARS病毒爆发时,我去农贸市场参与溯源活动,那个场景真是不堪入目,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被放在一起,血流成河。动物的体液、血液、尸体等为病毒繁殖创造了太有利的条件。病毒其实并不想让宿主消亡,因为它在变异之后需要找新的自然宿主,若自然宿主不存在的话,它就死掉了,所以病毒和自然宿主是协同进化的。蝙蝠和病毒相安无事,是因为它们一起协同进化了上亿年,而人类非要在这个平衡中插手,结果就是把病毒引到了自己身上。有人说我吃过蝙蝠,为什么我没有得病呢?因为当你高温高压把蝙蝠肉煮熟之后,病毒基本都灭活了,所以不会直接威胁到你的身体健康。但在这背后有许多人都被牵连了进来,捕捉者、贩卖者、屠宰者、烹饪者,他们都会接触到病毒,风险其实是最高的。当时我们做SARS病毒溯源时,那些屠宰的人很多检测结果都为阳性,可能他们很早之前就感染病毒了,所以不正当的接触会导致你的得病几率倍增。

帕劳的蝙蝠汤 图源水印

当野生动物非法产业不断扩张时,病毒更容易传播给人类,在人体内经历了一个变异的过程后,病毒导致人类患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病毒在高密度的群体中会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在增加到一定量后,就会很快扩散开来。从进化生物学的角度来讲,病毒在调节种群密度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实我们从蝙蝠身上提取的病毒并不是SARS病毒或新冠病毒,只能说根源在蝙蝠身上,蝙蝠携带的病毒和人类携带的病毒有同源性,但不一样,所以我们只能将其命名为SARS样冠状病毒。

SARS病毒结构图 图源网络

04 偶遇蝙蝠不要慌

之前我们经常去市民家里帮着市民抓蝙蝠,但按照传统来讲,有蝙蝠飞到家里来说明你家风水很好。我们发现许多蝙蝠喜欢7、8、9或者10层的高度,它们对于高度、湿度、风向都有很强的选择性。不过,有蝙蝠飞进来应该请专业的人士来帮忙,查看家里是否有洞口,因为蝙蝠会从空调的管道进到房间中。但就算是飞到了屋子里也不用担心,屋主不会受到任何伤害,因为一般这种蝙蝠已经和人类伴生了几万年,一起共同进化了几万年。如果有蝙蝠进屋,屋主想把它轻柔地放出去的话,可以使用手套将其放在窗边,不要抛,让它自己飞出去。

疫情期间蝙蝠进屋更容易引发恐慌 新闻截图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今年上半年救助的蝙蝠,比他们建中心15年以来救助的所有蝙蝠还要多,说明大家对于蝙蝠的恐慌是快速增长的。虽然遇到蝙蝠不用恐慌,但还是要防着它咬你,我们其实最害怕的是蝙蝠携带着一些狂犬病病毒(蝙蝠携带狂犬病病毒比携带SARS和新冠病毒还要严重一些),不过据我们调查,这个比例是极低的,大概万分之一。如果你在路上看见蝙蝠,可以带上厚手套,轻轻拿起来。而如果你有一定专业知识的话,可以看看它是否受伤等,我一般会把它放在手面上,用食指轻轻点住它的下巴,拇指轻轻按住它的头,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操作一只蝙蝠,能够固定和测量它。在操作时,不要使出太大力量,以防使它受伤。切记!千万不要用手提着蝙蝠的两个翅膀,这是极其不专业的手法,并且对于蝙蝠来讲就是虐待。一般我们是先收一边翅膀,轻轻展开另一边,看看骨骼有没有骨折,因为在城市里它一般是被撞得太多了而受伤,或者是白天因慌乱而飞翔导致的脱水,它的翅膀很大很薄所以非常容易脱水。经过检查后,如果发现没有什么外伤的话,就把它放到一个小箱子里,最好给它提供一个可以把着的环境。更专业的方法是拿一个装蝙蝠的小布袋,能够扎住口,这样蝙蝠就可以比较舒服地呆在布袋子里,让它先缓一缓,然后晚上再尝试着把它放在窗台上,注意放飞的时候最好让它自己飞。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放一些水,补充水分能量对蝙蝠是有好处的。条件更好的话,可以补充葡萄糖。若蝙蝠没有活下来,埋起来是最好的选择。还有一点就是我们需要积极地去寻找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小到蜜蜂马蜂,大到哺乳动物进家,最好还是找专业的人员,同时我们现在也在呼吁国家设立野生动物救助的专业团队,而不是由不懂专业的消防员去处理,甚至还需要有一些公司去帮助解决人与动物之间的冲突,比如家里进了老鼠、蚂蚁等,这样对人和动物都好。

其实蝙蝠也好,包括其他的啮齿类动物还有鼹鼠等也好,它们受到人类的威胁可能是我们都不太了解的,在从事了这么多年蝙蝠的野外考察工作后,我们发现,过去有历史记载的蝙蝠现在已经非常稀少了,洞穴的开发对于蝙蝠的影响很大,国内对蝙蝠有威胁的东西太多了,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栖息地的破坏,南方有一些地区喀斯特岩洞发育得特别好,其实这些洞穴本来是蝙蝠和生活在洞穴中的其他野生动物特别好的栖息地,但经常会被认为是一个旅游景点,应该开发,所以很多蝙蝠都已经濒危了,我们都没有见过。让我们一起保护洞穴,保护栖息地,保护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

原标题:《蝙蝠何时从“福”变成了“祸”?》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