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剧场正在上演恐怖悬疑的黑白无声电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蜘蛛和苍蝇的殊死搏斗 老剧场正在上演恐怖悬疑的黑白无声电影

老剧场正在上演恐怖悬疑的黑白无声电影

2024-02-06 06:2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玛丽·豪威特,1799年生于英国格洛斯特郡,父母都是虔诚的贵格会(教友派)信徒。玛丽创作也翻译,包括名著《安徒生童话》。1821年,她与威廉·豪威特结婚,婚后二人琴瑟和鸣,除却个人著作,合著180余本,尤以玛丽成就更甚。而且,玛丽与当年文坛上的杰出人物都有交往,如文学家狄更斯、诗人丁尼生、华兹华斯、布朗宁等,还和丈夫鼓励济慈写诗,此举为后人传颂。1870年,夫妻二人退休并定居意大利,先后于1879和1888年去世。

绘者托尼·迪特利奇,可谓儿童文学界的新秀。他的作品突破成规,大胆创新,不仅自写自画《泰德》和《吉米月球历险记》,还为托尼·约翰逊的“外星人和负鼠”系列创作插图。在《蜘蛛和苍蝇》这本书里,迪特里奇将背景搬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灵感来自一部他最喜欢的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好莱坞经典恐怖片,以及画家亚瑟·拉克姆的作品。

虽然两位创作者并非同一时期和空间,然而充满寓意的故事遇上惊艳的插画,只能是经典再被谱以传奇的乐章,让人心旷神怡。

翻开《蜘蛛和苍蝇》,耳边犹如出现只有在播放老胶片时才传出的叽叽嘎嘎声,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一颗心跌跌宕宕,无数次揪紧又松开,直至最后痛惜无奈。难怪,就连荣获凯迪克大奖的莱恩·史密斯也毫不吝惜对它的赞美:“一篇谐谑与险恶交织的寓言,变换成一部如同在恐怖老剧场里上映的伟大的老式无声电影。书中绝美、充满悬念的黑白插图令我心仪。”

19世纪三十年代,黑白无声电影盛行。由于默片无法展现与影像同步的声音,间幕便会在特定时刻跳出来,以文字形式向剧院观众显示主要对话或暗示,从而进行阐释和补充。本书文字出于这个时期,或是有着这个原因,迪特利奇大胆地将以黑白映画的形式呈现,使得全书色调与叙事风格相得益彰,加强了恐怖梦幻且似即若离之感。

迪特利齐在创作时,虽然只是单调地展现黑白二色,画材也简单选择墨黑和银灰的丙烯、铅笔和炭笔三种,但是光线与阴影的模拟非常强烈,视觉观感上有着强烈对比,使得层次分明,画页立体而动感。

这其间,深色的涂抹烘托出凝重而诡秘的气氛,让我们一览蜘蛛先生的狡诈与阴险,心情随之紧张纠结。浅色的细描幻化出轻盈而优雅的感觉,苍蝇小姐那般的天真与无知,不由得为她深深惋惜。还有那用碳笔创作的“幽灵”,成品用Adobe Photoshop以透明涂层合成,所以透明的身体在书中穿梭来去,那是飘荡不息的灵魂。

整体的把握如此到位,然而细节的处理上也同样让人惊艳。故事开端的阴森古堡只有唯一的一扇亮灯窗户,而这扇窗户里有座结满蛛网的玩具古堡,旁边半躺着一个没有生气的娃娃。这一切暗示玩具古堡是蜘蛛的家,而蜘蛛的家充满着惊悚和害怕。

蜘蛛慵懒地靠在座椅上,手边有一本《烹虫的乐趣》。他的六条腿翘成二郎腿,其中的三只还搭在柔弱的瓢虫身上,嘴里吐着最谦卑的话。还有蜘蛛在等着最后送上门来的苍蝇时,绕着古堡旋转,手里握着的塔尖是蜻蜓的尸体,嘴里哼的小曲,犹如电影大片高潮迭涌的背景音乐,立体音效四面环绕,感染力瞬间抵至巅峰。蜘蛛如此自信、霸道、两面三刀,让我们在最后关头为美丽的苍蝇小姐心急如焚,恨不得冲进书中将她解救出来。

虽然绘本文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利特里奇在构图结构上层层迭进,分别从三条线完成空间架构,让故事立体丰满,这也是本书的又一精彩之处。

第一条线:蜘蛛和苍蝇。

蜘蛛和苍蝇是全书的主线,故事围绕这两个角色展开。利特里奇分别赋予蜘蛛先生和苍蝇小姐两性身份,力量对比悬殊。而当中的吃穿用度尽显贵式优雅,提高了格调,也暗示坏人不一定都是凶神恶煞,也可能有着光鲜的外表和良好的谈吐。

第二条线:幽灵。

书中以线条模拟透明的昆虫身躯,表明这是蜘蛛口腹下已死的昆虫。他们反复出现,不停地进行画外音的提醒,告诫苍蝇小姐别轻易上当。读者由此处了解故事的发展概向,也会不断受到善意提点。

第三条线:黑色边框文字。

模拟黑白无声电影的文字解释。苍蝇被固定在画框的四角,画框内是蜘蛛游刃有余地不断加以编织的蛛网,苍蝇早已是蜘蛛盯死的猎物,无论她如何挣扎,也逃不出蜘蛛的天罗地网。主题再次渲染,也进一步增加了故事的诡秘和发展。

童话不会永远美丽,故事的寓意不言而喻。正如故事的墓碑结尾一语点题:“对阴险狡诈的坏人要警醒,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敞开你们的心灵。”

世界即使布满阳光,也有着光明被阻挡之下丛生的灰暗影子。我们的身边,时刻围绕着口蜜腹剑的小人,他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一次又一次地抛出诱惑。正如书中这只胸有成竹的蜘蛛,它循序渐进,不断攻破苍蝇的心理防线,直至把苍蝇变成囊中之物,让人不寒而栗。

将自身安危作为第一位来考量,这是永恒不变的定律。面对他人的引诱,坚持自我,切勿轻信,时刻抵挡花言巧语,这是本书所要传递的警示意义。它以儿童绘本的形式来到我们身边,让我们看到故事不一定是快乐的,也有恐怖与悲伤的存在。但是孩子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了解社会的负面,弥补和完善更为系统的教育。这也是该故事百年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其中隐喻的意义和价值能让孩子甚至所有成年人终身受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