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宗祖15: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以铜为兵”的兵主蚩尤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蚩尤历史记载 赫赫宗祖15: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以铜为兵”的兵主蚩尤氏

赫赫宗祖15:有历史记载的最早“以铜为兵”的兵主蚩尤氏

2023-10-10 18: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蚩”之所以是贬义词,跟蚩尤的历史地位被贬有关。

蚩尤本是勇猛的形象,黄帝尊蚩尤为“兵主”。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在 2000多年后,刘邦起义时还举行了祭祀蚩尤的仪式,可见蚩尤在人们心中的战神地位一直很牢固,直到秦汉之间还保留在人们心中。

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把他歪曲为妖魔、邪神的形象,蚩尤的“蚩”字就演变成了贬义词。

我肯定,在先古汉语中,蚩尤的“蚩”字和大禹的“禹”字一样,是先华夏古人所崇拜的一种山中“大虫”,是华夏“虫(兽)崇拜”的表现,“虫”不是现在的小昆虫,而是指山中凶猛的动物,在《水浒传》中,大虫就是指老虎,是最好的证明。

2、“尤”—由,指农耕

“尤”又作“由”,意为“农”。杨慎《丹铅录》说:“由与农通”。《韩诗外传》说:“东西耕曰农,南北耕曰由”,可见“由”与“农”是古人的耕作习惯的不同。《吕氏春秋·勿躬》例举“管子复于桓公曰:‘垦田大邑,辟土艺粟,尽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请置以为大由’”。注:“大由,大农也”。《管子·省官》说:“相高下,视肥瘠,观地力,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使五谷桑麻,皆安其处,由田之事也”。诏期即《礼记·月令》所谓“王命布农事”之日期。由田即农田,亦农官之谓也。《钱谱》神农币文“农”作“由”。

“尤”是依据传闻所记载的氏族名称,与“由”是同音异字。故“尤”氏族即“由”氏族,亦即农氏族, “蚩尤”就是象猛兽一样威武强大的农耕氏族。

中国古代对氏族名称与其族长名称和氏族组员名称常常不加区别地称呼,所以,“蚩尤”既为氏族名,亦为该氏族长与氏族成员的共同对外名称。

3、“枫”——实质是“风”,蚩尤氏族源自风姓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也有传说说蚩尤被杀后化为血枫林。总而言之,蚩尤与“枫”是有历史渊源的,即枫为蚩尤所化。

我以为,“枫”就是“风”,蚩尤是“枫”姓。化为“枫”可能就是化为“风”,“风”是神农的本姓。蚩尤被杀后,其遗族一部恢复了本姓风,回归了神农统治之下,因为这部分人本身是风姓,蚩尤的本源也是风姓,这个推测也证明蚩尤氏族源自神农氏族。

4、以铜为兵

蚩尤是典籍记载的最早的以铜为兵的首领,蚩尤氏族是最早的铜器制造和使用的氏族,这是蚩尤氏族独有的文明符号。《管子·地数篇》说: “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金”就是“铜”。

二、蚩尤氏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1、蚩尤活动区域的记载

《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七》在安邑县条下记:“蚩尤城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毁”。故安邑县治在今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这个蚩尤城应该是蚩尤的都城。

《水经注·卷十三》《涿水条记》:“涿水出涿鹿山,世谓之张公泉,东北流经涿鹿县故城南……〈魏土地记〉称,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侧流注阪泉”。又引《晋太康地理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城之东面”。这个蚩尤城,应该是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之时建立的战略据点。

2、蚩尤冢的记载

《皇览·墓冢记》:“蚩尤冢,在东平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三国时之东平寿张县治在今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山阳钜野县治在今山东巨野县。

这说明,蚩尤被杀,的确身首异处。

3、蚩尤祠的记载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始皇东巡游,封泰山,禅梁父,礼祠齐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监乡,齐之西境也”。今山东东平县即其故治。

《汉书·地理志》东郡寿良县条下记:“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汉东郡寿起兵之时,“祠黄帝蚩尤于沛庭”。秦时沛县,治在今江苏徐州市沛县。沛县东境隔微山湖与山东相望。

蚩尤祠是祭祀蚩尤的地方,一个失败者有人祭祀,说明蚩尤的地位不可抹杀。

4、蚩尤祭祀习俗的记载

《述异记·卷上》说:“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又云“汉武时,太原有蚩尤神昼见……其俗遂为立祠”。又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载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秦汉置太原郡,属并州,首县晋阳,治在今山西太原市。两汉时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黄河以北地区。 

5、总结

上列籍记述,关于蚩尤的遗迹、遗俗、传说,历数千年之久,及至秦汉仍然以浓烈的色彩保存在民间。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运城,东到山东东平,南至江苏沛县的广大地区,礼祠蚩尤之俗经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这些地区肯定有为数众多的蚩尤遗裔,才能具备形成和保持这种祭祀蚩尤民俗的社会条件。这些地区在两汉时期又是汉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腹心之地,无疑有相当多的蚩尤遗裔成为汉族成员。就是现在,在以上地区,也能看到“蚩尤戏”等反映蚩尤民俗。

根据以上,蚩尤氏活跃在今河北、山西及山东西部,中心领地在山西运城市境内,河北、山东是后来发展所至。

三、蚩尤氏的种族属性及与神农氏、轩辕氏、烈山氏的关系

我们知道,在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500年之间,黄帝所属的黄人集团已经完成了南迁,占据了北至涿鹿,南至新郑,西到太行山中条山东麓,东到古黄河东河的广大区域。此时神农氏世衰,所辖的各氏族国家之间兼并激烈,黄帝轩辕氏在河南新郑崛起,成为了神农氏族的主要保护力量,所以,蚩尤失去了向豫中、豫东方向发展的可能,他只能以山西运城为基地,向北向东发展。向北,面对的就是南下的姜人各分支氏族。向东,面对的就是黄人各分支氏族。炎帝为姜人的首领,黄帝为黄人的首领。

传说中,蚩尤跟炎帝的矛盾在前,跟轩辕的矛盾在后,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符合当时三氏族所处的地理位置。

1、蚩尤氏是神农氏族的分支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可见,蚩尤氏本来是神农氏的“诸侯”,因为神农氏实力衰微,才不服从神农氏族的统治,“以征不享”和“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形象的说明了本已存在的统属关系。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枫”可能来自“风”,暗含蚩尤氏族也来自风姓姓族,可见,蚩尤的姓,跟神农一样,也是“风”姓,来自风姓姓族。风姓族是中国最早的姓族,华夏族的主要源头。

综合汉文古籍记载,蚩尤氏是神农氏的分支,蚩尤氏一直属神农氏联邦,接受神农氏族的统治,在后来实力成长后,开始与神农氏分庭抗礼并想夺取农耕联邦的领导权。

在此历史阶段,黄河南河北边,今运城市范围,是蚩尤氏族国家的领地范围。河南中部、东部、河北中部、北部均为黄人控制。

2、蚩尤氏族是一个重新融合后形成的新氏族联邦

蚩尤和神农是同期存在的史前人物,所以蚩尤也不可能是神农氏的后裔,只可能是神农氏的分支。

但在氏族人口的结构上,蚩尤与神农有巨大的变化,蚩尤氏在向北和向东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神农氏世衰”的机会,积极发动兼并战争,融合了当地的族群,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述異記》:“有蚩尤神,俗雲:人面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提掘地得髑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齒,長二寸,堅不可碎。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觝人,人不能向…… ”,这段话中值得注意的是提到蚩尤人面牛蹄,说明蚩尤氏族是崇拜牛的,证明蚩尤跟神农氏族有渊源关系——蚩尤源自神农氏族。

“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兄弟81人”,说明蚩尤氏是由81个子氏族组成 。

“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说明蚩尤氏族人以猛兽为图腾,常把自己打扮成野兽的模样,并有戴面具的习惯,说明他们融合了北方游牧狩猎族群(可能是古戎族群,其中包括姜姓牧羊人)。

“食沙石子”,这是鸟的本性,人是不可能的做到的,说明蚩尤氏族也融合了东方鸟图腾族群。

《述异记·卷上》说:“太原村落间祭蚩尤神,不用牛头”,就表明了蚩尤和神农两者的区别。我们知道,牛是神农氏族的图腾之一,祭祀蚩尤不用牛头,说明牛对于蚩尤已经不重要了,表明蚩尤在信仰上发生了变化。

3、蚩尤氏族对姜人各氏族的兼并战争

《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和炎帝是同时期的人物,所以蚩尤不可能是炎帝的后裔,但这句话可以说明蚩尤以山西运城为基地在向北发展的过程中,曾融合了一部分姜姓氏族,而且这部分姜姓氏族在蚩尤氏族中成为了主要力量,通过氏族融合,在一个时期内,姜姓族成为了蚩尤集团的主要姓族,推举出的新蚩尤来自姜姓族,所以有蚩尤姜姓的说法也不奇怪。

炎帝的烈山氏族也是姜人的一支,烈山氏族在历山兴起后,成为了姜人的核心领导氏族,才开始团结姜人,展开了跟蚩尤氏族、神农氏族、轩辕氏族等华夏族群的对抗,争夺生活空间。

但蚩尤对姜人各氏族的兼并,却是在炎帝发迹之前,蚩尤通过对北部姜人各氏族的兼并战争,发展壮大了自己。接着发动了对东部黄人各分支氏族的战争,打通了向东发展的道路,使自己的势力发展到山东鸟人地区,使鸟人族群也融入了自己的氏族联邦。在蚩尤和轩辕之涿鹿战争爆发前,蚩尤氏族联邦雄踞今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山东西部之广大区域。

炎帝在强大后,首先开始了南跟蚩尤氏族的争夺战争,跟蚩尤战争失败后,转而向东发展,开始了跟处于河北中部和北部的黄人各分支氏族的兼并战争。在炎帝与轩辕之板泉战争爆发前,烈山氏族联邦雄踞北到祁连山,南到中条山,西到古黄河西河,东到涿鹿的广大地区。

4、蚩尤和轩辕的战争

蚩尤和轩辕之战的导火索,是蚩尤在向东方和北方发展的过程中,阻断了河南、河北黄人之间的联系,致使生活于河南河北的黄人被分割开来。为恢复河南、河北黄人之间的联系,轩辕必须解除蚩尤的威胁。

史载“炎帝欲欺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表明在炎帝和蚩尤的双重压力下,黄河以北的多数姬姓氏族都加快了南下步伐,依附到轩辕的旗帜下,姬姓族在河北地区,只剩下了涿鹿地区,轩辕率军北上进行对炎帝和蚩尤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解救同姓氏族。

轩辕氏和蚩尤氏之涿鹿之战,有三种记载:

1、《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杀蚩尤”。司马迁说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当时的“国”,是指氏族国家(氏国)。熊罴貔貅貙虎,是六种猛兽名称,应该是有熊氏国中六个氏族的称号。 

2、《逸周书·尝麦解》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族群不留遗地。中冀指冀州中部。《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人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3、《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氏族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氏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氏族生产的丰收都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蚩尤战败后的结果,一说是被黄帝擒杀,如前引述《史记》《逸周书》《山海经》所记;另一说是受到黄帝重用,如《龙鱼河图》所言:“黄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及至秦汉,民间还有以蚩尤为兵主行礼祠之俗。以致秦始皇东游及高祖刘邦起兵,皆从民俗礼祠蚩尤,见载于《史记·封禅书》及《史记·高祖本纪》。

《管子·五行》亦有黄帝重用蚩尤的记载:“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为当时”。“当时”是中原黄帝氏族联盟的一种公职名称,其地位与职能约与《周礼》中的“天官”相类,亦近似于后世各朝之宰相,是辅佐氏族联盟首领(帝)管理各氏族公共事务的部宰。此处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历法岁时月令的经验知识。熟悉这些知识,是安排农业族群生产生活,管理好农业氏族社会的关键。 

关于蚩尤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的记载,反映了轩辕氏族与蚩尤氏族的关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不同变化。在史前的战争中,战争的开始阶段是以杀戮为主,以抢夺土地为目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土地、女人、奴隶都成为了战争的目的,所以斩尽杀绝的战争手段被摒弃,战败的族群在服从统治的条件下大都保持原状生活下去并为统治氏族进行生产劳动,有些还能成为贵族。

不同的蚩尤存在同时也印证了蚩尤的确是蚩尤氏族首领的称呼。与黄帝决战被杀的蚩尤,是蚩尤氏族当时的首领,首领被杀,族人被保留,新的首领产生依旧沿用蚩尤的称号,在新蚩尤的领导下新的蚩尤氏族融入黄帝族群也是可能的。

四、蚩尤与东夷是源和裔的关系

东夷是华夏族群对东部族群的统一称呼,东夷不是一个统一的族系。东夷进入中原历史,是在陶唐时期,是黄帝之后出现在华夏族群东方和南方的势力雄厚的族群,东夷支系繁杂,并无统属关系,它的各系与华夏的交往十分频繁,太昊氏、少昊氏是东部早期势力,帝尧时期的皋陶、伯益等都是东部族支系的首领,灿烂的殷商文化也是由东部族群创造的。

东部族群,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主要特征就是“日”“鸟”“青龙”(鳄鱼龙)崇拜等,以鸟崇拜贯穿始终,所以东夷实际就是《尚书 .禹贡》中所提及的鸟夷。

在蚩尤的时代,还没有东夷的称号。当时活跃在山东、淮水一带的族群,是日鸟图腾族群。蚩尤在向东扩展到山东西部过程中,兼并了沿途的许多鸟人氏族,所以蚩尤的氏族国家联邦也就有了鸟的属性。而所遇到的姬姓氏族,因为有黄帝的依靠,所以纷纷投奔了轩辕,而没有归属蚩尤。

蚩尤战败后,一部分东归,重新回到了鸟夷的族群,促进了鸟夷势力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蚩尤是后来东夷族群的一个源头。

同样的,姬姓族在从东北辽水流域南下,先到山东,后到达河南,姬姓族中的不少氏族,也与鸟夷杂处了一段时间,所以也有学者认为轩辕也是来自东夷。根据《盐铁记》记载,轩辕曾经与太昊氏、少昊氏之间发生战争并把“两昊”氏族纳入自己的统治,黄帝的后裔颛顼跟炎帝的后裔共工争帝时,还得到少昊氏族的遗民的帮助。

周代以后,东夷各支后裔属地渐次东移,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各支才逐渐被鲁、齐、越等国吞并,融入华夏。《后汉书·东夷列传》:“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也就是说,这时东夷各支已不再以独立的实体存在,成了华夏族的“编户”,与华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五、蚩尤与九黎没有关系

1、九黎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是蚩尤之后出现的族群

根据考证,所谓“九黎”是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相传为少昊金天氏之时的诸侯。关于他们当时的活动情形,《国语 .楚语》有一段记载。《《国语.楚语》指出:“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这段记载的注解上说明所谓“九黎”是:“黎氏九人,蚩尤之徒也。”

可见九黎也是当时的一个氏族。另据《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记载,在少昊氏衰微时,“九黎乱德”,可见,九黎是黄帝死后少昊青阳氏时代的族群,是少昊青阳氏遇到的劲敌。也就是说,九黎是蚩尤氏之后出现的氏族,蚩尤不可能是九黎族的君主。

2、蚩尤不是九黎的君主

在其他文献中,如《书.吕刑释文》、《吕氏春秋·荡兵》、《战国策·秦》,没有明确指出蚩尤与九黎的关系,是后人的注解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没有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只是汉代孔安国造说“九黎君号蚩尤”。但这些说法,都是后人的说法,而司马迁并没有说蚩尤是九黎的君主。

我认为,《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是一句贬语,意思就是“九黎是跟蚩尤一样的恶人”。从正统的华夏历史观看,九黎作乱,正说明九黎人是跟蚩尤一样的乱臣贼子遭到华夏人的痛恨和唾弃,所以这句话,指出了九黎作乱和蚩尤作乱相同的性质,而不是说明两者之间的族群关系。九黎族的结局,和蚩尤氏的结局一样,都被中原集团打败。汉语中“黎民”一词就来源于这场战争,是对九黎战败后其遗民被迫整体成为少昊氏族的农耕奴隶的写照。“以儆效尤”就是历代华夏统治者镇压反叛的理论依据,“效尤”就是指“仿效蚩尤谋反”的意思。

现在的研究成果认为蚩尤是九黎之君,对此我持否定的态度。蚩尤的后裔与九黎是否发生联系,因为没有典籍记载作为证据,也不能肯定。我认为九黎作为先华夏族人的生产奴隶已经融入到先华夏族中,成为早期华夏一份子了——黎民。

3、九黎是稻作农业,来自中国东南方良渚文化

我也有一个推测,据《风俗通义》等所载,九黎,古时为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庞大种族之一,那么,九黎就应该来自中国南方,“黎” 字,由“禾”“人”“水”“亇”组成,应该是种植水稻的族群,可能是在南方水灾和海浸后,北迁到淮水流域的,黎人迁出地,可能是太湖地区,黎人创造的文化,可能就是考古发现的良渚文化。

我国古代最发达、文明程度最高的良渚文化4200年前突然在太湖地区消失,成为考古学界的“千古之谜”,南京博物馆在阜宁县进行考古发掘,首次在江淮地区发现良渚文化遗存,探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消失后由南向北迁徙,从而解开了这一“千古之谜”。

从时间上判断,4200前,就是公元前2200年,跟九黎作乱的时间大致相当,正好是在公元前2300至公元前2200年间,在时间上“少昊氏衰”、“九黎乱德”与“良渚文化在太湖地区消失”是吻合的。

据此,我提出另一个推测:环太湖地区的南人北迁,在距今7500年前就可能开始了,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地球距今1.3万年前开始了气温上升,逐步导致“海浸”和“洪灾”,使生活于环太湖地区的南部稻作居民,生活、生产环境不断恶化,而北部随着气温的上升,环境得到逐步改善,特别是中原地区,变得温暖湿润,最适宜于人类居住,导致环太湖地区稻作居民向北部迁移。

环太湖地区居民的主要特色,就是天空、光明和日鸟崇拜,极可能是传说中的“有巢氏”,所以, “昊(皞)”“龙”“鸟”崇拜的族群,应该来自南方。中国古代东南方河济淮地区的东夷人,应该是不断北上的东南方族群与当地族群(主要是山东本土族群)不断融合后形成的崇拜太阳和鸟(昊)、青龙的族群。

中国的农耕种植文明,也应该在公元前9000年前(距今1.1万年前)起源于南方,后逐渐向北方推移,在推移的过程中,农耕文化得到普及,北方干旱坡地地区,产生旱作农业。

六、蚩尤氏遗裔的分化及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1、汉族邹氏、屠氏是蚩尤的后裔

蚩尤遗裔有邹氏、屠氏。王嘉《拾遗记》载:“轩辕去蚩尤之凶,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其先以地命族,后分为邹氏屠氏”。邹姓屠姓是当今为汉族的常姓。邹屠之地在山东邹城。

2、被黄帝北逐的荤粥(hūn zhōu)可能是蚩尤氏族遗裔

“有北之乡”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见于《诗·小雅·巷伯》,孔颖达疏:“北方太阴之气寒凉而无土毛,不生草木,寒冻不可居处”。曾经有一部分蚩尤遗裔被迁到北方。蒙古族学者陶克涛著《毡乡春秋——匈奴篇》,论蚩尤是匈奴在传说时代的称号,被黄帝北逐的荤粥当是蚩尤(氏族遗裔)。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说明北方民族是一系的。

3、古代仇犹国可能为蚩尤遗裔所建

古代有仇犹国,公元前457年被晋国智伯所灭。《史记·樗里子传》记:“智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今山西盂县东北有仇犹国遗址。仇犹与蚩尤音近,其国可能为蚩尤遗裔所建。仇犹国遗民,也融入汉族。

4、蚩尤氏族中的南迁者,与苗民、三苗的形成有族源关系

蚩尤遗裔向南迁的,不见经传,但存口碑。黔东南苗族史诗《枫木歌》,说苗族始祖姜央(炎)是从枫树树心中生出来的。苗族学者联系《山海经·大荒南经》记:“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论证苗族为蚩尤之裔。《苗族简史》载:“川南、黔西北一带有蚩尤庙,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也证明蚩尤与苗族的渊源。

时至今日,布依族仍称苗族为“布由”。布依族“布”意为“人”或“族”。在语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后,“布由”意为“由族”亦可记为“尤族”。与蚩尤的他称一致。

从关于蚩尤传说和历史记载,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间由汇聚、争战、融合、迁徙等环节所构成的大规模的分化融合运动,这种分化融合运动造成了中华各种族在起源形成阶段就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状况。

所以,现代中国人的观念认为蚩尤也是华夏始祖之一。

黄饮冰2009年9月14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 的博客。2016年12月13日星期六修改。

七、补记:蚩尤是神农氏族的战斗子氏族和铜的使用

补记1:蚩尤氏族是神农氏族的子氏族,具有神农氏族军队的作用,处于神农氏族前锋和后卫的作用。叶家庙和板门湾古城,都有向西防御的迹象。因为在屈家岭文化时期,叶家庙和板门湾古城独立存在于江汉平原东北部,与江汉平原西部和西南的一系列古城明显处于集团对立的态势。西部和南部是谁呢?是西王母集团。这种竞争态势,就需要战斗氏族。蚩尤就是战斗氏族。蚩尤的战斗能力怎样呢?在黄帝以玉为兵的时候,蚩尤以铜作五兵,蚩尤氏是有明确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用铜制作兵器的氏族。

在蚩尤之前,铜就应该有一个较长的应用过程。冶铜应该是制陶的副产物,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冶铜技术是很自然的事情。当然人类的早期的很多发现,当是意外之举,不是故意为之。随着陶器的制作工艺的进步和烧制陶器的火候技术提升,陶工们不仅可以控制火候,而且可以得到较高的火温。在铜矿区制作陶器时,陶器中会自然地参入铜矿,在陶工们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陶器而不断提升烧陶火温的时候,就会发现与陶器一起被冶炼出来的铜的存在,进而发现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作。从这个推理看,位于湖北铜矿区的上古居民,应该在陶器的烧制过程中很早就发现了铜的存在和铜的冶炼技术。

窑的建造提高了陶器烧制的火温和火控技术,使得烧陶的火温可以达到1000℃,在天然的铜矿区烧制陶器,的确很容易发现和掌握冶铜技术。

从蚩尤的战斗氏族性质,可以推知蚩尤氏族成为一个战斗氏族的时间,可能起源于江汉屈家岭文化时期,当时西王母氏国集团与神农氏国集团在江汉地区处于对立态势,才需要专门从事战斗的氏族。

蚩尤氏族,原本是属于以城头山为都城的西王母的护卫,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之间,神农氏族再一次从河南回到江汉地区,立都于石家河古城。神农氏击破了澧阳平原上的城头山古城,把湖南地区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西王母集团成为了神农氏族的属族,那么作为西王母的护卫的蚩尤氏族,就一并归属于神农氏族了。这个设想,与考古是一致的。城头山古城在石家河文化早期就废弃了,废弃的原因就是被石家河文化吞并了。而城头山考古中发现的枫树,就证明了崇拜枫树的蚩氏族的存在。

在距今4800年到4600年,由于神农南下江汉,中原成为了炎、黄、两昊诸族混战的场所。距今4600年蚩尤氏族北上进入豫东、豫西和豫北,拱卫着神农氏统治的核心区域(豫南和江汉地区)。蚩尤氏族在与东部族群的征战中,吸纳了不少鸟氏族,所以蚩尤氏族就有了鸟的特征;在与北部和西部的炎帝族群征战中,蚩尤氏族也吸纳了不少炎帝姜族,所以蚩尤染上了炎帝的色彩,故此《路史·蚩尤传》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蚩尤在与黄帝的征战中失败,从而导致了蚩尤被擒杀,蚩尤氏族被瓦解。蚩尤氏族被瓦解了,神农也就交出了天下共主的位子,黄帝就代神农氏为天子了。

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和“食沙石子”的形象,其实就是蚩尤氏族在 与他族的征战中,逐渐地形成了与神农图腾不同的新的综合图腾。

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黄帝诛杀了当时跟自己作对的蚩尤,可能把蚩尤遗族一分为二,一部分辅佐东少昊青阳,一部分辅佐西少昊昌意,所以就有了“少昊治西,蚩尤佐之”和 "命蚩尤于宇少昊"之记载。"命蚩尤于宇少昊"指的是东少昊,“少昊治西,蚩尤佐之”指的是西少昊。

(引用自黄饮冰2018年10月23日星期二著《夏图腾的变化和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夏后氏承袭关系》。)

补记2:说清楚蚩尤与神农的关系,还要向前追溯到距今5300年到到5000年之间。这个时期,是神农伏羲氏向神农氏过渡的时期。因为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小冰期,处于中原的女娲神农伏羲氏统治的古夏王国被迫向北防御、向南扩张。南迁的主体是神农族群。随着神农族群的南移,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之间,神农与女娲的婚姻关系逐渐淡化,神农氏不再承袭伏羲的称号,而以神农的称号王天下。那么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的两湖地区,实际上就形成了西南的西王母集团(以澧阳平原为中心,都城城头山古城)与东北的神农集团(以澴川平原为中心,都城叶家庙古城)之间对峙的局面,这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东王公对峙时期。在西王母和东王公对峙期间,两湖地区逐渐从考古上的大溪文化过渡到了曲家岭文化,如果把曲家岭文化看作是神农文化的话,西王母与东王公对峙的结果,是以东王公(神农)的胜利为结局的。

神农胜利的关键,就是西王母的战斗氏族蚩尤氏族“归附于谁”。胜利者是神农氏族,说明蚩尤氏族脱离了西王母而归附于神农氏。在失去蚩尤氏族的情况下,西王母集团就只好归附于神农氏,成为了神农氏族联邦的一部分。所以在距今 5000年前后,神农从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澧阳平原鸡叫城的出现,也许能说明我以上的推测。

澧阳平原和澧阳平原上的城头山古城和鸡叫城,鸡叫城是城头山的监督城

古夏王国及古夏王朝,是以女娲神农族群建立婚姻关系而建立的,作为女娲夫婿之族的神农氏,承袭伏羲称号,就是神农伏羲氏。随着神农主体南移,两族之间的婚姻关系逐渐淡化,那么处于中原的女娲氏族因神农氏的分离神祇地位降低,女娲逐渐失去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社会性质也就逐渐从女权姓族社会演变成了男权氏族社会。社会性质的演变也导致了中原女娲氏族的演变,女娲氏族的主体放弃女权演变成了有蟜氏;坚持女权的一部分女娲氏族西迁青海甘肃的甘南至河湟地带,继续在女娲伏羲的旗号下生活,这是西方伏羲的来历。所以距今5300年到5000年也是一个社会转型期。这个社会转型在古籍上就一句话“神农代伏羲氏为王”。实际上就是神农氏抛弃了伏羲的外衣,以神农的称号王天下。为了男权的合法性,神农尊伏羲为第一王,并指定一个氏族继承继续承袭伏羲的称号、负责伏羲的祭祀,这就是南方伏羲的来历。

距今5600年到5300年,由于女娲神农联盟还在,所以地域北方族群南下的古夏王朝防线还存在。北方族群还处于古夏王朝的北方防御线之外。距今5300年前后这个防线彻底破裂,在距今5300年到5000年之间,北方一些族群已经进入到晋中南、冀中南,主要是东迁的炎帝姜族和南下的黄帝黄族。黄族和姜族都与女娲氏的后裔有蟜氏建立了婚姻关系。

距今5000年前后神农氏从形式上统一了两湖地区,在距今5000年到4900年之间北上中原,首战就是伐斧燧,恢复了古夏王朝北部疆域。这一次是蚩尤随神农一起北上。从考古上看,就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兴起。

距今5000年到4800年,神农氏恢复了古夏王朝对中原的统治,建立起西及甘南、北过秦晋(大夏)、东括海岱江淮江东、南统两湖的更广域的古夏王朝。这段历史就是《逸周书.尝麦》的记载:“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作二后”“设建典命”的帝君是天子神农氏;当时北方以赤帝势力最大,所以神农任命赤帝摄政北方,故“ 赤帝分正二卿”。赤帝就是炎帝。

二卿就是蚩尤和少昊。蚩尤的职责是“ 于宇”,少昊的职责是“临四方”。令人费解的是“于宇”。从纵向看,黄帝与蚩尤之间也有合作,蚩尤担任过黄帝的“当时”,“ 当时”就是“ 天官”。帝颛顼“绝天地通”,就任命重为“天官”。所以“ 于宇”就是作天官。《管子·五行》所记 “六官”,为“当时”(天官)、“禀者”(地官)、“土师”(春官)、“司徒”(夏官)、“司马”(秋官)、“李”(冬官)。 《夏书.甘誓》说“六事之人”,也是指六官。“ 临四方”就是“监四方”,也就是“地官”。二卿的分工就是蚩尤管天、少昊管地。

摄政王赤帝(炎帝)与蚩尤发生矛盾,因为“ 司□□上天末成之庆”。神农天子在建立了北方秩序后,依照惯例要举行庆典,就是“奉天成礼”,就是举办庆典。但是这个庆典没有举办成,赤帝准备举办这个庆典,但是赤帝把“司□□上天末成之庆”的任务交给了地官少昊,没有交给天官蚩尤,赤帝自己混淆了天地二官的职责,所以蚩尤造反,“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

黄帝这个时候并不受神农的重视,蚩尤和赤帝的战争,把黄帝请进了华夏上古历史的舞台。“ 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赤帝害怕至极,就去游说黄帝支持自己,炎黄联合抓住蚩尤,把蚩尤诛杀于中冀,以甲兵镇压了愤怒的蚩尤,按照上天的旨意重新建立了中原新秩序。何谓“大正”? 《易经.临卦》中说“临,刚浸而长。说而顺,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大正就是天道。黄帝的政治敏锐性就在于“ 纪于大帝”,黄帝杀了神农天子的蚩尤,但黄帝没有进一步觊觎神农的天子位置,而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神农大帝汇报了,获得了神农天子的肯定,这就是黄帝取得合法性最初的原因。黄帝在神农授权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其功绩是“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这是黄帝最终代神农氏为天子所建立的最早的功业。

以上就是距今5000年到4800年上古华夏以神农氏为天子的天下秩序。这是蚩尤与炎黄之间的第一次较量。我们经常谈论的是炎黄蚩之间的第二次较量。蚩尤被杀之地,有“中冀”和“解州”两说,以前没有想通。古人解释说蚩尤头身分离在中冀,身驱被肢解于解州。我现在以炎黄蚩之间的两次决战来看,就通达了。

距今4800年到4600年之间,庙底沟二期文化在中原地区消失,消失的原因是一颗或数颗彗星在豫北、晋中冀中之间的区域撞击地球,引起北方气温骤降和大洪水突发,神农及蚩尤再次南迁,以石家河为都;由于蚩尤氏族遭到重创,神农氏击破了城头山城池,将江南彻底统一在自己统治之下,实现了两湖地域实质上的统一。

距今4800年的彗星撞击事件,再次给东迁的炎帝姜族和南下的黄帝黄族创造了发展壮大的天机。距今4600年到4500年之间,炎黄和蚩尤两昊之间再次爆发决战,蚩尤、两昊联盟战败,黄帝登上上古华夏天子之位。

黄饮冰2021年8月20日星期五补记,这里对《逸周书.尝麦》进行了新的解释。抱歉的是,很多问题我是逐步理清楚的,这也是我一直不敢出书的原因。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