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是怎么来的?来看看你不知道的虹桥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虹桥机场的浪漫故事 “虹桥”是怎么来的?来看看你不知道的虹桥往事

“虹桥”是怎么来的?来看看你不知道的虹桥往事

2024-06-27 20:2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代,在蒲汇塘北、东上澳塘西建有安国讲寺,寺基百余亩,香火鼎盛、信徒众多,为江南一时之名刹。

明代正德年间,蒲汇塘两岸、顾家弄两侧渐成集市,声名鹊起。集市中央有一座石拱桥跨越蒲汇塘,夏日烟雨笼罩河畔,乡人驻足桥头,常能看见一轮贯空彩虹,绚丽多彩,如诗如画,人们将这座桥称为“虹桥”,也将这个集市命名为“虹桥市”。

清代,虹桥由市到镇,成为上海县西部的重要商贸中心。镇内有布庄、轧花场、米店、酒店等多种行业,以米业最为兴盛。

其中由顾孝贤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的元隆商号最为有名。商号主营米业,兼营京广百货。后于新街弄租借王氏平房十多间办轧花行,有数十部轧花机,雇工轧花和运输。商号诚信经营,生意兴隆,渐成集镇最大花米行。店主被称为“桐老板”,名声远播。

虹桥亦是人才荟萃之地

新桥王家是当地望族。王氏家训富不丢书,以立德为本,诗书传家。王氏祠堂建于蒲汇塘边,在那里办家塾教子弟读书识字,人才辈出。

顾氏家族也是虹桥的大家族。清光绪武举人顾孝清住宅更是与众不同,四埭绞圈房,因三米多高的外墙被刷成黑色,在当地被称为"黑墙头"。

1934年,虹桥镇景象

虹桥历经沧桑,见证了近代的风云变幻。在日军侵华的那些艰苦岁月里,虹桥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外敌,守护家园。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后人。

如诸金才,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地下党员,在吴中路北王家弄的一间草屋里开了一家农兴茶馆,暗中为中共地下党组织提供活动据点。他白天以茶馆为掩护,联络同志,传递情报;晚上则聚集青年,宣讲抗日和反内战的思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虹桥公社虹二大队文艺小分队

在田间表演《种菜想着吃菜人》

虹桥民风民俗充满江南风情

20世纪80年代蒲汇塘河畔的虹桥村

每逢春节前夕,虹桥一带的人家都要忙着焋糕,他们说:“有钿听钿,焋糕过年。”焋桶是用杉木做的,形状像个圆柱,上面小下面大,中间有一块镂空的搁板。焋糕的粉是用粳米和糯米混合而成的,先放在竹匾里,用糖水拌匀,醒上一个多时辰,让米粉和糖完全融合。

然后把粉里的大块搓碎,用细筛筛过,在焋桶的搁板上铺一层湿布,把筛好的米粉一层层放进桶里,轻轻压紧,再把糕桶放在大镬上蒸。过了几分钟,就撒上一层白糖,再盖上一层米粉,如此循环。二十分钟后,就可以出锅了。有的是白糖糕,有的是红糖糕,还有腰糖糕、赤豆糕、枣子糕、猪油桂花糕等。

焋糕的时候,要把灶门关紧,不让闲人和小孩进来,说是怕吓着了糕,蒸得夹生。

中环吴中路金虹桥广场周边夜景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虹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至 2015年,虹桥镇镇、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全部完成,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全部撤销,至此虹桥镇已经完成了一个中国最大城市近郊农村深度城市化的转变过程。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上海市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区域之一。

10月精选文章推荐

□ 来源|《此地有名》

● 往期推荐 ●

江南吃货节

品·麦隆咖啡| 幽·养云安缦| 香·美味羊肉

忆·闵行饭店| 本·“老八样”| 味·富春小笼

(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后台菜单)

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

白相到闵行

闵行旅游类资讯请戳这

文趣

闵行文化类资讯请戳这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