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头要塞”攻坚战,为何被称为是二战的最后一次激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虎头要塞最后一战 “虎头要塞”攻坚战,为何被称为是二战的最后一次激战?

“虎头要塞”攻坚战,为何被称为是二战的最后一次激战?

2024-05-29 1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31年“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中国东北,开始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

日军侵占东北后,在不断加强殖民统治的同时,还妄图以中国东北为基地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全境和东南亚各国,以及苏联的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

为了实现其所谓的“北进”计划,日军一方面积极整军备战,另一方面在东北地区修建了许多的要塞,“虎头要塞”就是其修建的诸多要塞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1945年8月9日~26日,苏联发动“远东战役”,苏军与日本关东军在远东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役。

这时,二战已经进入尾声,各个战场的战事基本都已结束,只剩下“虎头要塞”的日军还在负隅顽抗。

正因如此,“虎头要塞”攻坚战,就成了二战的最后一场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虎头要塞,位于今天黑龙江省虎林市虎头镇境内,它东起乌苏里江西岸,西抵火石山,南起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

其正面宽达12公里,纵深达6公里,与苏联远东滨海边区的交通要地‘伊曼市’隔乌苏里江相望。

苏联的萨利斯基军事区、西伯利亚铁路、伊曼铁桥等重要设施,都位于距离乌苏里江的国境线2公里以内。

站在虎头镇的丘陵上,苏联的这些重要军事设施,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此外,虎头镇也是远东苏军进入中国东北腹地的首选通道。

正因如此,日本关东军才会选择在此处修建军事要塞。这样一来,进可以遏制苏联远东滨海边区和乌苏里铁路的交通枢纽,退可以虎头地区为桥头堡,阻截苏军的进攻,防止其攻入中国东北腹地。

于是,从1934年开始,日本关东军便驱使大量的中国劳工,开始着手修建“虎头要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虎头要塞”并非只有一处,而是由多个要塞阵地组成的一个整体要塞防线。

虎头要塞,主要由猛虎山、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大虎啸山、边连子山、平顶山等要塞阵地,以及腰营山野炮阵地、虎头台反坦克阵地、猛虎谷150毫米加农炮阵地、火石山240毫米列车炮阵地构成。

除此之外,在虎头要塞的后方,日军还配备了军用机场、军用火车站、陆军医院、兵营等后勤保障设施。

据记载:在1941年“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计划实施期间,虎头要塞内所有仓库存储的给养,可以供驻守该要塞的12000余名官兵使用3个月以上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虎头要塞各阵地的军事设施,均采用交通壕的形式,使其相互串联,构成了一个南北宽约12公里,东西纵深约30公里的强大防御阵线。

所以由此可见,日本关东军为了稳固虎头要塞,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当然,这也间接说明了,苏军想要攻下如此坚固的虎头要塞,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里我们也需要注意一点,虽然“虎头要塞”含括的小型军事要塞很多,但实际上,整个要塞的主要阵地就只有前五个,即猛虎山阵地、虎北山阵地、虎西山阵地、虎东山阵地和虎啸山阵地。

其中,“猛虎山阵地”为主阵地,虎东山和虎北山为其两翼的前沿阵地,呈钳形以南北两翼为护卫阵势,并以虎西山、虎啸山两阵地为依托,从背后支持猛虎山主阵地,构成第二道防线!

在猛虎山主阵地周围,都是典型的沼泽地带,为其形成了一道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

此外,在乌苏里江岸驻扎的日军江上舰队,还为整个主阵地,构成了首道坚固防线。

虎头要塞共配备了200余处永备火力点,且各工事由地面山路、壕沟与地下相连。

地下工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其厚度达到了1.5米,有的地方还分为上、中、下三层。

在地上工事中,配备有各种火炮、高射炮、高射机枪阵地,还有列车炮与巨炮阵地。

可以说,日本关东军构筑的“猛虎山要塞”,无论是从坚固程度,还是完备程度,亦或是现代化程度,都堪称“二战”之最。

正因如此,它还有一个“唬人”的称谓——“东方马奇诺防线”,被全世界公认为:侵华日军在亚洲构筑的最大军事要塞之一。

然而,令人愤恨的是,这个所谓的“东方马奇诺防线”,竟然是用中国人的血肉修建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将它建成“北满第一永久要塞”,日军耗资数亿,强征中国劳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