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藤野先生中幻灯片事件概括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2篇)|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精选12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批注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接触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请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给你的印象。

  (生答:认真、负责、严格、严谨、朴实等)

  那么,鲁迅又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呢?找找。

  (生找并齐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二、感受人物品质

  鲁迅1904到1906前往仙台求学,与藤野先生相处仅仅只有两年时间。但是时隔20年,鲁迅却“总还时时记起他”。

  1.鲁迅记起什么呢?首先,鲁迅记起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呢?

  (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脚/惜别)

  2.当鲁迅记起藤野先生,记起这些事时,说道,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一件件小事,何以让鲁迅又感激又受到鼓励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回忆,仔细地探索探索:鲁迅还记起藤野先生的什么?

  “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的。

  (要求:选择两人交往中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

  A.一叫我: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强调:藤野先生是一个医学老师,有必要改文法错误么?他是一时兴起么?他是不是吃饱没事干太闲了?

  所以他添改背后,我们看到是怎样的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热忱真心)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一丝不苟,热忱真心。感激!)

  B.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严格要求。这样对学问严谨的态度也影响鲁迅以后作文做事。对鲁迅而言,确实是言传身教的鼓励。

  比读: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你给喜欢哪种表达?语气委婉,循循善诱。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一丝不苟、循循善诱。)

  C.“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换词:敬重迷信/相信

  身为医学教授,他知道有没有鬼呢?既然知道没有,何用敬重一词?我的感觉怎么样?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尊重与牵挂。

  D.裹脚:叹息

  E.惜别:欲言又止。

  总:有这样一位循循善诱、热情诚恳、无微不至而又尊重学生的老师,无怪乎作者会充满感激之情;有这样一位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老师言传身教,无怪乎作者会感受到满满的榜样鼓励。

  三、激发矛盾

  1.鲁迅如此感激他的老师,可这位老师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写道:

  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

  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

  2.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和鼓励?

  3.那么鲁迅呢?他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渴望什么?和身边同学关系怎么样?

  请看所发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所处环境,再想想藤野先生的行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材料一:

  去东京前: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琐记》

  (提示:《锁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因此鲁迅打算离开南京前往日本求学。鲁迅期待的是怎样的学习环境呢?)

  材料二: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提示:此段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对国民的认识:愚昧麻木。在课文看电影事件中是否有体现?)

  材料三: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那怕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日本人还写中国人做猪头三。因此有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进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过汉语,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回忆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境遇。结合“匿名信事件”,想想鲁迅渴望什么?)

  4.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日本?此刻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么?

  因此.他发出了感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出心情:失落/无奈/鄙夷)

  到仙台呢?这个时候作者又处在怎样的环境下?和同学关系好么?

  匿名信事件。作者的发出怎样的评论:中国是弱国……(愤慨,觉得屈辱)

  5.其实藤野先生也知道这种情况。藤野先生明知

  6.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藤野先生的行为?

  总:此时的中国就是弱国,日本人根本就看不起国人,肆意凌辱国人自尊,而国人自己呢麻木软弱,落后迂腐.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就理应被歧视,被欺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对弱国学生及其国家保有的尊重和同情,关心和鼓励,真诚和公平,就显得尤其难得可贵了。这样无民族偏见的,坚持真善的品质,怪不得作者要冠以伟大一词呢!

  四、总结

  先生给我了最需要的东西,这些越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东西,就越显珍贵。正如钱理群所说:

  某种程度上,鲁迅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齐读最后段,收束课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按照地点的转换概括作者回忆的事件;知道回忆性散文形散特点;

  2、默读课文,说出本文的线索,知道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重点:读课文,概括事件。

  教学难点:结合本文,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说些前置,引入新课:

  在所教你之师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概括说出你们交往中难忘的几件事。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明确,怎样把这几件事联系起来,写成回忆性文章呢?我们看看文学泰斗鲁迅先生是怎样写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板书课题、作者、回忆性散文)

  二、出示学习目标,积累文学常识

  1、齐读学习目标,教师板书形散神聚

  2、积累文学常识:

  学生分享交流课前的前置作业一:搜集整理鲁迅的资料和《朝花夕拾》,以及以前学过的鲁迅的回忆性散文。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明结构,理顺序,知“形散”:

  1、检查前置作业(幻灯片:生字词语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持 绯红 畸形 不逊 匿名 诘责 教诲 喝彩 模糊 从深恶痛疾 杳无音信

  Ying花 wan如 zhang故 wu呼 qi然 托ci 落di 标zhi lan漫 油光可jian yi扬顿挫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朗读课文,并做好点评。

  点评:每人读一段,读准字音吗,声音洪亮,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韵味。

  3、独立学习:速读思考,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分段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采用批注形式完成。

  学生汇报:第一部分(1-3):东京见闻,交代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第二部分(4-35):写在仙台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36-38):离开仙台,叙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4、教师小结:本文空间和时间跨度很大,是按照地点的转移进行记叙的,你在写作上收到什么启示?学生汇报,教师明确:按地点的转移叙述不同事件,作者取材广泛,不收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散文的“形散”。

  四、跳读课文,理线索,概括事件,知神不散

  1、合作探究: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跳读课文,概括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2、各组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质疑。

  {见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与藤野先生{相识:往仙台、初到仙台

  {相处:添改讲义、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问裹脚、匿名信事件、电影事件{告别:惜别

  {怀念藤野先生。

  3、根据对事件的概括,说说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汇报:和藤野先生的交往

  4、本文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学生汇报:对藤野先生的深沉的怀念之情。

  教师明确:围绕和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叙述事件,体现了作者藤野先生深沉的怀念

  层次分明,详略得当,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神不散特点。

  5、对你的写作有何启发?学生自由汇报。

  五、写法总结:

  总结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地点转换安排结构,时间为线索叙述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六、写作提升:列提纲:

  仿照本文的形散神聚特点列提纲:按照什么顺序安排结构?

  回忆与老师交往的哪几件事,表达什么情感。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2、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五、布置作业 。 

  1、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过程 ]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5

  《藤野先生》说课设计沧州第五中学 王凯梅一、说教材(一)对课文的理解: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能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2、  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3、  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其中把握内容和主题,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是学习重点。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是教学难点。二、                说教法学法。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罗素说过: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智慧,这种习惯对一个人的未来生活是一种灾难。为让学生学有所获,贯彻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辨色彩,要让学生。所以教法重点就在探究学习上,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默读法、圈点勾画法,之后,可采用讨论法、仿写法等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整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学思路,安排了三课时分层推进。第一课时: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写作线索之一――与藤野先生的交往1、  听读课文圈点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解决生字词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2、  请学生根据提前从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到的有关鲁迅的资料,从生平经历、性格特点、文学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四人小组的合作讨论交流,每组派一个代表选择一个方面谈谈对鲁迅的认识,从而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爱国思想,理解鲁迅留学日本是为了寻求救国之路。3、  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将课件中的空缺处填写完整: 

  (1)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在资料交流讨论环节中,可以培养学生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质疑创造――比较赏析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导入:打开自制教学软件《藤野先生》封面,在乐曲的伴奏下介绍参读材料。 

  此诗译成白话诗 

  祖国啊,我的心灵无法逃脱丘比特的神箭,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鲁迅爱国之情的钦佩感慨,营造一种激昂的课堂教学气氛。(二)拓展延伸1.读: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圈点出描写“清国留学生”外貌的词语,标注出他们在日本东京做的事情是什么。2. 说:教师利用课件介绍我国的“辫子文化”,让学生迅速默读一篇文章――鲁迅《头发的故事》(节选),然后讨论“清国留学生”辫子盘在头顶,说明什么?补充课外阅读资料,拓宽阅读视野培养学生检索筛选、判断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独立理解这些“清国留学生”的本质是效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学理念。 同时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到鲁迅白描手法刻画灵魂的高超艺术功力,鲁迅抓住“盘辫子”的特点写“清国留学生”的外貌,与其说是写外貌,不如说是画灵魂――他以简洁而又朴素的语言表现了极深刻、极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之效。使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有所提高。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抱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3.说:老师提出话题:"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言。例如: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东渡日本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如果没有爱国热情,鲁迅就不会厌恶“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就不会对东京充满失望之情,就不会前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就不会弃医从文……  这一个话题可以激活学生所有的思维,设置了一座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的桥梁,在这种逆向分析中,学生独立自主的了解了行文的严谨结构,加深了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体会到作品的感情线索是鲁迅的爱国之情。(三)质疑创造1.速读全文,参照参考资料填表说明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2.质疑:让学生讨论: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先是认为正确。我提供下列名言,启发他们质疑:        朱熹:“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陆九渊:“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然后启发指导质疑,鼓励创造:(1)典型事例是四个吗?(2)藤野先生的品质仅仅是“认真负责”、“严格要求”之类吗?(3)藤野先生是否对每个学生都如此“认真负责”?(4)仅仅说说藤野先生“不怀民族偏见”准确吗?通过阅读参读材料二――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离乡者的悲哀》(节选)以及参读材料之三――藤野先生的《谨忆周树人君》,可以得出结论了――藤野先生的品质是: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这,是比“认真负责”之类更难能可贵、也更使鲁迅感激和终生怀念的品质。“认真负责”之类,失之肤浅。因此,方才的表格应改成序号             事例                思想品质      浅层的     深层的  1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在日本举国上下都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下,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与尊重。  2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   惜别   友好与尊重 新课程标准第一句话就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 这要求语文教学也要把培养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而创造,往往始于一个“疑”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质疑和创造。完成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感受藤野形象的学习重点。(四)比较赏析: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从两个角度比较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1.    藤野先生与其他关心鲁迅先生的教职员的比较。正衬藤野先生的品质。这些人关心鲁迅,只是“物以稀为贵”,不是尊重。2.    藤野先生与“爱国青年”的比较。反衬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尊重;在比较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离开仙台的原因――因为爱国的热情,所以鲁迅要寻求别样的道路来改变国民的精神面貌。这个教学环节是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对比,通过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文章特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五)总结归纳:本文以作者与的交往叙事线索,以作者的爱国之情为感情线索,赞扬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第三课时:分析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的语言,感受鲁迅的爱国之情。齐声朗读文章的第三部分,感受作者对的赞颂和思念之情

  藤野先生在东京失望厌恶板书设计:

  在仙台思想改变回国后思念感激

  附录:参阅材料一我国的“辫子文化”: 在清朝以前,我国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所以,头发终身不剪(和尚、尼姑除外)。20岁举行冠礼之后,把头发束在头顶,上面加“冠”。清人入主中原之后,强制推行清朝法式:将前额头发剃掉,后面留起辫子,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清朝末年,有反清思想的知识分子,例如鲁迅,率先把辫子剪去。所以当时仅凭辫子就可以辨别对清王朝的态度。也有的辫子剪掉后又后悔了,就续一条假辫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就是这样。还有一种是革命来了,就把辫子盘在头顶,用一根筷子别住;革命失败了,就放下来。阿q就是这样。 《头发的故事》(节选):――鲁迅  “老兄,你可知道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今来多少人在这上头吃些毫无价值的苦呵!      “我们的很古的古人,对于头发似乎也还看轻。据刑法看来,最要紧的自然是脑袋,所以大辟是上刑;……至于髡,那是微乎其微了,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我出去留学,便剪掉了辫子,这并没有别的奥妙,只为他不太便当罢了。不料有几位辫子盘在头顶上的同学们便很厌恶我;监督也大怒,说要停了我的官费,送回中国去。      “不几天,这位监督却自己被人剪去辫子逃走了。去剪的人们里面,一个便是做《革命军》的邹容,这人也因此不能再留学,回到上海来,后来死在西牢里。 “过了几年,我的家景大不如前了,非谋点事做便要受饿,只得也回到中国来。我一到上海,便买定一条假辫子,那时是二元的市价,带着回家。我的母亲倒也不说什么,然而旁人一见面,便都首先研究这辫子,待到知道是假,就一声冷笑,将我拟为杀头的罪名;有一位本家,还预备去告官,但后来因为恐怕革命党的造反或者要成功,这才中止了。参阅材料二《离乡者的悲哀》(节选)当代研究鲁迅的专家、上海华东师大教授王晓明先生《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第3章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就常常遭受少年人的辱骂。你不但生活在陌生人中间,而且是生活在陌生人的鄙视和轻蔑中间,请想一想,一个自尊自重的中国人,怎么能忍受这样的处境?鲁迅见到的许多留学生,偏偏又是那样不争气,非但不从日本人的轻蔑中汲取自我警策的动力,反而以自己的种种乖行,不断地证明那轻蔑的正当。就以与鲁迅同住的留学生来说吧,有整天把地板踏得咚咚作响,尘土飞扬地学跳舞的,也有不遵守客店里新老客户循序洗澡的惯例,抢先钻近洗澡间,把水泼得四溅的。在这样的日常小事上都如此令人讨厌,其他的方面就更可想而知。一面是日本人的轻蔑眼光,一面是这些同胞的不成器的丑态,难怪鲁迅一拿到修习日语的毕业证书,便立刻跑到偏僻的仙台去。仙台又怎样呢?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里,只有鲁迅一个中国人,那些讨厌的同胞的嘴脸,自然是可以免见的了,但是,日本人那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在仙台同样很盛。仙台报纸上的辱骂中国人的言论,一点都不比其他地方温和,鲁迅所在的那个班的学生中,也同样有对他白眼相加,毫不掩饰的人。他学习成绩中等,便有同学以为是得了老师的暗中帮助,于是托词去检查他的笔记,甚至写信向他发出威胁。课间放电影,映到日本军人挥刀砍杀中国人,而围观的其他中国人一脸麻木的时候,也有同学大声地议论:“只要看中国人的样子,就可以断定中国是必然灭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这样傲慢,鲁迅初到仙台,就有教员热心地张罗食住,任课的教授当中,更有藤野严九郎那样满怀善心的人,就是同班同学中,也有好几位不满意那些傲慢者的粗暴,特别站出来替鲁迅辩护。但是,尽管如此,这些事情仍然给鲁迅非常强烈的刺激…… 参阅材料三《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先生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6

  各位评委好,我是号,课文是《藤野先生》

  一、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课标》要求,阅读文学类作品时,要体验情感,领悟主题,得到启示,能够正确评价作品,并且会品味语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叙述类文学作品,选用鲁迅的《藤野先生》我认为比较恰当,但是难度较大。鲁迅在文中回顾了留学日本的经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赞美了藤野先生的的高贵品格,又把爱国情感融汇其中,很巧妙。

  二、学情及学法分析

  初二的学生学习本文,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阅历较浅,二是心理不够成熟。

  鲁迅在写作时,一向把自己的思想藏得很深,他说的与他想的往往不同。

  鉴于以上原因,课上要多用阅读品味思考的方法,在老师的讲授引导下,看清文中的鲁迅。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归纳事件,及人物性格,完成重点。二课时归纳主题,解决句义,突破难点。实际操作时,目标重点难点是交融的。

  三、目标

  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依据以上的分析,制定目标如下:

  1.阅读中识字解词,归纳事件,整理思路。

  2.品味中辨析重点词句的运用,体会深远含义。

  3.喜欢本文,进而喜欢鲁迅,喜欢推敲咀嚼文学作品。

  4.教学重点是写人的具体化,难点是对含义深刻句子的理解,对主题的理解。

  四、过程

  1.导入:板书文章标题后,提问:“藤野先生是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人公。

  预习过的学生,就可以答出“鲁迅的老师”。

  再提问:“什么时候的老师?”

  也可以答出“留学日本时的老师“。

  三提问:“鲁迅认为这个老师怎么样?”

  这一问题是击中难点,初二学生不容易说清楚。于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

  2. 一读文本:找出文中写了关于藤野的几件事。此环节要尽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 教师学生都要保持安静。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完全可以归纳出来。教师不要代劳,不要养成学生课堂懒惰的习惯。

  师生共同明确: (一)相识。

  (二)改讲义。

  (三)问裹脚。

  (四)漏题门。(此处会有学生质疑,“藤野”对此事并无表示。这时要引导学生细读这段文章,“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这后面的表态和行动,有没有藤野参与。学生会发生激烈的讨论,最后明确“也”字的意义,应该有藤野参与。此处提醒学生读书要仔细。点击难点)

  (五)话别 

  小结:可见藤野是鲁迅最感激、最爱戴、最敬仰的一位恩师。板书

  在这一环节中,应该不断突出重点,归纳出事件之后,分析人物性格,就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写人的具体化。比如话别一段,“我”告知他将离开,写藤的神态,“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写出了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变化,伤心,想挽留,又无可挽留。想表示悲伤,坚韧的个性又使他掩蔽。于是“我”急忙安慰。师生二人,可谓心有灵犀,令人感动。

  在“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一段,质朴的叙述,浅白的语言,却浸透了依依离别的深情。

  大家齐读,品味,体验没有抒情胜于抒情的效果。

  五、总结说课

  这是我安排的第一课时,依据课标和教学理念,我主要运用了阅读品味法,朗读体验法。注重教师的启发引导,同时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个性张扬。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把握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绪变化。

  板书:

  藤野先生

  鲁迅

  感激

  爱戴

  恩师

  敬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7

  【创意说明】

  采用层进式教学思路──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细节品读体会感情,研读探究明确主旨,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学习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读激趣,藤野先生

  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引用《呐喊》中的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见藤野前,在东京──与藤野在仙台,相识相处──离别回国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

  三、跳读课文,分析人物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思考: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总结: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四、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设疑:

  鲁迅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2、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思考: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⑴ 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⑵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⑶ 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⑷ 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写文章。

  3、小结主题思想。

  五、研读探究,明确主旨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语段,思考:

  ⑴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⑵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

  ⑴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⑵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致”,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

  2、学生集体诵渎第5语段,思考:

  ⑴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究其缘由是“物以希为贵”。那么句中的“大慨”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⑵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

  ⑴ “大概”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点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因为”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⑵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学生自读课文第24~31语段,合作探究:

  ⑴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⑵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何尝”是什么意思?

  ⑷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1~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六、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课后练习一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七、课堂小结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采用选点突破法──由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切入,引出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几件事情,全面感受先生的形象以及鲁迅留学的感情变化,重点研讨文章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介绍鲁迅的主要经历

  二、局部切入

  你知道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吗?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

  三、全面感受

  1、在仙台和藤野先生相处还有那些事情?可以看出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以“点”带“面”梳理文章内容)

  2、留学期间还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贯穿始终?可以从哪些文段看出?

  (贯穿全文的明暗两条线索)

  四、重点合作研讨

  结合课后练习一的三种说法,学生各抒己见,在研讨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所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8

  《藤野先生》

  一、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 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二、内容简析:

  1、这篇文章在时间上,前后跨越了二十年;地点由国外到国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又都有许多变迁;因此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必然很多。但仔细读来,主要两个人物:一是藤野,一是作者。分析这两个人物的艺术形象。

  见下表

  藤 野

  作 者

  (1)衣着简朴

  (1)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反感

  (2)为作者精心添改讲义

  (2)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3)当面订正解剖图

  (3)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侮辱、诽谤,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4)为作者勇于解剖尸体而高兴

  (4)看到电影里枪毙中国人的情景,痛感必须改变“中国是弱国”的现实,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之路。

  (5)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6)与作者的惜别

  2、这篇文章着重写藤野先生,文中哪一段描写告诉我们藤野先生是日本一位什么样的学者?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的?见下表

  举 例

  思想品质

  1

  先生检查并订正“我”抄的讲义

  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

  2

  纠正“我”绘的解剖图

  表现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

  3

  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

  表现先生热情诚恳

  4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先生的求实精神

  3、这篇文章既然重点写藤野先生,从文章内容上看,写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日本“爱国青年”的所作所为,似乎与藤野先生无大关系,认真思考,这些内容与叙写藤野先生有何关系?

  本文记叙抒情的对象是藤野先生,但在五千字的文章里,正面写藤野先生的不过两千字,其余文字表面看来与藤野没大关系,但实际上“形断意连”,笔笔都是为了衬托藤野先生。总体来看,作者写清国留学生和日本“爱国青年”,是在写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别的社会背景。

  4、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是什么?他为什么离开东京?他为什么学医?又为什么弃医从文?这些都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思想感情?

  (1) 鲁迅原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曰本学医的。

  (2)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

  (3) 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4)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对藤野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决心弃医从文是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5、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 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 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 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 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 (2) 两件是详写,(3) (4) 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6、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含义的理解。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从抓住对句中红色词的理解入手。)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地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 “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写作特点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学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本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有如下特点。

  1、脉络分明,记叙有序。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2、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

  文中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3、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是没有溢美之辞,往往在那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是看似很平淡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却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与关怀,说明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另外,作者写这件事情,更是为了表明他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感激。再如:“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这种“不安和感激”是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没有接下去写些赞扬和抒发感情的话,而是平静地实实在在地叙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这段话中,我们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选择的几个词,它们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么强烈,也可看出他对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文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测试

  一、 对下列各句所运用修辞手法的判断哪两项有误( )

  A.(“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夸张、比喻)

  B.她(冰心)敏锐地感到了这部分青年的危机:“不能升天,不甘入地”,他们被“悬在天上人间的中段”。(引用)

  C.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引用)

  D.(“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反语)

  二、下列红色字的解释,哪一组有错误( )

  A.教诲(教导) 诘责(质问) 油光可鉴(鉴:借助,借鉴)

  B.穿衣太模胡(指马虎,不讲究) 不逊(谦虚,谦逊) 匿名(隐藏)

  C.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深恶痛疾(痛恨) 烟尘斗乱(通“抖”)

  D.周济(接济) 考试落第(指考试不及格) 毫不介意(在意,放在心)

  三、下面词语,哪一组没有错别字( )

  A.妯娌 私塾 无聊 响得振天

  B.掌故 脱漏 改悔 抑杨顿挫

  C.霉茵 解剖 盘踞 托尔斯泰

  D.筹备 神韵 隽美 文学硕士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鲁迅初写小说是 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其时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 )

  (2)1930年前,鲁迅的作品汇集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回忆录《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 )

  (3)《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

  五、下列句子中红色词语感情色彩在文中没有变化的是( )

  A、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言。

  B、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他的影响了。

  D、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参考答案

  一、C

  分析:这句应该是反语。

  二、A(“鉴”应释为“当镜子照”)

  三、D(A项中“振天”应为“"震天”。B项中“杨”应为“扬”。C项中“霉茵”应为“霉菌”。)

  四、

  (l)× 第一篇白话小说应该是《狂人日记》。

  (2)√

  (3)×《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五、答案为A项。

  解析: B、C、D项褒义词用作贬义词。

  中考解析

  1.下面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梦令》――词――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B.《红楼梦》――小说――曹雪芹――清代小说家

  C.《藤野先生》――散文――鲁迅――现代文学家

  D.《我的叔叔于勒》――小说――莫泊桑――美国小说家

  【考点】:作家作品

  【分析】:答案为D项。其中《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文体是小说,但作者莫泊桑并不是美国小说家,而是法国著名小说家。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写了鲁迅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故乡》写了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见闻。这两篇文章都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B.《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中期作品共305首, 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安徒生。他出生在十九世纪初挪威一个穷苦的鞋匠家庭,经过艰苦努力,一生写了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成为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D.《岳阳楼记》是唐代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名作。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考点】:文学常识

  【分析】:答案为B项。A项中《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写了鲁迅留学日本的一段经历。这是正确的。但《故乡》并不是选自《朝花夕拾》,而是选自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我”并不是鲁迅,所以说《故乡》写了鲁迅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的见闻,也是错误的。C项安徒生不是出生在挪威,而是出生在丹麦;D项《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不是唐代人,而是宋代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9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字注音:

  芦 huì________  nì________名  托 cí________

  绯红_________  不逊________  诘责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____________。

  ② 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____________。

  ③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____________

  ⑥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__似的喝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当想偷懒时,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3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第十一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有一所小学校,因为各方面条件极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

  当村民和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

  乡里实在派不出人来,后来只好请了一位刚刚毕业等待分配的女大学生来代一段时间课。不知女大学生当初是出于好奇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很快和孩子们融洽地生活在一起。

  三个月后,女大学生的分配通知到了。村民们只好像以往十次那样带着各家的孩子去送这位代课教师。

  谁知,无法预料的情形发生了──那天,在代课教师含泪走下山坡的那一瞬间,背后突然意外地传来她第一节课教给孩子们的古诗: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那背诵的声音久久回荡,年轻的代课教师回头望去,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孩子们目光中蕴含的情感,顷刻间让她明白:那是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啊!

  代课教师的脚步凝滞了。她重新把行李扛回小学校。她成了第十一位老师。往后的日子她从这所小学校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孩子去读初中、高中、大学……这一留就是整整二十年。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正是女教师患病被送往北京治疗的期间。我一直想去探望她,但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成行。

  我终究没能见到这位乡村女教师。当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所小学校时,已有一位男教师来接她的班。新来的教师对我说:她患了绝症,从北京回来的只是她的骨灰。我看到她的骨灰装在一个红色的木匣里,上面没有照片。

  临行时,这位男教师还告诉我,这所学校没有第十二位教师的说法。无论以后谁来接班,永远都是第十一位。这是所有能在这里工作的教师的光荣,他说。还有就是这所小学校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他没有立即告诉我,当时他只是微笑着对我说:明天早晨,你就会知道。

  第二天,我早早从距小学校几里远的乡招待所起来,刚刚爬到院墙外那座高高的山坡,就远远地听到白居易那首熟悉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

  我想起,今天是新生开学的第一课。

  10、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送走第十位教师后,就有人心寒地断言:再不会有第十一位教师留下来。”“心寒”一词与文中哪句话照应?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无法预料的情形”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没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改成问句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代课老师的脚步凝滞了,为什么?她作出了怎样的选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描写女教师骨灰时,为什么强调“上面没有照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所小学“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如何理解“第十一位”这个题目的含义?

  【写作】

  18、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恩师。在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在追求中常遭侮辱的时候,是藤野先生给了他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恩师难忘。在你近八年的求学生涯中,有没有令你感念的恩师呢?在班里和同学交流一下。

  【参考答案】

  〖积累与运用〗

  1、荟 匿 辞 fēi xùn jié

  2、① 照

  ② 即“模糊”,这里指马虎、不讲究。

  ③ 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④ 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⑤ 这里是动词,放映。

  ⑥ 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3、① 油光可鉴 标致

  刻画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用反语表明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和嘲讽。

  ② 物以希为贵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而是“物以希为贵”,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自尊心。

  ③ 酒醉 “酒醉”是形容人处于高度兴奋、迷狂以致难以自已的状态。这里说的是国人“闲看”枪毙犯人时的表现。看客们不但对自己受剥削受压迫麻木不仁,而且对他人受残害而抱围观、鉴赏、兴奋不已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作者对黑暗政治的压迫下和落后封闭的文化熏染下的国民的劣根性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4、略(答案能联系课文内容,模仿藤野先生口吻,说些鼓舞鲁迅奋进的话语即可)

  〖阅读〗

  (一)

  5、主要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

  6、只不过 对东京的失望 “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

  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7、“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8、“标致”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清国留学生”,是反语。

  9、作者在这一部分写了在东京的所见,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促使先生对东京失望,为下文离开东京到仙台见到藤野先生作了铺垫。或者说这一部分写清国留学生学跳舞、赏樱花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答对大意即可)

  (二)

  10、主要讲述了一个偏远贫穷的小山村始终没有教师肯留下,一位代课的女大学生为了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成了永远的第十一位。

  11、“因为各方面条件差,一年内已经陆续走了七八位教师”。开头写“走”与后文女教师的“留”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女教师精神的可贵。

  12、二十几个孩子齐刷刷地跪在高高的山坡上,背诵女教师第一节课教他们的古诗,以此来挽留女教师。

  13、有谁能受得起那天地为之动容的一跪呢?

  14、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纯真而无奈的挽留,以及身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使代课教师脚步停住了。她选择了留下,并且一留就是二十年。

  15、说明女教师为小山村的孩子们奉献了一切,而自己却一贫如洗,连一张照片都没有。

  16、新生开学第一课,在小山坡上学生们背诵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作为开学典礼,以示对女教师的纪念。

  17、“第十一位”浓缩了这个感人故事的精髓,具有更强烈的震撼力。同时,用数字为题,题目新颖,耐人寻味。

  〖作文〗

  18、提示:学生可以口头作文也可以书面作文,可选取老师的典型事例,学习《藤野先生》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也可以记某个比较难忘的片断,等等。尽由他们自己发挥。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10

  课文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人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生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十月十二日。

  教案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怀念藤野先生,赞扬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的伟大性格和正直、热忱、高尚的品质,回顾了自己在日本求学时期探索救国道路和思想转变的过程:为了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毅然地放弃了跟随生平最敬爱的老师一一藤野先生学习医学,摈弃了科学救国的改良主义道路,改为从事文艺运动以唤醒人民群众起来革命;从而激励自己要永远不忘革命的初衷,决心同封建及帝国主义势力斗争到底。

  文章一开头就写目击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激起自己想“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接着写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是此文的主体,着重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的关怀、教育的深厚情谊,以及放弃学医的思想变化原因。这部分在写藤野先生之前,叙述了从东京去仙台的途中所见以及在仙台医专所受的优待。最后“从离开仙台之后”到结尾,写出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以及藤野先生给鲁迅的激励和鞭策。鲁迅回国以后,之所以没有和藤野先生通信和寄照片,这是“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里透露了作者对辛亥革命后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的失望和不满,从而也觉得无法报答藤野先生对自己对中国人民的关心和期望,含蓄的笔调更加强了文章思想的深度。接着写对藤野先生的敬仰和怀念:我“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在对藤野先生的评价后,鲁迅先生更进一步揭示藤野先生的思想境界:“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正因为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乃是对中国人民的关心,所以鲁迅怀着深深的敬意赞颂“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艺术特色

  对比手法

  如写作者满怀爱国激情寻求救国的道路,而“清国学生”则过着饱食终日、白天逛公园、晚上跳舞的无意义生活,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清国留学生”是中国人,对祖国的前途漠不关心,而藤野先生是日本人,却热望把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这二者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以学生会干事为代表的日本“爱国青年”妄自尊大,仗势欺人,而藤野先生却毫无民族偏见,对弱国留学生热心教诲,关怀备至,形成了强烈对照。再有作者离乡背井,刻苦学习,寻求救国道路,日本仙台医专学生会干事造谣生事,损害国家荣誉,也形成强烈对照,这些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都有力地衬托了藤野先生的伟大性格和作者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丰富和深化了主题思想。

  白描手法

  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运用了白描手法。如写藤野先生时,无论写他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的自我介绍、耐心细致改正鲁迅的听课笔记和解剖图、看到鲁迅成功地进行了解剖实习的高兴状况以及鲁迅要离开仙台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都只是简练的几笔,没有粉饰,没有渲染,但写得栩栩如生,显示出人物鲜明的性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理解“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何尝”、“似乎”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思的作用。

  二、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设想

  一、讲清课文以时间为顺序和“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抓住物征写人的方法,以及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藤野先生的高尚风格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二、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三、充分运用课后的练习进行教学;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深入理解课文。

  教学时教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课文,辨清应掌握的字的形、音及词语的准确含义。理清文章脉落、记叙顺序,分清课文中变换的几个地点,了解全文记叙的几件主要事情,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同学们讨论、回忆。教师归纳、明确。)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

  2  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āo,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指导预习。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

  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磁带的方法进行。)

  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

  1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2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部分课文,复习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完成“理解・分析”题一、二。

  3  预习课文第二部分。该部分可分几个大层次?各层次写了些什么内容?概括各层层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一课时的)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  “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

  1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味、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原因,充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六、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要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

  七、布置作业 。

  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及写作特点。指导完成课文后全部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复习第二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问题与答案参看第二课时的)

  二、请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4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三、总结全文,请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概括本文写作特点。

  1  脉落分明,记叙有序,按照表现人物品质的需要组织材料。

  2  抓住特征和选取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来描绘人物。

  (由上内容均可由学生根据研习的内容在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四、布置作业 。

  1  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  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藤野先生》教案 篇12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时代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

  绯(    )红    油光可jiàn (    )    芦荟(    )   畸(    )形  不逊(    )    诘(    )责    杳(    )无消息  yi(    )扬顿挫  深wù(    )痛疾  瞥(    )   发髻(    )   驿(    )站          

  樱(   )花   解剖(    )  颇(    )冷   芦荟(    )

  3、本文选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                》,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以上两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线索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是抓住了怎样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来描写清国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对表达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藤野先生,离题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出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       )

  a 油光可鉴:镜子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逊:谦逊          匿名: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c 深恶痛疾:痛恨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适值:正好遇到

  d 斗乱:飞腾杂乱      诘责:质问            顿挫: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请细心体会以下两个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谁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6―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这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质

  1 

  2 

  3 

  4 

  3、学习24―31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样的刺激并最终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极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部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②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段记叙了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个重要事件,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论是什么人的逻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①②处有两个冒号,前一个冒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冒号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加点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读通,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学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与藤野先生告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些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说自己并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似乎忘记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他的怀念之情?

  2、这篇回忆录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实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统摄全篇的?

  二、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3、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发现”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气”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结尾划横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小”和“大”,为什么这句话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