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 >> 念佛做不到“一心不乱”,对照佛陀与祖师的教言,是不是自己往生没了希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藏语阿弥陀佛圣号念诵 次第花开 >> 念佛做不到“一心不乱”,对照佛陀与祖师的教言,是不是自己往生没了希望?

次第花开 >> 念佛做不到“一心不乱”,对照佛陀与祖师的教言,是不是自己往生没了希望?

2024-07-11 00: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问: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讲道:“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有“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的教言。想想自己在念佛的时候,多是散念,即使是座上念,也做不到“一心不乱”,对照佛陀与祖师的教言,是不是自己往生没有希望了?

答:您好,来信收到。

在开始探讨问题前,我们可以先扪心自问:我在念佛的时候,真能做到一心不乱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答案不言自明,因为在末法时期,真能做到“一心不乱”念佛的人就像白天的星星般稀少。

所以您提出了净土法门中特别关要的一个问题,即念佛时做不到一心不乱,能不能往生?

问题的关键就在如何理解佛陀这里所说的“一心不乱“。那我们的探讨就从这里开始,如何正确理解佛陀与憨山大师的教言。

蕅益大师的开示

一、如您在问题中所说,在《佛说阿弥陀经》中,佛陀亲口宣讲执持佛号,乃至七日,若能一心不乱,临终之时必定感佛与极乐世界的圣众现前接引,往生净土。

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从其法身智慧流现的教言必定真实不虚。

不过,因为众生的根机千差万别,佛陀说法也如医王为不同患者开具不同的药方一样,有时直接说,有时间接说,有时明显说,有时隐喻说。

所以凡夫要想了达佛经的真实含义,不能以自己的分别心为依据,如佛经中所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而应当依靠善知识的开显。理解《佛说阿弥陀经》中的”一心不乱“,也当如是。

自古以来,汉地善知识们对此经的注疏颇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净土宗第九代祖师蕅益大师撰写的《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简称《弥陀要解》)。

对此,印光大师曾这样评述:“《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印光大师也是净土法门中的一代祖师,两位祖师以后祖印前祖,就是为众生显明《弥陀要解》深契佛心,极其可靠,即使是古佛再来,亦如是宣说。

现在我们看看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如何开显佛经中的“一心”二字。

大师说:“一心亦二种”,把佛陀说的“一心”归纳为两种,即“事执”与“理执”。“事”是就事相而言,即念佛时应如何行持,“理”是指法界真如之理,即念佛应当了达的实相之理。   

关于“事执”大师解释道:“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虽然没有了达我心与佛心无别,我也与佛无别的究竟真如之理,但能信阿弥陀佛,信有极乐净土,并决志求生执诵佛号,声声名号如迷失荒野的孩子呼唤慈母般,相续不断,就是一心。

关于“理执”大师解释道:“理执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理执,对修行者的要求颇高,简单说,就是念佛人须了达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不在自己心外,洪名佛号也是我本心所具,了达此理,以心紧紧系于佛号上,如是而修,即是一心。

我们总结一下大师的观点,大师认为念佛时“一心不乱”,修行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根机,从两方面行持。

如果了达了十法界无出自己本心的甚深教理,专一执诵佛号,即是一心。如果暂时未能了达此理,以信愿为先导,志坚心切,如子唤慈母不间断念佛,亦是一心。

其实“事”与“理”本不矛盾,以事执,渐渐可以摄事归理,而理执也万万不能费事。

所以往生与否的关键,在有无信愿。

正如大师在 《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所讲:“欲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以上是蕅益大师关于“一心不乱”的开示。

憨山大师的开示

二、关于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应当如何理解。

探讨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题目《费闲歌》中“费”与“闲”的意思。”费”是指消耗花费,”闲“是空耗。费闲连在一起,是说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但因各种过失,让花费的精力白白空耗。

在《费闲歌》中,憨山大师撰写了十段偈颂,分别指出修行人让自己的修行白白空耗的十个过失。

其中说到念佛应当避免的过失时,原文是这样写道:

念佛容易信心难心口不一总是闲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

四句偈中的第一句在说虽然口中念佛者众多,但内心真能生起坚定信心则很难,这就直接道出了净土法门易行而难信的特点。

第二句的“心口不一“是指口中念诵的佛号,与不生坚信的内心状态,二者不一,念诵本应具有的无量功德,因信心的缺失而白白空耗。

后两句是大师对这样念佛人的警告,口中念佛,内心无信无愿,无论表面上如何精进,也不能成办解脱。

结合大师的上下文义,就知道这里的“心散乱“,不应简单理解为往生的前提条件是先要做到念佛时心无杂念,这是通途法门的思维。想想娑婆世界的凡夫众生,那个不是烦恼重重,妄念纷飞。

正是观察到末法时期众生的特点,慈父阿弥陀佛才立下了无须断除杂念,凭借真信切愿执名念佛,即可往生极乐净土的殊胜本愿。

所以此处应将“心”理解为信心,“心散乱”即信不坚愿不切,而无信无愿,虽口念弥陀,也是徒然。

经过上面的观察抉择,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两位祖师的观点,虽角度稍有不同,但究竟上毫无相违。

法然上人的开示

三、日本高僧法然上人(生于公元1133年),他建立了日本净土宗,被日本净土宗誉为净宗初祖。

法然上人曾经与一位前来询问散乱心念佛能否往生的僧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僧人问:这是净土的教理,我也知道。只是我虽念佛,但心很散乱,应该怎么办?

上人答:这个法然我也无能为力。

僧人问:那我应该怎么办呢?

上人答:你要知道,心虽然散乱,但只要称名号,将来乘佛愿力,必定往生。所以,念佛是当下的第一要事。

僧云:明白了,我就是为听您的这个教言而来的。

待僧人离去,法然上人对在场的僧众说:

“生于欲界散地的众生,其心必是散乱的,这个就像受生为人后就会长出眼睛和鼻子一样。若要舍弃散乱心再念佛往生,没有这样的道理。散乱心念佛往生,方显阿弥陀佛本愿力的殊胜。这位出家人的疑问,本就是多余之事,没有必要啊。”

相信法然上人与僧人的这段对话,对于我们理解蕅益大师和憨山大师的教言会有所帮助。

我们应该深深顶礼蕅益大师、憨山大师、法然上人,以及一切为众生开显净土法门甚深教义圣者善知识。

以上的探讨如有错谬,向上师三宝至诚忏悔。

参加“阿弥陀佛圣号念诵”

发愿最少念诵100万遍(藏文)阿弥陀佛的圣号:

炯丹迪得因夏巴  札炯巴央达巴作波   桑吉滚波奥华德美巴拉  香擦洛  巧多嘉森切沃

或者汉文600万遍:南无阿弥陀佛 

长按二维码参加“阿弥陀佛念诵”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不要走散哦!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