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曲文化研究系列:舟曲藏族服饰初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藏族服饰与气候 舟曲文化研究系列:舟曲藏族服饰初探

舟曲文化研究系列:舟曲藏族服饰初探

#舟曲文化研究系列:舟曲藏族服饰初探|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舟曲藏族妇女服饰  图片来源:新华网

 

内容摘要:舟曲藏族具有其独特的民族服饰。笔者从一个本地人的角度出发对舟曲藏族服饰进行分类,并探索其形成的具体原因,揭示舟曲藏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力图向世人展示舟曲藏族服饰最真实的一面。

关键词:舟曲  藏族服饰    藏族女式服饰  文化内涵

  舟曲县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县。人口13万,其中藏族人口37108人。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舟曲藏族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其中藏族服饰更是别具一格,自成体系。“民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构成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舟曲藏族服饰不但具有一切服饰共有的实用价值,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韵味。就整个甘南藏区而言,舟曲属于农业区,相应地,在服饰上也形成了以农业特色为主的藏族农区服饰。由于受经济发展、思想变化、民族融和等因素的影响,进入70年代,舟曲的大部分藏族男子已穿着汉装,现在则尽着汉装,笔者在舟曲县生活了25年,从记事起就没见过本地的藏族男子穿藏服,现在年龄在50岁以上的藏族男子基本上都穿中山装,年轻人的服装自然随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只有藏族妇女还用传统的民族服饰打扮着自己,成为舟曲藏族服饰的主要承载者,为保留本民族文化作出贡献。“少数民族女性文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少数民族女性创造的文化和女性自身的文化。而少数民族服饰就是典型的女性文化瑰宝,是少数民族女性智慧和情感的结晶。少数民族女性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同时少数民族服饰又是一种符号与象征,是一种规则和符号的系统化状态,是处于纯粹状态中的无声语言和标志”。面对经济大潮的强烈冲击,一切都在变化,而舟曲藏族妇女却以自己无声的民族服饰符号保留着藏民族独特的地方性文化。

  笔者认为,舟曲藏族男装之所以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是由于藏族群众现实生活的需要及其思想的变化。舟曲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藏族群众以务农为根本要务,但农田的产量很低,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特别是对现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家里有无工作的人对一个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舟曲县的藏族干部出于工作需要首先脱下藏服,穿上了中山装,一时中山装成为体面的象征,人们竟相仿照。而农民纷纷以搞副业的形式来补贴家用,供给孩子上学,希望下一代能领国家工资,摆脱“土里刨食”的命运,舟曲出现重学热潮并延续下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入学则必须要穿学生服,笔者幼时上学前班时无论藏汉孩子都穿着小小的中山装,这几乎成为当时一条不成文的规矩。由于舟曲县位于藏汉结合部,藏族群众一般都是去邻近的武都县、宕昌县做工,对于作为“一家之主”的男性藏族来说,穿着藏服出门搞副业就显得不太方便,发展到现在,走在舟曲的大小村镇中,除藏传佛教僧侣外,几乎看不见一个穿着藏服的藏族男子。男式藏服渐渐从舟曲消退了,人们不仅从形式上接受了汉装,更从心理上真正地接受了它。这也是现在中山装还在舟曲的中年人中有很大市场的原因,藏族男装只是在大型的宗教活动和政府举办的表演大会中出现,仅仅是藏族族属的标志而失去了日常穿着的作用。而舟曲藏族女性服饰的保留则是由于在藏族家庭中藏族妇女的地位较低下,农村妇女一般不出远门,只是在家中劳作,与外界的接触很少,其思想意识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她们的潜意识中只是认为自己穿着的衣服最漂亮、最舒适,劳动时经久耐穿,并不羡慕汉族妇女的穿戴,对于丈夫和上学的孩子穿汉装则认为是一种需要,不想让别人笑话,是从众心理使她们接受了汉族的服装,正是舟曲藏族妇女这种矛盾而独特的心理造就了舟曲藏族服饰中男装消退、女装保留的特殊局面。

  一、舟曲藏族女式服饰按聚居地分,有多种类型,具体说来可分为5种,并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一)、南山式:

  主要分布于江盘一带。妇女头缠200枚铜钱串成的钱绳或3米长的黑布帕子,身着白麻布或黑布及膝长衫,外穿红色或蓝色丝绸坎肩,胸前衣服上缀有红、黄、白相间的横布条,下身着黑色或蓝色长裤,裤腰较宽,在衣服最外层的腰部系红色或黑色毛织宽腰带,长约3米,缠腰数道,脚穿长筒麻布牛皮底鞋,藏语称“罗踢”。

(二)、八楞式:

  主要分布于三角坪、八楞、池干、插岗等地。妇女留小辫,不留“满头”,辫尾各续黑色毛线,长及脚踝,用长3米的黑布包头,上顶一块一尺见方的白色头帕,头帕一角缝有一块边长10厘米的蓝色或黑色方布、在缝有方布的手帕一角还缀有一条60厘米长的毛织绶带,上面绣有日、月、法轮、花草等图案。耳带银质圆耳环。内着红、黄、黑相间的套头短衫,胸乳部位绣有左右对称的“眼睛”状图案,外套黑色、褐色过膝开襟长衫,长衫下端用黄、红、蓝、黑、紫五色长布条拼缀成图案,十分鲜明,在外衣上从肩至肘缀有一条由五色线织成的40厘米长、20厘米宽的的毛布片,布片下端缀有3枚铜钱或贝壳,边缘缀有线穗,称“褂子”。腰系红色毛织腰带或彩线织成的彩图腰带,或直接用3米长的黑色、蓝色布裹腰,腰带系在衣服最外层,下身着大红色宽长裤,脚穿黑布绣花尖头短靴,胸前挂有圆形银盘,直径20—30厘米,表面饰法兰瓷图案,银盘中心铸有6厘米高的银柱,柱顶镶有一颗红珊瑚或玛瑙珠,柱底紧贴柱身嵌有8颗银珠,呈花状,在一圈蓝道外铸有佛教八宝吉祥图案,藏语称“欧头子”。这是藏族的传家宝,传女不传男。这一银盘是由以前布制的“护身符”演变而来,现代除护身驱邪的功能外,又增添了装饰身体的功效,是精致华贵的饰品。

  (三)、拱、铁坝式:

  主要分布于拱坝、铁坝、大年一带。妇女辫满头小辫,用3米长的黑布折叠成宽7厘米的条带逐层盘绕,额前留刘海,耳戴镶有红珊瑚珠的大银耳环,有的在耳环上套有银元,上身内着黑、蓝色套头短衫,胸前绣有几何图案,下排30行左右的红珊瑚珠,小如豌豆,大如大豆,间有银珠,藏语称“斯日”。外着无领对襟短袖的过膝黑长袍,袖口较宽大,宽30厘米,镶有红、白、黄色彩边,多以红布为底,黄、白、紫间之,最外套有镶花红、蓝丝绸坎肩,上绣莲花、马莲花、桃花等花草图案,腰系长3米的毛织彩色腰带,系在坎肩下面,围腰几圈后在前面打结、向下垂至鞋面。下身着红色肥宽裤,裤边绣有彩色花边、图案多为花草鸟兽,也戴“欧头子”。

  (四)、博峪式:

  主要分布于博峪一带,内部又分为两大类:

  1、博峪河坝、第二坎式。

  妇女头顶3米长、70厘米宽的黑布叠成的方布块,一般规格为长33厘米、宽25厘米,以黄、红、白色彩带绷缠,藏语称“勒西”,在五月初五“采花节”时还要插上枇杷花、叶。满头小细辫,辫尾接一米长的300—400根黑毛线,束在腰带中,耳戴大银耳环,坠一银元。内着红色套头衫,长约60厘米,颈部黑布为底,串缀红珊瑚珠,该衫下端半圆,绣有海浪、花草等图案,外着黑色无领对襟中袖长袍,及脚踝。袖长及肘部,宽约30厘米,袖口处镶有色布长条,长袍下摆边缘缝黑白相间的两块大布条,次为25厘米宽的白布条或浅花色布条及3条2厘米宽的红、绿、黄布条,襟沿边横饰6厘米宽的两个白布条,肘部饰彩布条,中拼缝20厘米宽的红布块,上印牡丹、芍药等花卉。外罩镶金边的桃红绫缎坎肩,边缀有黑色、黄色、红色穗子,腰系红毛线绣腰带或锦带,腰带右后侧带有香包、香饰。两胯坠30厘米长的红穗头,腰带系在所有衣服外面,下身着红色长裤,以白布绑腿及膝盖下,脚穿红布鞋,也戴“欧头子”。

  2、博峪岔路沟曲曼村式。

  该种服饰与甘肃文县、四川南坪县藏族服饰相似。 妇女留长辫,用长约60厘米的黑色线辫串上米粒大小的珊瑚珠,辫于发辫中,辫末端坠有6—8块直径6厘米的圆形乳白色鱼骨片,藏语称“尼日”,其下坠饰一束30厘米长的红线穗。整辫及饰物皆盘绕于额顶。每逢冬天,用长约3米的黑布缠头。妇女内着上黑下红的罩衣,一般用整块锦缎或以碎彩布拼成图案。外着无领右衽的蓝色、黑色长衫,襟边和袖口镶嵌有彩布,以彩线绣饰。腰系过膝黑布围裙,上端缝有18厘米宽的白布,侧边缝有5厘米宽的蓝布。最外层着短袖无领黑棉衣或镶花边的对襟式、琵琶式绣花小坎肩,琵琶襟的下摆无右角。下身着连衣百褶裙,裙襟和袖口缀饰花格或彩条布,肩部至肘部饰有一色的块布条,下前摆饰宽约15厘米的五色竖布条,呈“马面褶”形状,后裙以条块花格布拼成棋格式图案,如同“百衲衣”,上俏下丰,无扣无衩,色彩斑斓。春夏时节,腰系锦带,秋冬时节系红棉带,外缠长3米、宽40厘米的浅蓝色飘带,佩带绣花烟包,藏语称“才康曼”,饰有牡丹、佛手等花卉图案,底坠有3枚方孔铜币或贝壳,或系6串珠玑与15厘米长的各色穗子。老年妇女衣着皆黑色,百褶连衣裙无彩带修饰。无论男女老幼皆打白色绑腿,足登传统皮底头长筒靴,表面饰有红布条或“十”字形图形。除戴“欧头子”外,还经常佩带银手镯和戒指。

  (五)、上河式:

  舟曲县城西以上统称为上河,包括峰迭、立节、巴藏、憨班、坪顶等地。妇女头顶一块3尺见方的黑色布帕,折叠后裹头,用一根发辫或七彩线盘绕于头,起固定作用,插银质发簪,辫梢以粗黑毛线续束,尾坠方空大铜币,一条发辫上坠有一个直径为10厘米的银盘,用珐琅装饰,中间镶有红珊瑚珠,周围镶嵌有4颗银珠。其中用一条发辫包头,一条发辫披肩是未婚姑娘的打扮,两条发辫包头的是已婚妇女的打扮,七彩线象征彩虹,戴大银耳环。上装内着红色、蓝色右衽大襟袄,领口缝一对镶花银质或铜质板扣,藏语称“列子”。袖口有用白、红、黄色丝线绣成的图案,多桃花图,腰系蓝、黑色毛织宽带,长约3米,外套黑色的绸表毛里坎肩,下身着黑色长裤,很肥,宽约60厘米,裤子比实际长度超出1尺左右,裤管扎紧后再下放,形状似灯笼。脚穿连袜尖头绣花鞋,象征雄鹰,有凤凰、孔雀的美好含义,意为能走的很快。

  二、形成以上5种藏族女式服饰的原因有:

  (一)、交通不便,各服饰的分布区相互隔绝。

  舟曲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自然灾害中以泥石流最为频繁,道路不通是自然情况,山后是舟曲藏族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每逢下雨,道路必断,与外界隔离一两个星期是很平常的事,八楞式,拱、铁坝式服饰都分布在山后,由于交通原因受外界影响较小,与其他服饰分布区的联系很少,也相应地造就了山后藏族女式服饰的相似性和独特性。上河式服饰除年轻妇女的宽大灯笼裤变为汉族长裤外无多大变化。相对而言,地处县城南面山上的南山式服饰的变化就大些,八十年代中期,传统的长筒麻布牛皮底鞋“罗踢”已经消失,而上宽下窄的长裤也被流行一时的健美裤、牛仔裤所代替。

  (二)、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劳动相适应而导致的变化。

  “服饰的缘起演变规律:它起源于障风蔽雨,防御自然,得助于性的夸示或躲避两性间的性吸引,繁荣于大自然的启迪,兴盛于夸富心理的支配。” 舟曲气候湿润、温和,与甘南州的其他藏区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与这种气候条件相适应的是舟曲藏族女式服装都用丝绸或布制成,舍弃了藏族传统的皮裘大衣,显得单薄、轻便、简洁。同样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舟曲林木茂密,花草繁盛,每年春、夏两季都是花的海洋,勤劳的藏族女性忘记了一年的辛苦,用鲜艳的花儿打扮着自己,用原始而朴素的方式体现出对美的追求,并演化成舟曲传统的民族节日:五月初五“采花节”、“潮水节”。在这个女性的节日里,年轻的藏族姑娘们结伴上山,用美丽的野花装扮身体,用纯美的山歌结识意中人,把无声的女性服饰美升华到一个有声的境界,形象地衬托出藏族女性的青春美、成熟美,烘托出她们的气质和修养,给服饰又增添了求偶的功能。藏族妇女往往以服饰的华贵程度和首饰的多寡来衡量家庭的贫富,“欧头子”就是舟曲藏族妇女最为宝贵的传家宝。南山式藏族居住在县南面的山上,山路崎岖,为便于行走,所穿衣服长不过膝,便于双腿的运动,这种衣服收拾得很紧凑,装饰也少,脚登“罗踢”十分耐穿。八楞在山后,距县城很远,与武都县相邻,交通便利,林木茂盛,药材很多,当地人的经济条件较好,有精力、金钱、时间来打扮,因此衣着艳丽。山上的露水大,昼夜温差较大,气候较寒冷,因此穿靴子。博峪气候宜人,与文县接近,潮湿多虫蛇,故打绑腿以避之。拱、铁坝为林区,为方便行走,穿着较大方。上河气候寒冷,衣服以保暖为目的,俗语说“十单不如一棉,十棉不如一缠”,所以在腰上、脚腕上都用布缠绕,起到保健作用,还能装钱物,既美观又实用。区别与其他藏区的袍、裙式而以长裤为主则是由于劳动的需要。

  (三)、藏族的地域性文化是形成舟曲县多种藏族女式服饰的深层次原因。

  “服饰作为族群区别的标志,是随着氏族、部族、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55个民族,每个民族既有自己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甚至不同身份、不同社会地位的服饰,又有自己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舟曲藏族女式服饰可以说蕴藏着舟曲藏族“族徽”的含义,是舟曲藏族与其他民族区别的标志,其中八楞式服饰的胸乳部位所绣左右对称的“眼睛”状图案是原始母系氏族的遗留,在舟曲藏族女式服饰中格外特殊,它以人的眼睛这一人类心灵的窗户为原本,极尽夸张之能事,金绣银钩,在妇女胸前显得分外醒目,是藏族妇女对乳房这一母性主要特征的集中夸大和外在表现,使人们的眼睛自然而然地被它所吸引,进而对它的拥有者产生兴趣,因此它在求偶时也发挥着重要的性启示作用。体现了该地藏族对母性的高度崇拜。由于舟曲藏族生活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地域内,舟曲藏族女式服饰在长期的各自演化过程中就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表现出独特的地域性。

  三、舟曲县藏族女式服饰的文化内涵。

  舟曲藏族女式服饰展示了舟曲县“一江两河”(白龙江、拱坝河、博峪河)流域独一无二的藏民族妇女风采。“服饰对少数民族来说,是作为一种生活模式和文化传统而存在的。少数民族特殊的生活方式使其服饰中积淀着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文化的、宗教的的诸多内涵” 。舟曲藏族妇女勤劳简朴、吃苦耐劳,具有藏民族妇女的美德,在生产生活中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她们一般不出家门,只在家里务农,如果丈夫在外工作,就会独立承担起家里的一切农活,孝敬父母、养育子女,终其一生。舟曲藏族女式服饰是舟曲藏族妇女保守思想的突出表现,各式服饰把妇女包裹的很严实,其身体除头、手外决不外露,这是藏族千百年来对妇女的严格压制、管束所致。

  “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岁时节令和人生礼仪有着密切的关系。少数民族服饰是借各式各样的节令民俗和人生礼仪活动来展示的,民俗活动是少数民族服饰的载体。民俗活动成了汇集、应用、展示民族服饰的文化场所”虽然舟曲藏族妇女平时相夫教子,日常生活很平淡,但也有专门为她们准备的传统民俗节日,为丰富藏族妇女的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如一年一度的博峪“采花节”、后背山的“潮水节”,这几天,藏族妇女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在开满野花的山间自由对歌,用歌声这流动的符号和服饰这无声的语言在为她们提供的民俗大舞台上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欢乐情怀,使这几天成为服饰展示的特殊场合,各式服饰在这里交融、汇集,显示了舟曲藏族女式服饰极其光彩的一面。“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不认为需要定期地维护和加强那些使它得以统一并且产生个性的集体感情和集体观念。不过这种精神上的复原只有通过各种集会、聚会和修道会等群体性活动才能实现。在这种活动中,人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以重新证实他们共同的感情。”在展示五彩缤纷的民族服饰的同时,这也是妇女联络宗教感情、体会民族情结的重要时刻。在大型的艺术表演活动中,舟曲藏族女式服饰也为舟曲县争得荣誉,例如在2000年7月甘南香巴拉艺术节上,2003年8月的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上,舟曲藏族女式服饰表演“朵迪舞”都有突出表现。另外,出嫁也是舟曲藏族妇女展示女性服饰的又一舞台,笔者曾参加挚友的姐姐的出嫁仪式,举行婚礼的前几天女方家就开始忙碌了,光头饰的准备就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女方的姐妹们要用黑毛线提前辫成假发辫,到时接在真发辫上面。母亲把自己的金银首饰中的一部分交给女儿,作为她的嫁妆,结婚这一天,新娘全身穿戴一新,把母亲赠送的首饰和自己的首饰全部戴在身上,显得雍容华贵,气度不凡。

  “少数民族通过服饰这种符号活动和符号思维,使服饰符号达到一种综合效应,包括功利的、审美的、历史的、宗教的、生理的内涵,呈现多重动因结构和象征意义,隐含着社会的秩序与法则,透露出诸多的非语言代码信息”。舟曲藏族女式服饰不但具有遮风避雨、保暖御寒、遮蔽羞丑的实用性功能,体现女性身体美的生理需求,女性爱好美、欣赏美、追求美的审美需要,还寄托着舟曲藏族的历史意识,藏传佛教的宗教印记,是探索舟曲藏族文化的“活化石”。

    笔者认为,舟曲县藏族女式服饰具有很美的形式及造型,富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农区藏族服饰的典型代表。舟曲藏族女式服饰离不开藏族的审美价值,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存环境的影响。舟曲藏族女式服饰的艺术特点表现在造型、金饰、玉饰、牙雕等方面。衣服布料所采用的色彩大多对比强烈而又和谐统一,其服饰中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红与蓝等对比色调,巧妙运色,金丝银线,取得了非常明快、和谐、强烈的色彩效果。具有彩虹之称的黄、红、蓝、黑、紫、白、绿七色的运用与当地苯教及藏传佛教有密切的联系。

  总的来说,舟曲藏族女式服饰在衣料的选用、色彩的搭配、作工的手法上有相似之处,但具体的形式又不同。虽然舟曲藏族妇女服饰分为5种类型,但由于藏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宗教信仰、审美价值、民族认同感发挥作用,舟曲藏族妇女服饰仍万变不离其宗,具有藏族服饰的共同特性。

(编辑:高晓玲)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