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博物馆里的“香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藏族古董图片 藏在博物馆里的“香器”

藏在博物馆里的“香器”

2023-12-06 17: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错金铜博山炉 l 藏于河北省博物馆

博山炉的出现,是熏香文化日趋繁荣的体现,更是战国以来出现的方仙道思想和神话世界观发展到一个阶段的标志。

这个错金铜博山炉就藏在河北省博物馆,器型似豆形,盖肖博山,通体错金。座把呈透雕三龙出水状,龙首顶托炉盘。

炉盘装饰以错金流云纹,盘上部铸出峻峭起伏的山峦,山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层峰峦或骑在兽身上,猎人巡猎于山石间。二三株小树点缀其间,刻划出了一幅秀丽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

当薰香点燃时, 香烟透过峰谷间铸有的空隙缭绕于山间,产生山景迷蒙, 群兽灵动的奇异效果,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雍容华贵的”香球“

花鸟纹金香囊 l 藏于成都博物馆

唐时期,开放融合,香炉的造型更是多样,呈雍容华贵之态。博山炉炉盖多透雕各种花草纹饰图案, 盖顶立瑞兽等装饰。底部的圆盘变成了多足或三足,只有少数保留了底部的承盘。

除此之外,唐代香炉最凸显的特点是多用金属制,主要有银、银镀金、铜、铜镀金几种,而以银及银镀金香炉最多。唐代是 儒释道三家并行的朝代,佛教经汉代的发展达到一个顶峰,所以,金属香炉多用于礼佛、拜佛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l 藏于陕西博物馆

唐代最被宠爱的是”香球“,如小小的香囊,精巧玲珑,便于携带,在贵族圈内甚是流行。被挂车前、置于帐中,特别是袖中,随着袖子的收放, 香气时有时无,时浓时淡,婉转而缠绵。

憨态可掬的”香鸭“

香炉发展到宋代,更突显出文人士大夫对香炉的欣赏把玩之意,香炉神圣庄严的意味似乎淡了许多, 与生活、情趣更加贴近,彰显出活泼泼的生机。

鸭型熏炉 l 藏于故宫博物馆

宋人尤喜以动物为原型制作的香炉,常把麒麟、凫鸭这一类兽形香炉统称为“香兽”或“金兽”。

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李清照的《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鸭子是宋代香炉中常见的动物造型,也格外被诗人所青睐。宋汪元量《幽州除夜醉歌》云: “云鸭香烘云母屏,绮窗绣阁流芳馨。”

精工巧制的”宣德炉“

宣德炉,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 “宣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 风磨铜铸成的铜器。

宣德炉 l 藏于天津博物馆

为了制作出精品的铜炉,在朱瞻基的亲自督促下,整个制作过程,包括炼铜、造型必须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出符合适用对象、款制大雅的形制,将之绘成图样,再呈给其亲览,并说明图款的来源和典故的出处,经过筛选确定后,再铸成实物样品让其过目,满意后方准开铸。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有自己特有的造型,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 ,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 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

精致温暖的”手炉“

清 鎏金缠枝牡丹手炉 l 藏于故宫博物院

手炉在古代是达官贵族、富贵女子所用的掌上之物,因此工匠们制作非常精致。其造型多姿多样,有圆形、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梅花形、海棠形等。

手炉,形状如小瓜大小,可随手提动,比火盆、火炕等取暖方便。古代人宽袖大袍,手炉可置于袖中或怀中带着,所以又有“袖炉”、“捧炉”的雅称。过去的读书人,有了手炉,书写绘画两不误,平添了几许温情。

《甄嬛传》剧照

中唐时期,手炉已成为官宦人家的室中用物。到北宋年间,手炉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民间百姓普遍使用的取暖器具。里面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小型的可放在袖子里“熏衣炙衣”,我们从热播的古装剧里随处可以看到手炉的身影。

每一个事物的产生,都有其道理,

香炉是,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亦是。

多一点时间,

与文物对话,

让沉寂千年的国宝活起来。

声明:本着传播收藏文化为宗旨,本文由藏友网编辑部整理,平台发布的内容作为分享、研讨之用,内容仅供参考,同行转载请声明藏友网编辑整理,藏友网的传播需要您的力量。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