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中的“空”到底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藉秋风的意思是什么 《心经》中的“空”到底是什么?

《心经》中的“空”到底是什么?

2024-06-05 07:2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文/非是藉秋风 《心经》封面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文260字,主要是关于佛陀“空”智慧的集中论述。先申明一下,佛陀,即觉醒者,无头顶放光的所谓超自然现象,也无所谓神秘现象,有的只是两千多年前释迦族的悉达多王子对世间奥秘的顿悟。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到底“看”到了什么?佛陀没有办法直接用语言说出来,我们也的确不知道。我们有的只是造物主在一片“黑暗”中为我们开的几个窗口:听觉、嗅觉、视觉等。

真正的智慧无法用语言直接讲解,佛陀的只言片语被称为佛经,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为数不多的几束“光亮”,佛经历经时间,有的已经是讹传,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大致轮廓。打个比方,佛经的字面意思是一些节点,真正的智慧是节点包络的曲面和体积还有那未知维度的空间。

最好不要纠缠于字面意思的理解,如果那样,永远无法体会到真正的智慧。倘若看完之后,直接将文字丢弃,如果再有幸能获得语言之外的智慧,这才是本意。

《心经》的核心要义:空

下面从人空、法空、空无所得、空而不空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说“人空”。

一句话:“我”空,实质上包括“我”空和世间万物的“空”。这里有两个方面:人生的一切苦厄源自“我执”。首先解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我缘何为“我”?造物主为每个人开了大致相同的窗口来和这个世界接触,接触的一系列窗口形成了我们“认为”的“我”。我们的喜怒哀乐等等皆来源于“我”。接下来我解释一下这几个窗口:

听觉

只包括20Hz-20000Hz的空气震动,而低于20Hz的次声波和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我们不会听到。

视觉

这个窗口包含了通常从赤橙黄绿青蓝紫的颜色,在电磁波谱上位于可见光波段。波长位于400~760nm之间。在此之外的红外,紫外,微波,X射线等等我们看不到。

嗅觉

通常人类嗅到的气味也是特定的一些,为什么有些物质被称为“无色无味”,最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窗口之外。

触觉

这个用现代物理学的解释是:我们皮肤最外层原子最外层电子与物质最外层原子最外层电子靠近时产生的巨大的库仑排斥。到目前为止我们只发现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除此之外有什么,我们不知道。

味觉

舌头舔尝某些东西,发现无味是什么意思,就是在我们的味觉窗口之外,超出了我们舌头探测器的探测范围。

世间万物的“空”

我仅举一例,比如福建三明沙溪河河对岸的绿色叶子,之所以为“绿色叶子”,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叶子,有一种光被反射了出来,进入“人”的眼睛中,刺激视网膜,形成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用汉字写下来就是“绿色”,人们用语言交流彼此的感觉,其实没有一个人能够感受到哪怕一点点“非我”的感觉。这种感觉“绿色叶子”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就被“固化”下来。所以没有人看到河对岸的“绿色叶子”之后感觉会有什么异样。

如果说“绿色叶子”是人类的一种约定俗成对某种感觉的表述和封装。那么我们在福建三明沙溪河的对岸到底看到了什么。那种被称为“绿色叶子”的东西,按照现代物理学的解释,是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由夸克构成。而夸克和电子由什么构成,我不知道。

现代物理学有两种观点,组成论和生成论。粒子碰撞实验中的粒子到底是原本的组成成分还是在碰撞试验中产生的。我不知道。在基本粒子的世界,组成论和生成论都没关系,基本粒子寿命非常短,不断的湮灭、不断的生成,即“空无自性”。每一个人所说的“世界”都是“个体”对“世界”的重构。两个人的“世界”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说苹果有多好吃,在你吃以前,尽管那个人讲述的手舞足蹈,但是你不可能知道。

话不多说,只有当被认知对象(外部世界,统称为六尘)与知觉器官(统称六根)和认知能力(意识,统称为六识)三者相接触时,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才能达成。

从认识的主体—人、被认知的对象—宇宙万物,没有一件事物不是不变的,生命是“我”认为的“我”,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故说“无我”。

再来说“法空”。

一句话:世界上无放之四海,洞穿古今不变的所谓的“真理”。佛陀帮助人们破除“我执”获得“无我”的法门(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圣谛等)。其实这些法门也不是“实有”,如同帮助人们渡河的木筏,我执一旦祛除,人们就不应执着于所用的法门,如果执着于此就会扰乱心智。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不仅会分“文”科和“理”科,还会分成“数学”、“物理”、“化学”等。如果再细分还会有“流体力学”、“电磁学”、“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等。整个世界其实是一个整体,并无学科之分,但是在学习或者研究过程中分成学科有助于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千万注意,这个世界绝不是由割裂的数学、物理、化学组成的。将这些执念丢弃掉吧。

接着说“空无所得”。

说到这里,稍微有一点大智慧的感觉了。一句话:应丢掉“空”的概念。之前一直再说“空”,其实就连“空”的概念本身也应该丢弃。不应纠缠于“空”还是“有”这种“堕入凡间”的概念。“空”和“有”皆是除病的药方,如果偏见和邪见已无。

打个比方,“空”和“有”如同我们在证明几何题中的“辅助线”,证毕马上应该丢弃,它只是一个中间的辅助我们进阶的产物。

最后说“空而不空”。

这是大智慧。这里我先讲解老子《道德经》中的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现代物理学指出,真空并不代表“空无一物”,而是这个世界能量的基态,能量的最低态,没有被激发的状态。

空而不空是心经最后一部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知行合一,体悟“空”的妙“用”,以般若智慧看“空”自我、宇宙万物,以缘起法看待“人、事、物”,克服一切苦厄,这也是普度众生的基础。

———且待下回分解———

在下非是藉秋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您呈现深度阅读的平行世界。

我会珍视您的每一条评论;如果本文使您受益,请酌情点赞、关注、分享或打赏↓↓↓(*^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