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 中医爱好者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薏苡仁汤组成及用量 千古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 中医爱好者网

千古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 中医爱好者网

2024-07-16 04:4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半夏秫米汤出自《黄帝内经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半夏秫米汤内经原文叫半夏汤,后世为了区分,遂称半夏秫米汤。为治疗不寐证之祖方,对后世治疗失眠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被誉为“失眠第一方”。

原文如下

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

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节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

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

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黄帝曰:善。治之奈何?

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

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半夏秫米汤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半夏五合 秫米一升 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力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主治】失眠。

半夏秫米汤出自《黄帝内经》,是治疗失眠的一个方子,但《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失眠”的名字,而是以“不得卧”、“目不瞑”、“卧不安”论述。本方之所以能够治疗失眠,是根据中医的一个重要理论,即“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本方实际上是调理脾胃功能的一个方剂。本方由半夏和秫米组成,半夏具有通阳降逆的作用;秫米也就是高粱米,具有养阴通利大便的作用。二者等分即可,但熬制此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就是所用的水,并不是咱们目前所用的自来水,按照《黄帝内经》的说法需要“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也就是目前的“甘澜水”。甘澜水的做法就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再倒下,反复多次,直到看见水面上有无数小泡沫在滚来滚去即可,然后用这样的水去熬制半夏和秫米即可。

【方论选萃】

1.治奇经,古无药石之方,止有针刺之法。今厥客于脏腑,卫气独行于阳,阳跷气盛,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用秫半汤者,以药石不能直入阳跷,故治胃以泄卫气也。半夏辛温,入胃经气分;秫,糯粟也,甘酸入胃经血分。千里水扬之万遍,取其轻扬不助阴邪。炊以苇薪,武火也。火沸入药,仍徐炊令减,寓升降之法。升以半夏,从阳分通卫泄邪;降以秫米,入阴分通营补虚。阴阳通,卧立至。(《古方选注》)

2.清代吴鞠通:“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卫气不入阴分是由于“胃居中焦,为阳气下交之道路;中寒饮聚,致令阳气欲下交而无路可循,故不寐也。”半夏逐寒饮而和胃;秫米补阳明之不及,饮退胃和,寐可立至。可以作为理解半夏秫米汤安眠作用的具体机理。(《温病条辨》)

3.《医学衷中参西录》有云:又《内经》治目不得暝,有半夏秫米汤,原甚效验,诚以胃居中焦,胃中之气化若能息息下行,上焦之气化皆可因之下行。半夏善能降胃,秫米善能和胃,半夏与秫米并用,俾胃气调和顺适,不失下行之常,是以能令人瞑目安睡。

4.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液,脾胃受损则痰湿内生,痰邪留于经络,经络不通,阳不入阴,则失眠。周学海《形色外诊简摩》述:“或痰饮格于中焦,痰据于阴,令人不寐。”《温病条辨》下焦篇注按:“不寐之因甚多,有痰饮扰心者。”王绍隆《医灯续焰·不寐》述:“痰饮停中,烦惑不合目者,宜《内经》半夏汤、导痰汤之类。”而且方中主要药物半夏能化痰,因而该方具有化痰安神作用。

5.《素问·逆调论》言:“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不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并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李中梓注释:“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胃气逆上,则卫气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张琦《素问释义》述:“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类证治裁·不寐》指出:“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半夏与秫米合用,一温一凉,相辅相行,黏滑滋燥和胃,胃气以降为顺,脾胃为升降枢纽,斡旋之州,胃气降则脾气升,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痰湿得祛,则上下阴阳和也。正如原文曰:“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得和者也。”近代医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到:“半夏秫米汤原甚效验,诚以胃居中焦,胃中之气化若能息息下行,上焦之气化皆可因之下行。半夏善于降胃,秫米善于和胃,半夏与秫米并用,俾胃气调和顺适,不失下行之常,是以能令人瞑目安睡。”

【方解】本方用于湿痰内盛、胃不和则卧不安之失眠症,有祛痰和胃,化浊宁神之功。方中半夏交阴阳,燥脾湿,顺脾性以益脾和中;秫米甘温入脾,益中和胃,顾护中气,遏制半夏毒性。两药相合,同奏调中焦,和阴阳之功。中焦和,则“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灵枢·营卫生会》)

据《内经》述,本方服用,“新发病者,覆杯则卧,汗出血愈”,“久病者,三次饮服而愈”,可见疗效迅捷。

【现代研究】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情志病、慢性胃炎、带状疱疹后遗痛等证属湿痰内阻的病症。

【按语】 中焦者,阴阳交通之道路也。客邪犯胃,痰湿中阻,妨碍阴阳交通之机,阳不入阴,阳盛而阴虚,故目不瞑。半夏辛温,足太阴阳明药也,利窍和胃而通阴阳,为除湿化痰,开郁止呕之圣药,故用以为君;秫米味甘性微寒,入手太阴、足阳明经,养肺阴而益脾胃,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一辛温而燥,一甘寒而润,二者相须相成,以为和胃宁神,交通阴阳之用耳。

图片

  半夏,辛散温燥,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湿,降逆气。

半夏一药,生当夏半,即夏至前后,取类比象,为大自然阴阳交会之期,有引浮越卫阳入阴的独特功效,用于阳不交阴之不寐,尤为中肯。此外,半夏辛散之性有助于利窍而接引阳气,服药汗出后,使阳气出入之道更加顺畅。

清代邹澍《本经疏证》所云:“半夏味辛气平,体滑性燥,故其为用,辛取其开结,平取其止逆,滑取其入阴,燥取其助阳。而生于阳长之会,成于阴生之交,故其为功,能使人身正气自阳入阴。”

 

 

李时珍云:“半夏体滑而味辛性温也,涎滑能润,辛温能散亦能润,故行湿而通大便,利窍而泄小便,所谓辛走气,能化液,辛以润之是矣。”

图片

清代吴鞠通临证治失眠半夏每重用一至二两,其效颇显。黄仕沛在《经方亦步亦趋录》中指出,吴鞠通用半夏汤特色,一以“胃不和”为依归,二要重剂,常重用45 g,甚至60 g,三要坚持用药。现代临床医家也倡用大剂量30~90 g,至于炮制品种,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均有选用,认为量大是本方获效关键,非量大力专而不为功。若视半夏有小毒,望而生畏,以常规用量投之,往往功效不著。半夏或先煎2 h,或配伍生姜,并无不良反应。观原方所用半夏剂量为五合,折合成现代剂量约60 g,也属于大剂量使用。

方中半夏,笔者倡用生品。观原方所用为“治半夏”。朱鹏举认为“治半夏”乃“冶半夏”之形误,即将半夏弄碎入药,与今天所用生半夏并无二致。况《伤寒论》方中半夏只言一“洗”字,也是生品。名医姜春华曾指出:“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半夏生用,非但无毒且药性混全,力大效速。”当代不少医者亦善用生半夏疗疾,取得满意效果,无不良反应。因此,方中半夏可以生品大剂量使用,只要用法得当,不会中毒。

图片

  秫米,指高粱米。高粱米性温味甘涩,能补中益气、和胃安眠,对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效佳。

图片

原方中秫米一升,折合现代剂量约合120 g。秫米甘凉益阴,通利大肠。《灵枢·五味篇》谓:“如脾病宜食秫米饭……故秫米即能和胃安神,又能健运脾阳。”《名医别录》曰:“治胃不和,夜不得眠。”《温病条辨》曰:“秫米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气之不及。”

秫米为何物?

张锡纯谓秫米是高粱米。高粱的茎秆可榨汁熬糖,农民叫它“甜秫秸”。 明代《本草品汇精要》:“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 清•程瑶田:即古之稷,其黏者为秫。

张景岳《类经》:“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如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营养补阴。”

《本草纲目》:“秫字篆文,象其禾体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中华本草》均将秫解释为黏高粱。现在山东、河北等地,对高粱仍以秫相称,高粱杆称“秫秸”。

《中华本草》谓高粱“健脾止泻,化痰安神。”现代临床医家多用高粱米。因此,秫米可视为高粱。

图片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方中秫米可用薏苡仁代替,他认为:“半夏逐痰饮而和胃,薏苡仁秉燥金之气而成,故能补阳明燥金之不及而渗其饮,饮退则胃和,寐可立至。”李红艳等研究表明,薏苡仁传统煎煮法制备样品具有镇静作用,作用大小与剂量呈正相关。故现代临床医生常因药房不备高粱米,而遵吴鞠通意以大剂量薏苡仁代替,一般用量为30~60 g。

现代有用小黄米,糯米,也有效。

图片

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半夏秫米汤能够应用的范围很广,包括不寐、郁证等各类情志问题引起的疾病,但见苔白腻者均可。因其药简力专,无须过多考虑不良反应,对于不寐有养心安神、重镇安神、解郁安神等等诸多用法,但遇上苔白厚腻者,很多时候便多一份思虑,养心、重镇一类药物好像都不是完全匹配的,这时候半夏秫米汤在其中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在治疗不寐患者,兼夹消化道症状如嗳气、反酸、胃胀等表现,见苔白腻者均可用此方。既然原文记载半夏一钱,秫米五钱(半夏:秫米=1:5)那么我们临床使用可以遵照此比例,例如法半夏6g,秫米30g形成一个药对。

关于煎药法

煎服法对药物疗效有一定影响。原文记载本方用法为:“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覆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内经知要·病能》云:“千里流水,取其流长源远,有疏通下达之义也。扬之万遍,令水珠盈溢,为甘澜水,可以调和阴阳。”苇薪炊之,张骥《内经方集释》云:“苇火徐炊,火不盛而势缓”,即小火久煎,目的是为了减轻半夏毒性。“令竭为一升半”,即浓缩药液,二则更利于药物作用的相互融合,增强交通阴阳作用。“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服药量少,以减轻脾胃负担。根据现代临床实际,本方水煎服,小火久煎,煎好药液后滤去药渣,再浓缩至一小杯饮用。

总结

综上所述,半夏秫米汤乃《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是治疗不寐证之祖方,尤其对重症失眠疗效佳,有调和营卫、通利中焦枢机、交通阴阳、引阳入阴作用,能够维持正常睡眠节律,但大剂量使用方有良效。方中半夏可用生品,用量在30~90 g。秫米可用大剂量薏苡仁代替,用量在30~60 g。为防半夏中毒,宜小火久煎或配伍生姜。

半夏秫米汤应用 吴鞠通《温病条辨》下焦篇中条文:“温病愈后,嗽稀痰而不咳,彻夜不寐者,半夏汤主之。” 《吴鞠通医案》卷4载:“秀氏,23岁。产后不寐,脉弦,呛咳。与《灵枢》半夏汤。先用半夏一两不应,次服二两得熟寐,又减至一两仍不寐,又加至二两又得寐,于是竞用二两。服七八贴后,以《外台秘要》茯苓饮收功。”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胆腑病》中立千金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增酸枣仁、生地、茯苓、炙远志、黄芩、生姜等。

贵州中医石恩骏经验:余治顽固失眠症,百方无效者,知其痰蕴胆腑,上扰元神,仿半夏秫米汤,用生半夏30克,薏苡仁120克,煎煮90分钟,服之常有良效。

全文: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U5MTE0MA==&mid=2247544936&idx=1&sn=fc71f3e8ca1de5d5b47974e177662af7&chksm=e80edc23df795535bb4f1176e45c210318e7a4a993c63abf6816f3107f0be8170169e58fe97b&scene=27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