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纶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蕅益大师著作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纶贯

蕅益大师:妙法莲华经纶贯

2024-07-11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言五重玄义者:一法喻为名,二实相为体,三一乘因果为宗,四断疑生信为用,五无上醍醐为教相也。言四意消文者:一因缘,二约教,三本迹,四观心也。

消文浩博,未暇委悉,今略出五重玄义:

一法喻为名者。妙法二字谓之法,莲华二字谓之喻。法者,略而言之,众生法、佛法、心法也。妙者,略而言之,相待妙、绝待妙也。

经云:“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若众生无佛知见,何所论开?当知佛之知见,蕴在众生,故众生法妙也。佛法不出权实,经云:“是法甚深妙,难见难可了,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即是叹实智妙。又云:“及佛诸余法,亦无能测者。”即是叹权智妙。“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诸法是即实之权,实相是即权之实,故佛法妙也。《安乐行品》云:“修摄其心,观一切法不动不退。”《普贤观》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观心无心,法不住法。”《净名》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心法妙也。

相待妙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三藏但半字生灭门,不能通满理,故粗;满字是不生不灭门,能通满理,故妙。又方等、般若,带方便通满理,故粗;今经直显满理,故妙。

绝待妙者,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为妙?无所可待,亦无可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妙名不可思议,不因乎粗而名为妙。若谓独有法界广大独绝者,此则大有所有,何谓为绝?今法界清净,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绝示,灭待灭绝,故言寂灭。

用是两妙,妙上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故称妙法。

又广释妙者:有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观心十妙。

迹门十妙者:一境妙,二智妙,三行妙,四位妙,五三法妙,六感应妙,七神通妙,八说法妙,九眷属妙,十功德利益妙。实相之境,非佛天人所作,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故居最初,迷理故起惑,解理故生智。智为行本,因于智目,起于行足。目足及境,三法为乘。乘于是乘,入清凉池,登于诸位。位何所住?住于三法秘密藏中,住是法已,寂而常照。照十界机,机来必应。若赴机垂应,先用身轮,神通骇动。次以口轮,宣示开导。既沾法雨,禀教受道,成法眷属,拔生死本。开佛知见,得大利益。前五约自行,因果具足;后五约化他,能所具足。

经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即境妙也。

“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以此妙慧,求无上道,即智妙也。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即行妙也。

天雨四华,表住、行、向、地。开示悟入,亦是位义。“乘是宝乘,游于四方,直至道场。”四方,是因位;道场,是果位。即位妙也。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大乘,即真性轨;定,即资成轨;慧,即观照轨。是三法妙也。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已今当说,最为难信难解”等。即说法妙也。“但教化菩萨,无声闻弟子。”即眷属妙也。

“现在未来若闻一句一偈,我皆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须臾闻之,即得究竟三菩提,不令一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即功德利益妙也。

本门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国土妙,四本感应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说法妙,七本眷属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寿命妙,十本利益妙。

本因妙者:本初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所修因也。若十六王子,在大通佛时,宏经结缘,皆是中间所作,非本因也。过是尘点劫前所行道者,名本因妙。

本果妙者:本初所行圆妙之因,契得究竟常乐我净,乃是本果,不取寂场舍那成佛为本果也。但取成佛以来甚大久远初证之果,名本果妙。

本国土妙者:本既成果,必有依国。今既迹在同居,或在三土,中间亦有四土。本佛亦有四土,复居何处?文云:“自从是来,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说法教化。”按此文者,实非今日迹中娑婆;亦非中间权迹处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土妙也。

本感应者,既已成果,即有本时所证二十五王三昧,慈悲誓愿,机感相关,能即寂而照。故言本感应也。

本神通者:亦是昔时所得无记化化禅,与本因时诸慈悲合,施化所作神通,骇动可度众生。故言本神通也。

本说法者:即是往昔初坐道场,始成正觉,初转法轮,四辩所说之法。名本说法也。

本眷属者;本时说法所被之人。如下方住者,弥勒不识。即本之眷属也。

本涅槃者,本时所证断德涅槃;亦是本时应处同居方便二土。有缘既尽,唱言入灭。即本涅槃也。

本寿命者:既唱入灭,则有长短远近寿命也。

本利益者:本时眷属所获诸功德也。

观心十妙者:迹门本门,皆论观心。迹门观心散在诸文。本门观心者: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佛既观心,得此本妙,迹用广大,不可称说。我如如佛如,亦当观心,出此大利。亦愿我如速如佛如。故文云:“闻佛寿无量,深心须臾信,其福过于彼。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如今日世尊,诸释中之王,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我等于未来,一切所尊敬,坐于道场时,说寿亦如是。”此即观心本妙,得“六即”利益之相也。

次明莲华者,譬喻妙法也。华有多种:或狂华无果,可喻外道空修梵行,无所克获;或一华多果,可喻凡夫供养父母,报在梵天;或多华一果,可喻声闻种种苦行,止得涅槃;或一华一果,可喻缘觉一远离行,亦得涅槃;或前果后华,可喻须陀洹却后修道;或前华后果,可喻菩萨先藉缘修,生后真修。此皆粗华不可以喻妙法。

惟此莲华,华果俱多,可譬因含万行,果圆万德。又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故以莲华喻于妙法。

又以此华喻迹本两门,各有三喻。迹门三者:一华生必有于莲,为莲故华,而莲不可见。此譬为实施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二华开莲现,而须以华养莲。譬权中有实,昔无人知。今开权显实,意须于权,广识恒沙佛法者,只为成实,使深识佛知见耳。三华落莲成,譬废权立实,唯一佛乘,直至道场。菩萨有行,见不了了,但如华开。诸佛以不行故,见则了了,譬如华落莲成也。

本门三者:一华必有莲,譬迹必有本。迹含于本,意虽在本,佛旨难知,弥勒不识。二华开莲现,譬开迹显本,意在于迹,能令菩萨识佛方便。既识迹已,还识于本,增道损生。三华落莲成,譬废迹显本。既识本已,不复迷迹,但于法身修道圆满上地也。

又经中凡有七喻,皆喻权实。今以莲华而总喻之。七喻者:

一火宅中三车一车喻,以三车喻权,大白牛车譬实。

二《信解品》中穷子喻,以雇作譬权,付业譬实。

三药草喻,以三草二木譬权,一地譬实。

四化城喻,以作化譬权,宝处譬实。

此六皆迹门开权显实喻也。

七《寿量品》中良医喻,以使告父死譬权,来归使见譬实。此即本门开近显远喻也。

更有王膳、凿井二喻,既非全譬一期开显,所以智者大师略而不举。后世辄云九喻,可谓依文不依义矣。

“经者”,佛所说法之通名也。梵云“萨达磨”、“芬陀利”、“修多罗”。“萨达磨”,此翻妙法。“分陀利”,此翻莲华,具如前释,此名异于众典,故称为别。一代时教,皆名为“修多罗”,故称为通。“修多罗”或翻为“经”,或翻为“契”,或翻为“法本”,或翻为“线”,或翻为“善语教”,或云无翻。而含五义:一法本,亦云出生;二微发,亦云显示;三涌泉;四绳墨;五结鬘。

就此翻五含五,各具教、行、理三。教即世界悉檀,行即为人对治二种悉檀,理即第一义悉檀也。又此方圣说为经,经者训法、训常。法以轨持为义。教可轨,行可轨,理可轨,故名为法。常者,不变为义。天魔外道不能改坏,即教常;真正无杂,无能逾过,即行常;湛然不动,决无异趣,即理常也。

二实相为体者。经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又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又云:“我以相严身,为说实相印。”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又云:“观诸法实相。”故知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秖令众生开佛知见,见此一实,非因非果之理耳。

三一乘因果为宗者。此经始从《序品》,讫《安乐行品》破废方便,开显真实佛之知见;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权因权果。文义虽广,撮其枢要,为成弟子实因实果,因正果傍,故于前段明迹因迹果也。从《涌出品》讫《劝发品》发迹显本,废方便之近寿,明长远之实果,亦明弟子实因实果,亦明师门实因实果,而显师之实果。果正因傍,故于后段明本因本果也。

四断疑生信为用者。迹门用佛菩提二智,断七种方便最大无明,同入圆因本门破执近迹之情,生于本地深信;乃至等觉亦令断疑生信也。

五无上醍醐为教相者。五时譬喻,略如前说。若华严初逗圆别之机,高山先照,直明次第不次第修行地上住上之功德,不辩如来说顿之意。若《四阿含》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不明如来曲巧施小之意。若诸方等,折小弹偏,褒圆叹大,慈悲行愿,事理殊绝。不明并对诃赞之意。若般若共则三人同入,别则菩萨独进。广历阴入,尽净虚融,亦不明共别之意。若涅槃在后,略斥三修,粗点五味,亦不委说如来置教原始要结之终。

凡此诸经,皆是逗会他意,令他得益,不谭佛意,意趣何之。今经不尔,举凡法门纲目,大小观法,十力无畏,种种规矩,皆所不论,为前经已说故。但论如来布教之元始,中间取与,渐顿适时。大事因缘,究竟终讫。

当知此经,惟论设教大纲,不委微细纲目。譬如算者,初下后除,纪定大数,不存斗斛。秖为深论圣教,妙说圣心,近会圆因,远申本果,所以请疑不己。若能精知教相,则识如来权实二智也。

经文二十八品,智者大师分为三分:初品为序;《方便品》讫《分别功德》十九行偈,凡十五品半,名正宗;从偈后尽经,凡十一品半,名流通。又一时分为二,从《序》至《安乐行》十四品,约迹开权显实;从《涌出》讫经十四品,约本开近显远。本迹各序正流通。初品为序。《方便》讫《授学无学人记品》为正。《法师》讫《安乐行》为流通。《涌出》讫“弥勒已问斯事,佛今答之”半品为序。从“佛告阿逸多”下,讫《分别功德品》偈为正。此后尽经为流通。初序有通,有别。通则总冠两门,别则发起三周正说。后之流通,有《劝持》、有《嘱累》。劝则别约本门。嘱则通嘱全部大经。迹门后五品,但是劝持迹门。本门初序分,但是发起本门。

初序品者,次也、由也、述也。如是等六义证信,冠于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释疑,正说弄引,叙述也。故名《序品》。

次《方便品》以下,凡有三周说法。今《方便品》作三乘、一乘说,名法说一周。上根得悟,授舍利弗记。次《譬喻品》,作三车一车说,名譬说一周。中根得悟,授四大弟子记。次《化城喻品》,明宿世结缘事竟,重作三百由旬,五百由旬说,名因缘说一周。下根得悟,授五百及二千人记。此即迹门开权显实之正宗也。

言《方便品》者,略为三解,一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善用偏法,巧逗众生,名为方便。此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二曰: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此亦可释他经,非今品意。三曰: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之珠,与王顶上惟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正是今品意也。

此品正开三乘之权,显一乘之实。于中有略有广,略则动执生疑,广则断疑生信,略中要旨不出“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数语,乃一经之宏纲,众义之渊府。

南岳大师,约义三转读之。一者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报如。如名不异,即空义也。二者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报。点空相性,名字施设,迤逦不同,即假义也。三者:相如是、性如是、乃至报如是。如于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别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唯佛与佛究尽此法。是十法摄一切法。

智者大师复约四番释之;一约十界。二约佛界。三约离合。四约位。

一约十界者,谓六道四圣也。法虽无量,数不出十。一一界中,虽复多派,不出十如。如地狱界,当地自具相性本末,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无有缺减。当知一一界,皆有余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所以名为不可思议。凡夫虽具,绝理情迷。二乘虽具,舍离求脱。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名不了了。如来洞览,横竖具足。

二约佛法界释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万善缘因。故下文云:“众宝庄较”。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云:“有大白牛”。佛界非体、非不体,而名如是体,指实相正因。故下文云:“其车高广”。佛界非力、非不力,而名如是力,指菩提道心、慈善根力等。故下文云:“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佛界非作、非不作,而名如是作,指任运无功用道。故下文云:“其疾如风”。佛界非因、非不因,而名如是因,指四十一位。故下文云:“乘是宝乘,游于四方”。佛界非缘、非不缘,而名如是缘,指一切助菩提道。故下文云:“又多仆从,而侍卫之”。佛界非果、非不果,而名如是果,指妙觉朗然,圆因所克。故下文云:“直至道场”。佛界非报、非不报,而名如是报,指大般涅槃。故下文云:“得无量无漏清净之果报”。佛界非本、非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报,是自行之权。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于实相,是自行之实。即实而权,故言本末;即权而实,故言为等。

三约离合者,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惟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万流,千车共辙。此即自行权实。若随他意,则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权实。化他虽复有实,皆束为权;自行虽复有权,皆为实。此即自行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

四约位释如是相者,一切众生,皆有实相,本自有之,乃是如来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即是性德智慧第一义空也。如是体,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是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若研此三德,入于十信位,则名如是力如是作。入四十一位,名如是因、如是缘,若至佛地,名如是果、如是报,初三名本,后三名末。初后同是三德,故言究竟等也。

广开三显一中,虽遍引十方三世佛佛道同,总不出于四一。所谓理一、人一、行一、教一。

理一者,约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明之复欲四意:一约圆位,二约圆智,三约圆门,四约观心。一约圆位者,开即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示即十行。惑障既除,知见体显,体备万德。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悟即十回向。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入即十地。事理既融,自在无碍。自在流注,任运从阿到茶,入萨婆若海。然圆道妙位,一位之中,即具四十一地功德,秪开即具示悟入等,更非异心。但如理知见,无有分别浅深之相,欲显如量知见,故分别四位耳。

二约圆智者,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别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寂灭即悟佛知见。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又道慧如理名开。道种慧如量名示。一切智理量不二称悟。一切种智理量双照为入。此亦约实理无浅深中而浅深分别也。

三约圆教四门横释四句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也。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是所通之理也。

四约观心释者,观于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明净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别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

所以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理见,见理故名为理一也。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即是人一。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即是行一。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即是教一。此之四一,遍会昔日权理、权人、权行、权教,成今实理、实人、实行、实教,故名开权显实,妙达于方,即是真秘也。

第三《譬喻品》者,比况名譬,晓训名喻。托此比彼,寄浅训深。前文法说一周,上根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借世间父子,以况出世师弟;借火宅以喻三界;借三车一车以喻三乘一乘,故名《譬喻品》也。

第四《信解品》者,中根闻譬说一周,信发解生,疑去理明,乃自陈穷子之喻,领上法譬二周之旨也。

第五《药草喻品》者,土地是能生,云雨是能润,草木是所生所润。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强,喻有漏诸善,悉能除恶,而无漏为最。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佛故述成而推广之。

第六《授记品》者,梵语《和伽罗》,此云授记,又云受记、受决、受莂。授,是与义;受,是得义;记,是记事;决,是决定;莂是了莂。此即授中根四人成佛记也。

第七《化城喻品》者,无而欻有名化,防非御敌称城,以喻二乘涅槃,乃如来权智所为也。以权智力,无而说有,用教为化,防思御见,名为涅槃。若藏通二乘,生安隐灭度想,不知是化;通教菩萨入而还出,亦不知是化;别教从城门径过,不以为极,亦不说是化;惟圆教知无贼病,亦不须城,故言化城。此正为下根人,作夙世因缘说一周也。

第八《五百弟子受记品》,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即是普与下根授记作佛,迹门正宗齐此。此下有五品流通,《法师》《宝塔》两品,明宏经功深福重,流通未闻,利益巨大。《达多》一品,引往宏经,彼我兼益,以证功德深重。《持品》八万大士,忍力成就者,此土宏经,新得记者,他土宏经。《安乐行品》,以外凡初心,欣斯胜福,见声闻畏惮,闻菩萨摈辱,顾己力弱,无益自他,便生退没。佛为此人,说安乐行,依之宏法,不虑危苦。又《法师品》,释尊自说宏经功福,命觅流通。《宝塔品》多宝及分身佛,且证且助,劝觅流通。

今第十《法师品》,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宏,通之在人。五种通经,皆得称师,举法成其自行,皆以妙法为师。师于妙法,自行成就,故言法师。又以妙法训匠于他,故举法目师,名为法师。

文中先叹美五种法师能持法人,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后叹美所持之法,及示通经方轨,所谓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

如来室,是大慈悲,若就同体,即法身也;若被众生,即是解脱;能令众生会于同体,即是般若。如来衣者,若就所覆,即法身也;若就能覆严身,即寂灭忍也;若就和光利物,即解脱也。如来座者,若就能坐,即般若也;若就所坐,即法身也;身座冥称,即解脱也。

虽复各具,秪是一三,三尚非三,岂离为九。是则菩萨常观涅槃,故劝宏经者,而常观之。不观能宏之心,焉晓所宏之理。故佛令入我室,着我衣,坐我座。若无三法,何谓宏经。

第十一《见宝塔品》者,多宝佛塔从地涌出,大众咸见。发大音声以证前,集佛开塔以起后也。

第十二《提婆达多品》者,提婆达多,此云天热。生时人天生热,因此立名。迹行逆行,本是佛师。众生烦恼烧热,故菩萨示同病行而度脱之。文中先明昔日达多通经,释迦成道;次明文殊今日通经,龙女成佛。

第十四《安乐行品》者,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故能进行,此依事释也。

着如来衣,则法身安;入如来室,故解脱心乐;坐如来座,故般若导行进。此附上品文释也。

住忍辱地,故身安;而不卒暴,故心乐;观诸法实相,故行进。此附本品文释也。

安名不动,六道生死,二圣涅槃,所不能动。乐名无受,不受三昧广大之用,不受凡夫之五受,乃至圆教中五受生见,亦皆不受。有受则有苦,无受则无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行名无行,不行凡夫行,不行贤圣行,故言无行,而行中道,是故名行。此法门释也。

文中凡有四段,即是以止观慈悲导三业及誓愿也。身业有止,故离身粗业;有观,故不得身,不得身业,不得能离,无所得故,不堕凡夫;有慈悲故,勤修身业,广利一切,不堕二乘地。有止行故,着忍辱衣;有观行故,坐如来座;有慈悲故,入如来室。止行离过,即成断德;观行无着,即成智德;慈悲利他,即成恩德。恩德资成智德,智德能通达断德。是名身业安乐行,余口意誓愿亦如是。齐此是迹门流通竟也。

第十五《从地涌出品》者,下方空中法身大士,是释尊本时弟子,今奉命涌出宏经,弥勒尚自不识,由此发起开近显远之大教也。

第十六《如来寿量品》,正开近迹而显远本。如来者,十方三世诸佛、二佛、三佛、本佛、迹佛之通号也。寿者,受也。量者,诠量也。今正诠本地报身功德,而报身智慧,上冥下契,三身宛足,故言如来寿量品。

第十七《分别功德品》者,佛说寿量,三世弟子得种种益,故言功德浅深不同,故言分别也。品中有授记、领解、流通。佛说长行,为总授法身记。弥勒说偈,为总申领解。此后为流通分。于中先明现在四信,次明灭后五品。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为他说;四深信观成。五品者,一直起随喜心;二加自受持读诵;三加劝他受持读诵;四加兼行六度;五加正行六度也。

第十八《随喜功德品》,明初品因功德以劝流通。随者,随顺事理,无二无别。喜是庆己庆人。顺理者,闻佛本地深远深远,信顺不逆,无一毫疑滞。顺事者,闻佛三世益物,横竖该遍,遍一切处,亦无一毫疑滞。顺理有实功德,顺事有权功德,庆己有智慧,庆人有慈悲。权实智断,合而说之,故言随喜功德品。

第十九《法师功德品》,明初品果功德以劝流通,所谓六根清净。

第二十《常不轻菩萨品》,引信毁罪福,证劝流通。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教,人作不轻之目,故名常不轻也。已上三品半文,即劝持流通竟。此下有八品文,明付嘱流通。又分为三,《神力》《嘱累》两品,正明嘱累流通;《药王》下五品,约化他劝流通;《普贤》一品,约自行劝流通也。

第二十一《如来神力品》者,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此中为付嘱深法,现十种大力,故名为《神力品》。

第二十二《嘱累品》者,嘱是佛所付嘱,累是烦尔宣传,此从圣旨得名。又嘱是顶受所嘱,累是甘而弗劳,此从菩萨敬顺得名。又嘱是如来金口所嘱,累是菩萨丹心顶荷,此从授受合论。是故如来躬从座起,申手摩顶,授以难得之法。大众曲躬合掌,如世尊敕,当具奉行,殷勤授受,故名嘱累。

第二十三《药王菩萨本事品》者,勖宏法之师,应当竭其神力,尽其形命,以宏大法也。

第二十四《妙音品》,第二十五《观世音普门品》,皆劝受法弟子,令知他方大士,奉命宏经,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以牛羊眼看,不可以凡庸识度。于所闻处,勿生轻想,轻想则法不染心也。

第二十六《陀罗尼品》者,恶世宏经,每多恼难,故以咒护之,使道流通。

第二十七《妙庄严王本事品》者,说四圣之前缘,显人护之功德。

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者,梵音“邲输发陀”;此翻“普贤”,亦翻“遍吉”。伏道周遍名普,邻终际极,名贤。劝发者,恋法之辞也。遥在彼国,具闻此经,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东而来劝发。

又总约十一品半流通之文,生起次第者,现在闻经,得真似两益,如上说。若直闻一句,而生随喜,如现在四信。格其功德,未来无佛,恐人疑福少,故说灭后五品功德也。因功德微密,未若果功德彰灼,故说《法师功德品》。因果双举,未若引证分明,故说《不轻》。虽举往人,未若现变,故说《神力》。虽示神力,未若摩顶付嘱,故说《嘱累》。虽通途嘱累,未若示具要术,弃身存道,故说《药王》。虽诫能化,未若诫其所化,随闻法处,应生佛想,故说《妙音》、《观音》。若初心宏经,既无神力,当依内禁,故说《陀罗尼》。复须外护,故说《严王》、《普贤》,联翩重叠,使大法宏通耳。

复次普贤更请正说,劝发自行;更请流通,劝发化他。佛总以四法答之: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得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即是双答正及流通大旨。

何者?佛虽无偏,若能远恶从善,反迷还正,开权知见,显佛知见,则称可圣心,诸佛护念。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是植众德本,亦是入正定聚。不乱不味,不取不舍,亦是发救众生心。当知此四,与开权显实,名异体同,无二无别。又佛护念者,是开佛知见;植众德本者,是示佛知见;发救众生心,是悟佛知见;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见。迹门之要,此四收矣。

又迹则有本,从本开示悟入,故有迹中开示悟入。今开迹即显本,本迹无二无别,以四法答其请正,于义明矣。以四法答请流通者,流通之方,唯三唯四。发救众生心,是入如来室;入正定聚,佛所护念,是着如来衣;植众德本,是坐如来座。是宏宣之要,即四而三也。

又发救众生心,是誓愿安乐行;入正定聚,是意安乐行;植众德本,是口安乐行;诸佛护念,是身安乐行。当知后四,即前四也。

一答酬其两请,举四冠罩一经。法华之重演,岂不巧且妙哉!

所愿一句沾神,咸资彼岸;思惟修习,永用舟航;随喜见闻,恒为主伴。若取若舍,经耳成缘;或顺或逆,终因斯脱。愿解脱之日,依报正报,常宣妙经;一刹一尘,无非利物。惟愿诸佛,冥熏加被;一切菩萨,密借威灵。在在未说,皆为劝请;凡有说处,亲承供养;一句一偈,增进菩提;一色一香,永无退转。

妙法莲华经纶贯后·序

昔李青莲登黄鹤楼,见崔灏题诗,遂为阁笔,知其不可胜也。智者大师,亲证法华三昧,光宅尚破,余家可知。后人纷纷再出手眼,未具青莲学识故耳。余既述佛顶玄文,诸友咸请再解《法华》,坚以此意辞之。

适因演妙典于紫云,有达际法友,督梓梵文,欲撮略全经大旨,以便初学。敬依《玄义》、《文句》、节取大纲,名为《纶贯》,庶几染指而知全鼎之味云尔。若以抄录旧文为诮,予何敢辞。

藕益智旭谨识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北海禅院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请重编录用者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