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蔡氏图腾叫什么名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漆线雕

2024-01-16 14: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漆线雕工艺是古代佛像雕塑艺术的遗脉,是受宋元线雕工艺特别是沥粉和泥线雕的启发而产生的。它形成于明末清初,至晚清时逐渐成熟,在厦门地区的发展与民间宗教的兴盛及神佛雕塑行业的繁荣密不可分。明末清初,闽南工匠们开始把漆线雕工艺用在寺庙、神佛雕像的装饰上。

因技法尚不成熟,且用材粗简,以糯米粉和木胎为主,作品普遍存在保质期短、易虫蛀、易变形的缺陷。后来,工匠们发现用红砖瓦粉和漆液糅合成漆泥,再把漆泥附着在木胎上进行雕制,可使其保质几年、甚至十几年。此后,漆线雕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开始流向市场,但早期的漆线雕作品少而昂贵,清朝康熙年间只在闽南一带大寺大庙中收藏着部分精品。

厦门同安马巷镇的蔡氏一门,是闽南地区“漆线妆佛”行业的佼佼者,迄今共13代从业。300多年前,漆线雕的制作基地在同安县马巷镇。马巷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轩",现在蔡姓艺人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8代蔡善养,年代约在清嘉庆年间。

11代传人之前,漆线雕它只是神佛身上的装饰。第11代传人蔡文沛将作坊迁至厦门,把漆线雕从神佛身上请下来,摆脱了冷漠的神佛的装饰,变成了现代人物身上的纹样,他首次用漆线雕来表现历史人物,且广收学生,公开家门绝技。

1956年代表厦门艺人参加首届福建省艺人大会(前排右2为蔡文沛)

建国后,许多蔡氏艺人都被安排在厦门工艺美术厂,漆线雕是厂里最能盈利的车间。“漆线妆佛”的处境在破除愚昧的大环境下越发艰难。蔡氏第十一代传人蔡文沛先生,做出了两个决定:请漆线雕下神佛身;破独门绝技的旧规,广收学生。自此,“漆线妆佛”被改名为“金木雕”。

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先生是工艺美术大师,把当时神佛身上装饰的纹样,特别是龙的纹样独立出来,完整起来,让它成为一个能够作为单独工艺品的表现形式。

蔡水况的艺术视野开阔,作品《还我河山》和《波月洞悟空降妖》作为经典之作由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1972年,蔡水况将漆线雕图案做成独立的装饰艺术品,漆线雕从一个小小的民间工艺品,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蔡水况将这项绝技用在了瓷瓶、瓷盘,甚至是蛋壳上,首创漆线“龙凤盘、瓶”,使漆线装饰工艺独立为一种自由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谓之“漆线雕”。

塑造、雕刻、打磨、调漆、制线、盘结、安金、敷彩,这一系列的漆线雕技艺在蔡水况的手中熠熠生辉,更是获得了多项奖章。

蔡氏漆线雕被入列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漆线雕技艺也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0年代后,漆线雕市场受到大量树脂翻模产品的冲击,再加之国企改制,许多艺人或离开、或转行。直到2002年,改制成功,蔡氏的艺脉得以保存。

第十二代传人蔡水况制作漆线雕

漆线雕远远看起来就像一幅极佳的刺绣。诚然,漆线雕同刺绣一样,不讲究图案布局的细密,而着重层次的丰富、线条的婉转。一根柔韧的漆线,经过艺人之手,能够升华出千变万化的纹饰。

龙凤祥云、瑞兽锦绣,皆为题材。

清末漆线雕刻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