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文纪念蔡元培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蔡元培在哪本书提出美育 刊文纪念蔡元培

刊文纪念蔡元培

2024-05-27 13: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美育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文明建设之间的历史关联是非常重要的,美育在中国人的“观赏文明”建设当中功不可没,这种内在关联直到今天还在延续与发展。

即使到了当今的时代,美育推动全球文明发展的功能也是非常显著的,尽管“今天,美育面临很多挑战,在某些层面会出现重点的转向,如对传统文化和美术发展的态度,部分由于世界大环境的变化。如果说,传统的艺术是少数人的艺术;那么,当今的公共文化服务则是为了公众而实现的,“与众乐乐”的艺术成为了主流,这样就能使得绝大多数的人权得到审美的享受与福利。

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与“普及的”,决定了美育可以积极地推动社会文明进程,而在蔡元培看来,宗教则以其“强制的”、“保守的”与“有界的”特质而难以实现社会启蒙的功能。

在中国两千余年的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像西方社会那样有某种宗教占据绝对主导并形成“政教一体”的社会结构,而是由于儒家文明的基本结构的影响而使得“人文化成”的教育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再回归到我们中国的本土传统来看,儒家的“六艺之教”就是源于“生活”而带有“美质”的全面教育。

二、接着蔡元培说:走向“美好生活”的美育

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谁不想生活得更美好呢?所谓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起码应该包括两个维度,一个就是“好的生活”,另一个则是“美的生活”。“好的生活”是“美的生活”的现实基础,“美的生活”则是“好的生活”的高度升华。

在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过程当中,审美被强调了它要成为一种“受教育”的权利,而今的最新转变则在于,强调审美就是每个民众能够习得的“文化上的人权”,而且,这种是每个人“终生享用”的人权。这是由于,教育总是在时间上是有限的,每个人接受了义务与非义务教育的人士,终究还是要到社会上去工作与学习,那么,在这种“社会生活”里面,每个人都理应获得“审美的权利”。

三、改良蔡元培说:回归生活的“生活美育”

从“生活美学”这种新美学观来看,“生活美育”的社会目标就在于对“生活艺术家”的塑造,这也是改良蔡元培学说的部分。所谓“生活艺术家”就像艺术家创造艺术品一样去创造自己的生活,如此一来,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和能力成为这种生活艺术家。

近代以来,中国美学家在强调作生命、生活、人生的艺术家的时候,从来不是小乘佛教的那种“自我救赎”,而总是大乘佛教那种“普度众生”,这仍与社会启蒙的重任息息相关。所以,中国化的“生活艺术家们”始终是一种“复数化”的存在,而不像西方美学界所强调的那样是“个体化”的单数存在。

四、回归蔡元培说:“生活美育”的崭新特征

与旧美育观相比较而言,生活美育起码具有如下的三种新特征:“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而是“文化教育”,不再是他人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不只是短期教育而是“终生教育”,而这些新特征也是以回归蔡元培美育思想作为起点的。

首先,“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而是一种以文化为核心的“大美育”,当今的审美泛化的时代,恰恰为这种指向生活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最为广阔的时空,从影视媒体到互联网上的审美文化品,都可以成为“文化美育”的重要对象。

其次,“生活美育”不再是来自他人的教育,而是强调自我进行教育的“大美育”。不仅学校美育可以直接向生活世界开放,而且,每个受到这种教育的人都能够直接面对生活进行自我教育。

再其次,“生活美育”不是短期教育,而是要经历“终生学习”的漫长过程的“大美育”。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文化也几乎是相伴于人的一生而存在的。审美作为生活的构成要素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生活美育”由此必定是一种毕生的教育。

总而言之,生活美育是说,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塑造成审美化的存在。“生活美育”不仅是艺术教育而是“文化教育”,不再是园丁教育而是“自我教育”,不只是短期教育而是“终生教育”。21世纪的中国新美育观念与实践的建设,一方面要“告别启蒙范式”,另一方面要“回归生活世界”。“生活美育”的目标,就是对“生活艺术家们”的塑成,而人人都是艺术家则是其终极社会理想。

(《美术》杂志节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