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地方文化概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蓬溪有什么吃的特产 蓬溪地方文化概论

蓬溪地方文化概论

2023-06-02 17: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近年来,蓬溪加快建设“文旅融合知名县”,树立六心文化理念:即红色润心、书法修心、廉洁净心、孝道爱心、本草仁心、山水舒心。

一、唐五代十国蓬溪

(一)唐代建县

蓬溪县境内,最早有县治地,在唐高宗永淳元年(682),析方义县北境,置唐兴县。治所在蓬川(今鸣凤镇翔凤下寺)。唐先天二年(713),治所迁赤城山下(今赤城镇茶店子)。唐天宝元年(742)改唐兴县为蓬溪县。蓬溪县名由来,《太平寰宇记》载:“蓬溪县取邑内蓬溪为名。”县境内建立县级政权已1341年。

《唐会要》卷七十一载:剑南道遂州唐兴,始置于永淳元年(682)正月十七日(3月1日),天宝元年(742)八月二十四日(9月27日)改为蓬溪县。蓬溪建县1341年,蓬溪得名1281年,实属千年古县。我建议今后把3月1日或者9月27日,作为蓬溪建县日或得名日。

蓬溪县2023年4月23日读书分享会

(二)蓬溪特产

蓬溪古代盛产食盐,盐业发达。据《元和郡县志》载:唐代蓬溪县有盐井13所;明代有盐井3000余口。《大清一统志》载:蓬溪县清初有盐井796眼,乾隆时增加到1261眼。民国时,赤城镇有盐井500余眼,井灶30余家,产盐2万多担。今茶店子附近的泥井、三眼井等,是蓬溪最早的盐井,尤其是泥井,号称蓬溪第一井,开挖时间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初唐时期。其凿井技术和时间比卓筒井凿井技术和时间还早。泥井是采用大口径浅井采卤的唐宋时期所凿盐井的遗存,对研究我国古代开采钻井技术有重要价值。清代南充诗人涂卿云,从南充到蓬溪,路过茶店子时,看到蓬溪盐井林立,作《竹枝词》云:“比屋云连万灶烟,家家斥卤半桑田。井车似髻悬于顶,山势如螺旋到巅。”将茶店子一带的蓬溪风光,刻画得栩栩如生。

1909年3月,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教育考察团,路过蓬溪县城附近的盐井,研究采集盐卤和熬制盐巴的方法。考察团成员罗林·张柏林拍摄了蓬溪盐井照片。

主讲胡传淮

(三)著名人物

1、杜甫

唐代上元二年(761)秋,著名诗人杜甫为蓬溪县客馆撰有《唐兴县客馆记》一文,给蓬溪县令王潜和刘主簿赠《逢唐兴刘主簿弟》《敬简王明府》《重简王明府》等3首诗,表明杜甫对蓬溪人事的关爱。蓬溪县政协组织编辑了《杜甫与蓬溪》一书,详记此事。

2、仙女谢自然

乾隆本《蓬溪县志》载:谢自然为唐代南充女道士,住在蓬溪县小溪洞修行,有一异人来此洗灵芝。后来谢自然迁居南充栖乐山,白日飞升。因洗灵芝,故名洗芝溪。即今灵芝寺。唐代大诗人韩愈撰有《谢自然》一诗:“果州南充县,寒女谢自然,童呆无所识,但闻有神仙。”说明实有其人。小小的洗芝溪,在唐代就有名了。唐代洗芝溪,因唐代仙女谢自然在此洗灵芝而得名。南充市嘉陵区志办公室编辑有《谢自然史料稗言杂钞》一书,20万字,已经出版。

3、程孟宗

宋代张唐英《蜀梼杌》、清代嘉庆《四川通志》和道光《蓬溪县志》等载:程崇雅,字孟宗,五代十国时期后蜀蓬溪县人,性纯孝。母老病笃,冬日思笋,崇雅无计可得,乃往林抱竹哭泣。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奉母,食毕即愈。有“孝义台”,在城西北三十里,地名冬笋沟。乾隆五十一年(1786),潼川知府张松孙与蓬溪知县谢泰宸,捐俸重修,改名曰“教孝”。

“孟宗哭竹”的故事在蓬溪家喻户晓、广为流传。清代蓬溪县城下河街口立有“后蜀孝子程孟宗故里”碑。民国巴中县知事甘德龙诗云:“孟宗哭竹冬生笋,感应苍天是孝心。我受慈恩未曾报,高台一过泪沾襟。”孝子故里之名,遂泛传巴山蜀水间。

分享会会场

二、宋代蓬溪

(一)蓬溪概况

两宋时期,蓬溪开始进入全盛时代。《元丰九域志》载:“蓬溪,州东北七十里。一十乡,利国、仁和、石洞、怀化、义富五镇。有宾王山、蓬溪(河)。”利国镇即今明月,仁和镇即今赤城镇,石洞镇即今文井,怀化镇即今槐花,义富镇即今常乐。

“忆昔赵宋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卷书”。宋时蓬溪,文风鼎盛,科甲连绵,人才辈出。

宋代,蓬溪文士众多,在《宋史》《资治通鉴》《四川通志》《蓬溪县志》中,青史留名者达数十人。涌现出冯楫、谢金、于至、张述、杜陟、赵溥等精英人物,均有诗文集行世。外籍名人文同、李壁、魏了翁、刘仪凤、范成大、王灼、司马池等,都在蓬溪留下了诗作。蓬溪有22人在宋代考中进士。赵溥、赵炳、赵球为一门父子三进士。谢金,字子真,太平兴国五年(980)庚辰科进士,居五龙山(今天福镇五龙蟠),以诗自娱,有《五龙山居诗》二卷。其句平淡,有韦柳(韦应物、柳宗元)之遗风。为宋代蓬溪县的名士之首。

白塔、宝梵寺、卓筒井等,也都创建于宋代,享誉至今。

蓬溪教孝台

(二)孝贤人物

冯楫,字济川,政和八年(1118)进士,为蓬溪首位在朝高官。

报恩塔位于泸州市。用砖砌成,塔身洁白,故又名泸州白塔,据泸州地方志记载:冯楫幼时丧父离母,寄养于人。后冯楫官任泸南安抚使,多方寻找失散的母亲未遂。其时冯母双目失明,沦为乞丐,后历经周折,母子终得团聚。冯楫认为此乃佛祖暗中保佑。为报答佛祖之恩和母育之恩,便在城中修建了这座七级浮屠,取名“报恩塔”。

2013年,报恩塔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泸州八景之一,游人甚多,泸州近年还编辑出版了不少诗文、小说、戏剧,宣传冯楫的孝行。

冯楫后累官至敷文阁直学士、左中奉大夫、赐紫金鱼袋、文安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为宋代蓬溪人官为最高者(副部级)。著有《时议录》《临安录》《谏议录》。《宋诗纪事》录其一首,《宋代蜀文辑存》录其文十篇。

冯楫曾出资修大足多宝塔、潼南金佛,晚年入峨眉山华严寺,专从净业,刊刻佛经数十部,峨眉山曾建“飞龙庵”祭祀他。

李时珍敕封为文林郎四川蓬溪县知县

三、元明蓬溪

(一)元代古迹

1、蓬溪砦:南宋后期,蒙古族崛起。南宋理宗时,蒙军大举南下攻蜀;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陷成都,破五十四州,蒙军一部夜袭遂宁武信军,致使遂宁府暂移蓬溪砦(同“寨”),今蓬溪县新会镇骡埝村。光绪本《蓬溪县志》载:“(遂州)宋端平徙治蓬溪砦,未几复。”

2、金仙寺:蓬溪元代建筑的寺庙,有五座。现存一座金仙寺,县北十二里(今附西),元时建,约在天历元年(1328)以前。寺内有飞轮八角亭。高三约八米,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3、飞云楼:据《四川通志》载:“飞云楼,在丰泽庙之后,元至正年间(1341—1370)建。飞檐斗角,矗立干霄,高可比齐。云落星垂,则如琼楼玉宇。每当东山月上,碧汉星稀,竹树朦朦,烟云缥缈,偶一登眺,宛置身于兜率诸天(仙界),直欲风生两腋,手扪星辰。”明清多有名士唱和题咏。

国保蓬溪宝梵寺鸟瞰

(二)明代古迹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蓬溪县治所从赤城山麓迁今赤城镇南北街一带,蓬溪县城就此固定。茶店子作为古县城(708—1380)共计672年。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知县陈养正重修土城,设四城门,宾阳(东)、南熏(南)、西成(西)、拱辰(北),县城初具规模。

明代文物有:宝梵寺、慧严寺,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三)明代家族

1、席家

席氏为西蜀名家。以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吏部侍郎席春、户科给事中席彖三兄弟为代表,人文蔚起,科甲连绵,仕途显赫,冠于有明。明代,全国席姓进士共有13人,其中蓬溪席氏就独占4人;明清两朝500余年,整个四川席姓进士只有4人,均出自席家。自明朝嘉靖至崇祯百余年间,蓬溪席氏家族连续三代人中有4位进士、7位举人;3人在《明史》中有传。尤其是席书,官至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由此可见:蓬溪席氏,是有明一代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不仅是望于蜀中,亦是数千年来华夏大地上涌现来的数一数二的著名席姓家族。

明代大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王守仁赞席书:“豪杰之士,社稷之臣。”

2、谭家

明代蓬溪谭氏家族,为蜀北名门望族。有明一代,蓬溪县共有九人考中进士,而谭氏家族中就有六人;另外,明代蓬溪谭氏家族还有举人12人、贡生11人。

明代蓬溪谭氏进士有:谭宗泗、谭缵(江西道监察御史,称铁面御史,著有《宝梵寺修造记》)、谭誾(席书女婿)、谭维(孝子,谭缵、谭维是兄弟,他们是蓬溪历史上,继宋代赵溥、赵炳、赵球“一门父子三进士”之后,又出现的一个“一门兄弟两进士。”县人曾在学宫侧为他们建立“兄弟进士坊”,以资表彰)、谭文化、谭振豪。

明代蓬溪进士8人;举人47人、武举6人;贡生82人。明代蓬溪官为最高者为杨作楫,官至河南巡抚。

川北名胜蓬溪高峰山

(四)明代孝贤

1、王庭

王庭,号凤台。中进士后,未经殿试,不就铨选,上《陈情乞归养表》,回籍奉养老母,不愿为官,为时所敬仰。后来,母何氏以寿终,王庭因哀伤过度,不久也去世了。王庭孝行可崇,孝廉堪传,准入乡贤祠。明万历十五年(1587)十二月,在蓬溪县北门外,建“一门三节坊”,以表彰王庭之孝行。

2、王孝

康熙本《蓬溪县志》载:“王孝,邑人,父母早丧,刻木事之,如丁兰故事,至今地名刻木山。”即丁兰刻木原型。蓬溪县文井镇新华有一座“刻木山”,又名“雷打山”,来自明代王孝仿丁兰刻木的孝善故事。

(五)明代流寓名人

1、黄辉

明代蓬溪,钟灵毓秀,蓬溪县为川北文化发达之区,故明代翰林著名书画家题赞蓬溪为“梓东邹鲁”。

2、李时珍、李建中父子

李建中明万历三年至十三年出任蓬溪县知县,其父李时珍敕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医学巨著《本草纲目》,也在此间与蓬溪结缘,蓬溪成为《本草纲目》初稿诞生地。

四、清代蓬溪

(一)移民文化

明末清初,因战乱,蓬溪人民遭受了今天难以想象的大灾难,可以说是蓬溪历史上最残酷的浩劫。官兵土匪见人便杀,见草过刀,搜杀多年,蓬山尽碧。据记载:明末四川有310万人,至清初只剩50万人了。许多《县志》《家谱》上都记载:“死亡满目”、“群虎白日出游”、“千里无烟,空如大漠”、“民无遗类,地尽抛荒”。连昔日繁华的锦城成都,也豹虎出没,野鸡乱飞。当时蓬溪只剩下几十家人了。于是掀起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宋代王鋐书《宝梵院显公修造碑》

清顺治十年(1653),遂宁县并入蓬溪县。顺治十七年(1660),遂宁县复置。安岳县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并入蓬溪。顺治十五年(1658)至顺治十七年(1660),共三年时间,蓬溪县管辖今蓬溪县(含大英、潼南区)、遂宁(船山区、安居区)、安岳县三个县,是蓬溪县历史上管辖面积最大的时期,面积约8100多平方公里。大于四川省八个市(攀枝花市,7440;眉山市,7134;广安市,6344;德阳市,5911;资阳市,5757;内江市,5386;遂宁市,5326;自贡市,4382)。

在战乱中,蓬溪县城也历兵燹蹂躏后倾圮殆尽,仅存故址。清嘉庆二年(1797年)知县敬大科筑城凿池,历四年时间修建石城,蓬溪县又有了城池为地方保障。其后蓬溪社会、经济、文化开始全面逐步恢复,日益兴盛,绽放蓬溪在整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晚辉。

到清代,蓬溪县内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蓬溪县志》所载的即有环溪书院、明月书院、饮和书院、崇文书院、乐育书院、凤鸣书院、象山书院、崇德书院、隆道书院、云龙书院、储英书院等二十余处,文风鼎盛。

清代蓬溪进士6人;举人64人,武举23人;贡生156人(其中:恩贡25人,拔贡7人;副贡4人,即半边举人;岁贡119人,即挨贡;优贡1人)。

宋、明、清一千余年,蓬溪进士42人;举人140人。

清代蓬溪文物:奎阁、高峰山,均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蓬溪境内,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7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保3处,市保10处,县保47处)、可移动文物1600余件(其中珍贵级文物近300件)。

唐兴县古县城遗址

(二)家族文化

1、张家

席、谭、张、蒲号称明清两代蓬溪四大家族。

张家居住在蓬溪县任隆镇和金桥镇的黑柏沟。明代洪武二年(1368),由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入,繁衍生息,代有达人。张鹏翮号称名相,是清代268年间蜀中官位最显赫、相业最优异、名声最响亮的人物;其玄孙张问陶(号船山)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家中男男女女数十人,都是诗人、文学家,文化素质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以张鹏翮、张问陶为代表的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200余年,在中国政治上、文学上、书画史上均有重要影响的家族,为有清一代蜀中第一大家望族,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刑部尚书赖都母亲赞扬张鹏翮说:“阿立昂邦,天下有名第一清官也。”清官之名,妇孺皆知。

天下第一清官张鹏翮

2、蒲家

蒲家居住在蓬溪县大石镇和宝梵镇。清代蓬溪县仅有5人考中进士,而蒲家就独占3人(蒲心豫、蒲文甲、蒲预麟)。明清蓬溪蒲家还考中举人10人、贡生30人,为“科举寥寥若晨星,又不甚显著”的蓬溪县赢得了美誉。

《蒲氏族谱》载:蒲氏祖居山西蒲坂,隋末唐初入蜀,落户南充三教堂(今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附近)。明初,蒲介元由南充徙居蓬溪县利国铺大水坝。从明初至清末500余年,蒲氏在蓬溪县城南蒲家坝、宝梵镇、鸣凤镇、大石镇等地繁衍,至今已传20余代,约15000余人,成为蓬溪望族。

清代蓬溪蒲氏进士有:蒲心豫,乾隆进士,任山东青城、观城,湖南麻阳县知县。皆廉洁自守,所至卓有循声。任满归里,行李萧然,人皆叹仰。蒲文甲,嘉庆进士,任内阁中书,历充方略馆协修、大清实录馆分校、文渊阁检阅、稽察六部事务,后为军机处行走,俱能称职,受奖赏。蒲预麟,同治进士。工诗文书法,选翰林院庶吉士。官刑部江西司主事。

蒲心浩,举人,清官。

(三)书法诗词文化

清代书画家丁绍周《蓬溪道中》:“一幅营邱画,人家在水乡。野棉飞雪白,山果压星黄。风定炊烟直,溪弯石路长。遥看投宿处,疏柳两三行。”“野店无宵柝,关心夜若何?邻鸡催客起,村犬吠人过。旭日明高树,轻霜沁晚禾。行程不知远,爱此好山多。”

清末孙海环《宿蓬溪驿》:“板桥村尽入蓬溪,杨柳堤边小阁西。鳌堰印山浑入画,天留一幅好诗题。”

民国诗人陈宗和以“盈盈一水界东西,两岸人家树色迷。行到长桥如画里,绿杨城郭是蓬溪”写下了蓬溪之美;今人以“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誉蓬溪之深厚人文底蕴。

历史因文化而精彩,文化因历史而厚重。蓬溪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蓬溪是一幅山水画卷,有说不完的故事、看不完的美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老赤城,文脉绵长,正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新征程,蓬溪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胡传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