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鸟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蓝绿相间的鸟 兴安鸟集

兴安鸟集

2024-06-25 07: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翅交嘴雀

中国罕见鸟类。全长约150毫米。雄鸟:通体朱红色。翼和尾近黑色,翼上有一道白斑。栖居于温带森林针阔混交林中,冬季结群迁徙,飞行迅速而带起伏,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白腹毛脚燕

又称毛脚燕,体型轻小,活动敏捷,体长12-13厘米。比家燕小,上体黑色,富有金属蓝黑色光泽,嘴黑褐色,腰及尾上覆羽为白色,下体纯白色,腿、脚均被以白色绒羽,爪黄色,叉形尾。虹膜深褐色;脚粉红色,被白色羽至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白喉矶鸫

雄鸟限于头顶蓝色,喉块白色,颈背及肩部的闪斑;头侧黑,下体多橙栗色;甚安静而温驯,常长时间静立不动。平时栖于多岩山地的林间,常见它站在树顶或岩巅处。歌声徐缓而悠扬,太阳未出时多在低处鸣叫,随着太阳逐渐升起而向高处移动,歌声颇有韵味,似吹奏笛箫声。故人称“山地歌手”。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9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白鹡鸰

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在离水较近的耕地、草场等均可见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飞行时呈波浪式前进,停息时尾部不停上下摆动。在中国有广泛分布。为本地区最常见鸟之一。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白眉鹀

头黑色,中央冠纹、眉纹和一条宽阔的颚纹概为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颏、喉白色,颚纹黑色。一般主食植物种子,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朝鲜和中国。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白眉鸭

雄鸭嘴黑色,头和颈淡栗色,具白色细纹;眉纹白色,宽而长,一直延伸到头后,极为醒目。上体棕褐色,两肩与翅为蓝灰色。翼镜绿色,前后均衬以宽阔的白边;胸棕黄色而杂以暗褐色波状斑。常成对或小群活动,性胆怯而机警,常在有水草隐蔽处活动和觅食,如有声响,立刻从水中冲出,直升而起。飞行快捷,起飞和降落均甚灵活。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白天鹅

体重约10千克,体长达1.5米,全身的羽毛均为雪白的颜色,只有头部和嘴的基部略显棕黄色,嘴的端部和脚为黑色。分布于北欧、亚洲北部,越冬在中欧、中亚及中国。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渐危)。

白头鹀

体大(17厘米)的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雄鸟具白色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雌鸟色淡而不显眼,体色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黄色,髭下纹较白。

白腰草鹬

上体黑褐色具白色斑点。腰和尾白色,尾具黑色横斑。下体白色,胸具黑褐色纵纹。白色眉纹仅限于眼先,与白色眼周相连,在暗色的头上极为醒目。飞翔时翅上翅下均为黑色,腰和腹白色,容易辨认。主要栖息于山地或平原森林中的湖泊、河流、沼泽和水塘附近,海拔高度可达3000米左右。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活动在水边浅水处、砾石河岸、泥地、沙滩、水田和沼泽地上。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白腰朱顶雀

俗名苏雀、苏鸟。分布于近北极地区、以北欧至加拿大、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宁夏、新疆、华北、华东等地,常见于溪边丛生柳林、沼泽化的多草疏林和栎、榆等幼林中以及也见于各种乔木杂林和林缘的农田及果园中。快速的冲跃式飞行。结群而栖,多在地面取食,受惊时飞至高树顶部。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斑鸫

具白色眉纹,翅棕色,胸带和两胁具黑斑。耳羽及胸上横纹黑色而与白色的喉、眉纹及臀成对比,下腹部黑色而具白色鳞状斑纹。斑鸫喜活动于平原田地或开阔山坡的草丛灌木间,在丘陵、林缘等地带觅食,常结成小群活动。

北红尾鸲

本地区最常见鸟之一。雄鸟头顶至直背石板灰色,下背和两翅黑色具明显的白色翅斑,腰、尾上覆羽和尾橙棕色,中央一对尾羽和最外侧一对尾羽外翈黑色。前额基部、头侧、颈侧、颏喉和上胸概为黑色,其余下体橙棕色。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河谷、林缘和居民点附近的灌丛与低矮树丛中。主要以昆虫为食,种数达50多种,其中约80%为农作物和树木害虫。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北噪鸦

体长30-31厘米,体重90-150克。是一种体羽松软的灰色和棕色的噪鸦。尾甚短,后枕具短冠羽。头深褐,两翼、腰及尾缘棕色,前额羽簇皮黄。栖于森林。单独、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分布于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古北界北部及中国东北和西北。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北长尾山雀

原称银喉长尾山雀。体型纤小,形态超萌。该鸟头顶羽毛较丰满且甚发达,体羽蓬松呈绒毛状,头顶、背部、两翼和尾羽呈现黑色或灰色,下体纯白或淡灰棕色,向后沾葡萄红色,部分喉部具暗灰色块斑,尾羽长度多超过头体长。雌性羽色与雄鸟相似。该鸟行动敏捷,来去均甚突然,常见跳跃在树冠间或灌丛顶部,以昆虫及植物种子等为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北朱雀

俗名靠山红。长11.5厘米左右。鸟体羽毛大都为粉红色,额和喉为银白色的鳞状羽,两翼和尾均为深褐色并镶以粉红色的边,翼上有两道淡粉红色的横斑。雌鸟的头顶及下体为棕黄色,并具黑色的干纹。一般栖息于山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和丘陵的杂木林中、也见于平原的榆柳林中以及一般在低海拔地区活动。

苍鹭

大型水边鸟类,头、颈、脚和嘴均甚长,因而身体显得细瘦。体长达105CM。常单独长时间的在水边站立不动,等候食物长达数小时之久,故有‘长脖老等’之称。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池鹭

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繁殖期间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

赤颈鸫

全长约25cm。雄鸟上体灰褐色,眉纹、颈侧、喉及胸红褐色,翼灰褐,中央尾羽灰褐,外侧尾羽灰褐色。腹至臀白色。栖息于山坡草地或丘陵疏林、平原灌丛中。成松散的群体活动,取食昆虫、小动物及草籽和浆果。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赤颈鸭

中等体型(47厘米)的大头鸭。雄鸟特征为头栗色而带皮黄色冠羽。体羽余部多灰色,两胁有白斑,腹白,尾下覆羽黑色。飞行时白色翅羽与深色飞羽及绿色翼镜成对照。雌鸟:通体棕褐或灰褐色,腹白。飞行时浅灰色的翅覆羽与深色的飞羽成对照。下翼灰色-较葡萄胸鸭色深。

赤麻鸭

体型较大,比家鸭稍大。全身赤黄褐色,翅上有明显的白色翅斑和铜绿色翼镜;嘴、脚、尾黑色;雄鸟有一黑色颈环。飞翔时黑色的飞羽、尾、嘴和脚、黄褐色的体羽和白色的翼上和翼下覆羽形成鲜明的对照。栖息于开阔草原、湖泊、农田等环境中,以各种谷物、昆虫、甲壳动物、蛙、虾、水生植物为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赤麻鸭在中国的种群数量曾经是相当丰富的。但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来代以来,由于过度狩猎和生境被破坏,致使种群数量日趋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赤麻鸭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834只,至2012年世界总的种群数量约3万只。

赤膀鸭

中型鸭类,体长44-55厘米。雄鸟嘴黑色,脚橙黄色。上体暗褐色,背上部具白色波状细纹,腹白色,胸暗褐色而具新月形白斑,翅具宽阔的棕栗色横带和黑白二色翼镜,飞翔时尤为明显。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翠鸟

食物以鱼类为主,兼吃甲壳类和多种水生昆虫。上体金属浅蓝绿色,体羽艳丽而具光辉,头顶布满暗蓝绿色和艳翠蓝色细斑。高寒地区罕见。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

今晨南河再遇,遥远记录其倩影,虽然不是很清楚,但证明了她的存在。

大白鹭

是体型较大的白鹭,颈部具“S”形结,大白鹭嘴裂过眼,嘴为黑色或黄色(嘴由非繁殖期的黄色逐渐过渡到繁殖期的黑色),脚为黑色。繁殖季节有花哨的繁殖羽,脸颊裸露皮肤会呈蓝绿色。

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物种。

大斑啄木鸟

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耳羽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覆羽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本物种未列入保护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中医传统理论认为本物种全体有滋养补虚、消肿止痛的功效,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大鵟

一种大型猛禽,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全长约70cm,体型比普通鵟、毛脚鵟大。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强健有力,能捕捉野兔及雪鸡。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大山雀

整个头黑色,头两侧各具一大型白斑。上体蓝灰色,背沾绿色。下体白色,胸、腹有一条宽阔的中央纵纹与颏、喉黑色相连。性较活泼而大胆,不甚畏人。大山雀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是中国较为常见的森林益鸟之一。由于它们大量捕食各类森林昆虫,在控制森林虫害发生方面,意义很大。因而东北一些省区已将它列为地区保护鸟类。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大杓鹬

体型硕大,体长63厘米。嘴甚长而下弯;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为食。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

该物种在全球范围内被列为易危,因为它正在经历一个快速的数量下降的过程,是由栖息地丧失和退化所带来的影响,人类进一步的填海计划,预计将在未来造成更大的跌幅。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戴胜

中等体型(30厘米)、色彩鲜明的鸟类。雌雄外形相似。具长而尖黑的耸立型粉棕色丝状冠羽。冠羽顶端有黑斑, 冠羽平时褶叠倒伏不显,直竖时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头、上背、肩及下体粉棕,两翼及尾具黑白相间的条纹。嘴长且下弯。

东方大苇莺

上体呈橄榄褐色。下体乳黄色。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虹膜-褐色;嘴-上嘴褐色,下嘴偏粉;脚-灰色。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华北和华南、内蒙古等地。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

杜鹃鸟

俗称布谷鸟。常见以零散个体活动,有时成对,难见集群,在山地及平原的树上都可见,是比较易见于居民点附近的杜鹃,鸣声响亮、清沏,反复不已,人们很少不熟悉它的叫声,“布谷”之名亦是因其叫声而得的。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有三分之一的杜鹃有巢寄生现象。杜鹃鸟不自营巢育雏,把自己的蛋产在别的鸟类的鸟巢里,而且杜鹃的雏鸟一般会比别的鸟类早出生,只要一出生它就把其它的鸟蛋推出鸟巢,并发出凄厉的叫声要吃的。 这样的行为依照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看可以说是非常的邪恶!就是说其他的鸟类养了杜鹃这个杀害了他们孩子的凶手。杜鹃虽然育雏习性不好,但它是著名的嗜食松树大敌松毛虫的鸟类,所以人们又称它是“森林卫士”。

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响,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 出,它又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

反嘴鹬

一种腿特别长的涉水鸟。东西两半球都有分布。它生活在湿地和靠近海湾碱性的湖里。背部有醒目的黑色和白色标志,腹部灰白色,体长约38~45厘米。它在沼泽中行走,嘴晃动镰刀一样向上弯曲,主要吃水里的昆虫、小鱼、贝类和两栖动物。

国家“三有” 保护鸟类。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粉红腹岭雀

两翼及下体玫红色。额、顶冠及脸灰;上背黄褐;上体深褐,沙色的羽缘成鳞状斑;两翼近黑而羽缘粉红;尾近黑而具白色羽缘;下体褐色,羽片中心粉红。

凤头麦鸡

中型涉禽,体长29-34厘米。头顶具细长而稍向前弯的黑色冠羽,像突出于头顶的角,甚为醒目,翅形圆。颏、喉黑色,胸部具宽阔的黑色横带,前颈中部有一黑色纵带将黑色的喉和黑色胸带连结起来,下胸和腹白色。栖息地通常在湿地、水塘、水渠,沼泽等,有时也远离水域,如农田、旱草地和高原地区。食蝗虫、蛙类、小型无脊椎动物、植物种子等。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凤头潜鸭

体长40-47厘米,寿命15年。是中等体型矮扁结实的水鸭。头带特长羽冠,雄鸟亮黑色,腹部及体侧白。雌鸟深褐,两胁褐而羽冠短,有浅色脸颊斑。为深水鸟类,善于收拢翅膀潜水。杂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和鱼虾贝壳类为食。主要栖息于湖泊、河流、水库、池塘、沼泽、河口等开阔水面。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褐柳莺

小型鸟类,体长11~12厘米。外形甚显紧凑而墩圆,两翼短圆,尾圆而略凹。上体灰褐,飞羽有橄榄绿色的翼缘。嘴细小,腿细长。眉纹棕白色,贯眼纹暗褐色。颏、喉白色,其余下体乳白色,胸及两胁沾黄褐。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鹤鹬

体长26-33厘米,夏季通体黑色,眼圈白色,在黑色的头部极为醒目。背具白色羽缘,使上体呈黑白斑驳状,头、颈和整个下体纯黑色,仅两胁具白色鳞状斑。嘴细长、直而尖,下嘴基部红色,余为黑色。脚亦长细、暗红色。主要以甲壳类、软体、蠕形动物以及水生昆虫为食物。

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黑雁

中国罕见鸟类,别称北极黑精灵。鸭科黑雁属的鸟类。中等体型,身长56~61 cm,体重1100~1700 g ,寿命13年。为典型的冷水性海洋鸟,耐严寒,喜栖于海湾、海港及河口等地。少与其他种类混群。近水面低飞,涨大潮时栖于沿海港湾。觅食于沿海草场。繁殖于北美洲及西伯利亚极地的苔原冻土带。嘴和脚黑,尾下羽白色。灰色的颈部两侧具特征性白色图纹,有时在前颈形成半领。胸侧多近白色纹。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黑色。

黑翅长脚鹬

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体长约37厘米。特征为细长的嘴黑色,两翼黑,长长的腿红色,体羽白。行走缓慢,步履稳缝、轻盈,姿态优美。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黑腹滨鹬

在中国主要为旅鸟和冬候鸟、秋季迁来中国的时间为9-10月。全长约20厘米。夏季上体棕色,下体白色,头灰褐色,有白色眉纹;颈与胸具黑褐色纵纹,腹部有大型黑斑。冬季上体灰色,下体白色,颈和胸侧有灰褐色纵纹。嘴黑色,较长而微向下弯。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黑鹳

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由于近年数量急剧减少,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珍稀程度不亚于大熊猫,专家多认为其数量还在下降。

黑喉石鵖

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黑喉石鵖中等体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黑眉苇莺

上体橄榄棕褐色;有一条淡棕褐色贯暗线纹;眉纹淡黄褐色,其上缘黑褐色。常站在开阔草地上的小灌木或蒿草梢上鸣叫,鸣声短促而急。

黑尾塍鹬

中国濒危珍稀鸟类。体长约42厘米,嘴、脚、颈皆较长,是一种细高而鲜艳的鸟类。夏羽头栗色。体型较大,尾前半部近黑,腰及尾基白色。习性光顾沿海泥滩、河流两岸及湖泊。食性喜淤泥,头往泥里探得更深,有时头的大部分都埋在泥里。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黑鸢

一种中型猛禽,体长54-69厘米。前额基部和眼先灰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至后颈棕褐色。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黑啄木鸟

属鴷形目、啄木鸟科,是一种大型的啄木鸟,体长45-47厘米,翼展64-68厘米,体重300-350克,寿命11年。是啄木鸟中最大的一种。通体几纯黑色;雄鸟额、头顶和枕全为血红色;雌鸟仅后头有血红色。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红腹灰雀

中国罕见鸟类。体长约15厘米,嘴厚而略带钩,腰白,顶冠及眼罩辉黑。雄鸟腹部呈桔红色,醒目的近白色翼斑与黑色的翼成对比。雌鸟图纹似雄鸟但暖褐色取代粉色。主要栖息在终年常青的树林和灌木丛中,叫声委婉动听。

红喉歌鸲

又名红点颏,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羽色美丽,并善于鸣叫,一般在晨、昏至夜晚鸣叫,鸣声多韵婉转而细柔,美妙动听,十分悦耳。是本地区叫声最好听的鸟。

红交嘴雀

体长约16厘米。雄鸟通体朱红色,翅膀和尾近黑色,下腹白,脸暗褐色。雌鸟似雄鸟但为暗橄榄绿而非红色。飞行迅速而带起伏。食物全部为落叶松种子,倒悬进食,用交嘴嗑开松子。中国见于东北南部以至长江下游及西南、西北部以至新疆等地。

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红脚鹬

体长28厘米,上体褐灰,下体白色,胸具褐色纵纹。飞行时腰部白色明显,次级飞羽具明显白色外缘。尾上具黑白色细斑。虹膜黑褐色,嘴长直而尖,基部橙红色,尖端黑褐色。脚较细长,亮橙红色,繁殖期变为暗红色。

红颈瓣蹼鹬

是鹬科瓣蹼鹬属的小型水禽,体长18~21厘米。嘴细而尖,黑色。脚亦为黑色,趾具瓣蹼。夏季雌鸟上体灰黑色,眼上有一小块白斑。背、肩部有4条橙黄色纵带。前颈栗红色,并向两侧往上延伸到眼后,形成一栗红色环带。颏、喉白色,胸侧和两胁灰色,其余下体白色,雄鸟似雌鸟,但体形较小,上体较淡,颈部环带棕红色。

红颈瓣蹼鹬在中国为稀少的迁徙鸟类,数量不普遍。

红颈滨鹬

体小的灰褐色滨鹬。腿黑,上体色浅而具纵纹。冬羽:上体灰褐,多具杂斑及纵纹;眉线白;腰的中部及尾深褐;尾侧白;下体白,灰色较深而羽色单调,腿黑色。喜沿海滩涂,结大群活动,性活跃,敏捷行走或奔跑,拣起食物或兴奋时头上下点动或往后一甩。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红隼

体小(33厘米)的赤褐色隼。雄鸟头顶及颈背灰色,尾蓝灰无横斑,上体赤褐略具黑色横斑,下体皮黄而具黑色纵纹。雌鸟体型略大:上体全褐,比雄鸟少赤褐色而多粗横斑。飞行快速,善于在空中振翅悬停观察并伺机捕捉猎物。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红尾伯劳

体长18-21cm。上体棕褐或灰褐色,两翅黑褐色,头顶灰色或红棕色、具白色眉纹和粗著的黑色贯眼纹。尾上覆羽红棕色,尾羽棕褐色,尾呈楔形。颏、喉白色,其余下体棕白色。一般生活于温湿地带森林鸟类、常见于平原、丘陵至低山区以及多筑巢于林缘、开阔地附近。

红尾鸫

鸫科鸫属的鸟类。它的体背颜色以棕褐为主;下体白色,在胸部有红棕色斑纹围成一圈、两胁具红棕色点斑;眼上有清晰的白色眉纹。一般单独在田野的地面上栖息。

红胁蓝尾鸲

体型略小(15厘米)而喉白的鸲。特征为橘黄色两胁与白色腹部及臀成对比。雄鸟上体蓝色,眉纹白;亚成鸟及雌鸟褐色,尾蓝。长期栖于湿润山地森林及次生林的林下低处。

红胸秋沙鸭

雄鸟头部黑色,具绿色金属光泽,枕部具黑色羽冠;上颈白色,形成一宽的白色颈环。下颈和胸锈红色,背黑色,下背暗褐色,腰和尾上覆羽灰褐色,具细密的黑白相间虫蠹状细纹。

雌鸟额、头顶、枕和后颈棕褐色.头侧和颈侧淡棕色,枕部羽冠也为棕褐色;眼先白色。背、肩、一直到尾灰褐色,具灰色尖端。颏白色。喉和前颈淡棕白色,前胸污白色,两胁灰褐色,其余下体白色。

虹膜雄鸟红色,雌鸟红褐色。

中国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鸿雁

又叫原鹅、大雁等。是大型水禽,体长90厘米左右,体重2.8-5千克。嘴黑色,体色浅灰褐色,头顶到后颈暗棕褐色,前颈近白色。远处看起来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颈近白色,黑白两色分明,反差强烈。鸿雁是中国家鹅的祖先。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易危物种(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华盛顿公约》(CITES) 一级保护物种(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花尾榛鸡(飞龙)

体结实,喙短,呈圆锥形,适于啄食植物种子;翼短圆,不善飞;脚强健,具锐爪,善于行走和掘地寻食;鼻孔和脚均有被羽,以适应严寒。雄鸟头上有短羽冠;上体大都棕灰,具栗褐色横斑;颏和喉黑,下体暗棕褐而杂以白色;外侧尾羽呈花斑状。雌鸟略同,但颏和喉大都棕白。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

灰背隼

雄鸟:头顶及上体蓝灰,略带黑色纵纹;尾蓝灰,具黑色次端斑,端白;下体黄褐并多具黑色纵纹,颈背领圈棕色;眉纹白。雌鸟及亚成鸟:上体灰褐,腰灰,眉纹及喉白色,下体偏白而胸及腹部多深褐色斑纹,尾具近白色横斑。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灰尾漂鹬

体长25-28cm,夏季额白色,上体灰色。颏、腹和尾下覆羽白色,其余下体亦为白色,但具细密的灰色横斑。眉纹白色,眼先暗色。脚较短、黄色。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灰尾漂鹬在2007-2009年间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44000只。由于栖息地的丧失或退化,人为的干扰和狩猎,导致种群在1987年和2011年之间估计下降20-29%,因此被列为近危物种。

灰喜鹊

外形酷似喜鹊,但稍小。体长33-40厘米。嘴、脚黑色,额至后颈黑色,背灰色,两翅和尾灰蓝色,初级飞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长、呈凸状具白色端斑,下体灰白色。外侧尾羽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金鸻

别名金斑鸻,中型涉禽,夏季全身羽毛大都呈黑色,背上有金黄色斑纹。翅膀又尖又长,飞行能力很强。

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金眶鸻

一种小型鸻科鸟,全长约16厘米,上体沙褐色,下体白色。有明显的白色领圈,其下有明显的黑色领圈,眼后白斑向后延伸至头顶相连。常栖息于湖泊沿岸、河滩或水稻田边。以昆虫为主食,兼食植物种子、蠕虫等。

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罗纹鸭

雄鸟:体大(50厘米),头顶栗色,头侧绿色闪光的冠羽延垂至颈项,黑白色的三级飞羽长而弯曲。雌鸟:黯褐色杂深色。头及颈色浅,两胁略带扇贝形纹,尾上覆羽两侧具皮草黄色线条;有铜棕色翼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

绿啄木鸟

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在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猛鸮

中国罕见鸟类。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没有耳簇羽,耳羽为白色,先端黑色,后面形成一个新月形的黑斑围着白色脸,面盘也不明显。上体为棕褐色,有白色的斑纹,下体为白色,具有褐色的横斑。整个看上去羽色较为醒目,与其他夜行性鸮类在体形和羽色均不相同,这是因为它所生存的北极地区,整个夏天几乎都是连续不断的白昼的缘故。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普通鸬鹚

俗称鱼鹰,大型水鸟。体长72-87厘米,体重大于2千克。通体黑色,头颈具紫绿色光泽,两肩和翅具青铜色光彩,嘴角和喉囊黄绿色,眼后下方白色。以各种鱼类为食。主要通过潜水捕食。

普通朱雀

雄鸟头顶、腰、喉、胸红色或洋红色,背、肩褐色或橄榄褐色,两翅和尾黑褐色。羽衣漂亮、性情温顺,鸣叫声音宏亮而悦耳。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低危)。

扇尾沙锥

我从没有如此近距离地接触一种自然野生状态下的水鸟,最近时都不到五米,她一动不动趴在哪里,瞪圆了眼睛监视我的一举一动,拍完之后不再打扰她慢慢撤了出来。走出不远她到活跃了起来,又吃又喝的。

中等体型(26厘米)而色彩明快的沙锥。两翼细而尖,嘴长;脸皮黄色,眼部上下条纹及贯眼纹色深;上体深褐,具白及黑色的细纹及蠹斑;下体淡皮黄色具褐色纵纹。飞行较迅速、较高、较不稳健,并常作急叫声。

松鸦

翅短,尾长,羽毛蓬松呈绒毛状。头顶有羽冠,遇刺激时能够竖直起来。额和头顶红褐色,口角至喉侧有一粗著的黑色颊纹。上体葡萄棕色,尾上覆羽白色,尾和翅黑色,翅上有辉亮的黑、白、蓝三色相间的横斑,极为醒目。它不仅捕食大量森林害虫,对森林有益,而且由于它有贮藏种子的习性,对种子的传播亦是有益的,应注意保护。

太平鸟

又称大太平鸟,体长18厘米,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头部色深呈栗褐色,头顶有一细长呈簇状的羽冠,一条黑色贯眼纹从嘴基经眼到后枕,位于羽冠两侧,在栗褐色的头部极为醒目。颏、喉黑色。翅具白色翼斑,特征极明显,体态优美、鸣声清柔。

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乌林鸮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大型鸮类,体长56-65cm,头大,无耳簇羽,面盘显著,呈圆形,淡灰色,其上被有同心的暗色圆环和新月形白斑。上体暗灰褐色,具暗色和白色斑点;下体白色或灰白色,具宽阔的褐色纵纹。常单独活动,飞翔迅速无声,主要以啮齿动物为食,也吃小鸟和中型鸟类,如鸡类等。中国濒危珍稀野生动物。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世界濒危物种之一。

西伯利亚银鸥

银鸥复合体中体大(62厘米)的灰色鸥。腿粉红色。冬鸟头及颈背具深色纵纹,并及胸部;上体体羽变化由浅灰至灰或灰至深灰。两者均偏蓝色。通常三级飞羽及肩部具白色的宽月牙形斑。合拢的翼上可见多至五枚大小相等的突出白色翼尖。

虹膜-浅黄至偏褐;嘴-黄色,上具红点;脚-粉红。

小滨鹬

体长约14厘米,嘴短而粗,腿深灰,下体白色,上胸侧沾灰,暗色过眼纹模糊,眉纹白。甚似红颈滨鹬,但腿和嘴略长且嘴端较钝。春季的鸟具赤褐色的繁殖羽。与繁殖期的红颈滨鹬区别在于颏及喉白色,上背具乳白色"V"字形带斑,胸部多深色点斑。

小杓鹬

体长30厘米左右,体重100-250克。头顶黑褐色,具较细的中央冠纹。穿眼纹黑褐色,眉纹淡黄色。背、肩羽黑色,密布淡黄色羽缘斑。前颈、胸皮黄色,腹白色,两胁具黑褐色斑。嘴峰略微向下弯曲,下喙基部肉色。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一级保护物种(极其濒危,禁止其国际贸易)。

鸳鸯

鸳指雄鸟,鸯指雌鸟,故鸳鸯属合成词。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鲜艳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连一细的白色眉纹,亦极为醒目和独特。

鸳鸯为中国著名的观赏鸟类,之所以被看成爱情的象征,因为人们见到的鸳鸯都是出双入对的。人们常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

长尾林鸮

是中大型夜行性猛禽。头部较圆,没有耳簇羽,面盘显著,为灰白色,具细的黑褐色羽干纹。皱领也很显著。体羽大多为浅灰色或灰褐色,有暗褐色条纹,下体的条纹特别延长,而且只有纵纹,没有横斑。尾羽较长,稍呈圆形,具显著的横斑和白色端斑。

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已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稀有)。

华盛顿公约(CITES) 二级保护物种(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环颈雉

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格斗攻击的武器,近年来还发现距的长度与其所拥有的配偶数量明显相关,是雌鸟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

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

●作者简介●

邵福臣,男,1963年出生,工作单位根河市统计局。根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摄影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获国家级奖项,在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凤凰网、央视网华人频道、内蒙古电视台等媒体多次刊载播出。曾任金河林业局林场团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统计专家,根河市统计局总统计师、副局长。业余爱好:骑行、生态摄影。

图文均为版权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严禁商用

喜欢的话,就转发到朋友圈吧~

欢迎留言与小编互动

景区旅行社合作邮箱: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所有来稿,请附300字以上文字说明,我们将在“摄影旅游文化传媒”搜狐号及公众平台同时发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