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谱成了一首首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蓝精灵歌曲是什么唱法 他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谱成了一首首曲

他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谱成了一首首曲

2024-06-11 19: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海外赤子》是中国首部华侨题材音乐片,该片讲述一位海外归侨报考部队文工团的故事。“音乐片与故事片不同,故事片是以故事为主的,插入的歌曲是附属的;音乐片则以音乐为主来表现,音乐是主要的表达手段,而且要先把音乐写好,再根据音乐拍摄。”

郑秋枫记得,该片的制作组用了一个月时间挑选作曲人选,经过反复聆听、比较,选择了熟悉广东音乐的他。

郑秋枫回忆道,为《我爱你,中国》谱曲只用了一两个小时,但准备的时间很长。他更曾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海南岛兴隆华侨农场体验生活,寻找灵感。

“那段时期很艰苦,但我需要感受归侨的生活,因为他们和普通的农民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特色。”

郑秋枫表示,这首歌很难把握它的特点,首先得抓艺术性,影片中黄思华是位“百灵鸟”,唱歌唱得特别好听,很大气,不像唱一般的民歌小调;第二要抓民族性;第三是抓特点;最后要抓时代性,那时是上世纪80年代风云际会的大背景,如果写一个民歌小调当然是不行的。

“各个方面综合起来,深思熟虑,最后就把它写成目前这个样子。在创作中我尝试把马来西亚的一种音乐特点移植过来,给人一种新鲜感。”

《我爱你,中国》舒展激昂的旋律,不仅把海外游子眷念祖国的无限深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更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郑秋枫透露,当初他请中央电台文艺部主任帮忙找演员,对方毫不犹豫推荐了叶佩英。于是,郑秋枫就给叶佩英写信,把剧本、音乐寄过去,希望请她来演唱。三天后,叶佩英的回信让郑秋枫十分感动。

“她说当时自己没吃饭,带着眼泪把它读完了。为了唱这首歌曲,她放弃考托福,她也是华侨,这首歌像是为她写的。”

《海外赤子》播出一个月后,郑秋枫与几位朋友去看电影《海外赤子》,去晚了,电影已经开演,大家没看见字幕,但音乐响起时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郑秋枫的音乐,一定是,不信我们回去查。”可见,郑秋枫的音乐作品早已深入人心。

令郑秋枫印象深刻的是,来自兴隆华侨农场的一位青年曾给他写信,信中写道:“郑叔叔,我是一个文艺青年,最近心情不好,不想生活下去了,准备轻生,正在这个时候,我听到中央电台播出的《我爱你,中国》……”

那位青年写了很多,最后写了句:“郑叔叔,你救了我一条命。”郑秋枫说,假如那位青年当时没有听到《我爱你,中国》,可能就会心灰意懒,想着结束生命。

除了《我爱你,中国》,郑秋枫还创作了《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珠海渔女》等经典作品。

《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运用西方创作技法,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作品,在当年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展现了帕米尔髙原上的美丽景色和塔吉克族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是塔吉克民族音乐中的艺术瑰宝。

《珠海渔女》是一部具有较完整构思的、接近纯音乐的作品,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保留了郑秋枫作品的一般旋律个性。从作品中的那些不协和音的大胆运用,那些具有欧洲调式音乐风格的旋律片断的出现,人们已强烈感受到了时代的变迁。

同时,在管弦乐的语言背景下,高胡领奏的出现,又平添了几分中西交融的特点。不夸张地说,对于高胡与西洋管弦乐队的结合,这部作品可能是这一结合的较早探索之一,人们从高胡悠闲的领奏中,体味到了南国的特色。

郑秋枫的音乐中西交融,纵贯古今。他除了在曲式结构方面大量借鉴西方的优秀创作原则,同时在曲调方面将传统的创作方法发扬光大,融入我国的民间音乐特色,使之符合我国群众的审美特点和欣赏习惯。

在旋律方面,他还大胆运用民族音调。比如,在《祖国四季》套曲之一《春——祖国的春天》中,花腔富有浓郁的苗族风味,在《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中,则大量借鉴了新疆塔吉克的民族舞蹈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歌曲《我爱梅园梅》中,则体现出江南民歌与戏曲拖腔的完美融合。

一曲风行 掀起热潮

1985年初,广东电视台引进了由美国汉纳•巴伯拉公司出品的电视动画剧集《蓝精灵》,也就是《猫和老鼠》的制作方。

当时,广东电视台做出了一个时髦的决定:效仿当时港台电视台流行的做法,给外国动画片配上本土的主题歌。当然,还有另一个说法,据说,《蓝精灵》引入哪个国家,都会配一首当地的原创主题歌,这几乎成了一种惯例,自然中国也不会例外。

于是,广东电视台便邀请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来创作这首主题歌。由于是第一次为外国动画片创作中文歌曲,同时也因为这是“给孩子们做事”,因此歌舞团对此事极为重视,决定由该团团长瞿琮负责作词、副团长郑秋枫负责作曲。此前两人已经合作完成过多部国产电影的插曲。

追忆这首歌曲的创作过程,郑秋枫对当年的一些细节记忆犹新:“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歌舞团团长的瞿琮和广东电视台少年儿童节目部少儿动画片的导演住在一个大院里,一次聊天时,这位导演提到台里引进了一部少儿动画片《蓝精灵》,想为这部片子配一首本土原创主题曲。这个工作后来就交给了我和瞿琮。”

1986年,《蓝精灵》开始在各省市电视台大规模地播出,随即掀起了一阵蓝精灵热潮。

在小小的电视屏幕上,孩子们都记住了“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这股流行风一直扶续到上世纪90年代初。

而随着动画片的热播,《蓝精灵之歌》一炮而红,也被广泛传唱,不少幼儿园乃至小学的音乐课,这首歌曲几乎成了必修曲目。

《蓝精灵之歌》是第一首完全由中国人自己创作的配套主题歌,这首歌曲的广受欢迎,最初给郑秋枫带来的并不是荣誉,而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尴尬。

“当时正赶上全国优秀儿童歌曲评奖,我们也把这首歌送去了,北京那边一看就打回来了,说这是美国歌曲,怎么送来了?我赶紧把这个过程告诉评委。

最后他们经过了调查,才承认了这首歌。”不久,《蓝精灵之歌》便获得了首届全国少儿歌曲作品比赛银奖,1988年又获得了鲁迅文艺奖。

厚积薄发 触动人心

郑秋枫的大部分作品,包括声乐、器乐作品,其突出特点就是旋律气息的宽广悠长,这一旋律特征贯穿了郑秋枫创作的一生。人们从他的作品《颂歌献给毛主席》中那气贯长虹的单音长音,可以看到作曲家对长音的极端运用。

使人们想起刘炽于1943年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的歌曲《翻身道情》,歌曲中那单音长音的宽广展示,增添了作品的多少动人魅力和地方特色。这种手法在郑秋枫的作品中,已成为其旋律风格的形成主体。

郑秋枫的声乐作品题材多种多样,表现手法颇为丰富。但探究其作品的审美风格,还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

其一:热情和积极的审美情绪。在郑秋枫的作品中,我们很难发现一首具有哀婉情绪的乐曲,其所有作品均为积极向上的题材,体现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其二,郑秋枫的作品极具时代气息,在其不同时期创作的不同作品,扑面而来的就是各个阶段的时代感。这一点从其改革开放时所创作的作品和其离休后所创作的作品可看出。

其三,郑秋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韵味。在郑秋枫的很多作品中,民族的质朴和音调被其广泛运用,从中可看出他对民族艺术的喜爱。

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深刻影响着文艺作品的传播方式,像郑秋枫那样为了创作精品到乡野体验生活的文艺工作者少之又少。

郑秋枫表示,市场经济没有那么多的条件,所以出现了许多泡沫作品。现在的作品深度大都不如以前,昙花一现。

目前,我国一天产生10000多首歌曲,但能留下来的很少。商业性作品狂轰滥炸,能让人欣赏、给人美感和心灵启迪的作品越来越少。

作为音乐界的老前辈,郑秋枫给那些希望写出好作品的音乐人支招:“音乐作品要给人以美感、欣赏、享受、审美等,创作时要多往这方面靠拢。严肃音乐曲高和寡,要注意把群众结合起来。

流行音乐是一个很大的阵地,有很多观众喜爱,不能只要商业性而不要艺术性。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要联合起来,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好。”

当下的艺术创作比较浮躁,但郑秋枫坚信,“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规律永远不会改变。“高于生活就是你发展了生活,跟原来不一样。

现在很多民歌素材都是这样,但是你如果按照原始因素拿过来,它是没有时代性的,你要把它变化成有时代性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音乐是用民族音调的元素发展成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性的音乐,它的根还在那里。我始终认为,人民都会喜欢一些美好的东西。”

谈及音乐作品的著作权,郑秋枫表示,他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已交由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管理,尽管自己曾遇到过作品被侵权问题,但知悉此事后,他并没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著作权纠纷案件的程序较多,我也没有精力处理这件事情。”

时至今日,郑秋枫每天日程都排得满满的。省音协的同事们提起他,常常说着一些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他65岁开始学开车,义务接送音乐界的朋友们参加各种会议,也常常在周末带着一家人出去玩。而在此之前,他出门从来不坐小车,都是自己骑着自行车,据说有一次,居然骑到了佛山。

半个多世纪以来,郑秋枫一直坚持着自己一生钟爱的音乐创作,他以独特的旋律风格在中国音乐创作领域开辟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一代又一代的歌唱家们传唱着他的歌曲,他的音乐传遍了国内外,感动着亿万听众的心。2010年,郑秋枫被授予首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1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的“我爱你,中国——郑秋枫作品音乐会”在星海音乐厅举行。

在当晚的演出中,郑秋枫将自己几十年来主要的经典作品一一搬上舞台,与吴碧霞、殷秀梅、王丰、唐彪、崔峥嵘等等歌唱家合作,在广州交响乐团、广东合唱团、广州市少年宫合唱团的联袂演出下,重新演绎了多首经典歌曲,令观众度过了一个难忘的集体怀旧之夜。

如今,郑秋枫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但许多作品都是受到朋友邀约而创作的。郑秋枫说,他的创作激情和艺术灵感,全都是来源于采风,来源于生活。难怪在欣赏他创作的音乐时,就像在欣赏一幅绵延不尽、饱含韵味的山水画。

听他的《毛主席关怀山里人》,歌曲的前奏让人仿佛看到一座雄奇壮美的高山;听他的《颂歌献给毛主席》,仿佛就能看到奔腾恣意的汪洋大海。

他的谱,在彰显艺术创作个性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审美特点与情感倾向,对西方传统调式做了民族化的改进,使之符合老百姓惯常的欣赏方式,是能够为中西方大众所共赏的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他的歌,非常显着地体现了技法以及演唱等各个方面的和谐之美,无论是歌曲创作中的中西融合,还是伴奏、合唱与主唱的配合,都忠于最终的艺术效果。

他的情,让他把西方的美声唱法在中国推广开来,将花腔技巧引入我国的音乐创作领域,并把我国的音乐道路指向民族化的发展方向之上,促进了歌唱艺术的本地化发展。

著名词作家、诗人郑南坦言:“当人们尊称他为作曲大师,问起成功奥秘之际,他总是诚恳地说出三个感谢:一是感谢军旅生涯,给予他奋发做人的根;二是感谢学院老师,给予他专业求精的根;三是感谢生活土壤,给予他开花结果的根。

听其曲,解其人,郑秋枫的名字已经明示,他是个有根基的大家。”

郑秋枫,著名音乐家,辽东丹宁人。1949年至1952年在中南部队艺术学院学习。1957年开始从事音乐创作,作品屡获全国、全省大奖。1987年被列为中国十大音乐家之一,曾多次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歌曲《我爱你中国》获“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主要作品有:舞剧音乐《五朵红云》,管弦乐《乡音》《珠海渔女》《女兵》,交响合唱《峡谷风雪》,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蓝精灵之歌》《我爱梅园梅》《中华之光》等。出版有《郑秋枫歌曲选》《春天来了》《祖国四季》等著作;音像、唱片、卡带专辑有:《你好,美丽的花城》《海外赤子》《珍珠河》《祖国四季》《郑秋枫音乐作品选》等。

▍编辑:Eason。

▍文字:创研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