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著名对联【95句文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蒋士铨读书救母手抄报 历史上著名对联【95句文案】

历史上著名对联【95句文案】

2024-07-16 21: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历史上著名对联

1、春联起源于桃符,是中国古代周朝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2、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上联:传中华文明越五千载历史厚重,下联:承神州技艺砺几世春信用挚诚。横批:继往开来。

4、诸葛亮的草庐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5、进去乃游神境内;

6、这是一幅讽刺性很轻的对联,是讽刺那些封建贵族们鱼肉百姓,只知道吃喝玩乐。

7、身无半亩,心忧天下,

8、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9、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0、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11、佛既辟大千世界,种人间烦恼莫耽独乐守名山。

12、据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朝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13、这幅对联上联是从桑树到桑叶再到养蚕,又从蚕吐出的吐织成锦绣。下联是从草到兔子,再从兔子到兔毛,又从兔毛做成的笔联系到文章,环环相扣,紧密关联。

14、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15、出来便到戏场中。

16、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在江西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238-250年)。在铁十字架上又铸有艺术精美的对联云:“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观其形式与内容,与中国早期基督徒有关联。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17、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18、这副对联是嘉庆年间状元李绍仿所作。这幅对联巧妙的将清代从顺治到嘉庆的名字都潜入其中,且对仗工整,丝毫没有牵强的意味。

19、我来敲不二法门,催座上菩提快拔众生登彼岸;

20、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1、此联巧妙地解析了“磊”字和“出”字。三石成磊,两山为出,这是依据象形和会意的造字原理组成的复合汉字。

22、苏轼早年书房对联:发奋识全天下字;立志读遍世间书。

2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4、二战结束,日本投降,中华大地,普天同庆.重庆街头,扎起一座松枝彩门,门上有一对联,看了令人叫绝。上联是:中国捷克日本;下联是:南京重庆成都。横批是:抗战胜利上联是三个国家名,下联是三城市名;尤其是上联的"捷克"和下联的"重庆",再现了历史的真实。横批"抗战胜利"看似平常,其实不然:亡国奴的悲愤,人民的苦难,统统过去了!悲喜交集之情,在这里爆发,读了叫人动容!

25、上联:文明礼仪人人知;

26、对联起于秦汉。从秦汉时起便有悬挂桃符的习惯,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27、仙凡界者是仙境与人间的分界线。仙境清心幽雅,公平和谐;人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好似戏场。到那里去?由你自己选择吧!

28、欠金何必起高楼。

29、王夫之的书房对联: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30、我国历史上著名对联有:

历史上著名对联

31、正如作者诗云:“红尘倦游人,山中避烦扰。多少山中人,梦向红尘绕。”动中求静,闹里寻幽。人啊,人,就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

32、一、春联起源

33、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4、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35、下联:文明之风世代相传。

36、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37、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38、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39、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40、下联:十亿人家庭,彬彬者礼也,欢颜笑貌,歌盛世美满乾坤。

41、楼大防的书斋对联: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42、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43、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44、横批:锦绣中华

45、满林风月来扣禅关。

46、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47、徐文长的青藤书屋对联: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48、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49、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冶蜀要深思。

50、下联:承神州技艺砺几世春信用挚诚

51、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52、鱼所肉所麻将所,所内者甜,所外者苦;

53、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

54、这幅对联联中的“一木”和“欠金”是拆字,何在一起是本钦二字,用于讽刺。

55、由此可见,春联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56、对联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57、猪公狗公乌龟公,公道何在,公理何存?

58、上联:五千年古国,郁郁乎文哉,柳暗花明,庆新风吹向大地;

59、上联:传中华文明越五千载历史厚重

6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历史上著名对联

61、斯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62、横眉冷对千夫指;

63、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64、劈开出字两重山。

65、上联:传统美德千古继承;

66、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67、这幅对联是出自鲁迅的《自嘲》诗中,后人一直将次对联传诵,一是对鲁迅先生的几年,二是为了勉励自己。

68、陆游的书房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69、三、春联的传说

70、对联一说起源于桃符。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71、大地河山造成乐土;

72、《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73、横批:礼在心间。

74、这幅对联中用了四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即举案齐眉中的孟广和梁鸿,《水浒传》中的吴用和宋江。

75、明末崇祯进士金声的书斋对联: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书;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练,文通既是运通。

76、读圣贤书,神交古人

77、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78、“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第一副对联。

79、郑板桥的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80、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81、一木焉能支大厦;

82、这幅对联是借佛喻世,看似是问佛,实际上是为了质问当局的当政者们,只知道享乐,而不知道关心民间疾苦。

83、蒲松龄的书斋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84、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

85、对联历史时间跨度从先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到现在。

86、横批:礼仪之邦。

87、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88、踢倒磊城三块石;

89、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刻字,后蜀孟昶命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符板上题写吉祥词句。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90、撑起两根穷骨头,养活一团春意思

历史上著名对联

91、蒋士铨的书斋联: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于教子;寡智乃能习静,寡营乃可养生。

92、能攻心则反侧自销,自古知兵非好战,

93、下联:举止典雅同同行。

94、二春联的发展

95、横批:继往开来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