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兆和:最憋屈的艺术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蒋兆和女儿 蒋兆和:最憋屈的艺术家

蒋兆和:最憋屈的艺术家

2024-06-08 08: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抛弃油画,专注于中国人物画

提起蒋兆和,我们最常见到的是这样一段评价:

他被称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

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

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

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蒋兆和早期的设计作品

作为一名水墨人物画的宗师级人物,

蒋兆和的处女作并不是中国画而是油画。

1904年,蒋兆和出生于四川泸州一败落的书香世家,

幼年随父亲学习诗文、书法,

16岁时,因母亲吞食鸦片自杀,为了生存,不得以只身前往上海谋生。

因为自幼对美术感兴趣,蒋兆和就自学了素描、油画,

然后到百货公司做橱窗、广告牌、商标、时装等设计,

间或创作一些油画作品。

▲1932年,蒋兆和为蒋光鼐将军绘油画像

1929年,蒋兆和以油画作品《江边》参加了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届美展”,

这件作品画的是上海一个穷困黄包车夫的生活状态。

▲1933年,蒋兆和为蔡廷锴将军绘油画像

1932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蒋兆和参加了临时青年爱国宣传队,

为了宣传抗日,蒋兆和用油画手法为上海十九路军的总指挥蔡廷锴、蒋光鼐做了画像,随后这两张作品被印成画片,

被上海军民举着在大街上游行抗日。

▲《黄震之雕塑》20X20X55cm 1933年 中国美术馆藏

除了油画,蒋兆和还自学了雕塑,

1933年至1935年间,蒋兆和分别为黄震之、齐白石等人创作了雕像。

1935年因为战争的原因,

蒋兆和没办法在上海美专教书了,

这时正好他的一个老乡想让他接替他在北平的画室,

于是,1935年,蒋兆和转入北平结束了他在上海的十年生涯。

▲《呵,要快看好消息(卖报)》

83X49cm 1936年 泸州博物馆藏

▲《与阿Q像》

其实蒋兆和初入北平的身份是位油画家和雕刻师,

但他初次进入人们视野是通过水墨画《卖小吃的老人》,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一位重庆街头卖小吃的老人,

技法上虽然是以水墨画的形式表现,但素描的痕迹非常重。

随后,蒋兆和又创作了《与阿Q像》《街头叫苦》《卖二胡》《卖紫桐》等作品,

创作重心完全转移到了水墨人物画。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美术史论家刘曦林是这样解释的:

蒋兆和创作的第一张水墨作品是《换取灯》,

这张画是艺术家在1936年回老家四川途中创作的,

一天,蒋兆和突然想:

“我干嘛画油画,油画时间这么长、这么累、这么费劲,

我像做梦似的就把油画箱落下了,

开始拿着四川人造的土纸,当地生产的一种麻纸开始画了一张人物画。”

《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了》

创作《流民图》,确立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1927年,还在上海的蒋兆和认识了刚从巴黎留学回国的徐悲鸿,

并将自己的素描、油画拿来让其点评。

徐悲鸿对蒋兆和非常赏识,不仅让他住到自己画室,

还让蒋碧薇做他的法文老师,推荐其出国留学。

虽然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蒋兆和没能出国,

但徐悲鸿关于中国画的改良理论对蒋兆和影响极大,

徐悲鸿认为我们可以将西方素描写实观念和手法融入传统中国画,

进而达到改造中国画的目的。

“应该在我们国家多培养画写实的人才,

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国画……

你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走的是写实主义道路,

一定要坚持下去,必定有大成就。”

虽然当时蒋兆和的主要创作形式是油画,

但是徐悲鸿的这番话对蒋兆和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蒋兆和后来回忆说:

“由于徐悲鸿的指点,这个艺术的根本问题才在我的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

蒋兆和逐渐去掉了画广告画的艳俗之气,

开始直面现实生活,并坚定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

蒋兆和的儿子更直言:“没有徐悲鸿就没有蒋兆和。”

▲《流民图》

1946年,蒋兆和根据抗日战争时期4200万中国人民自西向东迁徙的历史,

创作了《流民图》。

“当敌人铁蹄之下,田园不保,庐社为墟,少壮散之四方,老弱转乎沟壑,奸淫掠夺,屠杀焚烧,其身受之惨戚情形,虽人间地狱,不足以喻其万一也。蒋兆和疾首痛心,窃不自量,思欲以素楮百幅,秃管一枝,为我难胞描其境象,远师郑侠之遗笔,而作后流民图。”

理论家尚辉说:

“在抗战时期最能体现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中国人物画,是蒋兆和创作的《流民图》。

这幅在中国画史上出现的第一件表现悲壮惨烈情感的巨作,

用写实主义的造型语言和人物的心理刻画,

给历史留下了民族屈辱与抗争的记忆。”

蒋兆和的《流民图》为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在世界艺坛上确立了崇高的地位,

也确立了他后来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一代巨匠,

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开山鼻祖的位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天一提起蒋兆和,就不得不提《流民图》的原因。

1949年后蒋兆和的创作处于停顿状态?

有人说蒋兆和在1949年之前走完了自己的创作盛期,

蒋兆和自己说“那以后我一张好画也没有”,

▲给爷爷读报 97×80cm 1952年

▲倪志福像 80×55cm 1964年

▲《杜甫》

▲《曹操》

▲《李时珍》

1949年之前,蒋兆和以人类的灾难为主要描绘对象,

1949以后,便没有了描绘苦难的政治环境,苦难不再是统治需要的主题。

历经十年浩劫,对蒋兆和先生的精神面貌的改变,

我们很难再看到《流民图》里流露的悲悯

▲小孩与双鸽 68×50cm 1979

蒋兆和女儿蒋代平(笔名欣平)在解析父亲《小孩与双鸽》这件作品时,

提及了一个细节,“四人帮”倒台后,

“秩序一步步恢复,改革一步步开放,人们的思想一步步解放。母亲经常对父亲说‘要放,还要放。’母亲指的是笔墨。笔墨怎么表现才算出新,才算开放,才算从压抑中解放出来,他们始终没有讨论出答案。母亲不满意,父亲就把画稿从画板上撕下来,母亲把画稿团成团,扔进垃圾桶里。父亲一遍遍画,母亲一次次仍。一日复一日,成功留下来的画作少之又少。”

▲学写字 46×63cm 1978年

蒋兆和女儿蒋代平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我能理解父亲,他的表达是一种‘渴望’,中国人有太多的渴望,经历战争,渴望和平,经历运动,渴望安定。经历教育的十年断层,渴望重返讲堂。”

蒋兆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无一不含着“渴望”。

以上转载如涉相关版权,敬请留言告知删除,致谢!

558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