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董小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董小宛性格特点 《红楼梦》与董小宛

《红楼梦》与董小宛

2024-07-11 02: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上篇说到,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之所以要重复写西施的名字“夷光”,是暗示西施是“夷人之光”,这里面“光”就是指人的风采或美德。

 

那么其实在《红楼梦》中,对于“光”的这个含义,就是一样地用在了湘云身上的!大家来看写湘云的那首《乐中悲》曲: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

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

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整首曲子最中间的一句,是“霁月光风耀玉堂”。而此句中的“光”字,就是上述所说的冒辟疆暗示的那个意思。

 

“霁月光风”是个成语,指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用以比喻人的品格高尚,胸襟开阔。

 

如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大家注意,黄庭坚这序言中的“周茂叔”,就是那个写了著名的《爱莲说》的周敦颐。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向来用以比喻人品的高洁。而董小宛的字恰恰就是“青莲”。

 

另外,“耀玉堂”中的“玉堂”,其含义中的一种,就是指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如《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颜师古注:“玉堂,嬖幸之舍也”。

 

因此,“霁月光风耀玉堂”这句话,就是影射董小宛即非常贤德,又是个宠妃。这一句是作者特意安排在整首曲子的最中间的,是点出湘云影射含义的最核心的句子。

 

好了,我们现在先暂停分析湘云,转而说说书中另外一个人物。既然“霁月光风”有如此特殊的影射含义,不知大家是否能想起另一个跟“霁月”有关系的人来——即“霁月难逢,彩云易散”的晴雯?

 

晴雯这个人,大家一直以来,都知道她是黛玉之影。但不知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其实她和湘云之间,也有着很特别的相似之处。两人不仅都是“霁月”,而且都是易散的云彩!湘云是“云散高唐”,晴雯是“彩云易散”。

 

这两人的性格又很相似,都是心直嘴快,容易得罪人的。湘云说黛玉像戏子而得罪黛玉,晴雯得罪的人就更多了。再有,两个人都是孤儿。湘云是“襁褓之中父母违”,晴雯是“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晴雯也是早死的!跟湘云影射的董小宛相似,正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好有,这两个人也都是才女。晴雯的才气是表现在她的针线活上。只有她一个人能补那件孔雀裘。湘云的文才就不用多说了,女红也非常出色,做的扇套让宝玉爱不释手。

 

那么,我们再来重点分析一下晴雯的针线活技术。

 

在这方面,其实董小宛也一样是非常出色的呀。这点被冒辟疆以及他的诸多友人,在许多诗文中都特别点明。如冒辟疆在《影梅庵忆语》中,就有一段话描述董小宛的针线活技术很出色,而且称她为“针神”。另外象吴梅村的诗序,还有上篇说到陈其年的《白秋海棠赋》等,都同样称董小宛为“针神”。

 

大家不要以为“针神”只是泛泛而说。这是有典故的,出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文帝曹丕所爱美人薛灵芸(即薛夜来),“妙于针工,虽处于深帷重幄之内,不用灯火之光,裁制立成,宫中号曰针神。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薛灵芸的故事:

 

薛灵芸是常山人氏(今河北正定县)。其父名叫薛业,是酂乡亭长。母亲陈氏,随丈夫住在亭旁。他们那里十分贫穷,夜里妇女们聚在一起纺纱,点燃麻藁以照亮。待薛灵芸十七岁那年,已是容颜绝世。闾中的少年,纷纷趁夜色悄悄潜来偷看她,但是一直没能得见。咸熙元年,谷习出任常山郡守,听说乡亭长有美女,而家境甚贫。当时魏文帝选良家女子以充入六宫。谷习以千金聘走了薛灵芸,然后将她献入宫中。薛灵芸与父母告别时,泪水沾湿了衣襟。在登车上路时,泪水不可抑制,她以玉唾壶盛泪,泪水落在壶中成了红色。还未到京师,壶中的泪已凝如血色。

薛灵芸距离京师十里,文帝乘雕玉的车辇,远远看见,叹息说:“古人云:朝为行云,暮为行雨。今非云非雨,非朝非暮。”因此改薛灵芸的名字为“夜来”。

 

这个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民间的美女被强行获取,然后献入宫中成为宠妃。因此,冒辟疆和他的那些友人,用此来类比影射董小宛,用意非常地明显。

 

那么请大家注意,这个薛夜来的父亲,叫“薛业”。而《红楼梦》中秦可卿的父亲,就叫“秦业”!还有薛夜来的母亲为“陈氏”。我们来看张明弼的《冒姬董小宛传》的开头第一段:

 

董小宛,名白,一字青莲,秦淮乐籍中奇女也。七、八岁,母陈氏教以书翰,辄了了。年十一、二,神姿艳发,窈窕婵娟,无出其右;至针神曲圣、食谱茶经,莫不精晓。

 

除了也称董小宛为“针神”外,就特意点出董小宛的母亲也是“陈氏”,。我相当怀疑这个“陈氏”,其实是张明弼特意为了拿薛灵芸来影射而故意写的吧?

 

再来看魏文帝叹息薛夜来时说的“朝为行云,暮为行雨”。这是引用“楚怀王游高唐,昼寝,梦遇巫山神女”的典故,以巫山神女来类比薛夜来。巫山神女是当楚怀王“昼寝”时来的,因此魏文帝故意以“夜来”来相对。

 

而为何魏文帝要以巫山神女来比喻薛夜来呢?我想多半是因为其名字是“灵芸”,是有仙灵之气的云彩。

 

因此大家就明白为何湘云是“云散高唐”了吧?还有为什么湘云、妓女云儿的名字都有“云”?这是仿照魏文帝以巫山神女作比喻,间接影射很像薛夜来的董小宛。

 

说得这里,顺便插一句。关于“芸”字,我们又能联系到《红楼梦》中的贾芸了。那两盆白海棠花,不就是贾芸送来的吗?这当然也是作者的特意设计。所有这些影射关系就是一张大网,前后左右全部都连在一起的,越牵扯就越多。限于篇幅,这里暂时不能再扯远了。我们以后再详细说这个贾芸。

 

那么回到晴雯身上,她的“雯”字,其实也是云的意思!

 

雯,云文。——《广韵》;

云成章曰雯。——《集韵》

 

大家瞧瞧,作者的用意现在越来越清晰了。晴雯的名字也暗含了“云”的影射含义,再联系到晴雯的早死,而且宝玉还隆而重之地写了那么长的一篇《芙蓉女儿诔》来祭奠她。毫无疑问,晴雯跟湘云一样,也是在影射董小宛!

 

这篇《芙蓉女儿诔》,大家有兴趣的话,不妨仔细去看看。相信大家现在应该能看出很多东西来了。

 

例如,说晴雯逝于“维太平不易之元:“太平”之世---即治世,这是指顺治朝。秦可卿祭坛上写的也是“奉天承运太平之国”,是一样的意思。“不易”---不容易,指顺治朝实际并不太平,董小宛被强抢而走。跟秦可卿铭旌上写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同样是一样的意思,指的是南明末代“永历”朝不能真的永历;

“蓉桂竞芳之月”:芙蓉与桂花竞相开放之月,就是阴历八月。董鄂妃死于顺治十七年阴历八月十九日;

“无可奈何之日”:董小宛是可人儿。可人儿逝去了,因此是无“可”奈何。

 

又如说晴雯“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这是暗示董小宛死去的年份的。“浊世”,其实并非指人降生于世,而是指满清掌权后的天下。这是个污浊的世界。因此通行本就故意篡改为“人世”。那么从满清1644年建朝起,至董鄂妃1660年死,刚好16年;

“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栉沐风雨”,原意指将士在外奔波劳苦。所以“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这句,就是指董小宛在自己闺房被闯入的清兵所劫。然后说顺治对她“亲昵狎亵”,这就有别于冒辟疆的“不缘狎昵”。

 

接着宝玉又说他与晴雯“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大家注意,这一句是包含了重大的秘密!我们先来看汤若望在日记中记载顺治抢夺董小宛时,说到的一个神秘人物:“顺治皇帝对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因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底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董小宛被强抢后先是被献给多尔衮。多尔衮死后,妻妾被其他皇亲贵族瓜分。于是董小宛就归属于某“满籍军人”,最后再被顺治从这人手中抢走。那么这个“满籍军人”是谁呢?根据邓小军、高阳等人的分析,这人很可能是顺治的兄弟承泽亲王硕塞。

 

这样我们来算一下时间:硕塞死于1654年十二月初五。按汤若望的说法,他死后,顺治马上就收了董小宛入宫。那么十二月初五已经很接近新年了。结合《红楼梦》中说元春是正月初一生日这点,很可能董小宛正式入宫的时间,就是硕塞死后的1655年的大年初一。这样的话,从这个时间算起,一直到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死,的的确确正好是“五年八月有畸”!十九日就是个奇数!这个时间长度,对应得这么准确,很难说是巧合。相信《红楼梦》的作者,就是要特意影射这点的。这个“满籍军人”的身份疑团,我认为是可以有定论了。

 

好了,再看回《芙蓉女儿诔》。里面还说她是“白帝宫中”的芙蓉女神(“白帝宫”意即清帝宫);说她“妪媪咸仰惠德”(跟秦可卿一样,情节中没写其贤德,却偏称其贤。与《影梅庵忆语》中描述董小宛的“咸感其惠”如出一辙);说她“槛外海棠预萎”(晴雯死时怡红院的海棠先枯了一半,也以海棠比喻晴雯);说她“徒悬七夕之针”(用牛郎织女被王母强行拆散,织女被捉回天宫之典,影射董小宛被抢)等等。这些都完全跟影射董小宛对得上。

 

再特别先提一下里面的“捉迷屏后,莲瓣无声”、“宓妃迎于兰渚”等句。这是我后文要单独重点分析的,在此先按下不表。

 

所以这篇《芙蓉女儿诔》,其实就是作者用以影射董小宛的一篇重要文字。此外,在书中的其它地方,晴雯还被骂作“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真象个病西施了”、又是“钗軃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这也同样是拿西施和杨贵妃来比喻她。

 

最后我们再来研究一下晴雯名字的出处。

 

宝玉最贴身的两大丫鬟,是袭人和晴雯。书中没有交代晴雯的名字时怎么起的,但却两次明确写了袭人名字的出处:是出自陆游的《村居书喜》中的“花气袭人知骤暖”。作者把“骤”改为了“昼”。我们先来看原诗: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大家请注意看“花气袭人知骤暖”的下联:“鹊声穿树喜新晴”。

 

其中的“新晴”,不就是指向晴雯的“晴”字吗?要知道晴雯判词中的“霁”字,就是雨后新晴的意思。

 

而且,这一句说是的喜鹊叽叽喳喳之声穿树而来。这又正好符合晴雯口齿伶俐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喜鹊正好就是为牛郎织女七夕之会搭建鹊桥的喜鸟,这又跟七夕的典故呼应上了。

 

所以显然,晴雯的名字其实就出自“花气袭人知骤暖”的下句。

 

好了,那么说到这里,我们就转而来分析袭人。袭人和晴雯的名字,原来竟然是出自陆游同一联诗的。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得不思考,作者是否在暗示袭人与晴雯在影射含义上存在紧密的关联?

 

说到袭人,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当然是她的“贤”呀,她可是号称“贤袭人”的!这跟董小宛的“贤”,难道仅是巧合吗?

 

在书中的第十九回的回目中,袭人又被称为“花解语”----这又是出自杨贵妃的典故:

 

明皇秋八月,太液池有千叶白莲数枝盛开,帝与贵戚宴赏焉。左右皆叹羡,久之,帝指贵妃示於左右曰:“争如我解语花?”

 

对这个“花解语”,书中还有大段脂批:

 

“花解语”一段乃袭卿满心满意将玉兄为终身得靠,千妥万当,故有是。余阅至此,余为袭卿一叹。丁亥春。畸笏叟。

 

我们对照湘云《乐中悲》曲的“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句,意思岂不是差不多吗?

 

曲中的这个“才貌仙郎”,应该指的就是顺治皇帝。因为这句之前是“霁月光风耀玉堂”,董小宛已经是宠妃了,那她的夫君自然是皇帝了。而皇帝是天子嘛,说是“仙郎”也没错。

 

董小宛依傍上了皇帝这个最大的靠山,本来的确是“博得个地久天长”、“千妥万当”的了。可惜却没过几年就一病身亡,也确实令人叹息。

 

大家再来看看写袭人是“花解语”的这一回书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呀?这回书,写的就是袭人回家,探望母亲家人,也即是省亲了。而就在前一回书,刚刚就写完了元春省亲的情节!全书中所发生的这两个省亲,是在紧接着的两回书中连着写的。而且我们来对比一下袭人和元春回家见到家人时说的话:

 

袭人:“当日原是你们没饭吃,就剩我还值几两银子,若不叫你们卖,没有个看着老子娘饿死的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权当我死了,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

 

元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

 

两人所说的话,无论在句子结构上,还是意思上,都非常象。都是“当日……”开头,都是说自己被狠心送(卖)到深宅侯门。接着袭人说“若不……没有个……”,元春对应说“不……反倒……”,最后袭人说“再不必起赎我的念头”,元春说“又不知多早晚才来”,都是很难再回家。还有,两个人省亲时也都特别写到了她们的哭。

 

很明显,作者通过一大一小两个省亲,让袭人和元春在影射含义上有了很密切的关联。

 

接着,我们再来看一下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那段情节。宝玉梦到跟仙女可卿云雨,醒来之后,就马上就跟袭人来了一场“初试云雨情”。所以袭人就是仙女可卿在现实中的替代人物啊。这样一来,袭人和可卿又产生了影射上的关联了。

 

而袭人跟湘云的关联就更密切了。袭人在服侍宝玉前就先服侍了湘云几年的,两人关系非常亲密。因此综上种种,袭人跟影射董小宛的可卿、元春、湘云、晴雯,都存在或明或暗的、比较特别的关联,所以袭人当然也是在影射董小宛嘛!

 

那么写到这里,其实我们应该需要更新一下我们过往的一些比较根深蒂固的观念了。

 

《红楼梦》的核心主题到底是什么?还是影射明亡清兴、满汉之争这类的历史话题吗?显然就不是了呀。作者笔下的这么多重要的角色,竟然都是在影射董小宛,那么作者真正想写的,当然就是她嘛!

 

我之前就一直说,明亡清兴的历史,都是人尽皆知的史实。作者还花那么大功夫影射着玩干嘛?就像用精心雕琢的、异常精美的外盒层层包裹装饰,结果最里面包着的,并非什么金玉,而是块烂大街的石头,这未免太浪费了这美丽的包装了!

 

当然,影射明亡清兴的内容是有的,但那恐怕那也是为了要去影射整个的历史背景,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归结到董小宛身上。关于这点,大家在后文中会看到有相关的分析。

 

再一个说,也只有用董小宛作为最核心的线索,才能完美地把书中的人物情节串起来,搞明白作者想写什么,书中人物、事件之间的许多奇奇怪怪的关系就都得到了合理的解析!

 

例如,我们再来看香菱这个人。

 

香菱可是看起来“竟有些象咱们东府里蓉大奶奶的品格儿”的,对吧?香菱也是自小失去(离开)父母的,这点跟可卿、湘云、晴雯、袭人等人一样;香菱也是被人从一个富家公子手中抢了,然后带到京城来的;她后来也是“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出自葵酉本后28回),跟可卿病情一样。

 

还有,香菱的石榴裙脏了,要换袭人的石榴裙。袭人是“忙就开箱取了出来”。这不分明是取典武则天“开箱验取石榴裙”的典故吗?这又是影射宠妃;香菱和宝玉斗草用的是“夫妻蕙”、“并蒂菱”,她的花签诗也是“连理枝头花正开”。而蒋玉菡暗示袭人命运的那首酒令诗就是“灯花并头结双蕊”。

 

还有,香菱被和湘云并写。第六十二回回目是“憨湘云醉眠芍药裀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香菱学诗时也被调侃为“呆香菱之心苦,疯湘云之话多”。香菱的诗有“一片砧敲千里白”,其中就暗含“董白”的名字。“一片”、“千里”指“董”姓,“白”字直接写出,另外砧敲的声音是“咚咚”声,也暗示“董”字。

 

香菱原名“甄英莲”,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都是跟“莲花”有关。而“香菱”这个名字,以及她姓“甄”,其实又跟《芙蓉女儿诔》说晴雯的“莲瓣无声”、“宓妃”,有着一样含义(这两点同样等后文再细说)。

 

好了,仅根据上面的几点简单分析,我们应该也能看得出来,香菱也是在影射董小宛。

 

那么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么多人外,还有谁在影射董小宛吗?大家不要忘了全书的两个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

 

要知道“晴为黛影,袭乃钗副”,副角色都是在影射董小宛呢,主角色怎么可能无关嘛?所以我们就能明白,为何书中就把黛玉比作赵飞燕,把宝钗比作杨贵妃?为何太虚幻境的仙女可卿,既象黛玉,又像宝钗?还有,为什么说“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我相信最后这个很多人都关注的问题,现在应该有答案了。

 

如果大家还不信的话,请看看最能代表两人影射含义的花签诗:

 

黛玉的是“莫怨东风当自嗟”。这句诗出自哪里呢?就是出自欧阳修的《明妃曲和王介甫作》。这是写昭君的诗!不用多解析了吧?用被强迫嫁给胡人皇帝的四大美人之一,来比喻董小宛,非常适合。这句的前一句是“红颜胜人多薄命”,因此黛玉主要侧重影射董小宛红颜薄命的一面。

 

宝钗的是“任是无情也动人”,这句的前句是“若教解语应倾国”。因此这是侧重影射董小宛“解语花”的一面,也即她的贤惠和善解人意。因此宝钗的判词就是“可叹停机德”嘛。

 

当然,必需要说清楚的是,林、薛两人,应该是各有一部分在参与影射董小宛,并非全部。例如黛玉有相当一部分在影射徐灿,宝钗有一部分在影射其她后妃。包括其她人也是如此。

 

作者的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他把董小宛的在各个方面的特点分拆开来,然后分别安插到书中的不同人物身上。通过这么多人的演绎,完整地重现董小宛的人物形象和经历。

 

例如,她出生在苏州,就对应于黛玉和香菱;被从江南掳走来到京都,亦是对应于香菱;她的宠妃身份,对应于元春和晴雯(晴雯的代表场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可类比褒姒的“烽火戏诸侯”、杨贵妃的“红尘一骑妃子笑”);她的满清妃子身份,对应于宝钗;她的贤德,对应于袭人和宝钗;她的才艺,对应湘云和晴雯;她的死和葬礼,对应于秦可卿,等等。

 

还有,通过这些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显然作者还要着重体现顺治后宫的妃子间的那些宫斗剧情。董鄂妃很可能是被迫而死!这个话题我以后再专门来说。

 

好了,那么最后,我再来说说董小宛的第三任丈夫--承泽亲王硕塞这个人。这个人在书中也是有影射的!影射他的人,就是冯紫英!

 

书中,冯紫英出场的主要情节。就是他跟宝玉等人一起喝酒行令的那一段。前文已经说过,作者设计冯紫英的父亲是神武将军冯唐,目的是要关联历史上的那个冯唐的儿子冯遂。是冯遂告诉了司马迁关于赵国的赵悼娼后的历史。借此,作者带出到董小宛是个“娼后”的这层含义。同时,这场聚会上还特意安排一个妓女身份的重要人物云儿,这也跟影射董小宛的身份相关。

 

那这段情节,当然就跟影射董小宛密切相关。具体怎么个相关法呢?我们来看看,参与酒席的有四个男人,分别是宝玉、薛蟠、冯紫英、蒋玉菡。那么对应于董小宛,她的一生也是经历了四个男人的,这四个男人分别是顺治、多尔衮、硕塞、冒辟疆。

 

然后,书中酒席上四个人所行的“女儿令”,说的恰恰又是关于每个人的婚姻。所以我们很自然能够假设,在酒席行令这个情节中,这四个男人,分别在影射董小宛的四任丈夫。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大家就会发现,这四人的身份,真的太切合其影射的现实中人物了。宝玉自然是影射顺治皇帝。薛蟠,他是抢了香菱来到京城的,所以是影射多尔衮。蒋玉菡,是平民身份,他的婚姻也最幸福,因此他应该影射冒辟疆。而剩下的最神秘的冯紫英,他在书中是贵族武将的身份。那么他所影射的,就应该是硕塞!因为硕塞就是个常年统兵南征北战的武将。

 

大家记得吗?汤若望日记中,那个满籍军人被顺治“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那么在冯紫英的首度正面出场时,就是讲他“面上有些青伤”,说是“教兔鹘捎一翅膀”,又是什么“大不幸之中又大幸”,这才引出了后来的这场酒席。也就是说后来所有事情的源头,就是冯紫英“面上”的“青伤”。很显然嘛,这个影射的就是顺治的那记耳掴。

 

那么这个冯紫英,他的女儿令最神秘。因为书中完全没有明写、甚至没有暗示他后来的妻子到底是谁?有的人猜测是湘云,但这并没有文字上的证据。不管是前80回,还是葵酉本的后28回,都没有只言片语显示冯紫英妻子的身份。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其他人的女儿令,都是说的非常清晰明白的,甚至直接就是书中情节。如宝玉说的是宝钗,说她独守空闺,化妆打秋千勾引贾雨村,这是后28回中明文写的情节,是直接对应的。蒋玉涵说的袭人也是这样,还更是用“花气袭人知昼暖”指明是她。

 

薛蟠的也是。他说的是夏金桂,粗看可能不太好懂,但其实也不难猜。如他说“嫁了个男人是乌龟”,这是指薛蟠在夏金桂面前就是个缩头乌龟,极其惧内。夏金桂还勾引其他男人,让薛蟠戴绿帽。他说的“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实指夏金桂实在是个母猴子。语出《法言义疏》:“母猴者,名也。史记谓之沐猴,今呼马猴,声皆相近也”。所以这同时也是骂夏金桂“沐猴而冠”。还有他的“哼哼韵”,指夏金桂就像蚊子、苍蝇般讨厌,整天吵吵闹闹让人心烦。

 

那么为何作者却是偏偏唯独不写冯紫英的妻子是谁?我认为又是作者的故意而为之。现实中硕塞被顺治抢了老婆,还有董鄂妃的身份,都是满清要极力隐瞒的秘密,同时也是《红楼梦》中最着力去影射的秘密。作者要通过这种极明白与极神秘的对比,来突出冯紫英的隐秘,让读者要注意去解读。

 

所以冯紫英的酒令,是隐藏了很多秘密的。下面我们就重点来解读。

 

第一句“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夫”说的就是硕塞,说他“垂危”将死,这个没什么问题。“儿”说的是谁呢?应该不会说董鄂妃跟顺治的那个夭折了的儿子。因为现在冯紫英在代言硕塞,硕塞不可能去说自己死后的事情。那么这个“儿”,我们到后面第三句再说。

 

第二句“女儿愁,大風吹倒梳妆楼”,这句不容易解。用词既非常普通,书中又没有相关情节可参考。直到最后我终于明白,这解析还是得从典故中来。其取典,就是书中多次提到的西晋富翁石崇和其爱妾绿珠的故事!原来石崇不仅建造了有名的金谷园,还在南皮为绿珠建了梳妆楼,名为崇倚楼。后来,赵王强抢绿珠,石崇被杀。石崇死前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啊!”绿珠于是从梳妆楼上跳楼而死。那么大家要注意,作者用这个典故的目的,主要并非以绿珠比喻董小宛,而是以石崇比喻硕塞。作者想表达的是石崇的那句话:“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啊!”

 

那么绿珠是坠楼而死,并非楼倒了。为何作者写的却是“大風吹倒梳妆楼”呢?这应是借用房玄龄评价此事的写作手法:“至于金谷含悲,吹楼将坠,所谓高蝉处乎轻阴,不知螳螂良袭其后也”。房玄龄说金谷园也仿佛饱含悲痛、梳妆楼也仿佛被大风吹得即将坠倒,用以象征石崇一家的劫难。冯紫英的这句酒令用的也是这种象征手法。

 

第三句“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这句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结合第一句的“儿”字,难道董小宛和硕塞是生了孩子了吗?而且还是双生子?要知道,董小宛跟冒辟疆没有孩子,跟多尔衮也没孩子(多尔衮很可能无法生育),如果跟硕塞有孩子的话,那真的就是头胎。

 

关于这点,下面重点来了。顺治在《端敬皇后行状》中提到:“后尝育承泽王女二人、安王女一人于宫中,朝夕鞠抚,慈爱不啻所生”。这里面的“承泽王”,指的就是承泽亲王硕塞!顺治还说她“慈爱不啻所生”!这是不是顺治为了宠爱董小宛,连她的亲生女儿也让接进宫来抚养了呢?

 

不过这“王女二人”,未必就是这双胞胎。因为史料记载,在1660年(也是董鄂妃死的那年),顺治收养的其中一个硕塞的女儿,被封为和硕和顺公主,大婚出嫁。她的出生年是1648年,到1660年刚好13岁出嫁。而多尔衮1650年才死,1648年的时候董小宛按道理不会生出硕塞的孩子。

 

所以很可能,“儿夫染病在垂危”中的“儿”,说的是董小宛的双生子中,有一个在早年就夭折了。后来入宫的“王女二人”,应是董的另一个女儿以及硕塞另一个福晋生的那个和顺公主。

 

所以我们看秦可卿死时,不就是有“瑞珠”、“宝珠”两丫鬟吗?其中瑞珠也是死了。另一个宝珠也被认作义女,“贾珍喜之不尽,即时传下,从此皆呼宝珠为小姐”。这丫鬟名字中有“宝”字,这可是跟宝玉同用一个字,说明这丫鬟的真实身份是很高贵的。

 

最后一句“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这句中恐怕就是为了指出硕塞的名字。“蟋蟀”的发音,跟“硕塞”非常接近。有可能董小宛曾经有过跟硕塞在某花园私自相会的情节,所以其后才会被硕塞所得。

 

好了,分析完诗,再看冯紫英唱的曲,这基本不用怎么解析,就是说董小宛是个“可人”,硕塞很宠爱她。

 

这里顺便说一下,酒席中的四个人所说的酒令,其中前四句诗说的是女方,而后面所唱的曲,说的是男方对女方的感情或态度。

 

故此大家要明白,宝玉的那首《红豆曲》,其实说的并非黛玉,也不是宝钗,而是顺治皇帝!是描写顺治皇帝在董鄂妃死后,对她的无限思念的!所以为什么要说“滴不尽……”、“开不完……”?这是暗示顺治皇帝没有死,而是出家了!他在以后的漫长出家岁月中,孤独地、无尽地思念着董小宛。因此大家也看到,《红楼梦》中宝玉后来就是出家了的。

 

还有宝玉唱的那句“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为什么“照不见”?因为原来照菱花镜的美人已经不在了,自然镜里就再也照不到人了。这是取马致远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中的意境。剧中第三折〔殿前欢〕有“我委实怕宫车再过青苔巷,猛到椒房,那一会想菱花镜里妆,风流相,兜的又横心上”。这里面的菱花镜是指昭君用的镜台。汉元帝回宫,只见空空的菱花镜而美人已不在,不禁见景生情。

 

好了,说回冯紫英的酒令。他结令时说的是“鸡声茅店月”。这是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这是描写人在旅途之中的失意和无奈,以及思念家乡情感的名篇。那么冯紫英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乍看起来,温庭筠和董小宛两人风马牛不相及,冯紫英这结令诗说得莫名其妙。那么我们不妨研究一下温庭钧这个人有什么典故。

 

《商山早行》是温庭筠途经商山时所写,他这时是从长安去襄阳,入幕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但徐商这时已经回长安了。于是温庭筠继续南下,在江淮一带混日子。这期间发生了一件有名的事件。温庭筠在扬州时,有一天跟朋友混完妓院,也许喝酒喝高了,晚上违反了宵禁令,被巡夜的官兵捉住。酒醉之下起了冲突,结果被关起来大大折辱了一番。史上记载他被“败面折齿”。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就恍然大悟了?原来又是被打耳光之事!那么此事之后,温庭筠相当不忿,他专门写了一篇《上裴相公启》,向当朝大员伸冤,希望平反此事,处罚那个折辱他的官兵。不过这伸冤没能成功,反而在史上留下笑谈。温庭筠也因此事更加混的不好,两三年后就病死了。

 

所以,冯紫英说的这句“鸡声茅店月”的用意,就是再次影射被顺治打耳光的事情,同时更重要的,他是要表达伸冤之意!

 

好了,本篇就先到这里,下篇再续。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