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悲剧下的青春残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落叶归根影评视听语言 时代悲剧下的青春残酷

时代悲剧下的青春残酷

2024-07-14 18: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伴随着马小军成年的一段内心独白,导演将故事娓娓道来,影片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背景下的北京青少年马小军成长生活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导演展现了大历史时代背景下青春残酷的主题。影片通过大量的朦胧虚幻的镜头画面以及能够刻画人物内心变化的音乐和音响效果,来凸显这一主题。 影片的画面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浪漫的风格基调,但又具备一定的纪实感。为了达到一定的时代特色,导演采用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表现主义光源,例如马小军逃课片段中,课堂外是典型的反自然反常规的光源,在马小军逃出教室时,走廊是较暗的,而走廊尽头的“外面的世界”是光亮的迷离的,一方面表现形式美感,表达“朦胧”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表达导演对学校这一“体制”的解构;此外又如马小军几次到米兰家中时候,窗外也是强烈的表现主义光源。这一鲜明风格在一定程度表达导演的主观情感,而且是一种回忆式的表达方式。影片还大量使用固定机位,较稳定的运镜来进行叙事,例如百人茬架片段,使用固定机位的远景镜头,省略不必要的情节,加快叙事节奏,起到留白的作用。固定机位与长镜头的结合,更能体现出一种纪实感,体现了巴赞的纪实美学,影片整体的朦胧与纪实感相结合,好像是真实的记忆,又好像是虚幻的幻想,真假交错,虚实相间。在较稳定的运镜同时使用镜头内部蒙太奇,起到反讽效果,整体的黑色幽默来反讽时代的悲剧,反讽时代下青少年的青春。影片有着表现马小军人物成长的主题 ,通过亲情、爱情、友情三条情感线索展开塑造人物,开篇交代了马小军的家庭缺失父亲管教,有着一帮狐朋狗友,不学无术,随后因一张照片对米兰产生爱恋,这也正是那个年代下的青少年无处发泄的青春。马小军从儿时的扔书包,向青少年转变,扔书包更是个剪辑点,结尾的马小军跳水这一动作标志着马小军的青少年正式结束,扔书包、跳水的符号式的动作象征着马小军的成长。 影片大量采用以暖色调为主的色彩风格,表现夏日的炎热和躁动的青春,同时符合"阳光灿烂"的标题。打群架没打起来后握手言和马小军和刘忆苦过生日时的老莫餐厅,是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要色调,衬托热烈的氛围;又如米兰洗头段落,阳光充足,表现一种青春的躁动和愉悦。除了暖色调以外,影片几次出现冷色调的画面,例如马小军找同伴看电影段落,画面以暗蓝色的冷调为主,表现马小军的孤独内心;又如马小军雨夜摔车,呼喊米兰的段落,蓝色的冷调展现马小军的绝望和对米兰的渴望,此时色调还反衬出马小军人物的变化与转折,马小军的爆发,那一刻不再懦弱胆怯。影片冷暖色调的运用展现了对比与反讽效果,表现了导演对场景的合理把控和残酷时代的诗意化表达。 在影片的人物升华段落——马小军跳水段落,导演将视听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极致的仰拍和俯拍表现马小军绝望的内心世界,以及走上跳台的沉重步伐,这段路意味着马小军的成长,他注定得不到米兰,注定无法融入集体,悠长略带悲伤的音乐是与过去告别,纵身一跃标志着人物青少年时期的结束,主观镜头与客观镜头的利用,伙伴们将他一次次踹入水中,正是时代命运的表现。 姜文是第五代末第六代初的导演,他的视听风格有着独特的思想,《阳光灿烂的日子》展现了时代背景下青春残酷的深层主题,与《美国往事》《青春残酷物语》有着相似的表达。此外,导演的独特意味的镜头手段,虚幻与纪实相结合,展现的是导演对电影本体的深层探讨,即电影能否真实表现现实,更是对电影语言的创新。这部影片借“阳光”来反讽那个荒诞的时代,对现实社会有反思,来审视我们的今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