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南斯拉夫之旅(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萨拉热窝事件在哪个国家 前南斯拉夫之旅(上)

前南斯拉夫之旅(上)

2024-07-12 09: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永恒之火

1980年,随着铁托的去世以及世界局势的变化,南斯拉夫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逐一显现。

上世纪90年代,随着 斯洛文尼亚 、 克罗地亚 等国家的相继独立, 波黑 也随即宣布独立,然而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达四年的 波黑 战争给这个国家画上了悲怆的一笔。

波黑 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国家,然而 波黑 战争结束后,民族群体也发生了变化:目前 萨拉热窝 的民族由约85% 波黑 穆斯林、5% 波黑 塞族、5% 克罗地亚 族和5%其他民族构成。

由于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影响, 波黑 是巴尔干半岛的一个穆斯林国家,但其宗教信仰并不极端,算是一群温和的穆斯林。追溯其原因,一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对宗教信仰的控制,二是这些针对种族和宗教的战争使人们在很多时候对自己的宗教信仰有了的一定的遮掩和削弱。

二战前, 萨拉热窝 人口的20%为犹太人,因为受到当时 西班牙 国王的驱逐,16世纪他们由 西班牙 来到这里,受到了奥斯曼帝国的欢迎,因为这些绝佳的商人会给国家贡献可观的税收。然而,二战时对犹太人的驱逐和屠杀使这里的犹太人口急剧下降,90年代初 萨拉热窝 围城战时又运走了一批,因此目前萨拉热窝 的犹太人寥寥无几,据说犹太会堂里最近一次举办犹太人婚礼大概是60多年前。

说了这么久 萨拉热窝 的前世今生,再来简单说说我对 萨拉热窝 的几个印象。

萨拉热窝 机场很小,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根本不会相信这是一个首都机场。

机场里的免税商店好像只有一个,餐厅也只有一个,一位年长的服务生面对排队的人群有点手忙脚乱。我点了杯外带咖啡,拿到手发现非常之小,小到两口就见底。若不是因为即将出境(入境坐的大巴)、已经对 萨拉热窝 有了充分的了解并建立了基本稳固的印象,这样的一幕一定会让我对这个城市产生先入为主的负面印象。

在 萨拉热窝 的住所位于 英国 使馆附近,算是非常不错的区域之一,安静但很安全。房东一家住在附近,经营这间房子的兄弟俩都有很体面的工作,颜值高且很有礼貌,父母也是淳朴踏实之人,让人很有信任感。还很凑巧的在楼下看到了房东家的小狗,可爱到没商量。狗主人经不住我的夸赞和“哀求”,时不时给我传几张美照。

从公寓出门便是河,沿着河流的方向,步行半个小时左右便能到达老城区,坐电车则十几分钟便能直达。天气晴好时,我都是步行来回,乐在其中。附近沿河的林荫路是这座城市散步的好去处,傍晚还能看到很多当地人牵着狗,一路溜溜达达说说笑笑,让初来乍到、还因为陌生而略略警惕紧张的我非常心安。

沿河走几步便到了 萨拉热窝 大学,虽没有打探过这座大学,但看着朝气蓬勃的年轻面孔和知识教育在一起,总给人以希望。

拉丁桥——扳机扣响了一战

“ 萨拉热窝 事件是一战导火索”,大概是我们这代人脑海里关于 萨拉热窝 的唯一链接。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兰茨·斐 迪南 大公携妻子索菲亚来这里做特别访问。街道上有欢迎的人群,更有掺杂在人群中对占领这片土地的奥匈帝国充满仇恨的民族主义者。

对于这场震惊世界的刺杀,听当地朋友讲了一些轶事:据说当时有六个杀手被安排在人群中,准备对斐迪南 大公进行暗杀。最开始是一颗手榴弹爆炸,但并没有伤到斐 迪南 大公。由于有很多平民受伤,斐迪南 大公临时取消了午餐安排,决定在会议结束后直接前往医院对伤员进行慰问。但由于事发紧急加上沟通失误,司机并不知道行程已改变,还是驶向了原定的午餐地点。就在拉丁桥附近的拐角处,斐 迪南大公见方向不对便叫停了车,也就是在停车的一刹那,坐在咖啡店里的有点垂头丧气的杀手之一—— 塞尔维亚 青年加夫里洛·普 林西 普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迅速拿起枪瞄准了斐 迪南 大公和妻子索菲亚,扳机的扣响也改变了世界。

这些所谓的杀手,在刺杀结束后(无论 成功 与否)都要自杀,然而据说参与 萨拉热窝 暗杀事件的杀手们运气并不太好——扔手榴弹的杀手先是吞下事先准备好的毒药,然而药力并没有致命,随即又跳下河,然而河水太浅并不足以溺水。普 林西 普则在刺杀了斐 迪南 大公和其妻子后,因为手枪卡壳而自杀未遂被捕。因普 林西 普当时未满20岁,只是被判了20年监禁,而其余的杀手即使并没有付诸行动,都被执行了死刑。1918年4月28日,在入狱四年后,普 林西 普在狱中因病死去,差一点就看到了他所希望的“南斯拉夫”的建立。

对于这位有争议的 塞尔维亚 青年,评价也是两个极端:在南斯拉夫时期,他被认为是为了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英勇献身的民族英雄,这座桥也被命名为“普 林西 普桥”。然而,当 波黑 独立后,所有的纪念碑都被移除,桥的名字也被改为“斐 迪南 桥”以及后来的“拉丁桥”。1995年 美国 总统访问 波黑 时,给普 林西 普直接定性为“恐怖主义”。对于 萨拉热窝 的民众来说,一方面认为普 林西 普这一举动使民族和国家摆脱了奥匈帝国的殖民统治;另一方面人们从某种程度上也怀念奥匈帝国时期 萨拉热窝 的现代化建设和繁荣稳定,然而这一切从扳机扣响的一刹那便永远地成为了历史。

拉丁桥

无论历史如何评价,这场著名的暗杀事件已经被非常明显地标注出来。

杀手藏身的地方如今是一座小型博物馆,讲述了当年那场震惊并改变了世界的暗杀行动。

虽然奥匈帝国统治了 萨拉热窝 仅40年,却留下了很多著名建筑,以巴 洛克 风格居多。但距离拉丁桥很近的市政厅却采用了 西班牙 班摩尔风格。它曾经是 波黑 的国家图书馆,在 波黑 战争中成为 波黑 塞族军队的袭击目标,里面的200万藏书毁于一夜,令人十分痛心。战后重建时,当年和这座建筑有不解之缘的 奥地利 、 匈牙利 和 西班牙 纷纷捐款赞助。据说建筑内部非常漂亮,如果时间再充裕一些,一定进去看看。

萨拉热窝市政厅

河对岸不远处便是小有名气的恚恨之家(Inat kuća),就是我们所说的”钉子户”。据说当年奥匈帝国看好了一块土地准备搭建楼房(即如今的市政厅),想把那里的居民搬迁出来。除了经济赔偿,有一家开出的条件是让政府把他的房屋一砖一瓦地移到河对岸,更令人惊奇的是奥匈帝国居然照做,于是成为了 萨拉热窝 的奇闻轶事。恚恨之家目前的租客是一家餐厅,除了食物之外,这段历史故事也是一大卖点。

恚恨之家

巴什察尔希亚——热闹的老城区

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建于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是当时规模很大的贸易中心和商业地区,欧洲 与奥斯曼帝国的货物在此集散。据说当时的规模要比现在大很多,大约有50条街,而每一条街都属于一种货物, 比如 一条街的眼镜店、鞋店、陶瓷店、丝绸品店、金属工艺品店、宝石店等等,非常热闹繁华。现在的巴什察尔希亚,虽然规模变小,但是当年的一部分商铺和街区还是得以幸存,以石制部分为主。而木制部分则都是后来建造的,因为当年消防系统比较落后,木制很容易引发火灾。

《瓦尔特保卫 萨拉热窝 》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地点之一便是老城区,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巴什察尔希亚(Baščaršija)。

漫步在如今的巴什察尔希亚,一条条街巷依然人潮涌动,熙熙攘攘,虽然地处 欧洲 ,虽然是斯拉夫人种,却有着浓郁迷人的 中东 风情。如果想买关于 萨拉热窝 的手信,巴什察尔希亚则是最好的选择,各种纪念品琳琅满目,各家店的价格也相差不大。

这里还聚集了很多家不错的餐厅,逛累了便直接进门大快朵颐,方便又开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