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菱形镂空花图解 河魨

河魨

2022-11-20 00: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注意:本页面含有Unihan新版汉字:「䰽、䱌、䲅、𩷪」。有关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河魨(为英語:PufferfishBlowfish所指鱼中一类,西方世界亦會借用日文稱之為Fugu)常作河豚,古名䰽鱼,俗称气鼓鱼气泡鱼吹肚鱼雞泡魚青郎君刺䲅等[1][2],一般泛指魨形目中二齒魨科、三齒魨科、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所屬的魚類。河魨普遍分佈在世界各地北緯45度至南緯45度之間的海水、淡水等水域。河魨普遍具有膨脹身體的能力,能夠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使身體大小膨脹數倍,以嚇阻掠食者。同時,大多數四齒魨科以及箱魨科的河魨,分別具有劇毒河魨毒素及箱魨毒素,依品種分佈於內臟、肌肉、血液、皮膚等等不同部位,毒性並隨季節有所變化。河魨肝最毒,但富含ω-3脂肪酸,而且味道可口,1975年日本傳奇歌舞伎演員八代目坂東三津五郎吃了四份河魨肝,中毒身亡,日本政府之後便下令禁吃河魨肝。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地也一度禁止市场上的河魨销售,直到2016年年底方有限度解禁。

目录 1 命名 2 食用 3 观赏 4 自衛機制 5 河魨毒 6 分類 7 文化 8 注釋 9 参考 10 延伸阅读 命名[编辑]

自古以来,河魨有多种叫法,河豚河魨是最常用的名称[3]。原意为“小豕”[4],应以河魨的形状得名[3];南北朝顾野王在《玉篇》内改用鲀[5]。现代汉语中魨为魨形目鱼类,所指比江河中河魨的范围大:大部分魨类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3],而“豚”多指鲸下目中的小型生物,属于哺乳动物。

因河魨在受到威胁时会鼓起身体,还能发出“咕咕”的声音,因此中国古代称其为𩷪鱼黄驹嗔鱼。广东海丰、潮州、汕头一带的闽语仍然有称河魨为“鲑鱼”的用法[3] 。

因河魨体表的斑纹,中文里又称其为鲐鱼,以及鯸鲐鯸鮧鰗鮧鹕夷鯸䱌等音近的称呼。此外,还有的称呼[3]。

食用[编辑]

中國很早就對其毒性有所見解。晉人左思《三都賦·吳都賦》便有“王鮪鯸鮐”之句,其注曰:“鯸鮐魚,狀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黃紋,性有毒。”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吳人嗜河豚魚,有遇毒者,往往殺人,可為深戒。”《太平廣記》亦云:“鯸鮐魚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嘉靖江陰縣志》在“魚之屬”中提到:“河豚,……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縣志》稱:“子與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內,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稱,食者必不肯棄。苟治不法,則危矣。”清代名醫王士雄稱:“其肝、子與血尤毒。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極凈,食之無害。”

河魨肉極度美味,是中国“长江三鲜”(河魨、刀鱼、鲥鱼)之首,长江镇江下游产的河魨则是长江中最好的。北宋詩人梅堯臣的《范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描寫:“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在《六一詩話》裡說:“河豚嘗生於春暮,群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云最美。故知詩者謂只破題兩句,已道盡河魨好處。聖俞平生苦於吟詠,以閒遠古淡為意,故其構思極艱。此詩作於樽俎之間,筆力雄贍,頃刻而成,遂為絕唱。”另外蘇軾也寫下“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6]並曾說河魨味道“值那一死”[7]。宋朝人用蒌蒿、芦苇的幼芽与河豚合烹,據說是可以解毒。[8]常有美食家因河豚料理不當或品種不分,造成意外中毒死亡,因而古有「拼死吃河豚——勉強從事」的說法。現在河魨的研究以日本研究最深,在日本,河魨的料理均需嚴格訓練領有執照的廚師才能夠進行。日本已養殖出無毒河魨。養殖則以中國大陸為大宗,每年皆飼養輸出大量河魨至日本等地。

观赏[编辑]

河魨同時也是一種觀賞魚,在水族館中的觀賞用河魨,一般根據體型分別稱為狗頭或是娃娃。常見的觀賞用河魨有分布於純淡水域的龍脊魨屬(Carinotetraodon )的巧克力娃娃、紅斑馬娃娃、仿龍脊魨和方頭魨屬(Colomesus)的南美娃娃、托坎廷斯河方頭魨和魨屬(Tetraodon )的皇冠狗頭、斑馬狗頭、紅木瓜狗頭和單孔魨屬(Pao)的毛毛狗頭、麒麟狗頭和金球魨屬(Auriglobus)俗稱綠娃娃或紫金娃娃,還有雖然可淡水域,但主要以汽水域為主的魨屬(Tetraodon )的金娃娃、八字娃娃、黃金娃娃和方頭魨屬(Colomesus)的南美大娃娃等。吃小魚,小蝦,螺(水生蝸牛)。

南美娃娃 自衛機制[编辑]

河魨的體型渾圓,主要依靠胸鰭推進。這樣的體型雖然可以靈活旋轉,速度卻不快,是個容易獵取的目標。因此,河魨演化出了迥異於一般魚類的自衛機制。河魨受到威脅時,能夠快速地將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在短時間內膨脹成數倍大小,嚇退掠食者。棘魨科的刺河魨身上甚至帶有刺,膨脹時全身的刺便會豎起,令掠食者難以吞食。

四齒魨科的河魨更含有河魨毒素,為一種劇毒,僅需極少量便能致人於死。箱魨科河魨亦含有毒性比氰化物強烈275倍的箱魨毒素(Ostracitoxin)。陳藏器《本草拾遺》稱:“入口爛舌,入腹爛腸,無藥可解。”河魨的劇毒大多分佈在內臟,然而隨著種類不同,毒性分佈的位置也不同,有些種類的河魨甚至連肌肉以及皮膚都有毒,完全無法食用。而河魨的毒性也會隨著季節而有強弱的變化,例如河魨到了繁殖期,毒性往往會變強。

也有些河魨不具毒性,例如棘魨科的河魨便為無毒。而少數的四齒魨,如黑鯖河魨(克氏兔頭魨)、白鯖河魨(懷氏兔頭魨)等,通常、或僅偶爾在內臟有微弱毒性。

河魨毒[编辑] 主条目:河魨毒素

河魨毒素是一種劇毒,毒性大約為氰化物的1200倍。对于老鼠实验,其半數致死量濃度低至8µg每公斤體重。一隻河魨體內所含的毒素,估計足以殺死三十個成人。河魨毒並非獨見於河魨體內,藍圈章魚、芋螺、以及某些種類的蠑螈都含有河魨毒。河魨毒是由河魨體內共生的細菌所產生的,河魨於攝食的過程中獲得產毒所需的細菌。由於河魨本身細胞膜上鈉離子通道的結構與一般生物不同,因而對河魨毒免疫。少數魚類對河魨毒免疫,因而成為河魨的天敵,例如虎鯊、狗母等。

分類[编辑] 四齒魨科的瓦氏尖鼻魨(Canthigaster valentini) 二齒魨科(棘魨科)Diodontidae 三齒魨科 Triodontidae 四齒魨科(真河魨科)Tetraodontidae 扁背魨屬 Canthigaster 寬吻魨屬 Amblyrhynchotes 叉鼻魨屬 Arothron 凹鼻魨屬 Chelonodon 兔頭魨屬 Lagocephalus 圓魨屬 Sphoeroides 多紀魨屬 Takifugu 鉛點多紀魨 Takifugu alboplumbeus (Richardson, 1845) Takifugu basilevskianus (Basilewsky, 1855) 雙斑東方純 Taki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 1845) 中華多紀魨 Takifugu chinensis (Abe, 1949) Takifugu chrysops (Hilgendorf, 1879) Takifugu coronoidus (Ni and Li, 1992) Takifugu exascurus (Jordan and Snyder, 1901) 菊黃多紀魨 Takifugu flavidus (Li, Wang and Wang in Cheng et al., 1975) 星點多紀魨 Takifugu niphobles (Jordan and Snyder, 1901) 橫紋多紀魨 Takifugu oblongus (Bloch, 1786) 暗紋多紀魨 Takifugu obscurus (Abe, 1949) Takifugu ocellatus (Linnaeus, 1758) 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 Li and Liang, 1984) 豹紋多紀魨 Takifugu pardal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網斑多紀魨 Takifugu poecilonot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紫色多紀魨 Takifugu porphyre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假睛多紀魨 Takifugu pseudommus (Chu, 1935) Takifugu radiatus (Abe, 1947) Takifugu reticularis (Tien, Cheng and Wang in Cheng et al., 1975) 紅鰭多紀魨 Takifugu rubripe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Takifugu snyderi (Abe, 1988) 密斑多紀魨 Takifugu stictonot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蟲紋多紀魨 Taki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黃鰭多紀魨 Taki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and Schlegel, 1850) 箱魨科 Ostraciontidae 紅鰭多紀魨 Takifugu rubripes

紅鰭多紀魨Takifugu rubripes

文化[编辑] 日本電影《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有吃烤河魨“鱼白”的鏡頭。鱼白是指雄性河魨的精巢,亦名西施乳。 注釋[编辑] ^ 臺灣閩南語常用辭典:刺䲅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華民國教育部 ^ 康熙字典 䲅:《本草》䲅魚,一名鶘夷。以物觸之,卽塡腹如氣毬。亦曰嗔魚。白背有赤道,如印,魚目得合,與諸魚不同,卽今河魨也。《註》音規。 ^ 3.0 3.1 3.2 3.3 3.4 周杨. 河鲀命名小考. 中国科技术语. 2012, (5): 47–49, 57 [2012-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 《说文解字》 ^ 李思忠,《黄河鱼类志:黄河鱼类专著及鱼类学文选》(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水产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 ^ 王士祯在《渔阳诗话》卷中说:“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 ^ 《河南邵氏聞見後錄》:經筵官會食資善堂,東坡盛稱河豚之美。呂元明問其味,曰:「直那一死!」再會,又稱豬肉之美。范淳甫曰:「奈發風何?」東坡笑呼曰:「淳甫誣告豬肉!」 ^ 张耒《明道杂志》云:“河豚,水族之奇味,世传以为有毒,能杀人。余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芽、菘菜三物,而未尝见死者。” 参考[编辑] 朱振藩:〈一種魚引發文人瘋狂——蘇軾拼死吃河豚〉,台灣《歷史月刊》259期 延伸阅读[编辑]

[在维基数据编辑]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河豚魚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