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注解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菩提我心是什么意思 楞严经注解

楞严经注解

2024-01-29 2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 .“性”上的觉悟,才是巧妙的“明” 。“本”上的觉悟,才会明了世界的“妙”。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佛说: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 佛就说到,若无所明,那就是没有明觉。有没有觉悟到的地方,但是,这个明性是存在的,不能说有不能明了的东西。(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

当没有明了事物的时候,又 没有去觉悟这个事物的清澈明了的特性的时候(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而人的本心性的觉悟是明白的,就有猜想之类的妄想出现(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

觉非所明, (这个妄想觉悟的明了之相,并不是事物自身的真正特性), 因明立所 (在这个妄想境界的立场上去思考)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同与异样之间不断纠缠,再四大和合而有世界),静成虚空(事物想清楚明了了,就是大彻大悟,就是不纠缠而安静了,就虚空了)。虚空为同(就是都统一认识而没有纷争),世界为异(各持己见不能自拔,形成不同世界)。彼无同异(虚空和世间都是如来藏本身),真有为法。

佛法就是 无为 法,如果去做到 彼无同异,可称为“真 有为 法 ”。

觉明空昧(觉, 但不一定明,如是有昧而不明,纠缠不清而有世界;明 ,也就是明了,才是真的明。就是虚而空。 有觉,就有昧,有明,就有空),相待成摇(相待的是明、昧之间,虚空和世界之间),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 ,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这一段,讲到了 风、金、火、水、地、木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明和忘都是如来藏本身,如果忘的时候,去认为是明的,就是推想出来的感觉,那就要犯错误了)。所妄既立,明理不逾(虽然在妄想境界,但是人理解事物时候坚持的道理是不变的)。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听到的还是声音,见到的还是各色。就是忘的境界和明的境界,看和听到的方式是一样,就是上面说的“明理不逾”)。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由此产生不同的 见觉闻知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胎卵 湿化,随其所应,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 ,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三个颠倒,总结一下: 第一个,觉明空昧 , 相待成摇 产生 世界山河大地等。

第二个,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产生众生。

第三个,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 造成业感不断,生生世世相互补偿。

这三个现象,都是由于 “ 觉 ”明(不是 “ 性 ” 明,也不是 “ 本 ” 明),觉,就是感觉。就是感觉到是看清楚了,因为这个觉悟到的感觉,产生认识,从这个认识,产生各个不同的相,这个都忘相,不是真正的认识清楚明白。 忘相产生的规律,就是先有山河大地,次第产生众生, 终而复始。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副楼那现在就有疑问,意思是说,众生是有妄想,如是有山河大地有为相出现,是不错的.

可是如来是 妙空明觉 。应该没有妄想,就不应该再有山河大地等出现了,怎么和我们一样,出现在有为的世界里面呢!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 ,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迷本无根 ---如上文说到的,人的认识往往是觉而不明,产生种种妄想。随缘而有生灭。这个迷,就没有定处。比如说,分不清南北,可以是由于一时看不清路,也可以由于一时身体不舒服。但人的心性还是明了的。

佛举例说明,比如一个人迷路了,把南方当做北方,这个时候遇到一个明白的人点醒了,就不会再迷了。诸佛如来,也是这样。本性是空,什么都没有,有迷也是随缘发生。人性本来是清楚的,陡然有迷惑,把迷惑觉悟清楚了,迷就消失。觉悟了,就不会再有迷出现。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 ,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又如金矿,杂于精金 ,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再比如,一个眼 翳 病的人,空中或看见花斑。 当眼睛好了就没有了。那就不可能再去等着花斑的出现了。 诸佛如来也是这样,当明白 山河大地 产生的原因之后,也不再去看这个山河大地了。

犹如金矿提炼出纯金属,就不会再有杂质。木头变成灰了,就不再变成木头一样。

从这两段如来的说明来看,如来眼中的山河大地是不会出现的了。有山河大地,也是诸世间的山河大地,是随众生的纠缠而出现的。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遍法界,不合相容。富楼那 !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若彼所生,富楼那 !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现在,佛再来解释说明, 地水火风 ,为什么会周遍法界,不相互消灭,而能共生。

比方说,虚空和各物质之间。虚空含各类物象,但虚空并不是万物。为什么虚空能出万物呢,那是因缘和合产出。

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这个自然变化,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然产物, 明由于有日,暗是由于有云,等等。不是自生,也不是虚空生。但又离不开虚空自然,因为虚空自然本身就能共处,因缘而有发生。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云何俱现?富楼那 !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 ,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真觉妙明,就是如来藏本身,也是随缘而有发生。意念中空明,就出现虚空。有地性感觉就出现大地, 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 。两个人同时感觉同一个事物就是同时出现。 比如两个人同时看水中的太阳,各人走动,水中太阳也会随着各人走动。 那不能追究,明明是一个太阳,怎么走动的方向不一样;也不能想到,我一个太阳,你看到的也是一个太阳,应该是两个,怎么实际上是一个太阳呢!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容者?

从这个例子看,人的观相也是虚妄的。难有一定的相。就像无法说“ 空中的花,会结出空的果实。 ”这个是错误的。心中有水,则满世界水,心中有火,则满世界火。怎么可以相互 陵灭 。

人的观性本身是如来藏, 唯妙觉明,妙觉明心 ,本来首先就不是水火,怎么可以说遍法界的水火不相容呢!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 ,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释迦摩尼佛就对富楼那说到, 你把色尘界的色空形象,和如来藏本身相互对立比较。这样一来,站在了色尘界看问题,那如来藏就出现色尘,而周遍法界。这样也会出现 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众生迷闷,返回色界色尘相互比较,就有尘劳,出现世间万相。

如来,都是以妙明、不生不灭的合成如来藏,而,如来藏是 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站在了如来藏角度看色尘界。那就会感觉到,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 ,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 轮。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 意思是本心性的如来藏是唯一的,但是,遇到各个不同的境界,就显示不同的相,如是有无量种类的显现方式。 后面几句意思依次类推。

把尘世间想相灭掉,把相关的感觉收起,那就会返现 真如妙觉明性。

释迦摩尼佛在这里提到,要站在如来藏去看大千法界。而不是站在大千法界去体会如来藏。真让我大开眼界了!南无阿弥陀佛!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 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 、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所以讲,如来藏是本妙之圆满之心。本身就不是心,就是非心,也 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 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 、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 、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由于以上都不是,在世间,及与出离世间的缘故,如来藏妙明心元本上,就是心,既是心, 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 ,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 、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由于以上的心的展现样式, 在世间,及与出离世间的缘故, 那如来藏元明心的巧妙之处,就是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就是离开 既与非, 是既又不是既。 既,理解成现有的表现样式。

通俗的解释,就是说,如来藏的本妙元心,不可用是与非来说明。不能说他是什么,也不能说他不是什么!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释迦摩尼佛就说到,世间的三有众生,和能够出离世间人声闻缘觉的人,都是站在自己体会到的角度去看如来的无上菩提的。比如各种乐器类,之所以有美妙的声响,那是由于有妙指在弹奏。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优于巧妙的手指能奏各个乐器一样。世间和出世间的人就像是各个乐器。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末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 ,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汝岂不闻 ,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 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富楼那就接着咨询如来,自己虽然和佛如来一样,心性圆满,但还是有疑惑的。就问佛,众生是因为什么缘故,才产生各类妄想, 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佛就说,我现在用世间的例子,再问问你,不是听说, 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瞋责己头 很恼火的责怪自己的头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 ,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 。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 。纵末歇狂,亦何遗失?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 ,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 [qú láo] ,肯綮[ kěn qìng ] 修证?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佛就回答富楼那说到:“ 妙觉明圆,本圆明妙, 如果说这个演若达多是由于心里有妄想的原因,而引起的自我错乱,那是不对的了。因为,如若是这个原因,知道这个原因所在,就是明了,怎么可以说是妄想呢! 那就是明,而不是妄了”。 所以讲,既然称作妄,就没有因;有因就不是妄。

从一个妄,到另一个妄,从一个迷到另一个迷, 辗转互相纠缠 ,久历尘劫,不能往返。妄,因为妄才具有,迷,因迷才具有,迷无原因,妄无所依。 迷与妄,都不是外界跑来的,自身产生的。 如果迷与妄都不出现,就没有什么可以灭掉的了。心就清净了。

得到菩提的人,就是除掉了迷和忘。那对待迷妄,就如同睡醒的人讲梦中的事物,再么精明,也不能把梦中的东西拿出来。也就不会发狂。何况,本来就没有因,本来什么都没有。

上面例子说到的演若达多,这个狂,也是从妄到妄,从迷倒迷,没有原因的。狂性歇了,发现头还是自己本身具有而来,哪是什么外来的魑魅。 狂性就是不停下来,头也不会丢失。 那为什么狂呢,不过就是自己的一个意念而已。

佛告诉富楼那,说到,人的妄性,就如同这个例子中的演若达多,没有原因而存在。只有不去分别想象 世间、业果、众生三种 颠倒,就断开了产生忘性的三个原因。 那么,人心中,如同演若达多一样的狂性就会停止,停止了就是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是别人给与的,又何必自己辛劳的去着重的修证呢! 如同一个人,本身有如意珠而不自觉,非得智者告知,方才知晓如意珠的使用。

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 ,就是上文,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这一段 讲到的三个颠倒。

那演若达多怎么歇这个狂呢! 就是责怪自己头不见自己面容的时候,不要想到世间影响(世间),不要去贪爱自己的面容(业果),不要以为自己见到或想到的是对或者不对,要认真审视 (众生) 。狂就灭了。

我这个是根据三个颠倒来推论出来的!好像真的可以灭掉狂妄之心。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可以熄灭自己躁动不停的心。真的是有实际作用的!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 ?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今说菩提不从因缘 ,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阿南又疑惑问道,如同佛刚才说的“ 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 ,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这个明显是讲有因缘的,那 杀盗淫业, 也是因缘。阿南讲自己就是因为因缘而心得开悟; 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 都是 从老梵志处 , 闻佛因缘开悟, 成了无漏阿罗汉 的。 为什么佛又接着讲到“ 菩提不从因缘 ”呢。 那不就成了 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杀盗淫——就是上面三颠倒中的第三个,既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这一段讲到的。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于是。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 ,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本狂自然,本有狂怖 ,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释迦摩尼佛就告诉阿南,就如上面说到的演若达多,把狂性的原因灭掉,自然就不狂了,不狂的特性就自然显示出来。上面讲到的因缘自然就是这个意思而已。

下面佛就指出,狂走与其他没有因缘关系!

佛接着对阿南说到,演若达多的头,本来自然具有,本来就是那样,没有哪一样不是来自自身。既然这样,有什么可以恐怖的呢。那因为什么缘故,让演若达多害怕自己的头而狂走呢?

如果说,是头的缘故,这个自然具备的头,有缘因引起人的发狂,那也应该可以找到一个缘因让这个发狂的症状消失才对的! 那头本身就可以解决发狂的问题了。实际上是不会的。

既然,自身的头不会使得狂性消失,而且狂性也是虚妄的,是假的。 相互之间,,没有互相影响变化,那演若达多的狂走,哪有是什么因缘引起的呢。

如果说狂性是自然具有,恐怖之心也是本身具有,那在人没有发狂之前,试着想想看,这个狂性潜伏在哪里呢!

如果说狂性不是自然具有, 人的头自身本来也没有虚妄情况出现,那怎么发生狂走的症状呢!

把头部想清楚,就能看明白,狂走这个情况,是没有哪个因缘自然引起的。狂走、因缘、自然,三个都是戏论。所以讲 :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总结一下这一段的意思:

说演若达多的狂走,即不是由于头内部的原因,也不是自身就具有一个狂症的存在。那为什么狂走! 就是因为三缘不断,产生诸多妄相出现。

三缘,即上文提到的三颠倒 这三个颠倒: 第一个,觉明空昧 , 相待成摇 产生 世界山河大地等。

第二个, 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产生众生。

第三个, 想爱同结,爱不能离 造成业感不断,生生世世相互补偿。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非和合者,称本然性。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三缘断故,菩提心出现,运用智慧的眼光看世界,就不会产生妄生妄死的情况了。不仅仅是生灭没有,就是断妄想的心也没有了。对于大道,无需用功去获得。

灭生,理解成把现已经出现的妄想灭掉。

如果自己在心里,有个自然体存在,那就有要去明白这个自然体的心出现,生灭心没有了,这个自然体也就不存在了。这个也算是有生灭的心理状态。不是无生灭。(意思是不要去创造个自然体在心里)

没有生也没有灭的心态,才是自然体的样子。

这两句话,总结一起,就是讲,自然体,并不是心理想出一个自然体,然后围绕那个想出来的自然体去有生灭。 正真的自然体,是没有生灭的。

拿世间的现象打比方,诸相杂和,称为一体,就是和合性。比喻一个医院,有医生、护士等等,组合成一体,称为一个医院了,这是和合性。作为医院的一员,是独立的个体,就是本然性。比如一个会看疼痛病的医生,这个会看疼痛病,就是本然性。

那现在怎么来正确的看这个医院呢,那就要做到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做不到,就是有戏论法了,就是瞎说一样的了。

具体的说,比如这个医生是看疼痛病的,如果说仅仅看疼痛病,那也不对,其他的也会点,这是 “本然非然”。 如果说这个医生就是这个医院的一员,那说不定他是多点上班,有时候也不在医院,这是“ 和合非合 ”。 不要仅仅考虑和合,也不要仅仅考虑他的本然性,这是“ 合然俱离 ”。“离合俱非”,就是离与和,都非,就是非离非合。意思是不要确定是分离的,也不要确定是和合的。

看原文,最后一段这个和合性的例子,是为了解释说明,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的。这一句 ”,具体的说,什么叫无生灭呢,比如看一个医院,不要生本然、非然、和合、非合等妄想心,看清“ 合然 ”和“ 离合 ”的关系。这样才算是真正的看清医院的状况。这样就是无戏论,是真实论。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祗益戏论。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摩登伽心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释迦摩尼佛告诉阿南说,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非得个人历劫辛勤去修证,才可改正过来。

如果不去修证,那就是精读 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那都是戏论。就是,说而不练,有啥子用呢!

比如说你阿南,人间称作多闻第一,谈起因缘自然,那肯定很清楚明了的,但是,这个长久以来的劫难妄想,多闻熏习着自己,是很难摆脱的。一定时候还是会影响自己。就像这次,阿南你遇到的 摩登伽之难。 不是我佛顶神咒,灭歇了你的 摩登伽心淫火 ,哪会得成 阿那含,于我法中,成精进林。

那神咒是如何帮助到阿南的呢,就是阿南累劫中爱河不断,神咒使得阿南爱河干枯,淫火熄灭,从淫欲妄想中脱离开来,从而灭除了 摩登伽之难 。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 ,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薰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所以佛说阿南,要修无漏业,就是把自己的累劫形成的陋习,都要勤加修证,除去妄想心,一点都不可保留。远离世间 憎爱二苦。

摩登伽 ,及 罗睺母耶输陀罗 ,都是摆脱贪爱而免除了世间的纠缠。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不要被观和听所欺骗,因为观听,都是生灭相。现在就要求做到 无生灭。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复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 ,而白佛言: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沉冥,出于苦海。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 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复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 。虽获大宅,要因门入。惟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阿南接着悲泪问佛,现在 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 。阿南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现在的感觉,就像 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以华屋 。虽获大宅, 怎么进这个门呢!

就是什么途径,才做到不生灭呢!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 ,及诸大众:汝等决定发菩提心,于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这个时候,世尊如来,就 哀愍会中缘觉声闻,于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后,末法众生发菩萨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 ,及诸大众:你们都决定发菩提心,对于如来的妙三摩提没有疲倦,首先,就先要明白,发觉初心的两个决定意义。

什么叫初心二义可以决定人的断生灭呢!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阿难 !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 !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先讲第一个决定义。要想捐舍身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该审视清楚,因什么心态,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原因与想要的结果是不是一致。 下面的五浊,讲的就是相互混淆的两个,起因和结果就不相同。

如果站在有生灭的心态,去达到佛的无生无灭,那是做不到的。 你看看世间,都是有生的可作之法,最终都是消失。而虚空是不作的无生之法,所以也就不会坏与灭。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 。从始入终,五叠浑浊。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砂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于净水 ,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汨然,名之为浊。汝浊五重,亦复如是。

在人们心中,地水火风,四大纠缠,扰乱自己的 湛圆妙觉明心, 使得自己去听、去看、去觉、去察,从始至终,造成五叠浑浊。

什么叫浊呢! 比如清水的纯净,与不动的尘土砂石,本性不同,如若混在一起,水就丧失了清洁,土石也失去不动的本性,搞的水不是水,砂土不是沙土。

这里讲到地水火风的特性,地性就是坚定。水性就是润湿。火性就是暖触。风性就是动摇。 坚相,润湿,暖触,动摇,四个词语的第二个字理解成动词,应该更合理些。 坚相,就是坚定而有相互的作用,就是地性,其他类推。

下面就具体讲人的五浊。

阿难!汝见虚空遍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汝身现抟四大为体 ,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 ;是第三重,名烦恼浊。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汝等见闻元无异性 ,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第一重浊: 劫浊。是说虚空和见到物体间分不明白。有虚空就没有物体,看见物体又不能分析清楚,看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虚空就是对事物看到透彻,不再被其纠缠。 劫浊,就是把虚空和物体搞到一起了。

第二重浊: 见浊。 人体在地水火风作用下,开始有塞而不通的情况,后来,由于地水火风的作用,又明白了一点。这样,在拥塞不明白,和有觉知而通之间,就有妄想出现。见浊,就是这个塞与通搞到一起了。

第三重浊: 烦恼浊。 就是 忆识诵习 ,就是心里想的,或哪学来、看来的东西,使得自己沉浸其中,触发六尘。 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一个人想吃一种苹果,要圆,要大,要香,心里想着,就以为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就可以吃到。这样就很满足。但是,这种想相,在现实中,这个人根本找不到这样的苹果。如是而有烦恼。就是把虚构的和现实搞到一起了,就是烦恼浊。

离尘无相 -——离开想相的情况,在现实中找不到。这个尘,是想象触发的六尘。这个相,是现实中实物。

离觉无性 ———离开想相的感觉,但在现实中没有这个的感觉。这个觉,是记忆中触动出的感觉。就像说那个苹果很香。 这个性,就是现实中实物实际存在的特性。

第四重浊: 众生浊。 众生的妄想不断出现,不断消失。所感所想总想留住在什么地方。但是,人的业力所限,所感想的事情,往往流转不同地方。这样造成自己原来的妄想,与,受到业力影响地点变迁之后,的妄想,相互错杂。于是有众生浊。

第四重浊: 命浊。 人的见闻,本来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但是,由于很多的妄尘影响,就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本性是知道一样,但是,运用起来就会由于受到影响而相互违背。最后,不知道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了。 就是把本有的见闻,与,受到妄尘影响的见闻 混淆。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如澄浊水,贮于净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佛就告诉阿南,要使得 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 应当知道生死的根本,就是要站在 元明觉无生灭性 的基础之上,去修证 出成果 。做到这样,优于使得污浊之水, 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 。这样就叫 初伏客尘烦恼。

把污泥起出,使得水纯净,这样就叫做 永断根本无明。

这样就永断烦恼,使得自己的行为合乎 涅槃清净妙德。

这个是回答,怎么入门做到不生不灭,第一要知道因地发 不生灭心,去修证成果。搞倒了,就会有五浊出现,不能了生死。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 !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阿难 !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怎么入门做到不生不灭,第二义------除掉有为相。

要发菩提心,要于菩萨乘发大的勇猛心,坚决除去各个有为之相。找出烦恼的根本原因。

怎么找! 就是比对看看,各种业力流转之后,产生的所谓的美好的生活结果,是哪个发出来的,是哪个在享受你妄想的成果-------即谁作谁受?

这个谁作谁受,打个比方说:一个人,好好的想吃苹果。可身边没有。这是甲状态。如是乎,他想想,要是怎么样环境条件,那多好,那就有好苹果吃了,啊吃的多舒服啊。这是乙状态。这个过程,是甲状态的自己在作,乙状态的自己在受。甲与乙,就不是同一个状态的自己,这样分析,就知道,这个就是一个虚妄的过程。如果,作 与 受,是同一个状态的自己,就不是虚妄了。

“谁作谁受”,这个说法,真的是太妙了!

修菩提路,必须要找到烦恼的根本,找出在哪个虚妄的根尘上颠倒了。烦恼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那怎么可以降服虚妄之心,取得如来的果位呢!

比如绳子打结了,要解开,必须找到结在哪。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

人在器世间不能超越,就是因为有 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 。使得众生被相缠的缘故。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 祇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什么叫众生世界呢! 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就是不断的妄想迁流,使得方位发生了变化。如是就造成世界不同。即不同的世界。

过去未来现在为世。 即三世。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 。即十方,也就是有十个界。

一般情况下,人都是只注意四方。

每一个世,有四方,三世就有十二个世界变化。

十方中每一方,都有三世四方的变化,于是有120个世界变化。

这120个世界,每一个世界,再分下去,就是每一个世界再都有十方的变化。就是120乘以10,就1200个变化世界,一般就只能这样了。

比如,我立定在长江边上,想吃苹果。可以妄想四方的苹果。比如说想到北方的苹果。在想到北方苹果之后,这个北方, 假若我想到北方北京这个地方的苹果, 这个北京本地, 也有十方的变化,于是,就有四十中世界的变化。接着。我想到北京南面,大兴区的苹果,这个大兴地区的苹果,是哪个方位的苹果好吃呢,如是,十方中的每一方,还有十方的变化,如是有400种世界变化。 由于世间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代的变化,就是400乘以3,共1200种世界的变化。

这里讲到是三叠。 做到四叠,恐怕就不是凡人了。其实,妄想,能想的下去,也是一种聪明,一般人是想不出来那么多的。就像第一章,佛问阿南心在哪,阿南能回答七类,有几类里面还分几个小类。这也不是一般人说的出来的。 关键的是,就像本章讲到的,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人有妄想了,就是不知道返回去,还把妄想当成真的,千百世不能解脱。

阿难。汝复于中克定优劣。如眼观见,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后方全暗,左右旁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 ,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诤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 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于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 ,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于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于身根 ,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 ,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佛接着对阿南说到,人在这一千二百个不同世界里面,还要去定定什么是优等,哪个是劣等。这样,更是增加了虚妄造成的业感。

人的眼、耳朵、舌头、鼻子、身触、意触,这个六根。具体感觉是咋样的呢!

1、 每一个世界,眼 只观三方,后方看不到,就是800个不同世界 都能到。

2、 每一个世界, 耳朵 能听到四方远近无边际的, 就是1200个不同世界 都能到。

3、 每一个世界, 鼻子 嗅闻 是,气体出入,都需要鼻子中去判断,于是只感受三方的气味。 就

是800个不同世界 都能到。

一般会说,鼻子可以嗅闻四方的气味,怎么只有三方。 上文佛说到 世界,这个界指的是方位。

站在鼻识的角度,当识别一个气味的时候,只会有三方的识别。

4、 每一个世界, 舌头,都会宣扬世间和出世间所有的道理。所以, 就是1200个不同世界 都

能到。

5、 每一个世界, 身触,只有接触才有感知。必须通过中间的身根,来验证接触到的外物是否“违顺”,分开就是一个个体,合起来就是一双。那当触摸到一个苹果很光滑的时候,必有身根来断定,这个感觉的有否违顺自己的意图,那这个时候,就是左、右、前方有意识,不会想到后面,这样就 三分阙一 ,于是,说,身触,可以达到800个不同的世界。

6、 每一个世界, 意念,不论是三世的一切的,世间和出世间的万法,以及不论是凡俗和圣贤的想法,都能想到,所以讲,意念可以达到 1200个不同世界 。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十方如来于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于其中间 ,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末能于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这一段是讲,怎么入门做到不生不灭,第二义------除掉有为相。 这个有为相,就是因为有六根的干扰,产生众多的烦恼而不能自拔。现在知道这个症结所在,就怎么去消除。就是这里讲到的, 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就是在无始的 织妄业流当中,返回去思考,找出,那一段妄想之中,六根中哪些根,是合,哪些是离,哪些是深浅。哪些是圆通或不圆通。 为什么要返回去思考呢! 如从一个根到另一个根,那不就是产生虚妄了吗。返回了,不就不虚妄了吗。

十方如来,都能够在十八届处处修的圆满。能很好处理十八届中的六根的和合关系,没有矛盾和优劣之分。 但是,如阿南你这样,不能做到自在圆通的处理六根的关系,那只有在一门多深入了解,把一个妄想搞明白,那六根就会都做到清净了。

总结: 这几段,是为了说明怎么做到无生灭的自然状态。

第一、要做到从如来藏处去看众生万法。 不可以从万法中去看如来藏。了解看清事物的先后次序。否则,自己的六根产生的各个情绪就会混淆,也就是出现五浊现象。

第二、 于菩提心要生大勇猛之心,除去六根的有为相,这样达到不生灭。 怎么做到去有为相,就是要知道六根的1200个功德。从这些功德中脱离开来。怎么做?就是要看清,六根的先后次序。谁在作,谁在受,具体的要做到 ,识别六根的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以至于逐步达到除相而达到无生灭地。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阿南就接着咨询佛,什么做到 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逆流,就是返回去思考。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佛就告知阿南,说:阿南已经是得到须陀洹果,对于三界众生的疑惑都能断开。但是,还不是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人的无始以来的虚妄的习惯,要靠自己逐个去清理,否则还是受其影响的。这些漏习,还是在人体中,有生,有住,有异,有灭,不断的影响着自己。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是故应知 ,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 ,一六义生。汝须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如太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现在,就当前来看,你说人对外界感应的时候,有六根同时起作用,还是一根起作用。如果是一根起作用,那么,一个根,就可以同时能听,能看,能嗅。能尝,等等,这样才对,实际上,耳不可以见,目不可以闻,头不能走,足不可以说话的。

如果说人的六根同时起作用去应对外界,那现在,对于佛教导的微妙法门,是哪个根在领守呢!阿南就说,我是用耳朵来听的。佛就回答说,你耳朵自己听到了,可是,身体和嘴巴也有感知的,你是用嘴巴来问问题,用身体来承受的。 这样一来,就可以知道,没有一,就没有六。 没有六,也就没有一了。

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根知道,没有其他根的相互作用,对外界就没有感觉 ; 同样,有六根的存在,没有一个根对外界的预先感知, 六根也没有用。

释迦摩尼佛这时候就告诉阿南,人对外界感知的时候,六根不能说是一,也不可说是六。人们就是从无始以来,就是把一和六颠倒,所以,在对于事物的圆满湛明认知,分出一根的认识或六根的认识,产出很多的妄想。 你现在的须陀洹果, 虽然做到了,消除六根认识的干扰,但是,总是在一个根的意念上下功夫。

比如说,观察太虚空,你观察到含有深林的虚空,也有含高山的虚空。而且,自己还以为虚空有相同和不同。 但是,若是把世间万物撇开,单看太虚空,这时候的太虚空又感觉就是一样的了。 那现在来想想看,太虚空是独立存在的,他怎么可以由于你的六根作用,而显示同还是不同呢! 也不可以讲,太虚空是一个或多个。

人的六根作用,与对外界的感觉作用也是一样。外界是咋样就是咋样,不可以由于自己六根的反应而有变化。

比如说,这个萝卜,有人说好吃,有人说不好吃,那都是个人味觉长久习气的反应,哪有什么好吃或不好吃。 萝卜就是萝卜本有的那个味道,怎么可以由于某个人说好吃就变得好吃呢!

下面就讲到六根的具体表现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 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于感触明和暗两种相的相互比较,妙圆本性,在地水火风四大基本特性的作用下,与湛明本性相比较,就会有见性出现,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叫做眼体。 眼体出现,那浮根四尘,等就会都朝着这个眼体去展开妄想。

介绍六根的基本情况,就是为了说明 非一终六,非六终一, 就是每一根的作用,都会带动其他五根的作用。六根都不动了,那对外界就没有反应的。 怎么带动的,就是一根出现,其他都流 逸 奔去了

四尘 四尘一般指的是 色、香、味、触。四个基本的人体反应

黏湛 湛就是湛明本体, 黏 nian 就是粘上。 黏湛 ,就是和湛明本体相互对比而有发现

以下五根的介绍,句子结构一模一样,比对看看就明白,不再详述。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 ,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于妙圆中,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 ,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于妙圆中,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 ,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恬,就是安静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于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 ,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 ,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粘妄发光。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 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动静、合离 、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佛告诉阿南,正是由于六根本身的觉明,然后根据六根的明,去寻找真正的明了,这样,就不是站在如来藏本身去思考,违反了上面说到的 初心二决定义中的第一义。这样,就 失彼精了, 在妄想中去发展了。

正是因为这样,现在若是离开暗和明,就没有见体眼睛的出现了。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 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如果,心态不去跟随 动静、合离 、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便除去一根,那么,本心性就不被其粘染,隐伏归真,本心性就得以发挥,认清事物本像。 当真的认识事物本性的时候,就不会再有妄想出现,那么,其他无根的粘染就会自然脱落。从而免除前尘影响。

前尘想相,是一个固有的形态,很难改变的,他连自己的六根的感觉都不接受,就是“明不循根”,比如他一直以为萝卜好吃,就是眼睛看到不好,也照样要吃。 但是,前尘妄想,也是由于根性引发的,不是无缘无故而有,有了妄想,妄想又追逐六根去发挥。这就是“寄根明发”。

人的六根就是这样相互作用的。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身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 ,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佛说的这几个例子,说明,六根的感知是如来藏本有,并不是现实中人的六根。就说看东西,如来藏的看,与现实眼睛的看是不一样的。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阿难 !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缘见因明,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佛如来接着告诉阿南,说阿南是诸根圆拔, 内莹发光。 对于浮尘中诸变化,都能够转化成无上知觉。 但是,世间人就不行了。世间人,看东西必须有眼,眼睛闭上,就是全暗。接着六根都黯然了。从头到脚都是这样的类似感觉。

如果,用手环绕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假若眼睛也是闭住的,用自己的头足等去感知,也能明了是什么状况,就如同有眼看到一样的了。 这是因为心里明朗的缘故。如果心里暗淡,就不能体会手在身体的环绕的情况了。 这就是说,如果有不明了是事情,在心里要自觉的去运用如来藏本有的特性去思考,那么诸根的暗相是永远不会让自己昏暗的。 这样做到了,就会让根尘消失,这样一来,自己本性的觉悟明了,就成了圆妙菩提。

我这里把根尘这个词发挥一点。 根尘就是六根感觉到的,还包括过去根的遗留。如果不处理这些印象,就会受其影响。 如果用本性认真思考,把根尘的原本及相互的关系搞明白,这些根尘就不会对自己有不好的影响了。这样,根尘就会变成圆妙觉明。或者也可以讲,圆妙觉明,也是由根尘转化来的。

比如,意念中有恐惧的感觉, 这是根尘。 如果,在 ,本心性排除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去看看,是什么东西恐惧,是哪一个根感觉恐惧,是恐惧什么,这个恐惧的东西是伴随什么而来,能怎么 除去, 最好的除去方法是什么,怎么条件下能做到排除,等等,就像上面说的,谁作谁受。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这样认真面对,不允许回避。这样一来,这个恐惧之心,还能被自己好好的去解决。就是消除了根尘影响。正是由于根除了这个恐惧,反而增加了自己的菩提心。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 ,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 。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如来先说湛精圆常 ,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惟垂大慈,开我蒙吝!

这一段,首先,把阿南的这句话弄明白,即 “ 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就是讲,嘴巴想吃,结果想到听起来好听,那两个根尘在起作用,明显就是虚妄,所以,因地与果地的根尘应该是一个。就是,想吃,结果想怎么吃,想来想去,还是返回到吃上,这样就把一个思考过程完成。相当于上面佛如来说的 “谁作谁受”。

阿南说的因地觉,得出的果,应该一致,就是想到吃,就是吃什么东西。不能搞到什么东西好听上面去了。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阿南就问佛如来,如来的果位,有七个名称,即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 , 这些果位是什么因休得的呢! 如上文所述,应离开 动静、合离 、恬变、通塞、生灭、明暗, 这样六根就不存在。 那不是什么都没有了,就像是人的念心,必定是前尘产生的一样。如果除去 动静、离合等,那拿什么来求得无上觉呢!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末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 ,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佛就告知阿南,说到,阿南是多闻,但未尽诸漏,心中明白颠倒的原因,真颠倒出来倒看不出来了。恐怕心中还不是诚心信服,于是,就拿尘俗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

即时如来敕罗喉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时罗喉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又言:俱闻!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如来又敕罗喉罗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否?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否?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喉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否?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两次击钟问,闻或不闻; 两次击钟,问有声或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阿难 !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 ;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 ,为有为无。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矫乱 ,这个矫 ,有诈骗的意思。

由上文意思,佛是说阿南和边上的人,怎么自己的话把自己搞乱了。阿南及大众就问佛,乱在哪了。佛就说了:

我问闻,你们就说闻,我问声音,你们就说声音。闻性和声音前后说法也不确定,怎么不是乱呢! 如说声消失没有响动,说成无闻,假若真的没有闻,闻性就没有了,那再次击钟,怎么会有感知呢! 所谓的知道有 声 还是无声,都是人的声尘有还是无,但是,人的闻性是时刻存在的。 如果你说确实没有听到声音,那是怎么知道你没有听到的呢!不还是你的闻性告诉自己的吗。

这就说明,声音在自己的闻性面前,有生有灭。不是人的闻性有生有灭的。闻性是常驻的。不会造成声音消失了,闻性也消失的状况。这是颠倒了声音和闻性,把声音当作闻性了。这样心性就被日常所见所迷惑。

所以讲,离开 动静、闭塞、开通, 就是没有闻性,这话就不对。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chōng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 ,为木石响。于时忽寤,遄(chuán快,迅速 )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 ,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佛又举一个例,比如说,一个熟睡的人。在熟睡的情况下,什么 静摇、开闭、通塞 ,应该对他都没有影响了。如果有影响,那人的六根有一根还是活动的,那不是没有睡着了吗! 现在就看看熟睡的情况下,有人在边上舂米,这个熟睡的人会觉得是鼓声,或是钟声。 这个就是闻性在发挥作用。

这就说明,形体是睡了,闻性还是清醒的。就是形体不存在,命光迁移凋谢,这个闻性也不会跟着消失。

众生的错误,就在于把自己的心性,跟着色声去流转,把清净妙常的闻性丢开,不遵循妙常闻性,去追逐生

灭的尘声,于是就生生杂染,流转不停。

如果把有生灭的声尘除掉,守住自己的闻性不变,这样就常光现前,根尘的识别之心就消失。

想相为尘 就是根性识别 识情为垢 识别后的妄想判断 。

二俱远离 本心性要远离识别心,及识别的结果。

远离了妄想及识别之情,法眼就清净了,清净了,就能正确的看清事物的真相,真正的真相明白了,就成无

上知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